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2024-11-19 11:48

9、顶礼

李开宇

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

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红包。我随後开心地上街买小人书、鞭炮,一直疯到元霄过後

进了幼儿园,有一次,一个富有的大孩子向我炫耀他的冲锋枪令我羡慕不已。他说,给你可以,但你要跪下给我磕三个响头。我正在犹豫,被赶来接我的父亲拦住了,他说,不该你有的东西,不能要。还告诉我:男儿膝下有黄金,一生只能拜天地、拜高堂、拜佛祖。

17岁当学徒,当我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便挤出20元给我那不识字、没有工作的母亲,不料母亲在寺院佛像前顶礼後,随後将袋里仅有的20元丢进了功德箱,当时不懂事的我,一路上指责母亲拎不清、搞迷信,母亲那默然无言的神情,至今清晰地烙在我的心上,给我留下永远无法修复的伤痛。

优秀共产党人孔繁森赴藏为民,当他跪在他母亲膝下泣别时,我深深为之震憾。它给我这样的启示:共产党人并非是只讲原则,冰冷无情者,他们同样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孝心的慈悲者,那一刻,我脑海竟涌现出岳母刺字的场景。两位不同时代的名人,演绎不同内容的精忠报国,他们的孝心和母亲的慈心,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伦理之爱,感人泪下

十年前,我受了三皈依。今年盛夏,我又受了五戒。

学佛後,师父给我上的第一课,是带我上普陀山向佛顶礼,一个简单的如法顶礼过程,足足讲了一星期。十年来,他教给我的全部内容,是如何在礼佛中,点燃自己自性中的戒香、定香、慧香

此後,礼佛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在礼佛中,我感受到了不可言说的安泰和恬静,在礼佛中,我感受到了不断消除业障的清凉。十年不间断的礼佛,无意间竟治好了几种医院医治不了的慢性病。

礼佛,成了我的专修课。我信奉净宗、敬重律宗、深爱禅宗、崇拜密崇对我这样一个年过半百、学了扫忘记帚的笨汉,我最终选择了磕头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有人间哪种最为殊胜,我欣赏陈海量大居士的话: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对机者,事半功倍;不对机者,事倍功半。

人生苦短,来日无多。我不再唱这山望着那山高,只认准礼佛这华山一条路。暮鼓晨钟,祥和安宁,在礼佛中,我赞叹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每当想起我那80多岁、每天礼佛216拜的师父,常令我汗颜。礼佛,能祛除增上慢,它使我放下那可笑的本不该有的架子,虚心向长者、善知识、未来佛顶礼。

日前,我随冯老去拜访徐恒志老居士。他是我由衷钦慕的长者。见面後,我认真给徐老顶礼。刚抬头,竟发现八十七高龄的徐老竟也认真地对我顶礼,当时我真惊得不知所措。我曾听闻黄念祖老居士在别人对其顶礼时亦如此回礼,此刻我亲身感受徐老的慈悲风范,确实感慨万千。

那天,在三个小时的愉快交谈中获益匪浅。徐老还特地请出他供养的几颗郑颂英老居士的晶莹舍利。临别时,我请徐老在他的那本《学佛随笔》扉页上题几个字。徐老略思片刻提笔写道:开宇仁者留念:诚诚恳恳、兢兢业业。定慧双修,无求无著。用而不粘,福慧无极。坚毅奋斗,自强不息。愚朽徐恒志顶礼。2001年9月22日

徐老的题词,其实是对我们这一辈後学的勉励,亦是一种开示和鞭策。徐老的顶礼将会长久而深刻地印在我的心头,融汇在我每天礼佛的法门里

(原载《洛阳佛教》2002年第一期)

End

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原籍浙江镇海。少年超颖,夙慧深植,悟世无常,归信佛教。早年亲近太虚大师,与大师书信往来,函示显、密异同,慧照观心用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十四、序文选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六、三皈依的意义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一、什么叫三宝;二、什么叫皈依;三、为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一、修心诀窍

十一、修心诀窍(徐老1997年10月1日所做的开示)(他老人家先为我小妹题写法名为觉沁,意为佛法浸透心地,格外觉悟。之后,介绍佛性一词的真实含义。)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九、妙音花絮

九、妙音花絮徐恒志居士电话开示1.徐师:我上一次跟你电话谈话以后,你基本上明白了,还要磨练,还要打扫习气,因为悟后要起修嘛。学人:好的,谢谢您。学人:徐老师。徐师:你讲。学人:保定这里有一对夫妻,两位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三、谈智慧

三、谈智慧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徐恒志智慧的定义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

徐恒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徐恒志:净土眼藏

序佛出世弘传无量妙法,以各种方便法门,救度颠倒妄想执著的众生脱离苦海。净土宗自庐山东林寺慧远祖师至今印光大师十三祖,都主要依据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

徐恒志:书简节录

一、略述佛法大旨学佛要旨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著是先收摄妄想,不使纷驰。今既要办公,又要学诗、学气功、学书画、学佛法,如此头绪纷繁,杂念纷飞,不病已是大幸。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徐恒志:怎样实践佛法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徐恒志:徐恒志居士《佛教常识问答》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徐恒志居士,1915-2007,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稍长,入五金行工作,倍受磨练,后由表兄接引,于二十五岁痛下决心,正式学习佛法,并到能海上师处去受三归五戒,法名

徐恒志:《思益梵天所问经·对照译白》序

(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由于深感一切有情生死流转的痛苦,毅然抛弃王宫生活,出家修道。当他明悟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所生、生灭变化、互相依存,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后,成为一名觉者--佛陀。他证道以后,

徐恒志:观心、念佛、人事磨炼

学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脱生死苦恼,而解脱生死苦恼,必先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切要功夫,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

徐恒志:静坐与禅定

静坐一法,佛法叫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的世间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的世出世间禅;有九想,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间禅,以及自性禅,一切行禅,清净净禅等的出世间上上禅

徐恒志: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价值观

一、佛教的形成和发展简况佛教产生在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降生在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地方。释迦牟尼是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原名悉达多。他从小就学通了各种学

徐恒志:静坐的利益与方法

静坐的利益静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对于身心健康,确为有益。以世法说:年老者静坐,可以减少头痛腰痛、眼花心乱、血压高、麻痹症等疾病;年轻者静坐,可以减少欲念,静定有智,遇事不太冲动,避免与人争斗。所谓血气

徐恒志:修心有何秘诀?

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即非佛性,即是空;是名佛性,即是中。空假中三位一体。一天到晚不离开这个。这个是什么?讲一句出来看看!不讲不行!回答时,要脱开讲,比如东山水上行,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

十四、书信集续编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复南京某居士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答青岛金慨夫居士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答辽宁宋世春居士答讷河郭元禄居士答李开宇居士答觉融法师答乘一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徐恒志:涵芬集 编者序

编者序夫 一真法界,离名离相,身土不二;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圣凡平等。一切众生,无明障蔽,迷本佛智,堕三界生死,轮回六道,亦可悲哉!惟我 释迦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及祖师西来,

徐恒志:浅谈心中心法!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师尊早在五十年代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文章,由王中居士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觉讯月刊》收于《民国佛教期刊集成》及其《补编》中,并由李芹居士发来扫描件。《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题解】法显、道整与慧景三人翻越小雪山,向西天竺进发。慧景由于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在攀登小雪山北坡时,因不堪狂风暴雪而寂灭,法显抚尸痛哭。至此,与法显一同从长安出发的四人,在张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