学佛笔记

玄奘法师背的装备里面都有什么秘密?
2024-12-09 09:15

最近热映的《大唐玄奘》,演玄奘法师的黄晓明,他的标志造型,就是背着一个类似今天登山包的东东,高过头顶,一副驴友的样子,上面插一把伞,前面挂一盏灯。还真佩服黄教主的敬业精神,这大包他从离开长安就背在身上,休息的时候就戳在地上,在印度游学的时候就横在大象上,回到长安仍然带着。

电影《大唐玄奘》中的玄奘

这个东西,虽然长得像登山包,其实它的真正名字叫经箧或经笈。然而现在第一个问题来了: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真的穷得连匹脚力都没有,必须背着这个大家伙徒步吗?

玄奘法师是取经去的,又不是传经送宝去的,俗话说远路无轻担,几万里路,就算空的也不轻啊。据黄晓明说,这玩意有四五十斤重!拍电影的时候,顾问星海法师尝试要背这个背篓,一个不当心就被坠得后仰在地。再说,回来的时候,已经有车马队伍了啊,他取回的经,一共657部,一个人怎么可能背得了!

其实,我们都小看了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了,第一,他路上艰险是艰险,但肯定不会自己折磨自己。第二,他实际上很有钱。《大唐玄奘》电影里,演的是他一直没有马,直到瓜州,一位美女才送了他一匹马。其实玄奘法师没那么苦兮兮的,他一路上一直是有马骑的!

玄奘刚出长安时怎么样,史书上没说。但他走到凉州时,这边凉州总督李大亮不许他走,那边玄奘还在举办大法会。这法会是赚了不少钱的,根据玄奘弟子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是第一手史料,以下简称《法师传》):散会之日珍施丰厚,金银无数。玄奘法师拿了一半用来燃灯,剩下一半,施给凉州的寺院了。燃灯,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香火钱。这笔钱,成了玄奘法师的重要路费,既然金银无数,起码一匹马总是买得起的!我们大可放心:我们的玄奘法师聪明得很!绝对不会缺钱花的。没这两把刷子,敢上西天取经?

根据《法师传》,到了瓜州,他所乘之马又死,正说明他此前是骑马的。这马死了后,他又连着买了两匹马,一匹自己骑,一匹给收的那个徒弟石盘陀骑,连整套行李都买了,出手阔绰得很!

所以,黄教主在电影里这么一身打扮,当然不能说错,但实际上更是一种电影艺术的需要,看上去很有视觉效果。那么,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这个大登山包样子的经箧或者背篓,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好回答:背一个大经箧去取经的形象,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熟悉的玄奘形象。因为很多玄奘像,就是这样画的。下面这幅图,是我们从小学就能见到的。它被画在建国以来的各种教科书里,以及和玄奘有关的书籍封面上。这些书无一例外告诉我们,他就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就是得备这么一身行头的。

然而刚才我们分析过,玄奘法师去的时候是一直骑马的,回来的时候又是有运经队伍的。那么第三个问题又来了:谁告诉我们,这幅图画的这位和尚,就一定是玄奘呢?

有人说:所有的教材、书本都这么写的啊,这还能有问题么?

问题大得很!因为上面这幅图,来自陕西兴教寺的一方石刻,旁边的标题确实是《玄奘法师像》,看样子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石刻旁边的小字暴露了问题,民国二十二年冬月长安李枝生摹绘郭希安刻,也就是说,这幅图是从别的地方摹过来的!并不是一幅原创的画。

那么,这幅图的底本又在哪里呢?

这幅图的底本在日本!它的原图,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这幅图很著名,还到中国来展览过,构图和兴教寺的这幅一模一样!只是上面的雨伞不知为何被石刻搞没了。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僧人像

这幅绢本设色的僧人像,是日本镰仓(1185-1333)后期绘制的,当然比兴教寺的早七八百年。但它也是有底本的,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只是它的底本今天已经找不到了。起初很多人(包括笔者)也以为,这幅画画的是玄奘,但后来经过一些学者辨析才发现:这幅画只是画了一位僧人而已,他的穿戴、打扮,其实是日本式的,无论是图上还是别的文献,都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这位僧人的身份。说他是玄奘,是我们后人脑补出来的!(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日本人脑补的。日本这样同样的画不止一张,有的题为《玄奘负笈图》的,是比较晚出的)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这么一身行头,任何人都可以背。比如《倩女幽魂》里张国荣演的宁采臣,一出场还背这么一个盛账本的竹篓呢。这又不是玄奘法师专用的。

电影《倩女幽魂》剧照

日本镰仓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宋代到元代。假如它有中国传过去的底本的话,肯定要更早。于是我们继续追踪,就又会发现,在敦煌绘画中(约相当于唐代),还可以找到这类背这么一身行头的僧人,比如下面这位,他又是谁?

大英博物馆藏的一幅敦煌的行脚胡僧像

这是大英博物馆藏的一幅敦煌的行脚胡僧像。除了画工和日本那幅不一样外,也是背着包,戴着斗笠,拿着拂尘。只是长了一副中亚人的面孔而已。

甚至在西藏的绘画中,我们都发现了这样背登山包、戴个斗笠或雨伞的和尚。比如下面这位:

15世纪西藏行脚僧像

这是15世纪西藏的一幅行脚僧像。也是背着高过头的登山包,戴着斗笠,是一副西藏人的模样。莫非他也是玄奘不成?

有朋友说也有可能啊,玄奘大师这么有名,这么受爱戴,当然各族人民都会画他的像;不同民族的画家,当然会把他画成本族人的样子。但是下边这幅,是我们汉族人画的,难道也是玄奘么?

看箭头,贫僧在这里

这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放大了看得更清楚:

《清明上河图》

这幅图的出处十分明确,是宋代《清明上河图》里的一个人物(头上类似小灯的东西,零零碎碎挂了不止一盏),他难道是玄奘?想想也能明白:《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按照汴京城的实景绘制的。唐代的玄奘法师怎么可能穿越到宋代来呢?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行脚僧(也有人说他是卖货的),绝不可能是玄奘。

甚至宋代的雕塑也来凑热闹:

国家博物馆藏北宋塔砖

这是国家博物馆藏北宋的一块塔砖。同样是一个和尚,背着登山包,戴着雨伞。

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就明白了:这恐怕就是一种绘画题材,画(雕像)里的和尚,都背着这么一身行头。不是说这个造型的就一定是玄奘!

而且还有个问题,这样的僧人,身边一般都有一只老虎。例如下图,是西藏山南桑耶寺二楼壁画,这位背登山包的僧人,身份很明确,是十八罗汉之一,达摩多罗尊者。这位尊者一般的画法,就是右手持禅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经箧,头罩华盖,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随。玄奘法师什么时候养老虎当宠物了?

浮世绘

事实上,这类绘画(全世界约有二三十种),最早见于敦煌藏经洞,最晚见于元明时期。在这几百年中,全国各地,甚至西亚东亚,都出现了各种各样这样造型的僧人图。这是一种绘画的类别,为了稳妥起见,学界一般称为行脚僧人图,或者伴虎行脚僧图。这类行脚僧,或因为没钱,或因为专一苦行,或走的路本来也不太远,是不骑马的,所以才会背这个大包。另外,一般情况下,这僧人身边会画一只老虎,是为了表现这位僧人的神通的。只是因为玄奘法师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行脚僧,所以大众凡是看到这样的像,就以为他一定是玄奘了!

最后多说一句:佛藏里公认的玄奘形象,其实是下图这样的。大概是年纪大了,眼角有了皱纹,下巴也有点陷进去了。但这幅图收在《大正藏》图像部,旁边标明了玄奘三藏的字样,这恐怕才算得上玄奘法师的标准像呢。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手相的秘密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 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就让他伸出左手,指给他看: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感情线,这条斜线叫事业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平衡的秘密

◎ 贤 宗如果所在乎的事情太多,那么就要注意平衡。中国的中庸思想实际上就是讲求平衡。《易经》中的八卦与宋明理学解经的八卦图所体现的亦是与时变化的平衡思想。能够洞察到平衡思想的精髓时,便会发现无穷的智慧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在修福报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 善 知 家喻户晓的唐朝玄奘大师,西元六〇二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解释不一,众说纷纭,玄奘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一个大秘密!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这句话中的阿弥陀就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就像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教主一样。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持名念佛方法非常普及,当前中国汉地很多佛寺墙壁上,都题写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布施是获得幸福的秘密

◎ 万 一昔舍卫国。波斯匿王。作是言曰。须达长者。尚能劝化一切人民。作诸福业。我今亦当为众生故。教导乞索。令其得福。于是行化。处处乞索。时有一人。贫穷多乏。唯有一毯。即便持施波斯匿王。王得之已。转以奉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药师经》的出现及玄奘的再译

◎ 李 翎 这个题目清楚的表述是玄奘为什么再译《药师经》? 笔者认为这个现象的背景就是道教。 佛陀教法,去仪式化、反对肉体成仙,这些都在《药师经》中得到强调。尽管如此,按传统印度观念,医师虽然治病救人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