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修心诀窍
(徐老1997年10月1日所做的开示)
(他老人家先为我小妹题写法名为觉沁,意为佛法浸透心地,格外觉悟。之后,介绍佛性一词的真实含义。)
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即非佛性,即是空;是名佛性,即是中。
空假中三位一体。一天到晚不离开这个。这个是什么?讲一句出来看看!不讲不行!回答时,要脱开讲,比如东山水上行,云在青天,庭前柏树子,真实含义怕你落入文字相上。不要在话里转,这只是无意义的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分别。讲灵灵明明不对,知道了要会形容它,不知道形容还是在八识中,没转,要确实认识它。
禅,不在言语文字上,在于妄想脱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不动摇,具足一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是想不到的),自性能生万法。本无烦恼,是向菩提道上的进步现象。要做功夫达到它,妄执脱掉。若离妄想执着,则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皆得现前!
接着徐老又谈起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因缘和合的。缘起本无自性,性空。更进一步,全相即性,全性即相,当相即道。
当修持用功不断精进,无念现象时时现前,但事事物物都清清爽爽,并不断灭,就是见到本来。《金刚经》说:于法不说断灭相。比如,明镜照物,自性本空;能照,起照之用;照好不留影子,即空即有。空是镜子,有也是镜子,外相即是镜影,一天到晚妄想不起,如如不动。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梁武帝曾对达摩大师发问,我做了有功德否?这是有为法,佛法讲心地法门,去恶同时,还要奉行众善,更要自净其意。孔孟讲温良恭俭让,讲尊老爱幼。佛法讲慈悲,一要恭敬,二要谦虚,无人不爱,有能、有所,就有分别,达不到六度万行。金刚上师王骧陆公讲得最好,要有碍中忍得过。
定业能转,念佛能往生,要从戒、定、慧下手,可转定业,看发心看用功。
无明业障根源是我执。我空骂谁?谁受骂呢?去我执,了分段生死,粗的烦恼障去除。去法执,了变易生死,细的所知障去除。去空执,微细的障碍去除。
打坐,感到有人摩顶,多属生理变化。实际上用功,心地会有感应,困难中会有加持。爆炸现象,说明有进步,但只是过路人,非自家主人。有的魔来扰乱,也有如《楞严经》所说五十种阴魔。要注意,摩顶也好,大爆炸也罢,不要跟着境界跑。《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要有得失心,打坐求清净,不必重感应,气沉丹田,肚脐下两寸,速能得调整。
逆境现前,即是习气翻动之时,看你冲得过么?冲得过,功夫提高。冲不过,随业流转。再者,逆境当头,报掉也就过去了。
讲一句试试看!⑴考验是否开悟。⑵怕你落入文字。
进一步一门深入,观心: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境界。好比在大街上,人看车水马龙而不动心。习气翻出,拼命打扫。《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不仅是临命终时。
西方极乐世界,本体虽空,但妙有作用仍有,是大愿形成,非微尘所形成。是自性本愿功德显现而成。故虽是化城,妙用还有。李老(元音老人)开示,那儿也是空的,是苦、空、无常,是化城,非宝所,暂时歇歇脚。修到花开见佛成法身,对大圆满而言也是月落时相见。破相、破除一切相,不着一切相。
念起照样起,但不粘,这是妙用。念起心动念,但粘缚,这是妄念。
小战小胜,而后大战大胜。大战还没来,有些不能过早说。真正抓牢关键,境界来时,转得过来,难得啊!临终生死了掉,烦恼了掉,真正了此一大事因缘。平时放不下,临终难放下。要下决心,不下决心除不掉习气。临终心无挂碍,一心不乱,正念分明,决定往生。如拿妄念当宝贝,转不掉习气,就得不到解脱。
业重、业轻都可转。目的:黄叶止啼,善巧方便。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尚隔一重关。不要被相捆住,粘就是凡夫、梦想;不粘就是诸佛、妙用。
修心秘诀:不取、不舍。不取,我不跟着流转。不舍,也不当它回事,要舍掉它。因烦恼本空,你存心要舍,舍字一念也是病,欲除烦恼重增病。把这些要诀都告诉你,下手就方便了。法都是善巧方便,这样执、那样执,执著永远搞不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除去妄想执著就没事了,本来如同佛一样平等。但说无事,却因个人习气不同,贪、嗔、痴习气许许多多。贪什么,名、利、财、色、食。嗔,不用说了,一碰就发火,一碰就跳,发惯之后,跳惯之后,克制也克制不了。痴,痴爱心、痴心妄想,妄念颠倒都是痴。这些是不言而喻的。寂而常照,照什么?寂什么?寂得下来又能照是什么东西?了不可得又了了分明。做,照常做、不粘事、不搭事、不粘牢就是佛,粘牢就是凡夫,界限非常清楚简单。今后功夫就是:不是无修无得无证,也不是有修有得有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寂照同时。寂照不是两个东西,这是寂、那是照,而是一个东西。方便说法,叫寂而常照,究竟说法叫寂照同时。把当下一念照顾得了了分明,把了了分明照顾成当下一念(常照不懈)。
[陈锋居士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End
李炳南问:观世音菩萨以广大神通力救苦救难,而众生之苦难,悉为前因业力所招感之果,则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而获解脱时,其本应遭遇之罪报,是否即从此永远消除可不复受报?若是则其理何在?(陈协和)答:心能造业
不焦虑的心法南怀瑾心法一: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老子教我们了解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气。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今天天
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看是密宗,但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融三宗为一体的大法。不同其他有相密法,须从有相过渡到无相而后才能亲证本真,它是直下
无相密心中心法三祖元音阿阇黎略传元音阿阇黎,讳姓李名钟鼎,一九零五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二零零零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初一)下午八时十五分于上海住所坐脱立亡,享年九十六岁。圆寂后数天,异香满室。法体于二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原籍浙江镇海。少年超颖,夙慧深植,悟世无常,归信佛教。早年亲近太虚大师,与大师书信往来,函示显、密异同,慧照观心用
我们修法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本来见到本性。心中心法是密法的心髓部。密法含九乘次第,就是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心中心法是密三乘最后的心髓部分。在西藏、在日本,要经过好多年的修行,才可以传授这个法。现在我
什么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象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浙江上虞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1、徐恒志阿阇黎略传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一、什么叫三宝;二、什么叫皈依;三、为
十一、修心诀窍(徐老1997年10月1日所做的开示)(他老人家先为我小妹题写法名为觉沁,意为佛法浸透心地,格外觉悟。之后,介绍佛性一词的真实含义。)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
九、妙音花絮徐恒志居士电话开示1.徐师:我上一次跟你电话谈话以后,你基本上明白了,还要磨练,还要打扫习气,因为悟后要起修嘛。学人:好的,谢谢您。学人:徐老师。徐师:你讲。学人:保定这里有一对夫妻,两位
四、佛光的煦育序徐恒志在这个世界上,自从出现了佛法,二千多年来,不但在文化、学术和思想界放出了灿烂的异彩,特别使大地的广大有情,明白了人生的真义,彻悟了宇宙的实相,突出烦恼的重围,获得清凉和自在。佛法
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眉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徐恒志 注许洪亮编录说明:经中括号内黑体字为徐老眉注,下划线为徐老所划。一、释名法喻为名。二、显体实相为体。三、明宗慧照无住。四、力用破我灭罪。五、教
七、《六祖坛经》眉注徐恒志 注门人许洪亮编录长老、大德、同修:一、这次学习因缘:1、在寺学《心经》后,印老原有学《坛经》打算,因故未学。2、在高先生家学《金刚经》后,大家有此要求,因此经与《金刚经》都
五、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徐恒志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专修班上报告关于我的问题问:究竟有我呢,还是无我?如果无我,那么能起作用的是谁?答:(一)无假我:我们平时妄执五蕴身心的假我为我,其实五蕴身心都是
十三、徐恒志老居士谈心中心与祖师之采访录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
二十、徐恒志上师读书笔记选录弟子许洪亮 编录徐恒志上师的读书笔记,是恩师生平的修学记录,摘录重要佛教文献,并把佛法修证的关键问题总结成图表文字说明,内容广涉禅、净、密、禅宗与大圆满、天台教观、巴利语佛
二、更好地为觉悟事业服务徐恒志《觉讯》这一个负有弘法利生重大任务的佛化刊物,出版已整整一百期了。从各地读友来信的反映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年来《觉讯》月刊在帮助读友了解佛教教义、增进佛教修养上,在提高政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张玄祥一、契子数日前9月26日大陆上海陈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来电,言及我们的师叔─也同是我的心中心法灌顶法传法师恒公阿阇梨导师,最近期间其舍利子要进塔安厝,问我要
三、谈智慧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徐恒志智慧的定义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
十八、《楞严八十分义》序《首楞严经》是修证的宝藏,成道的要典,以戒定慧三学贯彻全经的始终,以戒慧助大定,成就首楞严王三昧。克实言之,彻法底源之如来藏性,非由造作,究竟坚固之楞严三昧,本自圆成。但众生迷
十九、心密三代祖师略传无相密心中心法初祖大愚阿阇黎略传大愚阿阇黎,武汉李氏子,俗名叔倍,参政于军阀割据时代,曾任湖北省参议会议长,其子李荣熙居士,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祖目睹当时诸军阀称王争霸,抢夺
十七、《元音老人文集》序元音老人(李钟鼎老居士)1905年生于安徽合肥市,幼读孔孟遗教,常思考人生之所以然,苦不可得。稍长,随父居上海,求学于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父病故后考入邮电局供职,在深入社会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
十二、记徐老与吕香光居士的一段因缘1、吕香光老居士的心中心法缘之采访录那个时候我和大愚法师没有会过面,但是他在北京的声望挺大,影响也很大。有许多弟子、佛教徒都皈依他。他是中年出家,他出家以后传心中心。
十五、题赠法语联、诗、记1、浙江卧龙山普净寺题联、诗、记王骧陆上师撰句:堂开莲社香光远门对蒿峰云路幽徐恒志恭书[相传为心密二祖王骧陆大德来普净莲社传法时,在山门上所书对联,文革时被漆。编者注。]宝林放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10、兔鼠禅缘浅记徐恒志大德李开宇徐恒志大德,九十岁,属兔。我属鼠。平日竟口无遮拦地称其为兔师,虽犯上,却不敢作乱也。一日,心血来潮。向兔师打探李钟鼎(元音老人)习禅趣闻轶事。兔师给我描绘了这样一个画
小寒、大寒,是最冷的节气,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中风者也增多。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道医认为只有人体内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
序佛出世弘传无量妙法,以各种方便法门,救度颠倒妄想执著的众生脱离苦海。净土宗自庐山东林寺慧远祖师至今印光大师十三祖,都主要依据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
一、略述佛法大旨学佛要旨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著是先收摄妄想,不使纷驰。今既要办公,又要学诗、学气功、学书画、学佛法,如此头绪纷繁,杂念纷飞,不病已是大幸。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徐恒志居士,1915-2007,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稍长,入五金行工作,倍受磨练,后由表兄接引,于二十五岁痛下决心,正式学习佛法,并到能海上师处去受三归五戒,法名
(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由于深感一切有情生死流转的痛苦,毅然抛弃王宫生活,出家修道。当他明悟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所生、生灭变化、互相依存,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后,成为一名觉者--佛陀。他证道以后,
学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脱生死苦恼,而解脱生死苦恼,必先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切要功夫,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
静坐一法,佛法叫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的世间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的世出世间禅;有九想,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间禅,以及自性禅,一切行禅,清净净禅等的出世间上上禅
一、佛教的形成和发展简况佛教产生在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降生在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地方。释迦牟尼是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原名悉达多。他从小就学通了各种学
静坐的利益静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对于身心健康,确为有益。以世法说:年老者静坐,可以减少头痛腰痛、眼花心乱、血压高、麻痹症等疾病;年轻者静坐,可以减少欲念,静定有智,遇事不太冲动,避免与人争斗。所谓血气
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即非佛性,即是空;是名佛性,即是中。空假中三位一体。一天到晚不离开这个。这个是什么?讲一句出来看看!不讲不行!回答时,要脱开讲,比如东山水上行,
十四、书信集续编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复南京某居士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答青岛金慨夫居士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答辽宁宋世春居士答讷河郭元禄居士答李开宇居士答觉融法师答乘一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徐恒志祖光居士:你给本刊编者的信中,对拙著《怎样实践佛法》的参禅一段,提出了几点意见。这里,想就你所提的问题叙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大家讨论和指正:一、假使谈到此段大事,本来非禅非
编者序夫 一真法界,离名离相,身土不二;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圣凡平等。一切众生,无明障蔽,迷本佛智,堕三界生死,轮回六道,亦可悲哉!惟我 释迦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及祖师西来,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