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1、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2024-11-19 09:45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浙江上虞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

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

1、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原籍浙江镇海。少年超颖,夙慧深植,悟世无常,归信佛教。早年亲近太虚大师,与大师书信往来,函示显、密异同,慧照观心用功要旨,获益良多。24岁(1939年)到能海上师处受三皈五戒,法名定真。同时,(1939年)蒙王骧陆上师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自觉念寂心空,而见闻仍了了不昧,并不断灭,顿悟诸佛心要非此而何!1945年,随王骧陆上师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潜心修持;经师慈悲钳鎚,截断葛藤,悲欣交集。20世纪50年代,在清定上师座下受瑜珈菩萨戒。于1953年受心中心密法阿阇黎灌顶位后,开始应邀为上海佛教青年会讲授佛法。多年来在国内各道场、学府宣讲《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楞严经》、《弥陀要解》、《无量寿经》、介绍佛教教理、人生价值观、禅修次第、佛七开示等,法雨普施,称性极谈,受到信众的热烈欢迎。师尊外现居士相,内密菩萨行。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奖掖后进,为法忘躯。谦慈仁德,定慧等持,戒行精严,以大慈悲,普摄一切。济三根出生死,导群盲离火宅。悯众生之沉溺,作苦海之慈航。虽单提正令,传佛心印,提倡明心见性;但悲心恳切,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示导行人,随机施教,方便接引,普应群机。言传身教,书信答疑、接引后学,不遗余力,受法弟子遍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为佛教界人士、各寺院请师尊订正书稿、作序、书写楹联、题字者不计其数。生前历任上海佛教协会各届理事、上海佛协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等职务。佛门归望,海内钦仰,被尊称为当今维摩诘,誉为一代耆宿。浙江上虞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

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

阿阇黎法幢高悬,传佛心印,与元音老人一起弘扬心中心法。二老互相推崇,提携后进。元音老人复齐志军的信中说:阁下如一心求心中心法,不畏辛苦,不怕艰难,可请徐恒志老师传授。徐老师住上海某某路某弄某号。徐老师与余同一师承,功夫、道力均较余优深,如得伊指授心中心法,当不能有误阁下也。余因年迈力衰,早已不再传法收徒,不情之处,深望原宥! 元音老人在给一些学生信中,也要他们亲近徐老,也有许多学生经徐老介绍得以亲近元音老人。牧牛老人复沈洪的信中说: 师公王骧陆、师父元音老人,还有徐恒志师叔,皆是当代大德,是荷担佛的事业心中心大法的传人,所以他们的著作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有事有理,理事圆融,是大菩萨的品位,要作为必读的论藏来看。因为光读经,往往会忽略真实意义,通过菩萨的论文,一解释,一分析,就可深入了。许多学生师从于元音老人和徐老两位师尊,深受教益。元音老人圆寂后,心密弟子共尊徐老,在弟子们的心中,两位老人家是无二无别的。

2007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六)凌晨两点三十六分,师尊在上海寓所幻斋,手结弥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九十二岁。荼毗后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完整、舌舍利不坏且舌顶上腭。佛教史记载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等少数高僧大德有此希有瑞相。在灵岩山安放舍利时天降舍利花雨,瑞相昭然,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数十年来,恩师续佛慧命,笔耕示《般若花》,凡有发挥,请佛证明,末后舌舍利金刚不坏,足证讲经说法深契佛义!先师虽逝,法脉犹存。但愿恩师分身尘刹,乘愿再来,广度群伦。

二零一二年岁次壬辰后学弟子许洪亮 沐手敬书

End

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原籍浙江镇海。少年超颖,夙慧深植,悟世无常,归信佛教。早年亲近太虚大师,与大师书信往来,函示显、密异同,慧照观心用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十四、序文选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六、三皈依的意义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一、什么叫三宝;二、什么叫皈依;三、为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一、修心诀窍

十一、修心诀窍(徐老1997年10月1日所做的开示)(他老人家先为我小妹题写法名为觉沁,意为佛法浸透心地,格外觉悟。之后,介绍佛性一词的真实含义。)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九、妙音花絮

九、妙音花絮徐恒志居士电话开示1.徐师:我上一次跟你电话谈话以后,你基本上明白了,还要磨练,还要打扫习气,因为悟后要起修嘛。学人:好的,谢谢您。学人:徐老师。徐师:你讲。学人:保定这里有一对夫妻,两位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三、谈智慧

三、谈智慧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徐恒志智慧的定义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

徐恒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徐恒志:净土眼藏

序佛出世弘传无量妙法,以各种方便法门,救度颠倒妄想执著的众生脱离苦海。净土宗自庐山东林寺慧远祖师至今印光大师十三祖,都主要依据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

徐恒志:书简节录

一、略述佛法大旨学佛要旨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著是先收摄妄想,不使纷驰。今既要办公,又要学诗、学气功、学书画、学佛法,如此头绪纷繁,杂念纷飞,不病已是大幸。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徐恒志:怎样实践佛法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徐恒志:徐恒志居士《佛教常识问答》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徐恒志居士,1915-2007,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稍长,入五金行工作,倍受磨练,后由表兄接引,于二十五岁痛下决心,正式学习佛法,并到能海上师处去受三归五戒,法名

徐恒志:《思益梵天所问经·对照译白》序

(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由于深感一切有情生死流转的痛苦,毅然抛弃王宫生活,出家修道。当他明悟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所生、生灭变化、互相依存,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后,成为一名觉者--佛陀。他证道以后,

徐恒志:观心、念佛、人事磨炼

学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脱生死苦恼,而解脱生死苦恼,必先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切要功夫,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

徐恒志:静坐与禅定

静坐一法,佛法叫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的世间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的世出世间禅;有九想,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间禅,以及自性禅,一切行禅,清净净禅等的出世间上上禅

徐恒志: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价值观

一、佛教的形成和发展简况佛教产生在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降生在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地方。释迦牟尼是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原名悉达多。他从小就学通了各种学

徐恒志:静坐的利益与方法

静坐的利益静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对于身心健康,确为有益。以世法说:年老者静坐,可以减少头痛腰痛、眼花心乱、血压高、麻痹症等疾病;年轻者静坐,可以减少欲念,静定有智,遇事不太冲动,避免与人争斗。所谓血气

徐恒志:修心有何秘诀?

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即非佛性,即是空;是名佛性,即是中。空假中三位一体。一天到晚不离开这个。这个是什么?讲一句出来看看!不讲不行!回答时,要脱开讲,比如东山水上行,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

十四、书信集续编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复南京某居士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答青岛金慨夫居士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答辽宁宋世春居士答讷河郭元禄居士答李开宇居士答觉融法师答乘一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徐恒志:涵芬集 编者序

编者序夫 一真法界,离名离相,身土不二;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圣凡平等。一切众生,无明障蔽,迷本佛智,堕三界生死,轮回六道,亦可悲哉!惟我 释迦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及祖师西来,

徐恒志:浅谈心中心法!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师尊早在五十年代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文章,由王中居士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觉讯月刊》收于《民国佛教期刊集成》及其《补编》中,并由李芹居士发来扫描件。《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题解】法显、道整与慧景三人翻越小雪山,向西天竺进发。慧景由于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在攀登小雪山北坡时,因不堪狂风暴雪而寂灭,法显抚尸痛哭。至此,与法显一同从长安出发的四人,在张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