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师
中国人的孝亲思想固然值得称道,而佛法的报恩观念尤为值得赞许,因佛法所说的孝道并不逊于中国儒家,甚至还有超过的地方。不说别的,单以成佛来说,一般以为佛的成佛由修六度万行而来,殊不知孝养父母才是成佛的主因,这在很多经中佛都这样说过。如《菩萨本业经》说: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现,便成佛道。《报恩经》也说: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如佛在因地中所表现的种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崇高伟大之菩萨行,无一而不是为报父母恩的,并不是与孝亲毫无一点关系的!
佛陀的成佛固是由于孝事父母,以度地狱众生为己任的地藏菩萨亦为孝思的触动,为救拔苦趣的慈母,始发度尽地狱众生的大愿。正因地藏菩萨的孝心与佛陀的孝心相互契合,所以在佛快要涅槃前,特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慈母的亲恩,并且乘这机会,将在各地度化的分身地藏菩萨一一集合到天宫来,予以再三的赞许,认为像地藏菩萨那样为报亲恩而发愿度生,不但可使自己父母超升,亦得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发心力学佛法的行者,应本佛陀的慈悲训诲,效法地藏那样的无尽孝思,除了报答生身父母的亲恩,还要立愿普度一切应度的众生。
为报父母深恩而愿度尽众生,可以得见地藏菩萨的愿力弘深。是以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特将未来救拔苦难众生的重责大任殷勤郑重地付嘱地藏菩萨,要他不畏艰难地一肩担当起来。我们知道,佛成佛后,其本身的一切问题已获得圆满解决,再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即使仍有念念不忘的,就是怎样地度化众生。佛在世间,固然不断地在做度化工作,但知入灭的时期不远,未来众生的化导不能不有所交代;到恶趣度众生,唯有大愿地藏菩萨。佛陀看清了这点,所以特为殷勤付嘱。
《分身集会品》中佛这样嘱咐说:我在这个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使不调伏的心得以调伏,令舍不正当的邪道,使之归依如来的正法,接受我教化的虽不算少,但于十分中总还有一二分,仍然有他不良的恶习在。现我即将入于涅槃,希望你地藏菩萨,能够同我一样,广设种种的方便,调伏他们令得解脱。你看我累劫以来,为了感化这些生性极为刚强而又犯罪受苦的众生,不知经过多少的勤劳辛苦。可是其中还有一些未调伏的众生,不肯接受我的劝说,照样地在做罪恶的行为,由于我已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只好随他去受所作罪业的报应!
话虽这么说,但仍不忍他们去受苦果,所以他们一旦堕落恶趣受大苦恼时,我望你能记住今天我在忉利天宫,将这些罪苦众生殷勤付嘱你去救度的使命,千万不要有负我的嘱托,务要本着你的悲愿去行,且一定要做到,使这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弥勒未出世以前,就获得彻底的解脱,不再受诸苦难的袭击,非但如此,并要一直到达他们遇佛为之授记而后已。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不是一般佛法行者所能做得到的。佛陀看准了只有大愿地藏菩萨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所以不惜大费唇舌地以未来世罪苦众生殷勤付嘱地藏菩萨。
地藏接受了佛陀的嘱咐,特诚恳地对佛表示说:您老嘱咐我的事,一定尽我的力去做,请佛不要以这后世恶业众生为虑,我会慢慢地调伏他们,使他们终于得到解脱。但到《嘱累人天品》中,佛为深重的大悲心所使,再度将末世罪苦众生殷勤付嘱于地藏菩萨说:地藏!你能负起救度末世众生的任务,自然使我感到很大的安慰,但你应知南阎浮提的众生,志性是非常不定的,且不论哪一个众生,都是造恶的时候多,很少做善事,纵然有时发起一念善心,但不一会儿就又退失;若遇到什么恶缘,不仅不会遏止恶念的生起,且念念不断地在向恶的方面发展!
地藏!正因众生念念增长罪恶,吾特分身百千亿形,随诸众生的不同习性,以不同方式教化他们。我虽尽了我的心愿,但仍有很多众生沉沦在这苦海中,不知要求出离。现我不久将入涅槃,感于众生愚痴苦恼,不得不以人天众殷勤付嘱于你,就是这些未来世的众生,只要在佛法中种少许善根;你要以你的道力维护他们;就是随业报应堕落恶趣的众生,或是刚到地狱门口的众生,只要他们念得一佛一菩萨的名号,或是念得一句一偈的大乘经典,你都应当运用你的神力,以各种不同的方便救拔他们,粉碎使他们受苦的地狱,上生善处,受极殊胜的快乐!
是以愿力弘深的地藏菩萨,不仅是末世众生的有力救星,亦是地狱众生最可靠的救护者,因而奉行佛法的行人称念地藏菩萨的圣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论对己对他,不论或存或亡,都有莫大的利益。特别在夏历七月,中国学佛的行人,读诵《地藏经》的特多,原因即在此。各地寺院历来都于七月举行地藏法会,领众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唯要求现生的身心安乐,更重要的还是利益过往宗亲。我们的历代宗亲虽不一定都沉沦恶趣,但亦不能保证没有在恶趣的,是以每年七月超荐一次,不唯显示我们孝思不匮,确也可仗佛力、法力、僧众之力予以超拔!
诵经念佛能使亡者得益,不仅时代进步的现代人会对此生起怀疑,就是佛在世的那个时代,亦不免有人存有这个疑念。为此,《利益存亡品》中,有位久证无生的大辩长者,特代表大众向地藏菩萨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士!这个世界的南阎浮提众生,尤其是众生中的人类,不论是属哪个阶级的,在他的生命结束后,其家的小大眷属为他修诸功德,乃至设斋供养,造作种种善事,能不能使这命终人得大利益?进一步说,能不能使这命终人获得解脱?这实是个有着代表性的请问,因这不但当时闻法大众想要知道,就是末法时代的我们,亦望有个清楚的了解!
地藏大士回答大辩长者说:你所问的这个问题,确很重要而有意义,在我本不够资格答复这问题,但为未来、现在的一切众生,仰承佛陀慈悲威德给予我的有力加被,今略为你解答:不论现在或未来的一切众生,在他临命终的那个时候,纵他自己已经不能称念佛菩萨的圣号,但若得到其他的人为他称念,使他听得清清楚楚的,无论他是有罪的或是无罪的,无论他是业轻的或是业重的,都能因此而得生死的解脱,最低限度亦可使他生到人天中来,享受人天中的快乐,不致堕落到恶趣中,受到极重的痛苦。证知诵经念佛的确是能有益于亡者的。
在此不免有人要问:平时自己称念圣号的人,尚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临命终时的人,只闻佛菩萨的圣号,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问题在于诚恳不诚恳。一般平时念佛的人,大都散心地称念,看来口头在念佛,而心从来没有放在佛号上,更谈不上有什么诚恳,其效果自然很微。还有最大错误的,就是有些不明佛理的老太婆,念佛不求生净土,而将佛号当钱看,说念一声佛,可当一钱用,佛念得越多,将来在阴曹地府越富有。这不但亵渎佛,且是贪心表露,怎得念佛的感应?又怎得念佛的利益?无怪念佛的人多,而得念佛效果的百不得一。
至临终听闻圣号的人,时间虽然不多,念的又是别人,由于当时心念专一,又是一片恳切至诚,所以所得效果不同平时念佛。如人在路上行走,突遇凶悍的盗贼从后面追赶上来,或要抢劫自己的财物,或要解决自己的生命,是时求救的心自然非常恳切,而所得的感应当然亦必迅速。中国有句俗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在生时,说话尽管不怎样可靠,可是到生命快要结束时,感到自己的来日无多,不能再对人说欺骗话,所以所言也就出于真诚。是以人在临终时得闻圣号,内心感到清凉,至诚接受,当然会得解脱或上升!
死后得孝子贤孙的超荐,固会使亡者得益,但七分中只得一分,其余的六分还是生者自得的,所以佛法虽不忘于亡者的救拔,但更重要的还是希望我们自己来修。《利益存亡品》说: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是以在世做人,特别是做个佛弟子,应自己不断地修诸福业,不要等死后由眷属来超荐。如以为我的子孙很孝顺,在我死后,他们会来超度我的,我亦可以得解脱的,何必要我现在辛辛苦苦地修,现在得享受时且享受,死后自有儿孙来处理。假定这样想的话,那是极大的错误,对自己是绝对不利的。
End
◎ 班迪达对任何有抱负成为传教师或禅修老师的人而言,这一点相当重要──在与学生的联系上,要练习明辨深思,如果与他们有任何关系,须谨记永远要跟随佛陀的脚步,以大慈悲为动机。与正在接受帮助的人变得太亲近或
高贵,一个人的精神风骨康 娜有品者高,有金者贵。高贵是一种情怀,是一个人在精神气质上的富足。高贵者不对位卑者颐指气使,也不对位尊者奴颜婢膝,随和而不随意,忠诚而不谄媚,即不仰望,也不俯视,以平视的角度
见月律师的克苦精神倓虚大师明末清初时,有见月律师,传三昧老人衣钵,继主千华(即宝华山,)专事宏律。三昧老人,从行门入手,一生持律谨严!临终时,前三天预知时至,鸣楗槌,集众方丈,取紫衣戒本,当众将华山法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上来冥益,未能亲见亡眷生处,欲得显益,须要更进一步,三七日中,一心恭敬瞻礼地藏,至诚念菩萨名号,念到万罪销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弘 一 予来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时王梦惺居士来信,为言拟偕林子坚居士等将来普济寺,请予讲经。斯时予曾复一函,俟秋凉后即入城讲《金刚经》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关习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 王雷泉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佛法不是坐而
一行禅师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
持诵《地藏经》的功德利益◎ 远 尘《地藏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也是现代佛门中流传最广,修学人数最多的经典之一。《地藏经》中涵盖了多方面的佛教思想内容:经中讲
圣凯法师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为和谐奥运、人文奥运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
常诵地藏经的好处及注意事项一、得福得慧,离开苦难。 地藏法门以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圣号,依经中所说如法而行。得福得慧,离开苦难,充分体现地藏菩萨伟大的拔苦精神。二、地藏法门能度大
演培法师中国人的孝亲思想固然值得称道,而佛法的报恩观念尤为值得赞许,因佛法所说的孝道并不逊于中国儒家,甚至还有超过的地方。不说别的,单以成佛来说,一般以为佛的成佛由修六度万行而来,殊不知孝养父母才是成
佛教的和平精神实现人类的和睦相处,维护全球的长久安宁,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愿望。自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当前的世界形势,虽然有不少积极的、缓和的景象,但同时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
每一个人都是上帝选中的信使,在人世间跋涉一趟,不过是为了给后人传递信息。路途中可能有豺狼虎豹,荆棘毒瘴,但上帝早给每人准备了两个锦囊。发现的人面对风雨安之若素,未发现的人则火急火燎跑上歧途。不要怪上天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在知乎上有个问题引发了讨论:时间用来读书和旅游哪个更好一点?其实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是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1一个人层次的高低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自身的一种修养,换句话说层次高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不一定层次高。当一个人能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愉快,能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那么他就站在了精神的
人生的悲欢苦乐只是心的作用,一切造作也是心的作用,佛度众生,只是要人觉悟,心上再来个心,了解人生的所以然。觉是感觉环境的幻化,悟是悟到自心的缘妄,外不被环境所惑诱,内不被妄心所辗转,明白自己天然有个自
文学的精神(作家雪漠在首届中法文学论坛演讲)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品中,对暴力的讴歌已达到极致,翻开书籍,打开电视,我们都能看到许多杀人的屠夫在作家笔下成了英雄。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怎么能将杀害自己同类的人,
做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了精神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明白人何以为人;即便荣华富贵加身,也是空有一副皮囊,毫无灵魂。精神,既是品格修养、气概情怀,也是思想信仰、人生态度,更是道德
人的身体好像一部机器,头、脑、腿等是身体的主要零件,机器经常转动,才能不生锈;人体的零件也需要经常转动,才能不发生疾病。古今中外的医学研究证明,经常采用转头、转腰、转腿的三转养生法,对调剂精神、增强体
药王者,一切众生远离病苦、贫苦、逆苦、业苦之良药。药王菩萨就是要施与众生种种重病的良药,令众生身心安康。众生由于过去造种种恶业,四大假合生死之身必定痛苦无常。《圆觉经》说: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李向平无论正当性信仰,抑或是补偿性信仰,它们之间在很大的程度上无法直接构成供需关系。惟有当这些供需关系被纳入法律关系之后,中国信仰才会成为法律信仰的基础。可普遍的现实现象却是
提要:作为中国禅宗中最后创立的宗派,法眼宗祖师文益、延寿等人都曾针对当时禅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对整个佛教信仰中思想倾向和弊端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现出了可贵的精神风
慈善,包括慈善之心与慈善之举,而慈善之举原本又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不过,就当前的社会慈善活动而言,往往重在物质救助形式的慈善,而较少的关注精神慈善。物质慈善是外在的、有限的,而精神慈善是内在的
三聚净戒的精神比之于小乘戒是积极的,它和小乘戒虽采取同样形式的律仪戒,但其说明却具有积极的大乘精神。小乘戒只列举那些不可为的事情,而大乘戒则多举那些不可不为的事情。关于禁止的戒,大小乘的精神也有不同。
有一位K太太,来叫我为她透视。我说看见她的女儿在十三、四岁时与很多人站在一处仰观很奇怪的庙宇神像,这座神像上身裸胸膛,是男子,下身穿金色短裙,露腿,两臂有金蛇绕缠,面貌秀美,状如美女,眼睛外圈画黑而带
一者“眷属欢乐”:善心福业感召家亲眷属和睦相处。二者“诸横消灭”:由此真心善念至诚恳切心,一切意外的伤身伤物之灾殃会消灭。三者“业道永除”:由此真心断恶修善的礼念地藏菩萨功德将会远离地狱、饿鬼、畜生三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林崇安(2001)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的源流上,《坛经》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流传中的《坛经》,有敦煌本、曹溪本、惠昕本、德异本等不同的版本。《坛经》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本文
羯磨是梵语,也译为羯摩,意思是作法办事。原始佛教是非常讲民主的,由于印度四姓阶级造成了社会的极度不平等现象。伟大慈悲的佛陀在教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羯摩制度。佛陀规定,一大界范围内的僧侣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四章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禅的本质无非是要使人获得心灵自由,从种种造作和心理防卫机制中解脱出来,去过有创造性和清心自在的生活。然而现代人似乎正处于被名利和物欲所蒙蔽的不自在状态;无尽的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提要第1篇 禅与精神生活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盏明灯。由于现代人太重视物质与感性的生活,精神生活被一片朦胧的物欲所笼罩,而顿感迷失。本篇旨在分析现代人困顿的精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二章现代人的精神症状由于我们生活在上述的境里,脱离不了工技社会僵化及紧张的生活,摆脱不了物质欲望的引诱,当然也很在感性的纷乱价值中超越出来。无疑地,现代人很难脱离颖而出去过清醒自在的
先讲几点。就是长辈对晚辈的恶口。有些长辈骂孩子: 你这个没用的,白眼狼,白养你了,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这就是长辈的恶口。其实这个恶口,证明了长辈非常缺阴德。自古到今,为什么出现不肖子孙,其实长辈自己要反
什么叫这也应该?那也应该呢?善的,善的事情,好的事情应该做,你不做也不对。我们就说得简单一点,这边地脏了,你看到了就应该扫,你不扫你就不对了。就这么简单。我们不要拿着戒条去对照,这戒条上没有说必须让我
佛教是反科学的吗: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黄夏年有人觉得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
有人觉得“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生在广大的佛门中得到无边、无量、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安逸。奠定大乘佛教在
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国佛学具有强烈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与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对外来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众多本土的思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是在印度佛学伦理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人生痛苦的解脱,佛教的四谛说、缘起沦等基本教义及其伦理观念都是围绕这一根本追求展开的。佛经中经常提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洪修平 陈红兵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融人了新的内容与养料,变得更加丰富和灿烂,并获得了新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