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
2024-11-17 11:51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

一行禅师

阅读提示:本书诉说一行禅师和他的学生在战时修习和平的故事,并且为我们提出许多简单、有力的建议,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行,终止内心的暴力,让和平在我们身上保持活跃,积极地培养理解、爱和慈悲,即使面对误解和冲突时仍不改变。

在这一章的练习,帮助我们转化我们内在的暴力种子,并使我们能够处理迎面而来的暴力。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而这正是能够帮助其他人、帮助他们自己的基础。运用这些练习方法,你内在的暴力种子将会停止生长,而你的慈悲、宁谧和慈爱的种子则会增长。这些是你终其一生可以每天运用的具体练习方法。

 学习大地的包容之修习

佛陀教导他出家为僧的独子罗睺罗,大地可以承受和转化任何倾倒在她身上的事物。假如你将垃圾或废弃物倾倒在大地上,她将全然地容受而不带一丝一毫的不悦或厌恶。假如我们倾倒香水、牛奶到大地,她也不会因此而洋洋自得或流露出傲慢之气。只要花上几个星期,大地就可以将那看起来最令人厌恶的物质,转换成美丽的花朵或美味的蔬菜。

这便是大地以宁谧包容一切美丑的美德,我们应当像大地这般修习。

有时候,甚至是那些我们最亲密的人,会将愤怒、憎恶和误解倾倒在我们身上。也许你还无法容受和转化其他人倾倒在你身上的憎恶、愤怒和误解,所以你反击了回去。不过,如果你记得你是大地的儿女,你可以学习和她一样坚如磐石、始终如一,且无法撼动。

请回到大地之母亲的身上,学习她宁谧地容受和转化每一件事物的方法。每一次,当你感到痛苦时,在你的心中接触大地,说:大地,我受了很多苦,请帮助我容受这个痛苦。你并没有和她脱离,你就是大地本身。当你像这样练习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痛苦减轻。当我们从我们大地之母学习宁谧的练习时,我们就能学会接受所有的事物。如此,我们就不会痛苦。我们转化了我们的伤痛,而且在我们的脸上,还会对那位伤害我们的人绽放出爱的微笑。

辨识出你本具的善良--你的佛性

有时候,负面的情绪会从你身上生起,控制了你整个人。一些令你心烦意乱的事情占据了你的心头,你无法放下这些情绪。你的感觉就像电视频道,假如你不喜欢目前开着的电视频道,你可以转到其他电视频道去。佛陀称呼这个练习为换木栓--以一个正面的情绪取代负面的情绪。木栓就是一个大木钉,用来将两块木头钉在一起。如果旧木栓已经腐朽了,你就要锤入一个新木栓,将旧的木栓敲出来。

有时候,当你试着以正面的想法或感觉取代强烈的负面情绪时,先前的情绪还是会持续跑回来,这可能会造成你内在的挣扎。在这种情况下,另一种处理痛苦的方式,是辨识出你能平静下来、能理解慈悲与和平的能力。这是你的真实本性,你的佛性,也就是你自身觉醒的本性。当你忆起了这些大悲和理解的特质,你就承认它们存在你的身上,而且你将很快地感觉较不痛苦。

佛性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一种你能接触和体验的真相。佛性存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不是仅由物质所构成,我们的身体是物质,也是意识的示显。包含着一切,而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一切的事物。无穷小包含着无穷大。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佛陀所有的超凡能力、智慧、良善和快乐,也包含着我们所有精神和血脉的祖先。

当然,每一个细胞自身也都包含着地狱,也就是暴力的种子--嫉妒、愤怒和其他负面的情绪。但是我们可以修习,因此地狱不会压倒我们正念、理解和慈爱的能量。当你受苦时,你忘记了你的佛性,你的良善,而认为你的自身只有痛苦、不安、骚动和憎恶。请记住,要信任你的佛性。

当佛陀走上开悟之路时,他必须面对他自己的恐惧。佛陀后,魔罗又出现了两次。魔罗无法在佛陀的心田撒下怀疑和恐惧的种子,为了使佛陀分心无法证悟,魔罗就以美丽女子的形貌出现在佛陀面前,想要以欲望来诱惑佛陀。佛陀举起手来,说:你只是一个令人分心迷乱的事物,并不是真的。因为这句话,那位女子消失了。魔罗无法对佛陀填以怀疑、恐惧或欲望,于是他又对佛陀提供无尽的世间权力和财富。再一次,佛陀举起他的手,拒绝了魔罗和魔罗所提供的诱惑,并且将这些视为假象。每一次魔罗试着诱惑佛陀时,佛陀都将他的觉知带回到他自身的良善,以良善之名召唤他自身的良善,并且借由深观和辨识出这些假象的本质是什么,来克服它们。

当你处在痛苦时,记得将你的心带回到你的佛性、你的良善,以及能保持正念、平静的能力上,并且深观那个状况。假如你让自己为负面情绪所支配,你会以造成更多痛苦的方式去反应。你会想要惩罚另一个人,而说出严厉的话语。我们已经做过太多这样的事,也做过很多次了。为了从这个受苦的习惯与陷阱中挣脱出来,为了接触我们的佛性,我们必须记得修习正念。

保护我们的感官是滋养我们的佛性的一个具体方式。佛陀教导我们,六种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心识,每一个感官都像深海一般,充满着波浪起伏、怪物和其他隐藏的危险,等着吞没我们。当我们看到一个意象时,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当我们品尝某样东西时,我们就会被我们的忘失正念、恐惧和渴欲给带走。我们失去了平静,我们失去了理解和爱的能力。除非我们继续练习正念的培养,让正念之光指引将魔罗的利箭和他的魔军挡开,再将它们转化成美丽的花朵之我们的道路;否则每一个感官,都充满着隐藏的危险,会随时浮现而将我们彻底吞没。

在我们身上,都有负面情绪,也都有佛性,让他们和平共处是有可能的。修习,就是要辨识出我们的佛性,而不用去追逐它;辨识出我们的负面情绪,而不用逃离开它们。由于正念,我们就能在每一刻,在每一个境遇,保持我们的和平、稳定和慈悲。

摘自一行禅师著 《终止你内心的暴力》

End

如何对治自己的心量小易瞋怒?

大安法师问:众生习性难改,我下决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体有针对性地对治自己的心量小、易瞋怒,如何让自己性格更好一些?答:首先你能够了解自己有烦恼习气,也下决心要改变,这是一个善心。但要付诸行动不容易,

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的小故事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想改命就要改掉自己的毛病

我们很多人都是命不好、运气不好。总觉得自己活得累、活得痛苦、活得没有意义,这叫命不好。从来都没有让自己满意过、知足过,这叫运气不好。实际上,我们就是自己命运的建筑者,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改

从艺术到宗教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刘素云: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佛做一个证明

所以有同修说,读不读经?什么时候可以把经教放下?师父在讲经过程当中,给我们立了一个标准。有的人也问,说刘老师,你现在读《无量寿经》吗?我告诉你们,我将近三年多没有读《无量寿经》,而是天天听《无量寿经》

生命是一件艺术品

◎ 一 行在南加州一次静修结束后,一位艺术家这样问我:为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表现一朵花,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欣赏它?我告诉他:如果你用那种方式观察一朵花,你将无法与之同在,无法真正感受它。放下你所

要端正我们自己的心行

◎ 弘 一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乖是违背的意思;沴(读立)是水流不畅的意思。乖沴指不和之气、邪气。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一片慈悲,真

小心自己的妄念

◎夏坝仁波切少心中的妄念,如果妄念来了,我该怎么办?我说,根据佛经当中所言,大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暂时压服,第二个是彻底根除。《心经》中说:依般若波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最难的便是管理自己的心!

明海法师管钱,钱不讲话,随你用度;管物,物也不开口,随你搬动。管人也还不太难,最难的,是要管自己的心!管理学的最高境界,是管心,你会管心吗?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比如带着几个人,管着一点事

觉察自己的偏执

觉察自己的偏执圣严法师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究烦恼的根源时,会发现有一种烦恼,是来自于自己主观的立场,不能得到外在环境或周围的人认同。每

知足的艺术

知足的艺术◎ 蒋 鑫 人的一生 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当中,集中精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我在生活当中总结出的结论就是,懂得知足。知足即是少欲,能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都集在中一个有用的事物或有意义

要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圣严法师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

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达 真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高尚的行为,一种是卑劣的行为。若是你行持高尚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安乐;若是你行持卑劣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会遭受痛苦。其实,

真正皈依处即在自己的心

真正皈依处即在自己的心阿姜查禅师这次雨安居我不太有力,身体欠安,所以来山上呼吸点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也无法如往常般接待他们,因声音沙哑,气息奄奄。大家现在还能看见这身体坐在这里,也算是种福份,很快

看住自己的嘴

看 住 自 己 的 嘴◎ 妙 祥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绝毫绝厘。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填沟塞壑。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五灯会元》只要张口说话,都是毒药。只不过是用

“四僧画派”的艺术启示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别让自己的福报在敷衍了事中溜走

人生其实是非常公平的,它就像一面镜子,你善待你的人生,人生就会善待你;同样,你内心深处敷衍了事,满不在乎,表面看起来好悠哉,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福报就在敷衍了事中,慢慢溜走。在《阅微草堂笔记》里

古代佛教艺术中国化

◎ 王科梅一、佛教绘画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秦汉至隋唐之间,国家分裂动荡,社会政治格局亦十分复杂,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层叠交错的局面,中外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使儒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造就了佛教的大发展。佛教艺

过度消费只会折损自己的福报

大安法师我们一定要爱惜五谷粮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就是暴殄天物,是最损福报的。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也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对于这一点,我们尤其要注意。也许是好客,也许是为面子,有些人一请客就点很多很多菜,

心量的大小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

心量的大小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有人询问恩师法语中为什么心量能大能小,是怎样的一回事,再次公开一则佛教公案故事,细心参悟,自然了知,心的大小,善恶,都在于一个人自我的抉择,是选择行善布施,还是作恶害人?

常思自己的福报够不够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生活的艺术

生 活 的 艺 术◎ 寂 相以一滴水的平静,面对波澜不惊的人生。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心不为物欲所役,身不被六尘所染,在方寸之间体会海阔天空、永无涯畔的境界,正如梦窗禅师所言:眼内有尘三千窄,心里无事一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一行禅师阅读提示:本书诉说一行禅师和他的学生在战时修习和平的故事,并且为我们提出许多简单、有力的建议,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行,终止内心的暴力,让和平在我们身上保持活跃,积极

佛教艺术的渊源

佛教艺术的渊源◎ 阮荣春佛教在它的原生地印度兴盛繁荣了几个世纪,精妙绝伦的佛教艺术是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最好见证。那么,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和西亚各国有频繁贸易往来的中国,是在何时迎来并接受了这种外来

真正应该供养、祈求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心

印度和西藏都有一种传统,就是哪里的山好,就说那边有山神,哪棵树好,就说有树神,或者哪里的山泉特别甘甜,就说那里有水神。所以到处都有天神,大家也都忙着去供养、祭祀那些神明。从环保的角度来说,这倒是个不错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制定适合自己的功课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劳或者因为有

一日禅:沉淀自己的心

人心越宁静,越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常常,不是没能力看透,只因心太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能生智,智者之所以不惑,除了学问,更重要是心静。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心乱一切乱,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