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学佛秘钥:不掌握这个就是盲修瞎练
2024-12-13 09:49

龙树菩萨把正见对于学佛修行的作用比喻为我们走路的时候要先以眼见道而后行,如果不能先认清道路,就会步入歧途。唯有正见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圆满解脱,《正法念处经》说:出世涅槃,正见为本。只有正见才是我们超脱生死苦海,证得涅槃的保证。相反一切世间愚痴凡夫根本系缚,所谓邪见。一切众生以邪见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邪见只会使我们沉溺于无尽的轮回。《杂阿含经》说:邪见者,谓此岸;正见者,谓彼岸。

就像农夫如果拥有了一块良田,就可以在上面种出甘美的果实。当一位佛弟子具备了正见就可以出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佛陀在《大宝积经》里说,只有具备了正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佛弟子,若正见者名真佛子。所以佛法的修行,所谓道谛,实质是以正见为体的。

既然得到正知正见如此重要,那么佛弟子怎样才能获得正见呢?依据各种经论的论述,我们把获得正见的途径整理为前提、助缘、正行三个方面,共九个项目。

一、获得正见的前提

1、皈依三宝,具足净信

要真正获得佛法正见,必须要以正信为前提,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只有皈依三宝,建立正信、净信,才能产生正见,进入佛法。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一个人如果不相信佛陀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具足十力、四无畏等无上功德,不相信佛陀说的法是宇宙间最彻底究竟的真理,不相信佛的圣贤弟子们是佛法真理的实践者和证明者,那么他对佛法就不能真正认同和接受,当然就无法真正理解,产生正见了。没有建立正信的人,哪怕精通三藏十二部,于佛法也只会是入宝山而空手还,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如佛陀所说: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这正是因为没有对三宝的信仰,也就失去了获得正见的前提和基础。

近代以来,一些教内外人士提出佛法去宗教化,想要把佛法化约为一种哲学思想,认为这样才符合现代社会理性化、科学化的袪魅特质。殊不知,如此一来就会像在狮子身上放入虱子,实质是毁坏佛法根本和众生慧命的错误主张。《华手经》说:如是诸经违逆不信,不受不赞,不如说行,名坏正见。没有信仰,恰恰是正见的最大敌人。建立对佛法的宗教信仰,具足三皈依,护持戒体,既是佛弟子的本份,也是产生正见的根本前提。

2、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众生修行成佛的种子和本因。《大日经》说菩提心为因,大乘佛法一切修行成就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失去了这个修行成就的种子。《华严经》说到菩萨有十种魔业,第一就是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

佛弟子只有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动机、立场和方法去追求无上菩提,才有可能获得正见。只有当一个人发菩提心时,才具足正见成就的根本条件。《大集经》说:为菩提心而听法者即是闻声;至心忆念菩提之心是善思惟;观菩提心是名正见。真正的菩萨既因发菩提心而得正见成就,又因菩提心和慈悲心,为救度众生而为他们宣说正见,令入正道。

3、严持净戒

戒定慧三学的因果关系和修行次第是因戒生定,由定生慧。严持净戒是定慧二学成就的前提。以如实知见的智慧为本性的正见,既是建立在戒定二学的基础之上,又含摄了戒学的内容。《大集经》说:从他闻法生于正见。所谓闻者持戒威仪,威仪具故戒聚具足,戒聚具足已定聚具足,定聚具足已慧聚具足,慧聚具足已解脱聚具足,解脱聚具足已解脱知见聚具足。一位真正具足正见的人,必然会持戒清净。同样,要想获得圆满正见,也必须要持戒清净。

二、获得正见的助缘

在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善恶因缘。做为佛弟子要学会去判断利弊,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去抉择什么是有利于正见成就,什么是不利于正见成就的环境和条件。

1、远离恶缘

依据各经论所说,佛弟子要获得正见,就必须远离各种会增长愚痴、破坏慧命的外缘,必须要不毁谤三宝,不否定佛教的根本法印,对佛法不生疑悔,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恶见,远离恶友,不以外道及其典籍为究竟,不从事算命占卜的行当,对佛法的闻思修不放逸懈怠,不浅尝辄止生增上慢,为人不奸欺谄曲,具足十善业道。

2、修诸善业

佛弟子要获得正见,除了要远离各种恶缘和过错,还要修集福德智慧,修习身口意善行,培养增长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华严经》说:是诸众生成就身善业、口善业、意善业,不逆贤圣,信受正见,行善业因缘故,身坏命终生于善处。

《成实论》中说有四个条件可以使人增长善法,成就解脱。第一是住善处,指生于有佛法流行的地方,远离五难之地;第二是依善人,指能够生值佛世。第三是宿殖善根,指没有聋哑等残疾。第四是自发正愿,指学习佛法,得到正见。这四个条件总结起来,其实就是要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习正法。佛弟子们都知道,这其实是非常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如果想要满足这个条件,依《大智度论》,说到底还是要自行正见,亦教他正见。《大智度论》:是菩萨常乐为他说法,亦深爱善法故,得随意善众生共生,所谓为中国。人于中国不生邪见家。何以故?是菩萨世世常自行正见,亦教他正见,赞正见法,欢喜赞叹行正见者,是故不生恶邪见家。

三、获得正见的正行

对于如何修行才能获得正见,小乘大乘经论一致都说要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修习止观,渐次生发闻慧正见,思慧正见和修慧正见,如实了知四圣谛,亲证诸法实相,从而获得圆满正见。如《增一阿含经》说:有二因二缘起于正见,云何为二?受法教化,内思止观。《瑜伽师地论》说:从他闻音,展转发生闻慧正见。为欲断除所治法故,又为修习道资粮故,方便观察。次依闻慧,发生思慧。复依思慧,发生修慧。由此正见,于诸邪见如实了知此是邪见,于诸正见如实了知此是正见。

1、依善知识

《华严经》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杂阿含经》记载,佛陀曾对弟子们说只有善知识能令我们产生正见,增长正见。因此,我们对于真正的善知识应该恭敬承事,请问听受,随顺不逆,如法依止,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见的教诲和传授。

我们在依止善知识以前,应该尽量观察其是否有德有证,应该依经论所述善知识的德相多方考察。在现时代,佛弟子堪为依止的善知识,最起码应该具备正知见,对佛法的核心有着透彻准确的把握,善于观察弟子根性,对修行的道路具有正确的判断。佛弟子对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应该生起决定的信心,能够从其见地、修证、行为、人格等方面,强烈地感受到佛法的巨大力量。一旦决定依止,要视善知识如父如佛,不再以怀有成见和苛求之心,刻意去寻觅其过失,要对其教诫,信受奉行,依经论开示作圆满亲近。

2、听闻正法

《成实论》说:正见必从闻佛法生,是故应习此佛法正论。《大毗婆沙论》说,就像明眼人能避开艰险一样,一个人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罪,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若人闻经深信解,正见能除颠倒心。听闻正法是生起正见、产生正信的起点。佛弟子应该多多闻听学习善知识的开示,阅读古今公认的大善知识的著作。尤其在今天真正的善知识寥若晨星,说法之人却多如牛毛的情况下,佛弟子更应该深入经藏,多读佛经,以佛菩萨所说了义正法为依止,认真系统地学习教理,对最重要的大经大论应该反复阅读,生起闻慧正见。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些佛教徒由于种种原因,参禅而偏空,念佛而废理,修密而成狂,或因文化程度不足,或因懒惰懈怠,或因贡高我慢,轻视教理的学习,毁坏产生正见的基础,不但自己执着邪见,还以盲导盲,害人害己。这些过失,其实都是由于闻思不足所造成的,正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

中国目前的年轻一代传统文化修养普遍低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佛典的学习能力普遍不足。很多人根本没有深入阅读经论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倒是对于市面上各种以佛法为幌子的快餐读物欣赏有加,对于网络上流传的似是而非的相似法言听计从,分辨不清什么是正法,什么不是正法。完全不顾唯有佛陀与其圣弟们宣说的经律论三藏方能称为正法,反而把道听途说来的东西认为就是佛法。在根源上首先就出了问题,正见又如何能够建立起来呢?

这一点,我认为除了个人要纠正错误以外,佛教界应该也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因为这种状况的实质,是住持佛教者为四众弟子提供的佛法教育不足所造成。我们一方面要求佛弟子要广学多闻,另一方面佛教界应该要为他们提供听闻正法的机会和场所。

3、如理思惟

佛弟子在产生闻慧正见的基础上,应该更进一步对所闻法义如理思惟,产生思慧正见。因为依据《解深密经》,仅有闻慧是不能对佛法的义理产生胜解,只有圆满的思慧才能够真正理解佛法的义趣,较为准确地把握佛法的全体和基本原理。《杂阿含经》说:正思惟者,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大集经》说:如是二法无有差别,谓善思惟及以正见。

如理思惟一方面要从宇宙人生最终极的问题出发,如世界的本源问题,生死问题,因果问题等,将佛法与其他各种宗教、哲学、科学等进行比较思考,从世界观、人生观上,深刻认识到唯有佛法才真正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是解决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众生超脱生死轮回、得大自在大解脱的唯一依靠。以思所成慧的力量,促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彻底转变,以正见的力量,建立坚固正信,成熟信根信力。《成实论》云:信亦二种,一从正见生,二从闻生。从正见生,信则坚固。从闻生者,不能如是。

如理思惟更重要的是对于佛法的基本原理:三法印,实相印,四圣谛,二无我,因果缘起,涅槃寂灭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抉择。既要在思辩逻辑层面搞清楚,更要在止观当中,观察到身心内外世界的实质确实符合佛法所说,从而生起定解,成就世间和出世间正见。

4、修习止观

依《解深密经》,思所成慧虽能善解义趣,但是对教理的认知仍旧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不能使实相谛理明显在前,成为现量的亲证,见道解脱。所以,还要在思慧的基础上,法随法行,修习止观,成就圆满修慧,获得修慧正见。

获得修慧正见主要是通过在定心中修观,《涅槃经》云:毗婆舍那名为正见。佛弟子以毗婆舍那的思择力,对世间正见的染净因果,出世间正见的二无我、四圣谛等称量观察,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在三昧中如实证知,以无分别智现证诸法实相,以后得智慈悲济世,获无漏有学、无学正见,方才成为真正清净圆满的正见。

止观修行是一套有着严密次第和技术要领的实际操作。学习者应该在有修有证的善知识的传授指导下修学,应以正见为导首,采取定慧双修、解行相应的方法,精勤修学,自知其心,自净其心,逐渐深入,得尝法味,获大利益。

四、结论

以上三个方面,九个步骤,是大小乘经论共说的获得正知正见的必经之途,尤其正行部分其实是《瑜伽师地论》所说三皈依后的四正行,是一切学佛人的必修功课。佛弟子应该深刻认识到正确的见地对佛教,对人生,对修行的重大意义,对正见生起大希求心,依照经论所示,如法受持,如说修行。我们应该如《优婆塞戒经》所说,观察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闻正法。虽闻正法,难得受持。佛弟子应视正见如命,护正见如目,修正见如宝,发大菩提心大慈悲心,以正见自利利人,令正法久住,众生得度。

End

学佛要读什么经?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寂 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第二,什么是佛法?第三,我们信仰什么?现在一起来探讨第一个:佛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对这个问题已经早有研

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刘素云:当前学佛怎么学法?

当前学佛怎麼学法?怎麼样才有成就?我告诉你们,改过改习气,一定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不是不念佛,要念佛,但是和改过、改习气、改毛病、改脾气比起来,一定要把改过放在第一位。现在时间

刘素云: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刘素云:学佛人的榜样刘素云

「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难信之法,但是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它就变成不难了,这个妙。东北刘素云居士是个最好的榜样,她做出来给我们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刘素云:学佛的几个误区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李炳南:儿童学佛浅问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

学佛的观点决定终点

◎ 大 愿我们首先要学智慧--内心要生起智慧。我们活这一辈子,在世间有种种的经历、种种的人际关系,跟你关系最密切的是你的太太或者丈夫,还是你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朋友呢?又或者是你追求的财富?都不是!跟

李炳南:为什么学佛后更多的业障现前?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学佛人如何使家庭越来越和睦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

刘素云:想引导家人学佛,该如何做?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刘素云: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

问: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答:不是,不是这样的。你父母学佛学得正,对孩子是正面的影响,不会愈学愈自私的。我跟你们说我学佛,我老伴学佛,我儿子、儿媳妇也学佛,但是我孙女不自私,我孙女今年

学佛的基本精神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看破红尘之后 才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

学佛不是休闲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遥远,只要坚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达终点。学佛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长远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修行重点与方法,修行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学佛人,不要再迷信!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学佛要信因果,做人要有道德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修心与学佛

◎ 静 波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

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学佛之简明标准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学佛与世俗责任并不冲突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在家学佛与课诵

慧 宣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漏,逐渐证悟佛性,但前提是通过戒定慧的不断增长,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断进步。培养与增长戒定慧的方式之一,即是通过每日的课诵,这点对 于在家居士修学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左志南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变化及儒学的丰富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大夫学佛特点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过程,与其诗歌典故运用、书写内容及诗美呈现关系密切。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 虚 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

学佛,从真诚面对自己开始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

元音老人:学佛要先正知见,知见不正不堪学佛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

学佛后的启示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元音老人: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传印长老:莘莘学子学佛应注意方式

(一)要珍惜这番大好因缘诸位同学值遇殊胜因缘非同一般,不可以寻常视之。诸位年方韶龄,正信佛教,发心出家,实非寻常人所堪能;生值盛世,国泰民安,衣食丰足,日用不缺,这都是夙世为善之所感召。能够入学到中国

学佛先从做人下手

昌臻法师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学佛路上的8个智慧锦囊,带给你一生喜乐安康!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学佛路上。长路漫漫,你是否有时会感到迷茫?是否有时会找不到方向?今天,我们选取了8个学佛路上的智慧锦囊,它们不仅是一份提醒,更是一份陪伴。陪伴每一位佛弟子,增长福慧

女性学佛后只能素颜?

有人问法霞法师:女性学佛之后是不是不能打扮了?法霞法师:一些女众学佛后认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从而不注意形象,以至于到了邋遢的程度,这导致对佛法缺乏深入了解的大众对佛教产生误解。其实,佛教不提倡奢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