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徐恒志:净土眼藏
2024-11-22 11:52

佛出世弘传无量妙法,以各种方便法门,救度颠倒妄想执著的众生脱离苦海。净土宗自庐山东林寺慧远祖师至今印光大师十三祖,都主要依据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其它各经论也都处处提示。恩师徐老言: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

就我心密初祖大愚祖师,也是在庐山东林寺苦修般舟三昧, 日夜经行, 不坐不卧,恒持弥陀圣号不断,三五日后,双腿浮肿,寸步难行,乃咬紧牙关,用手爬行,每前进一步,须经艰巨努力。于力尽爬不动时,立誓除死方休,以身体滚动前进。经此艰苦卓绝的奋斗,偷心死尽,泯然深入大定,感普贤菩萨现身,为之灌顶,授以心中心密法,并谓大藏经中有此法本即《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心密至今大弘于世受益者不计其数,每每想起大愚祖师苦修般舟三昧,都止不住含泪膜拜!南岳慧思禅师的净土往生传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随其所须,吾当资给,如无此人,吾其去矣!

恩师徐老所谈净土修持法要是经过多年,真实修持实践,从自性流露而来,十分珍贵为现实众生留下了解脱往生净土的方便易行的窍决,人天共赞,十方共鸣,功勋无量。

恩师徐老在圆寂前几月招我,再三叮嘱曰:2007年3月5日走??????期间大家可念佛敲引磬念四字洪名,给大家种福田,走后停放十天荼毗。我长跪合掌请求上师长久住世,上师微笑着摸着我的头说:我并没有离开你们啊!我随即含泪写下《祈请上师住世文》!

《祈请上师住世文》

伟大慈悲的上师啊,您就是佛!

祈求您常住世间!

众生需要您那清净的戒体;

众生需要您那自在无漏的禅定;

众生需要您那般若之光的照耀;

众生需要您那大慈悲的摄受;

无为的大慈悲根本上师啊,

祈求您永住世间,常转*轮!

弟子来生顶礼!

2007年1月19日

上师走后留下了全身舍利,尤其是完整的头舍利和舌舍利,从历史上看很少见。与佛无别的舌舍利,实在是智慧慈悲的最高结晶,也是佛一般的功德庄严。

我等初学弟子只能刻苦修行,争取早日离苦,发起慈悲心,发起无分别心,发起无所求心,发起无所得心,发起平等心,发起成佛的心,以报师恩佛恩!

今有寂照居士转交给我恩师徐老的《书信集》和《净土文集》,我看后十分欢喜。其中《书信集》收集前许洪亮居士曾打电话给我说过,我也十分赞同。许洪亮居士发菩萨心,今又发心编辑恩师徐老的《净土文集》,难得可贵,我随喜赞叹。由于本人文化有限,无法细致地表述,还望天下各路大德善知识怜悯摄受为谢!

顶礼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

顶礼天下弘宗演教善知识!

顶礼根本上师徐恒志阿阇黎!

古儿山初学惭愧沙门来生和南

於2009年8月22日

一、《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

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高僧、大德无不极力赞叹,苦心弘扬,以期一切众生背尘合觉,离苦得乐,化除烦恼,了脱生死,解决生命史上这一重大问题。

黄念祖老居士正是这样一位大德。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名心示,生于一九一三年三月,幼年早孤,母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居士常随侍左右,听经闻法,并得净宗大德梅光羲老居士开示熏陶,尽力栽培。二十岁时,在北京工学院学习时,见到了《金刚经》,对无住生心妙旨深有体会,当时自觉如醍醐灌顶。从此进一步深信佛教。抗战期间,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皈依密宗红教大德诺那上师嫡传弟子莲华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噶上师。抗战胜利后,经梅老居士引荐,参谒净宗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为入室弟子。夏莲老出入儒佛,显密融通,尤其对净土能深入参研。曾居楼三年,稿经十易,集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1959年黄老居士承莲华精舍金刚阿阇梨位。

黄老居士虽深入禅密,融会贯通,但悲心恳切,常以净土法门示导行人,认为此法善巧方便,一句弥陀能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若能从事持达理持,便可转凡心成佛心,远离众苦速登莲邦。1979年发心注解《大经》(即《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历时六载,稿经三易,以有病之身,奋力完成。我忝为校阅,觉此解引经据典,博大精深,从此常通鱼雁获益良多。1987年《大经解》印成,流通海内外,使法界有情,普沾法益。嗣后,又以通俗笔调撰述《大经白话解》,由于劳顿过度,仅述一半,老居士竟于1992年3月27日凌晨示疾往生。众生失导,同深悲仰!老人在临终时洒然一笑,了无挂碍;荼毗后获坚固子百余粒,大士现瑞,永为道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黄老居士曾应邀在北京讲授《大经》,听讲者约二百人左右。所讲有事有理,契理契机,深入浅出,法喻交显,使人闻后憬然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果晨居士等几位同修,集中力量,将70盒磁带边听边写,记录成文,前后历时二年,其间斟酌推敲,煞费苦心,在三宝加持下终于完成菩提心愿,深为赞仰!为此略叙缘起,普愿法界有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莲开九品,果证无生,不负黄念祖老居士弘法利生,导归极乐的无尽悲愿!

徐恒志

2001年10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二、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经因缘

徐恒志

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是一位显密双修、宗教俱通的大德。他经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的嘱咐,发心解释《大乘无量寿经》(会集本,后称《大经》),前后历时六年,遍览群籍、广引博征。一部《大经》把净宗心髓阐述无遗,真可谓冥心孤诣,饶益当来!近年他不顾年迈体弱,继续撰写《大经白话解》,为法忘身,悲愿无尽!老人家已于1992年3月27日安祥往生,遗体柔软,并发异香,荼毗后,获五色舍利数百余粒,瑞相昭著,叹为稀有。大德云亡,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主要经典之一。根据清代沈善登居士的考证,此经由于世尊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本尤多,自汉至宋,凡有十二译,宋元以后,仅存五译。后来王龙舒、彭际清、魏承贯诸大德,鉴于五译互有优劣彰晦,又校辑、会译了三种,但或不依梵本,未顺译法,或去取旧文,不尽妥善;甚至不取原语,任意行文。夏莲居老居士为防后世因袭,甚至纂改经文,对译本、会本独多的《无量寿经》发愿重行会集。据黄念老所著的《大经解》说:夏老居士于1932年起,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梅光羲老居士赞叹说: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这已为举世所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中。佛法如大海,深广无量,唯信能入,唯智能度。目前各地学习、读诵《大乘无量寿经》的热潮正在形成,《大经》放光,众生蒙庥!

约在1986年6月黄念老完成了《大乘无量寿经解》,当时上海佛教协会出版流通组负责人郑颂英老居士深为赞叹,发心付印流通,要我先作一番校阅,自念德薄慧浅,恐难胜任。继念夏公与黄老发愿会集与注解《大经》,十年辛苦,难能可贵,岂可任其搁置!于是将原稿,细为校阅,历时一年,校正七次,并与黄老居士往返通信二十次,慎思明辨,共同切磋。黄老教眼洞彻,行解相应,且处处卑以自牧,使我深受教益。1986年11月19日,黄老来信说:拙著蒙大德发无上菩提之心,独力校对改正,既以所提之四项原则,修改印刷错误,复重审拙稿,亲校古籍念祖赞佩感叹,无以复加,惟有顶礼、顶礼、再顶礼,以表感谢之忱对念祖所下文,内中如有欠妥之处,敬祈一并校正,因当前正是良机。敬请大德把住此关至诚恳切,感人肺腑!在校经过程中,黄念老发现文中念祖二字,排印中并未向右缩进半格,坚决要求改进,以示谦卑,他的谦虚谨慎作风,于此可见一斑。感佩之余,我在1986年12月曾写信给他,对他的道德文章表示敬仰:素闻大德乃久修大士,戒德严净,定慧圆明,显密融贯,宗说俱通,愍众生之沉溺,作苦海之慈航,发愿释经,冀广弘化,今复得郑颂英老居士之赞助,付之梨枣,时节因缘信不可思议也。行见《大经》重光,泽被含灵,莲公与大德剖心沥血,功在万世!后学德薄慧浅,难副厚望,爱语相摄,弥增惶恐!

1987年8月1日,黄念老来信说:现已办妥出国手续,静待美国维州莲华精舍派人伴同赴美。并谓,此行虽以传扬密法为主,但同时将弘讲净土法门。他希望我在8月上旬先将《大经解》印刷清样寄去一份。在这封信中,他还自述修证过程说:弟从南禅打开缺口后,以密法为基本修持,以宏净为根本愿力,美言之为圆融,质言之,则是个四不象,老老大大,罗啰嗦嗦,海外归来后,应知所自返矣。一段谦光,尤使人肃然起敬!

他老人家在美国华盛顿,由于说话过多,特别在临走数日问道者络绎不绝,造成嗓音沙哑,几乎不能出声,中气大伤,劳顿不堪,归来后尽量休息,渐渐平复。来信说:此行幸蒙上师三宝加被,超额完成任务。此次赴美之主要目的本为美国维州及台北两地莲华精舍之骨干传讲无上密乘,不料能与华盛顿之华府佛教会结一殊胜因缘。其会长净空法师早于今年四月到华府大讲夏师所会之《大乘无量寿经》,并引用弟为此经所写之跋语一小段,印为讲习之篇首,激发大众。信中特别说明,所谓莲华精舍,是他的灌顶师贝麻布达金刚阿阇黎继承诺那祖师和贡噶上师所传之无上密乘而创建之红白教道场。并说:先师示寂海南,预立之遗嘱经组织传到北京,命弟继承弘法。此事弟在国内始终保密,但在国外则流传甚广。黄念老弘净土于国内,传密法于国外,随机施教,方便接引,他的悲愿与智慧,实不可限量!

据老人家告诉我,净空法师出家前是台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弟子。李老对于内典及《易经》都有很深造诣,德高望重,为台人所敬仰,李炳老是黄念老导师北夏(夏莲居老居士)南梅(梅光羲老居士)的弟子。后来黄老与净空法师两位大德都发愿弘扬净土法门,广度群萌,可见因缘和合,都非偶然。黄老在1987年10月的一封信中告我:李氏前岁往生,寿九十余(九十七岁),据净空法师云:李氏生前念佛时,曾亲至极乐世界。至于先师夏老在天津闭关时,如是境界,当属初步,当念佛功纯之时,其妙境实不可说。两位尊宿皆以专一念佛,亲得受用,足证我佛慈悲,开此超情离见、广大微妙法门,导三根出火宅,济群盲于衽席,大恩大德,真是粉身难报!

现在黄老居士西归已逾半年,捧读遗书,回忆前尘,使人仰止弥深!但愿他老人家分身尘刹,乘愿再来,广济含灵,同登彼岸,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原载于一九九二年《法音》杂志)

三、《观经白话译义》序

释迦如来说了无量法门,以适应不同根性,其中念佛求生极乐净土,是一种特别法门。念佛法门又可分为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是佛过去在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的王宫内,应国王夫人韦提希的要求所说。当时太子阿阇世把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牢房内,并把母后韦提希也在深宫里禁闭起来,使不能接济王的饮食。韦提希忧愁万分,无可奈何,便遥礼佛陀,哀求指示清静生处,不愿再住此五浊恶世。佛便以威神力详细开示了十六种观法,以便韦提希及后世的一切凡夫,修此净业,往生乐土。经中所说虽以观想为主,但也包含了其他三种法门:前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后三观是持名念佛;如果了知能观所观都不离自性,都不可思议,便是实相念佛了。所以此经可以说是念佛法门的综合性经典。

十六种妙观包括观佛、菩萨的身相和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学人通过观想,一心清净,诸佛法身,便入众生心想中,含融互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不二的性体,便可彻证。但观境深细,凡夫障重,可能心力不及,佛又慈悲开示三根普被的持名念佛法门,这是转凡成圣的洪炉,畅佛本怀的大法,使下根人可以可以带业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往生。如果没有持名念佛的善行方便,一切苦恼众生,怎能出火海而登彼岸!?目前,有些学人认为经中并未提及带业往生,因此觉得非消尽惑业,不能往生,这是执着文字,未查经义,把横超妙法,视同竖出行门,不知他力法门的殊胜,不免辜负佛慈了。至于如何行持观想,有一定的层次和方法,最好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偏差。

佛经文字很深,义理深奥、微妙,不易被人们所理解,故佛经白话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学人的需要,也是时代文化所提出的要求。但佛经译白,要做到在义理上不增减,不失真;在文字修养和表达能力上,也能达到高水平,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林凡音居士有鉴于此,在编写《佛陀的遗教》以后,又以语体编译了此经,使之通俗易懂。为了理顺前后文句,根据经义采取了译义的方法适当地作了一些演绎和补充,这是一种介乎白化佛经和白化解释二者之间的另一种类型,也是一种合乎当前需要的尝试,希望大家阅读后不吝指教。因此,略序缘起,普愿读到此书的善信,同修净业,共出苦海。同时,也希望把通俗化的弘法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为完成续佛慧命的历史使命而努力!

徐恒志

1987年4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四、《明理念佛论》序

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世出世间大无不包,细无不举;在修行法门上,也是禅、净、律、密教,各宗具备;尤以净土持名法门,被普遍受持,使业海众生,得以出水火而登衽席,功德巍巍。所以释迦如来无问自说,十方诸佛同声赞叹,真是不可思议的大事因缘!

佛法以般若为先导,以般若为佛母,若不以般若观照,明悟理体,难免着相粘境,心外取法,这样舍本逐末,岂不成为外道?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教内别传,下手易而成功高,三根普被:上根人破无明,见法性,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理上念到一心不乱的,生实报庄严土;中根人断见思惑,出三界狱,念到事一心不乱的,生方便有余土。下根人虽惑业未断,但至诚恳切,十念一念,即生成就,也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若无净土法门,广大罪苦众生实无从出离生死大海,登菩提彼岸。虽然如此,但从佛法的根本上说,明理体,悟实相,实为修证的要领,成道的关键,净土法门并不例外,念佛而明理,明理而念佛,成就自不一样。

满树声居士,攻《易经》、习科学、学中医、修密法,融会贯通,终于领悟明理念佛的重要性,常悯知识分子中,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圆觉经》)。甚为可惜!于是广引博征,采撷古今大德著述,附以己意,编写成文,不仅冥符佛旨,且以善巧方便,应机施教,功德不可思议!

此书的出版,实有助于加强净业修持,提高修持层次;有助于知识分子破除我见法执,涵泳真理,庆快平生!因此,略序缘起,深愿见者闻者,同发菩提心,共成无上道,庶不辜负满居士的一番苦心。

徐恒志

2000年12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五、《净宗心要》序

释迦世尊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以无量法门,对治众生种种烦恼,善巧方便地引导众生息妄显真,背尘合觉,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易学易修的殊胜法门;同时也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难信之法。一句弥陀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能使因心,顿同果觉,只要蓦直念去,便可由生灭入于不生灭,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佛曾指出: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进一步说,一句弥陀正是自心实相,正是法界全体,一声弥陀一声心,所以古德偈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近世修净土法门的人,非常普遍,但大都着眼于下品带业往生,对念佛明心这一要领,很少注意。实际上,一切佛法都要求息妄显真,明悟自心,净土念佛虽是特别法门,也并不例外,离开心地法门,往往着相粘境,心外取法,难免成为外道。总之,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逐步能所双忘,根尘脱落,自能证入念佛三昩,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元音老人,根据切身体会,曾对净宗有关义理,进行阐释,道前人所未道,释前人所未释,可谓慧眼独具,妙契心宗,有助于净业学人的加深理解,各如法修持。老人于2000年2月5日圆寂后,由其门人金慨夫居士发心根据遗着,加以编集,方便学人,并志纪念,功德不可思议!其中除《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曾刋载于1993年《法音》月刋、《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曾刋于《广化文选》、《净土宗之证成》曾刋载于1991年《禅》刋外,《净宗修证语录》则摘自老人所著的《心经抉隐》、《中有成就秘籍》、《恒河大手印.安心法要》、《佛法修证心要》等,《净土修证要义》也为老人悲愿之体现。敬祈净业同修,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莲开九品,果证无生,愿与天下道侣共勉之。

徐恒志

2000年8月25日

(原载于《书简吟草》)

六、最后的一次救度-------《中有成就秘笈》序

人生百年,弹指而过,生死大事,岂可草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释迦如来觉於众生无始以来六道流转,生生死死,轮回不已,因此发大悲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对机施教,因病与药,使众生就路还家,各各回头,复本心性,直证菩提。

从根本上说,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离念灵知,原无生死。但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业重障深,不能解脱。正像普贤行愿品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因此必须剔垢磨光,勤加修持。释迦如来,针对不同根性,说了禅、净、律、密种种法门。其中禅宗适宜上乘根性,净、密两门,则普被三根;尤其是净土法门,把一句洪名作为系心之境,心念耳闻,简单易行,由清静念,入清静心,由都摄六根,而净念相继,念佛三昧和实相正定,法尔现前。但末世学人,往往不务实修,故古来大德有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之叹!

这本《中有成就秘笈》,原名《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凡生前修不得力,未能解脱,只有依靠本法,在中阴时期得度,作为人生最后一次救度。这本书是西藏秘密部中宝典之一,是红教初祖莲花生大士心印传承,写后藏在洞中,后经大士化身持明羯磨洲大师取出流通,并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伊文思博士和喀齐达瓦桑杜喇嘛将藏文译成英文,再由妙定居士转译成汉文。以后又经孙景风居士觅得藏文原本。多次修正成为现行的译本。心密三祖元音老人,悲心肯切,在九十四岁时,应门人之请,将此书加以演释,广徵博引,充分发挥,实为难得因缘,希望有缘得此作难遭想;如能于生前奉为日课,明记勿忘,对书中文字语句涵泳玩味,通达了解,更将灭罪消业,获得解脱。谨略序缘起,愿法界有情同沾法益。

徐恒志

2000年3月

(原载于《书简吟草》)

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

( 2000年5月)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

佛在楞严会上,普问诸大菩萨及大阿罗汉: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当时大势至菩萨与他的同伦五十二位菩萨,都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地说: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位如来在一劫中相继出世;最后佛名超日月光,曾教我念佛三昧。

念佛法门有四种方便: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其中持名念佛可分为事念和理念。

一、所谓事念,就是系念于佛,好像有要事待做,忆念不忘。大势至菩萨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忆佛念佛是与持名念佛密切联系的。念时必须字字从心起,字字从口出,字字从耳入,使心念、唇动、耳闻三者打成一片,摄心专注而念。大势至菩萨比作母子相忆:子若忆母,如母忆子,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因母子天性相关,自然忆念不忘。一切妄想随来随扫,随扫随空;即使有较强境界现前,也不取不舍,只管念佛。由于信真愿切,久久用功,自能折伏现行烦恼,带未断的惑业,出三界的牢笼。这种带业往生,正是净土法门的特点所在,命终便生凡圣同居净土;如能念至见惑、思惑(粗惑)逐步断除,证入事一心不乱,命终便生方便有余净土。

二、所谓理念,就是在事念基础上,即念返观,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所双忘。正像印光大师说: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大势至菩萨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谓心开,即心得开悟,见本性佛,心既开悟,不得少为足,悟后起修,于一切时,一切处,不稍放逸,保养自性,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忽然妄想脱落,寂照现前。这正是由执持名号而任运证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际,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心性无染,但不同木石,逐步证人理一心不乱,命终便生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大势至菩萨还在佛前陈述了自己的修证过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菩萨依念佛之因,感得无生忍之果。无生忍也叫无生法忍心体离念,得无生忍力,名无生忍;也即远离生灭的实相理体,破尘沙惑(细惑)后,进破无明(微细惑)、见法性的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和七、八、九地菩萨都证此忍,因理体虽同,功行不无深浅。大势至菩萨位居等觉,所证当然非浅。同时,菩萨不但自利,而且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接引、摄取念佛之人,往生极乐国土。

最后,大势至菩萨总结说:佛问我们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在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中,并无选择,唯仗一句佛号,都摄六根,使不逐妄迷真,净念相继。所谓净念,即是正念,也即是无念,久久持名自然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相净念,相继现前;实相妙理,彻底呈露。总的说来,菩萨极力赞叹念佛摄心为得三摩地第一法门,给我们业苦众生指出了即浅即深、三根普被、简易直捷、至圆至顿的持名念佛妙法。普愿同修,共同砥砺,横超三界,速证菩提。

(原载于《徐恒志佛学文集》)

八、念佛大圆满

1、净 宗 讲 话

又名:浅谈持名念佛法门

(1990年6月)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积储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三)依靠自他二力

(四)达到一心不乱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义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目的,所以称为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依据是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生论》;此外,千经万论也都处处提示。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现在我们就教言教,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按照净土宗的教义、观点和方法来浅谈持名念佛法门,对广大净宗学人来说,是有普遍实践意义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的目的,可概括为四句话: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释迎牟尼佛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挣扎着的一切苦难众生,针对惑业的轻重,根机的利钝,敷演无量法门,或顿或渐,或权或实,各随所宣,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觉岸。在无量法门中,禅净二门,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摄一切法门,因为禅宗主张离心、意、识,直指本性,灵光透露,当下悟入;净宗也正是彻证自心清净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很简要,都是法门中的瑰宝。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议处拈取,一旦触及,体认不误,便可开正法眼,得大受用。正象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然而谈何容易!从前有一位姓张的居士作了一首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意思是说:赵州从谂禅师为了心头尚未悄然,八十岁还去行脚参访,但遍参归来后,却又了无所得,徒然化费了草鞋钱!可见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无从下手,更谈不上解粘去缚。即使伏惑发悟,破参见性,而习气仍在,离了生死尚远,总之仗自力比较困难。所以永明寿禅师语重心长地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净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无量寿经》上,载有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其中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们无量劫来起惑造业,还没有解脱,但只要从今以后不造现(新)业,(现业刹那便成过去,故实质上,现业与夙业不二。且业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不可得,业从何起?虽然如此,仍须顶礼十方诸佛,忏悔余习。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须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药必须忘食,否则难以愈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可往生极乐净土。《佛说阿弥陀经》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二个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语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这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象我国古代玄学家庄子,常喜以空阔的言词,来论证他的学说:说什么有个名叫混沌的人,生下来就没有七窍,有人很怜悯他,替他凿了七窍,结果虽然有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意思是说:天地未分以前,人是无知无识的,等到知识多了,有了七窍,就促使人们早亡。这是一种寓言,实际上没有这回事。

但是佛教所说十方有无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极乐净土,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会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识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怀疑。他们的目光始终没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们不知道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无边性。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认识宇宙的边缘还只有100亿光年。1972年发现了距离地球160亿光年的类星体,那时又有人认为160亿光年将意味着宇宙的边缘。但近年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200亿光年远的类星体,代号为PKS2000-330。天文学家预料,新的发现又将引起科学家们关于宇宙范围的新的争论。实际上,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佛学作了注脚。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要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根据《华严经》所说:华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种高二十层,每层中有无量诸佛国土,婆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刹种第十三层。如果我们只相信佛说的义理,而不相信佛说的事相,这就叫执理废事,既废了事,那末理也不圆。因为事与理是对立的统一,从来是不二的。又要知十万亿佛土,并不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因为心性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也不能以大小、内外、远近来衡量,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凡夫的分别情见。心性既没有界限,佛土也原无定向,佛说从是西方,是为我们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处,易成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不颠倒处,全身生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这是理事圆融的微妙开示。

释迦牟尼佛了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惑业深重,愚昧无知,无常执以为常,无我执以为我,苦恼执以为乐,不净执以为净,种种颠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很不容易。所以从同体大悲心中,无问自说,开示这个持名念佛法门,善巧地将一颗清净佛珠安放在众生染着心中,念念消除烦恼习气,净化心地,往生净土。我们必须不辜负佛的悲心,实践、护持这一广大微妙法门。莲池大师说:假使驰骋狂慧,耽着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这段开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持名念佛既是一种特别法门,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历来祖师大德的教导,大致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就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人人会念,随时随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虽目的不在见性,见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谓妙契实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之间一句弥陀不离心口,至诚恳切,专精用功,便能逐步从有念入无念,即凡心为佛心。即使在人事纷繁,八面应酬的情况下,这一句佛号,仍不妨见缝插针,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确是很好的描写。从前湖南衡州地方,流传一个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铁佬,大家叫他王打铁,一家四口,靠打铁度日。他为了生活,终日在炉旁忙个不休,觉得做人没有什么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门前经过,王打铁忙上去施礼,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个解决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见他十分诚恳,便到屋里坐下,对他说:这很简单,你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了,你可随着打槌和拉风箱的动作,手里一槌、一拉、一推,口里跟着念起佛号。天天这样,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铁听后十分高兴,觉得既不碍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从此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铁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乐。因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号上,整个希望也寄托在极乐世界上。这样念了三年佛,临终时预知时至。一天,他对妻子说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惊异地问道:这里不是你的家吗?还要到什么地方去!他说:我的家在西方。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来他要往生净土了。不一会,他又站在炉边煨铁,并高声念佛。当把铁煨红取出时,说了一首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槌念佛一声,敲下时便去了。异香芬郁,面不改色,从此衡州念佛的风气很盛,可见净土法门,真是难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这就是说,其它法门往往只适宜于惑业较轻、上根利智的人,对中下根性人不易相应。持名法门却是利钝普摄,三根齐收:

1.下根人往往表现为烦恼惑业重,分别执着深,甚至多造恶业,不知惭愧,以致众苦逼迫,无法摆脱。这种人如果改过为善,忏悔既往,勇猛回头,并以深切的信愿,执持佛名,从朝至暮,念念相继,久久纯熟;妄想便能逐步减少,执着便能逐步放松;虽没有完全断除见思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或分而为十种惑),但由于依靠真信切愿和自他二力,命终就能带惑往生极乐的凡圣同居土。《观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由于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正象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这时只此一念,更无二念。这样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决不能侥幸而得,如没有平时笃实念佛功夫,决不可能有临终往生的效应;就是那些作恶多端,能临时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劝勉,便生信发愿,至心念佛,可见仍不离因果的网络。但这种情况,实是万中没有一个二个啊。

2.中根人惑业较轻,一般说来,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不谋私利,助人为乐,至诚仁厚,表里相应,净化心身,完成人格;并逐步学习四摄六度,实践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础,同时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在一切顺逆境界上锻炼打磨,日积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脱落,一心不乱,见思烦恼逐步由伏而断,命终便能往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

3.上根人般若气分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对于实相妙谛,心不惊动,有的参禅明心,有的说法利生,并以清净心,执持名号,回向极乐。他们在念佛名号中,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理事双融;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乱,做到了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当念恰恰无。这种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正是实相念佛和禅净不二的境界。功夫到这一地步,便能破无明,见佛性,了知一句弥陀,即是本觉理性,即是法界全体。也就是说,正当念佛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上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种人因平时已智慧花开,本性佛见,一期业报终了,便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因已分破无明,故也分证常寂光土。

众生根性万别千差,修证也有许多层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类。以上总的说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往生,随各人功行的深浅,所生虽有四土不同,但生到同居土,就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就是说生同居土,就已横生上三土,极乐四土圆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赞叹净土法门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以上讲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便可往生,这不是可浅吗?《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指导他和华藏世界诸大菩萨,求生极乐,早成正觉;还说到破无明,见佛性的十地菩萨,一切所作都不离念佛。这说明念佛法门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这不是可深吗?所以念佛法门是可深可浅的。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门,要经历多番生死,才能脱离三界流转。象初果圣人须陀洹,断见惑后,要经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断尽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后再进断色、无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证第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这是竖出三界,而净土法门就能在这一生中带着惑业往生。往生后,由于境缘殊胜,就不会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并能不断进修,断除见思、尘沙等惑,利济众生,悲愿无尽,叫做行不退;进破无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象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就是说,往生人中,还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觉菩萨果位。这说明从凡夫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办,圆证三种不退,可见净土法门的优越性是无以复加了!

三、持名法门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已开门见山地将持名念佛法门的要领,和盘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缘)是条件;执持名号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过程;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是目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体说来,修持名念佛法门,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积储三种资粮

这譬如远游,必须准备资粮。信、愿、行则是往生净土的三种资粮。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以实相为本体,以信、愿、持名为宗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在信、愿、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发起切愿和笃行。一个人如果一直怀疑极乐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正的愿行。另外《大乘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观经》则说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恶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声,命终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愿,既有信愿,即是发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可见修此念佛法门,必须具备这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这就是要求福慧双修,凡是发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亲因);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积极工作,见义勇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缘)。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主要是指示我们要具足正助二行,来达到往生的愿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实践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以八苦为师,把修学佛法与人事的磨练结合起来,与痛改习气结合起来,在种种障碍中忍得过,越是在困难中练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净土法门还可兼仗他力,因为阿弥陀佛曾发临终接引的大愿,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应道交,使我们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往生。(在《大乘无量寿经》、《观经》和《念佛三昧宝王论》上都有说明。)《称赞净土经》还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北京黄念祖老居士在《大乘无量寿经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二句,看作是净宗的心髓。因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所以称净土宗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当然,如果我们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而误认为念佛法门,轻而易举,留恋尘缘,心存轻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脱哩。从根本上说:众生是弥陀心中之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之弥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达到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乱,久久烦恼便能圆伏圆断,证入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所谓一心就是无心,这时便无心可乱了。一心不乱有事理二种,念到触境逢缘,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实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这二种一心是断惑一心,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乱很不容易,净土宗就有一个特别办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得不乱,便生净土。可见伏惑亦能一心。不论断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亲菩萨《往生论》说: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说:净土难信却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说明这个道理。

要达到一心必须生死心切。从前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说: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虽整天六根对六尘,也不会影响正念。你这话能用事实来说明吗?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请安排二班宫廷美女,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个判死刑的犯人,持着盛满了油的罐子,绕街走去,后面跟着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斩首。国王同意照办。到时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关头,不能丝毫大意。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无罪。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见到什么?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没见。国王大怒说:你在我的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了得!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管着油,哪有心思去顾到歌舞?国王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

至于念佛的方法,由于根性、环境、忙闲等种种不同,功课的繁简,佛号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说,念佛时,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摄在一句佛号上,心声相依,相继不断,自能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其颠倒妄想,从事持达理持,转染心为觉心,这真是持名念佛的总持法门!所以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译为正定。摄持六根,净念想继,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谓净念相继起初是以六字名号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净念转化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根尘脱落,寂照同时,无相净念,相继现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了。

祖师大德们对念佛方法,也有很多开示。如(一)随息法,即随着呼吸的长短、不急不缓、自然、安详而念。由于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随着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心念越来越细,呼吸也若在若亡,佛号仍绵绵不绝,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二)计数法,即当念佛时,要至诚恳切,从一句到十句,或从一至五,从六到十,分二气念;或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分三气念,要句句相续,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连续记数)作事时,则可恳切直念。这种方法能使妄念无处落脚。此外事务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气束心。发心勇猛的人,可打精进佛七,克期取证。元音老人说得好:念佛如能象推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随着呼吸细细缓缓念去,虽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昔年将念佛经验和受用,写成四偈,现恭录二偈,借花献佛,普作供养: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二)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着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这是净土宗的关键问题。过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现在根据佛言祖语,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净宗大德:

1.执持名号,至心恳切,可以带着惑业往生净土,这是净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释尊悲智双运,为头出头没、速生速灭、浮沉于生死大海的迷妄众生,指示一条出路横超三界,使一切利钝诸根,都得度脱。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天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如果说必待惑业消尽,不许带业往生,这便同一般的竖出生死,不成其为特别法门了。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曾指出净土法门是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大师所谓胜方便就是不断惑业,带惑往生。大师说:依余宗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此外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处处阐明这一要点。

2.有人认为既有惑业障住,如何往生净土?这一方面是弥陀如来十念必生大愿的感应,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于此人临终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顿出生死。譬如千江万水,只要没有狂风巨浪,虽有微波,也能显出月光。莲池大师说:令谓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一心既朗,积妄顿空。这里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显弥陀本愿的不可思议。

3.《观经》所说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化佛后生宝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下品下生者是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观经》所说,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 八十亿劫的生死罪业,而得往生。可见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只要信真愿切,心力坚强,便能于念念中,消除罪业,往生极乐。但正象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可见这些人虽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业都已消尽,那末二菩萨为什么还说除灭罪法呢?又如果罪业都消,往生者个个断除了见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末生凡圣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观经》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无生法忍,已破了无明惑,或得阿罗汉道,已断尽见思惑,都是断惑往生;而后五品有的要经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罗汉,有的要经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见往生时,都是带惑而生。由于带惑有深浅,故证果有迟早。所以经典中虽没有带惑往生的提法,但实际上对带惑往生的涵义,已作了具体表述。总之,博地凡夫,惑业尚在,而能横超三界,长谢生死,非带业而何?严格地说,在没有证到妙觉位以前,都可名为带惑,罗汉虽断见思惑,还未断尘沙惑,未破无明惑。圆教初住菩萨,虽破一品无明,尚有四十一品无明待破。所说虽是教相,但教相正说明理性,性相原是圆融一体的。

综上所述,带业中有消业,消业中有带业,不宜说只有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难,摧人善根,这才好啊!

至于另一些人,听说只要具足信愿,可以带业往生,临终自有佛来接引,即使下下品也于愿已足。这是走到另一极端。由于依赖心强,平时不重视老实念佛,临终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业,往生净土?只有随业漂流去了!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凡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乱,光明显发,与佛光光融通,就生则决定生了。正象每一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遍满虚空,这比喻佛的光明无处不照。如果我们能转动接收器的旋钮,调准波长、频率,世界各地声音,立即就在当前。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乱,也能起感应作用,在刹那间,由佛接引生到净土去了。那么为什么又说去则实不去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真性广大无边,周遍法界。正象《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可见十方世界无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极乐净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来去之相可得?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而却理事无碍;知佛无来去,而见佛来,明本来无生,而现往生。正象一座大圆镜中,显现数十层楼阁、山水,层次分明,但镜光并没有去来。有些行人喜谈理性,厌说事相,但理事不二,本来交彻,又何必舍事就理,离相觅性呢?如果我们以生为生,这是常见;以无生为无生,这是断见,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才是第一义谛啊!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禅净一门,归源都是一样,但门庭设施有异,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张即心是佛,直下无念,顿悟清净心体,空寂灵明,妙用恒沙。净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久久功纯,念到根尘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古德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二门不但是分无可分,而且是合无可合;分合都谈不上,还论什么同与不同,二而不二呢?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宗行人,应从这里死尽贪心!

回 向 偈

我写此文 严净佛土

上报四恩 下济三途

见者闻者 度人自度

尽此报身 共生乐土

(原载于《般若花》、《念佛大圆满》)

2、上师关于净宗念佛的圆满开示

(2003年讲于上海麦克花园)

弟子问:师父啊,请您对佛教关于净土法门多多开示,让大家能够如法修学,好好念佛,了生脱死,往生极乐,然后再回入娑婆,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徐老开示:释迦牟尼佛根据众生不同根性,应机施教,密宗、禅宗、净土宗等等。由于众生的根性个个不同,所以佛应病与药,不同病根,不同习性,应机说法。因为众生根性无量,所以法门也就无量。

佛法无量法门,归根到底,总的目的,就是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息妄显真,明心见性,了脱生死。这是佛教的宗旨。

虽然有无量的法门,但是根据古来大德的开示,想即生了脱生死,成就这一大事因缘,并非简单容易啊!而净土宗念佛修持十分特别,非常殊胜,主要特别在三根普被:上根、中根和下根。

关于念佛的方法,首要的是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是十六观经里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谓是心作佛呢,我们念净土宗念佛,主要用功就一心不乱四个字。一部《佛说阿弥陀经》,重点只是两句话:一句是一心不乱,另一句是心不颠倒。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中,一句是一心不乱,一句是心不颠倒,而心不颠倒就是一心不乱,所以归根结底是一心不乱,要求非常明确。

一心不乱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上的一心不乱,一种是理上的一心不乱。

事上的一心不乱,就是碰到各种五欲六尘境界,能够心不散乱、不动摇,事相上做到杂念不起,这是事一心不乱,相当于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证到无生,断除了见思惑两种烦恼,因而出离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乱的人,实际上也断见思烦恼了。但是,还有两种惑烦恼没有断:一种叫尘沙惑,尘沙烦恼;一种叫无明惑,无明烦恼。因此,有些大阿罗汉回小向大,继续前进,先破尘沙惑,再破无明,见法性,就成为法身大士。《华严经》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破无明,见法性。三种惑:见思惑比较粗,尘沙惑比较细,无明惑比较微细。《首楞严》里谈到三惑时说,不尽三惑,即使有神通,亦为入魔道。修持必须逐步地破尽三惑。三惑破尽之后,在位置上讲,等于圆教初住菩萨,等于别教初地菩萨。破无明,见法性,到这个地步,才谈得上理一心不乱,理上的一心不乱。

什么是理一心不乱呢?晓得自心就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念佛时,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双亡,叫理一心不乱。在这个境界里,寂而常照,照时不起妄念,灵明觉照。寂而常照,也就是照而常寂,既有体又有用,既有定又有慧寂就是体,就是定;照就是用,就是慧。到这时候,定慧、寂照属于不二境界。

我们念佛人,从最初一念下手,如果能念念不忘,一丝不挂,不入迷惑,紧紧凑凑,绵绵不断,净念相继,到后来逐步逐步就可以进入寂照境界。到寂照境界时,实际上就是禅。所以,禅净不二。常说念而无念,又说无念而念。念,还是念的,但没有挂碍。心里没有挂碍,无能念之相,也无所念之相,全没有的。虽然在念,等于没念;若说无念,但念念阿弥陀佛,很清楚,并不是不念,一句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这在禅宗讲,就是禅的境界,所以禅与净不二。对初下手的人来说,好像分禅分净,实质上是一回事。从结果来讲,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灵光独耀,实际上是一回事。禅宗说妄想脱落、灵光独耀,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寂照境界时,灵光独耀。在密宗,又有密宗的说法,叫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实际上还是一回事,同样境界。

我们现代人,大多数修净土宗比较稳当。对上根人来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明心见性。并非不可以明心见性,上根人可以修到理一心不乱。念佛念到妄想脱落、一心不乱的时候,自性了了分明。中根人呢,比如阿罗汉,念到两惑断掉,凡碰到事上境界,能杂念不起,自然而然被定力摄住,心不散乱,这就达到了事一心不乱。以上两种境界,对下根人来说,不下非常的苦功夫,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尤其是我们在家居士。但是,根据永明大师的四料简,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并不要开悟。所以,净土宗的特点在于带业往生。理一心不乱之外有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之外还有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属于下根凡夫。下根人念佛,于惑业没有断,但因信心真切,愿力坚强,临命终时一心求生西方,盼望阿弥陀佛慈悲加持,这样有信有愿,又有他力加持,便至心信乐,十分信乐地求生而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说:若有众生,愿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就是第十八愿。这第十八愿,实际上是四十八愿的关键和精要。如果有众生,至诚恳切地相信,希望生到极乐世界,乃至十念,乃至的意思是超越,乃至十念是最少十念,少到十念也可以,多念总归益善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亲自发的愿。阿弥陀佛是修成正觉了的,四十八愿,包括第十八愿,当然是条条都兑现了的。所以,我们生死凡夫就有了大靠山,靠这个法门,临终时至心信乐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少十念,一口气断掉时,阿弥陀佛就来接引而生西方了。如果这样念佛而佛不来接引,佛便妄语了,当然没有这回事。由此可见,即生成办了生脱死这件大事,只有靠念佛法门最最稳当。因为,修其它法门要断三惑,难哪!只说断见惑,就有我见、身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统统断掉,共八十八品,才是须陀洹,还不过是初果。初果见道了,消除了见道惑。再修上去,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罗汉,见思惑才断尽。再修,断尘沙惑。上根人修持,就要破无明了,见道时是初地菩萨。佛法无量法门之中,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特别就特别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利根、钝根都有相应的法门:上根,修理一心不乱;中根,修事一心不乱;下根,可以带业往生,即生了脱生死。能够即生了脱生死的法门,除净土宗外,其它法门都没有讲到。因此,我们要至诚恳切地相信佛菩萨的话,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决不是虚愿,相信本师释迦牟尼决不会妄言,我们好好念佛并回向西方,临命终时,仗佛慈力,往生净土。因为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仗佛慈力主要是他力加持。但是,他力法门也不离自力,自己心愿的力量。自己信心越强,就越清净,与阿弥陀佛加持的力量也就越相应,感应的程度就越快越大。所以,我们念佛时,一定要至诚恳切,以清净心持念名号。

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自心作佛。自心怎么作佛呢?念佛的心当下就是佛,并不需要借助其它的力量,心作心是。自心不作佛,就不是佛。自心作人,就到人道;自心作畜生,就到畜生道;自心作地狱,就到地狱道。自心作佛,念阿弥陀佛,就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道理啊,很清楚,很清楚!

其次呢,古德讲,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话讲得好,非常重要!为什么一念相应一念佛呢?因为,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这一念正当念的时候,妄想一定歇下来,所以念的时候是相应的。如果第二念不接上来,妄想又来了。念佛一次,等于相应一次,这一念就是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呢?若不断念佛,则不断相应,就不断是佛,不断就是佛。由此可见,一句佛号,当下立竿见影!所以,我常和大家勉励,劝大家老实念佛。当妄想来时,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妄想马上走掉,因为心无二用啊!念阿弥陀佛至诚恳切,妄想自然解脱了,自然而然地接受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因此,净土宗念佛法门三根普被,非常特别。上根人,通达即心即佛,念念是佛。中根人,肯自念自听,自念自唤,就能唤醒自己。一般根性的人,迷惘颠倒,用不着多讲道理,就劝他多念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唤醒自己,赶快醒悟啊!赶快觉悟啊!他只要肯念,多念,慢慢地就解脱了,不念就不能解脱。所以,净土宗提倡老实念佛。

再有呢,在高层次讲,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我们引用一首偈语来说明: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这一偈语,出自天台宗幽溪大师(就是传灯大师)撰的《生无生论》。这篇论著,十分出名,被藕益大师收入《净土十要》之中。《生无生论》说,虽然生到西方净土,但生而无生。因为自性本来不生不灭,所以自性无生无死,本来无生无死。然而,生肯定还是生的,不是说不生,不是说净土没有的,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佛法是辩证法啊!《生无生论》的偈语非常好!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法界,就是众生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佛性,自性具足的清净佛性,是一个圆融之体啊!用来作我一念之心。我今念佛心,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