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
2024-11-12 12:00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

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道,觉道,大道以及康庄大道。人能循正道,觉道,与康庄大道迈进,洁身自爱,努力向上,必定行有所得,因名道德。

至于道德的含义,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一样,但目的各异。因为佛教与儒家的道德观念,基本上都看重于人格的善美与完成。不过儒家之目的,在于人伦的建立,由独善其身,进而兼善天下;佛教则主张保持人身不失,以进修出世圣道,最后目的,是在成佛。

儒家的道德思想

代表儒家的孔子,其道德思想以仁为主,智勇为副,所以说: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则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再加上信,作为人伦五德。无论是君臣,是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处之道,一以仁为本,以义礼智信为辅导。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可见儒家对仁的重视。

孔子以仁为主的道德思想,至孟子时代,益见发扬光大。孟子以为人之初,性本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但可惜人皆因物欲的诱惑,致使本善之性,发生恶化;所以主张抑制物欲,使人止恶向善,回复本性的至善,以完成人伦的四德(仁义礼智)。因此说:人之过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人由家庭幸福,推展至社会幸福;由父子关系,进而至君臣关系;由兄弟手足之情,扩充至友谊之情;由夫妇的敬爱,发展至全人类的互相敬爱。所以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是以君爱臣,臣忠于君,是道德;父慈子孝是道德,兄友弟恭,夫妇相敬,朋友守信,皆是道德。果能将此人伦道德推行于世,使人皆以八德为生活规范,各安其所安,各行其所应行,自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日社会之所以父子相争,兄弟相残,夫妻相讼,朋友相害,宾主相欺,甚至家庭破碎,社会混乱,皆是人伦道德沦亡的恶果。

佛法中的道德

大乘菩萨,则以六度四摄等法门为道,循此大道进修,断无明,证法身,使自他共同通往佛的菩提觉道,结果获得断智恩三德,故名道德。因为佛教主张人由私德修养,推展至公共道德的训练;由私我利益,扩展为社会大我福利;从小乘自利思想,转向大乘利己利人的精神,广修六度四摄,实践三聚净戒,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利益有情戒,成就利他之德,是名恩德;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摄律仪戒,获止恶之德,是名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摄善法戒,得积善之德,是名智德,以智德证佛法身,以断(无明)德证佛报身,以恩德证佛应身,结果:无上菩提誓愿成,得佛三身,证佛三德,通往佛果,得成佛道,是一切道德之最,亦人生品德修养之至极。

应如何培养道德?

(一)扩展仁慈的德性

仁是仁义,慈是慈悲,仁义是儒家道德的基本,慈悲是佛教道德的精神。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姜太公亦说: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因为具有仁义美德修养之人,必然律己常带秋气,处世恒带春风。不但待人必于有过中求无过,持己常于无过中求过。且能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是以不为个人得失的困扰,不为情欲的占有危害他人,反而能尊德性,重仁义。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正是基于仁爱之心,可惜儒家祭天地,拜鬼神,主张三牲(猪、牛、羊)酒礼,甚至日常生活不离食肉,仁爱仍然有限。佛教的慈悲,目的是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众生,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因此,提倡素食,实行戒杀放生,爱护一切生命。如果我们懂得居仁由义,以道德作为行为标准,进而学佛的慈悲,爱护众生,平等拔苦与乐,持不杀生戒,不因口腹之欲,杀害生物,更不因贪欲的满足,而谋财害命,残杀无辜,则何独阻止社会一切谋杀,残杀,凶杀,暗杀等罪恶发生,还可止息战争,导致世界和平,是以佛教的慈悲,既可培养仁爱之心,更可扩展内在的德性。

(二)坚立正义的意志

意志特别重要,古云:有志者事竟成,曾文正言: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肯立志,都能做到。反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国大文豪苏东坡亦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以曾国藩主张士人第一要立志。但志患不立,尤患不坚,更患不正。故青年人立志之初,当审情度势,衡量自己的天才,兴趣,以及经济环境,然后决定立志之目标。志既立,就应切实做去,始终不渝,不畏难,不怕苦,不因环境威胁或利禄薰心而改变初衷,不因名位权势或私欲占有而作奸犯科,误入歧途,实行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放下个人忧悲苦恼成败得失,去为正义而努力,为人群谋幸福,奋振自励,苦干到底。可惜现代人,大都意志不坚,稍遇挫折,即萌退志,或为名利所惑,贪慕虚荣,挺而走险,致使社会呈现混乱不安。如果皆受持佛的禁戒--不偷盗,坚定正义的意志,保持清廉的情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事正当事业,谋取应得利润,过著合理生活。

(三)保持身心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事业的基础,亦是道德修养之一环。因为身健心康,则体格强健,精神充沛,可负担人生的重任,完成时代艰巨的使命;不致身衰力竭,障碍事业进展,或招致壮志未酬身先丧的遗憾。心健康,则人格健全,而能正心诚意,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致被物质诱惑,色情迷惑,而邪思邪淫,丧德败行。今日社会呈现一片凌乱,非礼强奸,乱伦邪行,时有所闻,此皆人之身心不正常,不健康之过。何况邪淫结果,病菌传染,身患绝症,大好青年,自此断丧前程,能不可惜?是以佛制不得邪淫。佛弟子要受持不邪淫戒,寡欲知足,克己复礼,使自己生活有规律,行动有礼貌,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恒抱乐观的态度,磊落的胸襟,加上适当的运动。礼敬诸佛不但可以消除罪业,同时对身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好处,身心和谐,精力充沛,然后面对现实,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世出世间相结合,即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能够以遂生平的意志,以完成人生的责任,则人类前途,必然福乐无限。

(四)培养诚信的美德

诚信,不仅是做人美德,亦事业基石,成功秘诀。古今中外,所有功绩彪炳一时的伟大人物,无不具备诚实与信用的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除正心诚意、老实可靠外,更要谨慎语言,不说谎,不欺诳,不轻诺,不谗害妒谤,言必有信,言必合理,所谓一言九鼎、一言而为天下法。当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既可兴邦,亦可丧邦。

古之君子,除立德、立功,还要立言。佛则制戒妄言绮语,不得两舌,恶口,搬弄是非,辱骂他人。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自己固然后悔莫及,而被欺骗辱骂之人,更含恨在心,常思报复。试问敌人环待左右,将如何安心?怎得平安?朱子言: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陈盾公言:言语之过,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切须检点。西哲苏格拉底讲得更妙,他说:天与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人多见,多闻,而少语言。因为言多必失,是以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特别是妄言绮语,更不应言。

佛经说: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罪毕为人,常受诽谤。大智度论说:妄语之人,受十种恶报,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非人得便。三、虽实话,人不信受。四、圣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生为人,常被诽谤。故佛将妄语列为根本大戒之一,而教人真语,实话,且以身作则。所以金刚经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凡佛弟子,皆应以佛为榜样,说话诚实可靠,合情合理,绝对不可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诳惑世人,以遂一己名利之欲,更不可为求名闻利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否则,大妄语成,必堕地狱。修行人戒妄言绮语,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辱骂他人,而培养诚信的美德,言行一致,则其前途光明远大,自不待言。

(五)发掘本具有的智慧

智慧,是困难的克星,是剪除烦恼的利器,是创功立业以及明心见性的先导。但此智慧,绝非世间一般的知识,更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因为世间人的知识与聪明,皆含有贪嗔痴的毒素,都参杂名利的野心与自私的欲念。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正智。是以无论处世做人,大都仅凭主观的错觉,妄想的冲动,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结果,制造罪恶,启发争端,导致世界混乱。目前世界上很多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的人。或运用科学头脑,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通通都是聪明的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不知仁义更可贵,只知物质的占有,不知发展精神文明,因此都本着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贪图富贵,角逐名利所以,世上聪明人愈多,社会呈现也愈来愈乱,主要原因,是聪明人缺乏智慧的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不深信三世因果,只是目光短浅,表面看是聪明实则正是非常愚痴的表现。

佛教的智慧,是内在本具、纯真无妄的本觉智。非外来灌输的知识,或妄想执著的主观意念。所以佛的智慧,既能理解宇宙真相,明白人生意义,更能促进人性觉悟,使人自觉自奋,自立自励,扩展德性,长养善根,进修圣道,广集福慧,从自己道德修养的自利行为中,推展利他的工作,再从利他的德行中,完成自利的愿望,使人际关系,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甚至共趣佛道,离苦得乐。如果修行人,能崇尚仁义,克己复礼,不好淫邪盗,不妄言绮言,不饮酒,不吸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慎思明辨;进而学习佛法,发掘内在本具的智慧,在智慧光辉照耀中,知因识果,分析邪正,明辨是非,严持佛的五戒,不杀生而培养仁慈的德性,不偷盗而坚立正义的意志,不邪淫而保持身心的健康,不妄言绮语而诚实可靠,不饮酒而提高理智,发掘正智,以塑造美满的人格,保持宝贵的人身。

然后广行六度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依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

从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思无邪、止于至善、仁民爱物、功成不居、为而不恃等,到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不在宣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放弃自我的执着,对外境的习染,勇敢地追求真、善、美,让生命融入无私的奉献中来成就我们的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行愿,方是真修行,才能真实入理,汇入普贤愿海,究竟打破我、法二执;进而突破自我俱生的束缚,破碎时空,彻悟实相,与诸佛菩萨把臂同游。

让我们以此生为本位,完善道德价值乃至于超越道德价值,去认知宇宙人生的真谛。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以佛法作指导,行六度法门,从而把控我们的人生,使生命焕发出全新的意义,是谓参天地之化育。

宇宙人生的实相,就在六度万行中,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立足于人生本位,完成世出世间的统一,就是人生的佛教。形而上与形而下,本末言说皆方便。让我们坚守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最后直至生命的圆满。

End

学佛要读什么经?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寂 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第二,什么是佛法?第三,我们信仰什么?现在一起来探讨第一个:佛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对这个问题已经早有研

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刘素云:当前学佛怎么学法?

当前学佛怎麼学法?怎麼样才有成就?我告诉你们,改过改习气,一定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不是不念佛,要念佛,但是和改过、改习气、改毛病、改脾气比起来,一定要把改过放在第一位。现在时间

刘素云: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刘素云:学佛人的榜样刘素云

「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难信之法,但是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它就变成不难了,这个妙。东北刘素云居士是个最好的榜样,她做出来给我们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刘素云:学佛的几个误区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李炳南:儿童学佛浅问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

学佛的观点决定终点

◎ 大 愿我们首先要学智慧--内心要生起智慧。我们活这一辈子,在世间有种种的经历、种种的人际关系,跟你关系最密切的是你的太太或者丈夫,还是你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朋友呢?又或者是你追求的财富?都不是!跟

李炳南:为什么学佛后更多的业障现前?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学佛人如何使家庭越来越和睦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

道德底线

道 德 底 线◎ 万 行 我的道德底线很简单,依法管理寺庙事务,引导信众爱国爱教,以慈悲喜舍修德养道,具体就体现在责任心上。你是当师父的,就把师父的角色扮演好。你是做什么的,就把什么责任尽好。只要你

刘素云:想引导家人学佛,该如何做?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刘素云: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

问: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答:不是,不是这样的。你父母学佛学得正,对孩子是正面的影响,不会愈学愈自私的。我跟你们说我学佛,我老伴学佛,我儿子、儿媳妇也学佛,但是我孙女不自私,我孙女今年

学佛的基本精神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看破红尘之后 才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

学佛不是休闲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遥远,只要坚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达终点。学佛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长远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修行重点与方法,修行

忠是基本道德标准

忠是基本道德标准◎ 印 光 文钞原文: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己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名誉不足惜 道德无可崇

◎ 太 虚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贤豪杰,无不成于真也。然伪亦即出于古之圣贤豪杰,故老子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呜呼!演及今世,人智益开

学佛人,不要再迷信!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学佛要信因果,做人要有道德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修心与学佛

◎ 静 波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

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学佛之简明标准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学佛与世俗责任并不冲突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在家学佛与课诵

慧 宣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漏,逐渐证悟佛性,但前提是通过戒定慧的不断增长,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断进步。培养与增长戒定慧的方式之一,即是通过每日的课诵,这点对 于在家居士修学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左志南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变化及儒学的丰富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大夫学佛特点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过程,与其诗歌典故运用、书写内容及诗美呈现关系密切。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 虚 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

学佛,从真诚面对自己开始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

元音老人:学佛要先正知见,知见不正不堪学佛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

学佛后的启示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徐文明: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而民主时代的到来,自由程度的提高,多元价值观的涌现,使得传统的道德体系趋于解体,整个社会仿佛进入了一个

元音老人: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传印长老:莘莘学子学佛应注意方式

(一)要珍惜这番大好因缘诸位同学值遇殊胜因缘非同一般,不可以寻常视之。诸位年方韶龄,正信佛教,发心出家,实非寻常人所堪能;生值盛世,国泰民安,衣食丰足,日用不缺,这都是夙世为善之所感召。能够入学到中国

学佛先从做人下手

昌臻法师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