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
一行禅师
阅读提示:本书诉说一行禅师和他的学生在战时修习和平的故事,并且为我们提出许多简单、有力的建议,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行,终止内心的暴力,让和平在我们身上保持活跃,积极地培养理解、爱和慈悲,即使面对误解和冲突时仍不改变。
在这一章的练习,帮助我们转化我们内在的暴力种子,并使我们能够处理迎面而来的暴力。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而这正是能够帮助其他人、帮助他们自己的基础。运用这些练习方法,你内在的暴力种子将会停止生长,而你的慈悲、宁谧和慈爱的种子则会增长。这些是你终其一生可以每天运用的具体练习方法。
学习大地的包容之修习
佛陀教导他出家为僧的独子罗睺罗,大地可以承受和转化任何倾倒在她身上的事物。假如你将垃圾或废弃物倾倒在大地上,她将全然地容受而不带一丝一毫的不悦或厌恶。假如我们倾倒香水、牛奶到大地,她也不会因此而洋洋自得或流露出傲慢之气。只要花上几个星期,大地就可以将那看起来最令人厌恶的物质,转换成美丽的花朵或美味的蔬菜。
这便是大地以宁谧包容一切美丑的美德,我们应当像大地这般修习。
有时候,甚至是那些我们最亲密的人,会将愤怒、憎恶和误解倾倒在我们身上。也许你还无法容受和转化其他人倾倒在你身上的憎恶、愤怒和误解,所以你反击了回去。不过,如果你记得你是大地的儿女,你可以学习和她一样坚如磐石、始终如一,且无法撼动。
请回到大地之母亲的身上,学习她宁谧地容受和转化每一件事物的方法。每一次,当你感到痛苦时,在你的心中接触大地,说:大地,我受了很多苦,请帮助我容受这个痛苦。你并没有和她脱离,你就是大地本身。当你像这样练习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痛苦减轻。当我们从我们大地之母学习宁谧的练习时,我们就能学会接受所有的事物。如此,我们就不会痛苦。我们转化了我们的伤痛,而且在我们的脸上,还会对那位伤害我们的人绽放出爱的微笑。
辨识出你本具的善良--你的佛性
有时候,负面的情绪会从你身上生起,控制了你整个人。一些令你心烦意乱的事情占据了你的心头,你无法放下这些情绪。你的感觉就像电视频道,假如你不喜欢目前开着的电视频道,你可以转到其他电视频道去。佛陀称呼这个练习为换木栓--以一个正面的情绪取代负面的情绪。木栓就是一个大木钉,用来将两块木头钉在一起。如果旧木栓已经腐朽了,你就要锤入一个新木栓,将旧的木栓敲出来。
有时候,当你试着以正面的想法或感觉取代强烈的负面情绪时,先前的情绪还是会持续跑回来,这可能会造成你内在的挣扎。在这种情况下,另一种处理痛苦的方式,是辨识出你能平静下来、能理解慈悲与和平的能力。这是你的真实本性,你的佛性,也就是你自身觉醒的本性。当你忆起了这些大悲和理解的特质,你就承认它们存在你的身上,而且你将很快地感觉较不痛苦。
佛性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一种你能接触和体验的真相。佛性存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不是仅由物质所构成,我们的身体是物质,也是意识的示显。包含着一切,而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一切的事物。无穷小包含着无穷大。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佛陀所有的超凡能力、智慧、良善和快乐,也包含着我们所有精神和血脉的祖先。
当然,每一个细胞自身也都包含着地狱,也就是暴力的种子--嫉妒、愤怒和其他负面的情绪。但是我们可以修习,因此地狱不会压倒我们正念、理解和慈爱的能量。当你受苦时,你忘记了你的佛性,你的良善,而认为你的自身只有痛苦、不安、骚动和憎恶。请记住,要信任你的佛性。
当佛陀走上开悟之路时,他必须面对他自己的恐惧。佛陀后,魔罗又出现了两次。魔罗无法在佛陀的心田撒下怀疑和恐惧的种子,为了使佛陀分心无法证悟,魔罗就以美丽女子的形貌出现在佛陀面前,想要以欲望来诱惑佛陀。佛陀举起手来,说:你只是一个令人分心迷乱的事物,并不是真的。因为这句话,那位女子消失了。魔罗无法对佛陀填以怀疑、恐惧或欲望,于是他又对佛陀提供无尽的世间权力和财富。再一次,佛陀举起他的手,拒绝了魔罗和魔罗所提供的诱惑,并且将这些视为假象。每一次魔罗试着诱惑佛陀时,佛陀都将他的觉知带回到他自身的良善,以良善之名召唤他自身的良善,并且借由深观和辨识出这些假象的本质是什么,来克服它们。
当你处在痛苦时,记得将你的心带回到你的佛性、你的良善,以及能保持正念、平静的能力上,并且深观那个状况。假如你让自己为负面情绪所支配,你会以造成更多痛苦的方式去反应。你会想要惩罚另一个人,而说出严厉的话语。我们已经做过太多这样的事,也做过很多次了。为了从这个受苦的习惯与陷阱中挣脱出来,为了接触我们的佛性,我们必须记得修习正念。
保护我们的感官是滋养我们的佛性的一个具体方式。佛陀教导我们,六种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心识,每一个感官都像深海一般,充满着波浪起伏、怪物和其他隐藏的危险,等着吞没我们。当我们看到一个意象时,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当我们品尝某样东西时,我们就会被我们的忘失正念、恐惧和渴欲给带走。我们失去了平静,我们失去了理解和爱的能力。除非我们继续练习正念的培养,让正念之光指引将魔罗的利箭和他的魔军挡开,再将它们转化成美丽的花朵之我们的道路;否则每一个感官,都充满着隐藏的危险,会随时浮现而将我们彻底吞没。
在我们身上,都有负面情绪,也都有佛性,让他们和平共处是有可能的。修习,就是要辨识出我们的佛性,而不用去追逐它;辨识出我们的负面情绪,而不用逃离开它们。由于正念,我们就能在每一刻,在每一个境遇,保持我们的和平、稳定和慈悲。
摘自一行禅师著 《终止你内心的暴力》
End
大安法师问:众生习性难改,我下决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体有针对性地对治自己的心量小、易瞋怒,如何让自己性格更好一些?答:首先你能够了解自己有烦恼习气,也下决心要改变,这是一个善心。但要付诸行动不容易,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我们很多人都是命不好、运气不好。总觉得自己活得累、活得痛苦、活得没有意义,这叫命不好。从来都没有让自己满意过、知足过,这叫运气不好。实际上,我们就是自己命运的建筑者,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改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所以有同修说,读不读经?什么时候可以把经教放下?师父在讲经过程当中,给我们立了一个标准。有的人也问,说刘老师,你现在读《无量寿经》吗?我告诉你们,我将近三年多没有读《无量寿经》,而是天天听《无量寿经》
◎ 一 行在南加州一次静修结束后,一位艺术家这样问我:为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表现一朵花,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欣赏它?我告诉他:如果你用那种方式观察一朵花,你将无法与之同在,无法真正感受它。放下你所
◎ 弘 一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乖是违背的意思;沴(读立)是水流不畅的意思。乖沴指不和之气、邪气。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一片慈悲,真
◎夏坝仁波切少心中的妄念,如果妄念来了,我该怎么办?我说,根据佛经当中所言,大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暂时压服,第二个是彻底根除。《心经》中说:依般若波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明海法师管钱,钱不讲话,随你用度;管物,物也不开口,随你搬动。管人也还不太难,最难的,是要管自己的心!管理学的最高境界,是管心,你会管心吗?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比如带着几个人,管着一点事
觉察自己的偏执圣严法师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究烦恼的根源时,会发现有一种烦恼,是来自于自己主观的立场,不能得到外在环境或周围的人认同。每
知足的艺术◎ 蒋 鑫 人的一生 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当中,集中精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我在生活当中总结出的结论就是,懂得知足。知足即是少欲,能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都集在中一个有用的事物或有意义
圣严法师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
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达 真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高尚的行为,一种是卑劣的行为。若是你行持高尚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安乐;若是你行持卑劣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会遭受痛苦。其实,
真正皈依处即在自己的心阿姜查禅师这次雨安居我不太有力,身体欠安,所以来山上呼吸点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也无法如往常般接待他们,因声音沙哑,气息奄奄。大家现在还能看见这身体坐在这里,也算是种福份,很快
看 住 自 己 的 嘴◎ 妙 祥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绝毫绝厘。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填沟塞壑。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五灯会元》只要张口说话,都是毒药。只不过是用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人生其实是非常公平的,它就像一面镜子,你善待你的人生,人生就会善待你;同样,你内心深处敷衍了事,满不在乎,表面看起来好悠哉,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福报就在敷衍了事中,慢慢溜走。在《阅微草堂笔记》里
◎ 王科梅一、佛教绘画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秦汉至隋唐之间,国家分裂动荡,社会政治格局亦十分复杂,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层叠交错的局面,中外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使儒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造就了佛教的大发展。佛教艺
大安法师我们一定要爱惜五谷粮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就是暴殄天物,是最损福报的。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也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对于这一点,我们尤其要注意。也许是好客,也许是为面子,有些人一请客就点很多很多菜,
心量的大小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有人询问恩师法语中为什么心量能大能小,是怎样的一回事,再次公开一则佛教公案故事,细心参悟,自然了知,心的大小,善恶,都在于一个人自我的抉择,是选择行善布施,还是作恶害人?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生 活 的 艺 术◎ 寂 相以一滴水的平静,面对波澜不惊的人生。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心不为物欲所役,身不被六尘所染,在方寸之间体会海阔天空、永无涯畔的境界,正如梦窗禅师所言:眼内有尘三千窄,心里无事一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一行禅师阅读提示:本书诉说一行禅师和他的学生在战时修习和平的故事,并且为我们提出许多简单、有力的建议,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行,终止内心的暴力,让和平在我们身上保持活跃,积极
佛教艺术的渊源◎ 阮荣春佛教在它的原生地印度兴盛繁荣了几个世纪,精妙绝伦的佛教艺术是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最好见证。那么,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和西亚各国有频繁贸易往来的中国,是在何时迎来并接受了这种外来
印度和西藏都有一种传统,就是哪里的山好,就说那边有山神,哪棵树好,就说有树神,或者哪里的山泉特别甘甜,就说那里有水神。所以到处都有天神,大家也都忙着去供养、祭祀那些神明。从环保的角度来说,这倒是个不错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劳或者因为有
人心越宁静,越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常常,不是没能力看透,只因心太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能生智,智者之所以不惑,除了学问,更重要是心静。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心乱一切乱,别
运气这个东西看起来似乎很玄,但它其实是可以被掌握的。什么努力都不做,就祈求事情有好的走向,自然是概率极低的事。想要做好一件事并且有运气的加持,最重要的是自己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准备好的事自然不会有大出错
太宰治在《正义与微笑》里写:不懂的,就说不懂。不会的,就坦承不会。若是摒弃故作姿态,人生之路似乎意外的平坦通途。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如果做到了,生活也会跟着简单起来。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使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如果你不仔细阅读,妄求一夜之间,学到一个秘法然后摇身一变成为功力高超的大师,那就是你自己的失误。学道也好学法也好,一般刚完成第一次修炼的时候,容易心浮气躁。你有没有觉得念咒的速
有一天,佛佛祖告诉阿难: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阿难见佛跟他说话,于是赶紧前来顶礼佛陀,跪著问佛说:是怎么样的因缘呢?这些弟子大家都想知道。请您敷演讲说,以开示度化不知道的人。佛就告诉阿
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双重需要,即被别人称赞和去称赞别人。如同艺术家在把美带给别人时感到愉快一样,任何掌握了赞扬艺术的人都会发现,赞扬不仅给听者,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愉
如何摆脱命运控制?培养正确观念,树立坚定信仰,广结良善人缘,严持清净戒律,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制,且能自由自在调御命运。信仰可以改变命运,持戒可以改变命运。(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习惯、迷信、感情、权势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荣耀来到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傲慢的高墙会隔绝自己的视野;烦恼临头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嗔怒的火焰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处境纷乱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贪欲的洪流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得失忧患时,要检查自
◎问:既然佛教能扩大人类的智慧,那为什么许多善的人不能控制局面,相反,倒是有许多恶的人控制某些局面呢?●雪漠:因为人类的贪婪,远远大过人类的智慧。一个贪婪的群体,必然比追求觉悟和真理的人多。人类的本性
就容易起执著造成伤害。有人把脾气发在无辜的人身上,有人受不了心头剧烈的郁闷而自我麻醉或甚至自杀。依四念处的修行法看,这就是因为人没有把受念处修好,充分看清那只是自己的一个感受。人往往不自觉地把一东西扩
该怎样排解自己的情绪文/如孝法师实际上情绪是长时间养成的。每种情绪的产生基本都带着挫折感,是挫折感的一种反弹。我们每天的生活内容虽然很多,但是对于心来说,它的反应要么是对抗,要么是逃避。这种对抗或者逃
我们现在专心一致来念观世音菩萨,也要念自己自性中的观世音菩萨。我们修行,外面有什么,内里也有什么,外边有观世音菩萨,内边也有观世音菩萨。所以念观世音菩萨,要念内外一如,自他无二。我们的自性中,具足十方
做一次功德,是否可以都回向给法界众生及自己的冤亲债主、再生父母?释宽见:可以,没问题的,不过别把自己搞得太忙,太忙也受不了的 :)※※:师父说没问题,不过别把自己搞得太忙,弟子看到后,也觉得自己定的回
弟子:自己固有的种性怎么转变?好像很难触动。宽见法师:是经过种种的外缘和内缘,如果说我们是断灭种性,比如说听闻佛法之缘,同样是被触动,他只是说很难触动,不是说绝对不能触动,难度大。所以说,我们尽量去创
摩诃迦叶年纪大了,仍然穿着破旧而沉重的粪扫衣,对此,佛陀亲自去劝他: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所谓粪扫衣,是用破布连起而成,非常沉重,摩诃迦叶年纪大了还穿着这样的衣服,怎么办呢?于是佛陀
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已经能够感受得到法喜充满,所以我无比知足和感恩。我们不要再去抱怨:谁对不起我了,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的人对不起我们,是我们执着自己对不起自己。更何况世俗谛上的因果建立就是:好人好自己,坏
经论中常见的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说兴起行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涅盘经》等举示有关五百罗汉的本生、因缘、授记等。《法句譬喻经》卷二说五百罗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在笔者看来,原本是杭州大剧院演出的歌舞诗剧《和平颂》与普陀山南海观音广场前的闭幕式。然而,甫一抵京,就收到外国友人的电子邮件:论坛给我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在上海举办的佛
信心危机。今天整个危机的核心就是信心,对古圣先贤不相信。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感应,出现现代这新一批年轻的量子力学家,把阿赖耶的三细相发现了。这是给大家一个信心,有科学证据,这个不是假的。说万法皆空,现在科
佛教与小说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赖永海在中国古文化中,诗、书、画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自唐宋之后,文坛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就社会影响说,这时期的小说,有时甚至超过诗、书、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