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的道德培养2024-11-12 12:00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
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道,觉道,大道以及康庄大道。人能循正道,觉道,与康庄大道迈进,洁身自爱,努力向上,必定行有所得,因名道德。
至于道德的含义,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一样,但目的各异。因为佛教与儒家的道德观念,基本上都看重于人格的善美与完成。不过儒家之目的,在于人伦的建立,由独善其身,进而兼善天下;佛教则主张保持人身不失,以进修出世圣道,最后目的,是在成佛。
儒家的道德思想
代表儒家的孔子,其道德思想以仁为主,智勇为副,所以说: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则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再加上信,作为人伦五德。无论是君臣,是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处之道,一以仁为本,以义礼智信为辅导。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可见儒家对仁的重视。
孔子以仁为主的道德思想,至孟子时代,益见发扬光大。孟子以为人之初,性本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但可惜人皆因物欲的诱惑,致使本善之性,发生恶化;所以主张抑制物欲,使人止恶向善,回复本性的至善,以完成人伦的四德(仁义礼智)。因此说:人之过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人由家庭幸福,推展至社会幸福;由父子关系,进而至君臣关系;由兄弟手足之情,扩充至友谊之情;由夫妇的敬爱,发展至全人类的互相敬爱。所以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是以君爱臣,臣忠于君,是道德;父慈子孝是道德,兄友弟恭,夫妇相敬,朋友守信,皆是道德。果能将此人伦道德推行于世,使人皆以八德为生活规范,各安其所安,各行其所应行,自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日社会之所以父子相争,兄弟相残,夫妻相讼,朋友相害,宾主相欺,甚至家庭破碎,社会混乱,皆是人伦道德沦亡的恶果。
佛法中的道德
大乘菩萨,则以六度四摄等法门为道,循此大道进修,断无明,证法身,使自他共同通往佛的菩提觉道,结果获得断智恩三德,故名道德。因为佛教主张人由私德修养,推展至公共道德的训练;由私我利益,扩展为社会大我福利;从小乘自利思想,转向大乘利己利人的精神,广修六度四摄,实践三聚净戒,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利益有情戒,成就利他之德,是名恩德;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摄律仪戒,获止恶之德,是名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摄善法戒,得积善之德,是名智德,以智德证佛法身,以断(无明)德证佛报身,以恩德证佛应身,结果:无上菩提誓愿成,得佛三身,证佛三德,通往佛果,得成佛道,是一切道德之最,亦人生品德修养之至极。
应如何培养道德?
(一)扩展仁慈的德性
仁是仁义,慈是慈悲,仁义是儒家道德的基本,慈悲是佛教道德的精神。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姜太公亦说: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因为具有仁义美德修养之人,必然律己常带秋气,处世恒带春风。不但待人必于有过中求无过,持己常于无过中求过。且能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是以不为个人得失的困扰,不为情欲的占有危害他人,反而能尊德性,重仁义。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正是基于仁爱之心,可惜儒家祭天地,拜鬼神,主张三牲(猪、牛、羊)酒礼,甚至日常生活不离食肉,仁爱仍然有限。佛教的慈悲,目的是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众生,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因此,提倡素食,实行戒杀放生,爱护一切生命。如果我们懂得居仁由义,以道德作为行为标准,进而学佛的慈悲,爱护众生,平等拔苦与乐,持不杀生戒,不因口腹之欲,杀害生物,更不因贪欲的满足,而谋财害命,残杀无辜,则何独阻止社会一切谋杀,残杀,凶杀,暗杀等罪恶发生,还可止息战争,导致世界和平,是以佛教的慈悲,既可培养仁爱之心,更可扩展内在的德性。
(二)坚立正义的意志
意志特别重要,古云:有志者事竟成,曾文正言: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肯立志,都能做到。反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国大文豪苏东坡亦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以曾国藩主张士人第一要立志。但志患不立,尤患不坚,更患不正。故青年人立志之初,当审情度势,衡量自己的天才,兴趣,以及经济环境,然后决定立志之目标。志既立,就应切实做去,始终不渝,不畏难,不怕苦,不因环境威胁或利禄薰心而改变初衷,不因名位权势或私欲占有而作奸犯科,误入歧途,实行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放下个人忧悲苦恼成败得失,去为正义而努力,为人群谋幸福,奋振自励,苦干到底。可惜现代人,大都意志不坚,稍遇挫折,即萌退志,或为名利所惑,贪慕虚荣,挺而走险,致使社会呈现混乱不安。如果皆受持佛的禁戒--不偷盗,坚定正义的意志,保持清廉的情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事正当事业,谋取应得利润,过著合理生活。
(三)保持身心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事业的基础,亦是道德修养之一环。因为身健心康,则体格强健,精神充沛,可负担人生的重任,完成时代艰巨的使命;不致身衰力竭,障碍事业进展,或招致壮志未酬身先丧的遗憾。心健康,则人格健全,而能正心诚意,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致被物质诱惑,色情迷惑,而邪思邪淫,丧德败行。今日社会呈现一片凌乱,非礼强奸,乱伦邪行,时有所闻,此皆人之身心不正常,不健康之过。何况邪淫结果,病菌传染,身患绝症,大好青年,自此断丧前程,能不可惜?是以佛制不得邪淫。佛弟子要受持不邪淫戒,寡欲知足,克己复礼,使自己生活有规律,行动有礼貌,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恒抱乐观的态度,磊落的胸襟,加上适当的运动。礼敬诸佛不但可以消除罪业,同时对身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好处,身心和谐,精力充沛,然后面对现实,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世出世间相结合,即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能够以遂生平的意志,以完成人生的责任,则人类前途,必然福乐无限。
(四)培养诚信的美德
诚信,不仅是做人美德,亦事业基石,成功秘诀。古今中外,所有功绩彪炳一时的伟大人物,无不具备诚实与信用的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除正心诚意、老实可靠外,更要谨慎语言,不说谎,不欺诳,不轻诺,不谗害妒谤,言必有信,言必合理,所谓一言九鼎、一言而为天下法。当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既可兴邦,亦可丧邦。
古之君子,除立德、立功,还要立言。佛则制戒妄言绮语,不得两舌,恶口,搬弄是非,辱骂他人。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自己固然后悔莫及,而被欺骗辱骂之人,更含恨在心,常思报复。试问敌人环待左右,将如何安心?怎得平安?朱子言: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陈盾公言:言语之过,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切须检点。西哲苏格拉底讲得更妙,他说:天与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人多见,多闻,而少语言。因为言多必失,是以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特别是妄言绮语,更不应言。
佛经说: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罪毕为人,常受诽谤。大智度论说:妄语之人,受十种恶报,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非人得便。三、虽实话,人不信受。四、圣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生为人,常被诽谤。故佛将妄语列为根本大戒之一,而教人真语,实话,且以身作则。所以金刚经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凡佛弟子,皆应以佛为榜样,说话诚实可靠,合情合理,绝对不可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诳惑世人,以遂一己名利之欲,更不可为求名闻利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否则,大妄语成,必堕地狱。修行人戒妄言绮语,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辱骂他人,而培养诚信的美德,言行一致,则其前途光明远大,自不待言。
(五)发掘本具有的智慧
智慧,是困难的克星,是剪除烦恼的利器,是创功立业以及明心见性的先导。但此智慧,绝非世间一般的知识,更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因为世间人的知识与聪明,皆含有贪嗔痴的毒素,都参杂名利的野心与自私的欲念。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正智。是以无论处世做人,大都仅凭主观的错觉,妄想的冲动,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结果,制造罪恶,启发争端,导致世界混乱。目前世界上很多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的人。或运用科学头脑,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通通都是聪明的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不知仁义更可贵,只知物质的占有,不知发展精神文明,因此都本着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贪图富贵,角逐名利所以,世上聪明人愈多,社会呈现也愈来愈乱,主要原因,是聪明人缺乏智慧的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不深信三世因果,只是目光短浅,表面看是聪明实则正是非常愚痴的表现。
佛教的智慧,是内在本具、纯真无妄的本觉智。非外来灌输的知识,或妄想执著的主观意念。所以佛的智慧,既能理解宇宙真相,明白人生意义,更能促进人性觉悟,使人自觉自奋,自立自励,扩展德性,长养善根,进修圣道,广集福慧,从自己道德修养的自利行为中,推展利他的工作,再从利他的德行中,完成自利的愿望,使人际关系,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甚至共趣佛道,离苦得乐。如果修行人,能崇尚仁义,克己复礼,不好淫邪盗,不妄言绮言,不饮酒,不吸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慎思明辨;进而学习佛法,发掘内在本具的智慧,在智慧光辉照耀中,知因识果,分析邪正,明辨是非,严持佛的五戒,不杀生而培养仁慈的德性,不偷盗而坚立正义的意志,不邪淫而保持身心的健康,不妄言绮语而诚实可靠,不饮酒而提高理智,发掘正智,以塑造美满的人格,保持宝贵的人身。
然后广行六度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依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
从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思无邪、止于至善、仁民爱物、功成不居、为而不恃等,到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不在宣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放弃自我的执着,对外境的习染,勇敢地追求真、善、美,让生命融入无私的奉献中来成就我们的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行愿,方是真修行,才能真实入理,汇入普贤愿海,究竟打破我、法二执;进而突破自我俱生的束缚,破碎时空,彻悟实相,与诸佛菩萨把臂同游。
让我们以此生为本位,完善道德价值乃至于超越道德价值,去认知宇宙人生的真谛。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以佛法作指导,行六度法门,从而把控我们的人生,使生命焕发出全新的意义,是谓参天地之化育。
宇宙人生的实相,就在六度万行中,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立足于人生本位,完成世出世间的统一,就是人生的佛教。形而上与形而下,本末言说皆方便。让我们坚守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最后直至生命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