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2024-10-30 11:28

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碰撞。身处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宁。在纷扰的红尘和躁动的内心夹攻下,人们急需一个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净土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能令一切众生获得究竟的身心安顿,乃究竟圆满的终极关怀。它让我们走上一条回归自性、回归故园的道路。

净土法门是圆顿、直捷的大乘佛法,具有诸多超越、深奥的地方,确实令人难以相信。因为我们都处在一个世间常识的思维范畴当中,对这种超然的存在--法界中有阿弥陀佛、娑婆世界之外有极乐净土,我们常常感觉比较陌生。猛然听到,通常会起怀疑之心。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疑根拔掉,代之以清净的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心如手,入佛法宝山,方能满载而归。

学习的方法主要通过研讨圣言量(净土五经)以及净土宗祖师的著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立正信、正见的两个重要的参照系。如何建立这两个参照系?还是要有一个由生变熟、熟能生巧的过程,由此得下钝功夫--读诵、抄写、礼拜、思惟、听闻。学净土宗一开始还是要尽量做到一门深入。况且网络学习的学员,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就更不要分散注意力,要在一门深入方面多下功夫。现在正在学的《弥陀疏钞》是一部广大而精微的注疏,知识面非常广,义理也很深邃,我们平时比较少接触。所以,大家要预习、复习,平时多思惟。遇到不懂的名相概念要多查辞典,不大理解的地方反复听闻,用读诵、抄写的方法熟悉疏文。对疏钞各个段落里的核心意思,要把握住。比如弥陀乃万德名号、阿弥陀佛全体是当人自性、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等等。这些净土宗的基本道理,我们要常常去思惟,由此构建自己的知见。同时对其他几位祖师的著作,比如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还有《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这些主要的注疏,要反复去阅读玩味。如果以《弥陀疏钞》为主,以《弥陀要解》和《圆中钞》为辅,用两到三年对《阿弥陀经》会有个完整、精确的把握。而后再看《无量寿经》就势如破竹了,同时可以旁涉到《观无量寿佛经》。净土三经能把握住,基本上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就把握住了。所以,这是一个主线--对净土根本经典的把握。然后再有一个辅线--那就是对中国净土宗祖师的了解。如果有较充裕的时间,可对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彻悟大师,尤其是印光大师的著作,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能通读一到三遍为好。这是净土宗的一个面上的宏观视野;点上的钻研,就是对某部经典的深入研习。面和点解决了,本宗的全貌就比较能够把握了。再以净土宗作为一个点,大小乘各宗作为一个面,就对净土宗有更宏观、更全面的了解了。进而再把佛教作为一个点,其他的宗教、哲学、科学作为一个面,视野就更扩大了。学习的过程就像一颗石子投到池塘里面,它的涟漪逐步地扩大。由此对释尊一代时教的意义价值有透彻的理解,信根即可确然不拔,信力自可断除疑网、洁净身心、开发智慧、伏灭烦恼,开启涅槃无上道了。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定要追求成为大通家,但实际上要把这个净土法门讲好,成为优秀的弘法人才,还真要有接近于通家的知识背景。

讲这些,可能大家听了之后会感觉到:这有相当的难度。也正因为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弘法人才难以涌现。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卡通的时代,众生很难静下心来在一个宗派上,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功夫。但不如此下功夫,是很难对这个法门有个全面和透彻的了解。尤其是读净土宗的书,一定要静下心才能读进去,才能在读的过程中生起法味。法味上来了,看祖师的书或者净土宗的注疏,就会看得很喜悦、很欢喜、欲罢不能。不是谁勉强你去看,自己就想看,不看就浑身不舒服。这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乐之,看几个小时的书,都是弹指间过去,很舒服。实际上我们看这个经论、研讨这个经论也是在修行,也在止观并运。

大家能够参加这个班,说明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有超越意识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确实稀有难得。佛经赞云,乃人中分陀利华。中国社会目前很需要佛法,社会面临那么多的道德问题、心理问题、信仰缺失问题、灾难频发问题,每个人希望寻求到原由,找到对治的方法。这些方法实际上就在佛法里面,释迦牟尼佛早已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了,三藏十二部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都给我们诠释得非常的清晰了,也指出了解决种种世间苦难、人生困境的方法。现在就是要我们深入经藏、身体力行,成为佛法的载体,续佛慧命。

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净土典籍,在成就自身解脱的同时,广度众生,造福人类。

南无阿弥陀佛!

End

把功夫用到纯熟

绍云老和尚今天,我们能在这个道场用功办道,首先要想想慧可祖师,他当年到这里来修行,历经十四年的艰苦磨难。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禅七,能有这么好的条件,真是我们过去无始劫来种的善根,才遇到这个殊胜因缘。既然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念佛怎样才能功夫得力?

诸位同修想想念佛为的是什么?不外现在能消灾免难,将来能往生西方。消灾免难即是修福,往生西方即是修慧,若现在不能消灾免难就是没有福,现在既是不能消灾免难,将来要往生西方就很不保险。既是不能往生西方就是没

刘素云:为什么念佛功夫不得力?有四个原因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

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碰撞。身处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宁。在纷扰的红尘和躁动的内心夹攻下,人们急需一个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净土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

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

◎ 崇 恩印光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大师早就拟欲归隐,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掩关于报国寺,课余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梦 参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观想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这四种是根本。行的时候应常念:人终究是会死的,不一定活到八、九十岁才死。死是没有规定的。大家都活到九十岁?不可能。你得念生

蔡礼旭:懂得转念、转自己的心是功夫

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之前的影像会浮现出来,类似的一些经历会出现。但出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情绪起伏大不大?假如起伏很大,那就代表之前那件事,看起来是忘了,事实上没忘,还是很在意,在心理上没有能够

元音老人:验证你修行功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弘 一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

马云的进退与动静:通过太极修行“心灵功夫”

阿里巴巴之外,马云现在最喜欢谈论另外一件事情是太极。譬如在与星爷名为天马行空的巅峰对话上,周星驰说,上台之前,马云和他聊得最多的事情,除了太极,还是太极。兴之所至,马云还与星爷现场切磋了一段太极拳。事

武当太极功夫扇养生

道家与扇结缘已久。道教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他手握的棕扇也称蒲扇、芭蕉扇,是通灵的道教法器。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在武当山学艺,后来便常佩戴七星宝剑和羽扇,他手握的鹅毛扇,既是佩饰,也是修道之人的象征,既

桩功,敛气,入骨,推手为太极基本训练之功夫

内家拳术的桩功,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腿部有力,也不是单纯的彻底放松。训练出来的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结果。而最重要的是,桩站的不是体,而是意。桩从浑圆桩开始入手,其目的在开始的一两个月里,是以健身养气,放松全

功夫不负苦修人 。傅钟文

一位专程前来中国向杨式太极大师傅钟文学拳的日本武师,他说想用两三个月的时间一鼓作气把太极拳学好。傅钟文听了,摇了摇头。他觉得这位日本武师对太极拳缺乏一定的认识,而这种思想在国内和国外学太极拳的人中很有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净土宗的“信愿行”

首先讲“信”,一般的理解是这样子的: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叫“信”;第二是“愿”:光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不愿往生没有用,所以还要发愿,愿往生;第三是“行”:光发愿往生,你不修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缘起问题:目前弘法真谛强调太过而俗谛不足,应当加强俗谛世善方面的宣传,否则走向极端,可能最终导致与世俗社会脱节,真谛也弘扬不出去。有人存有如此认识与疑虑。二、净土宗真谛与俗谛的界定1、通常对真谛俗谛的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

第七章 净土宗第六十五节 略 史往生净土是大乘各宗的共同愿望。印度中观宗的龙树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盛赞念佛法门。瑜伽宗的世亲造《往生论》,立五念法门。中国自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净土为脱离六尘之清净境界,或无相,或有相,皆诸佛之所受用。其有相者,或名实报庄严土。行者通达禅宗,的的见性,自心等佛矣,然尚未能建立报土--功德开显未备也,只可寄居他佛报土之中。肉身未谢以前,预能神往

净土宗是什么

净土宗(朝鲜语:정토종/净土宗;越南语:Tịnh Độ Tông/浄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

净土宗根源是什么

净土宗流传千年以上,普化于现代之全世界,古往今来,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之者更是无计其数,然而净土宗根源何处?这个问题,即便是问向一个学佛多年、甚至是念佛多年之人,也会一下懵然无对,少有人能脱口说出答

佛教净土宗的由来

大多数人提起庐山,立即想起的是庐山的云雾、瀑布以及其难以知晓的真面目。然而佛教历史上的庐山,意义非凡,庐山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寺院,在佛教历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位于庐山西麓的千年古刹东林寺,是净土

净土宗祖庭

悟真寺在西安市蓝田县。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高僧净业奉诏兴建,正式称名“悟真寺”。隋唐时代,善导大师正是在悟真寺开创了净土宗,所以这里是是闻名中外的净土宗祖庭。寺依终南山北麓,岩崖峻峭,曲水回

净土宗思想宗旨

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中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

净土宗与禅宗如何选择

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八大宗派,不过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还属东晋慧远开创的净土宗,以及达摩祖师的禅派,大多数学佛信佛的人,都与这两只宗派的缘分最深。净土宗,主要以念佛法门为主,我们经常听人说起的阿弥陀佛,就

净土宗:修持纲法

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把净土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像、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念佛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称念佛

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的修炼方法一样吗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禅宗的发展是有各种各样的途径的。但是等到发展到宋元以后,就逐渐的和净土宗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在禅师开悟之后,许多人的心就静了下来,他们的心就归到了净土里面。成佛的目的呀,其实就是做

佛家的禅宗和净土宗有哪些区别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

净土宗:宗门特色

净土宗是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

宋智明:禅修的功夫与证量

禅修的功夫与证量问: 网上讲的解悟, 和证悟,从名相, 教理上的解,怎么在功夫上用就有证量了?师: 解悟如果解得对的话,他解了以后消融了一切,这个知识, 概念, 种种道理变成了没有道理,这个解入就对了

宋智明: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目前的中国佛教,是以净土宗为主流且普遍受到广大信众皈仰、学修的最大法门。因此,净土寺院、念佛求往生者到处都有。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净土宗并不景气,大多数的净土道场以做经忏为主,很少有人提倡

宋智明: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目前的中国佛教,是以净土宗为主流且普遍受到广大信众皈仰、学修的最大法门。因此,净土寺院、念佛求往生者到处都有。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净土宗并不景气,大多数的净土道场以做经忏为主,很少有人提倡

洪修平: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