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徐恒志:《思益梵天所问经·对照译白》序
2024-11-23 10:14

(一)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由于深感一切有情生死流转的痛苦,毅然抛弃王宫生活,出家修道。当他明悟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所生、生灭变化、互相依存,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后,成为一名觉者--佛陀。他证道以后,奔走于印度恒河两岸,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我国隋时天台智者大师,把这东流的一代圣教,判释为五时八教,就是讲说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个时期以及顿、渐、秘密、不定四种教化仪式和藏、通、别、圆四种教化方法。这部《思益经》是与《维摩》、《宝积》、《楞伽》、《金光明》等经同为方等时所说。所谓方等,是方广、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叫方广;竖该凡圣,叫平等。此经弘赞大乘,弹呵偏小,普令有情,同起无上菩提。

此经共有三译,元魏时菩提流支所译,名《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共六卷,并未分品;西晋时竺法护所译,名《持心梵天所问经》,共四卷十八品;本译白是根据姚秦时(若按正统,当是东晋)鸠摩罗什法师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亦是四卷十八品。三译文辞虽有繁简、显晦的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而鸠师博学多闻,兼善方言,所译文义显豁,辩才无碍,为历来所传诵。

(二)

兹将本经有关各品的内容和义理,作一简要提示,以供读者的参考。

当时,佛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许多大比丘僧及菩萨摩诃萨等在一起。《序品》中,首先由于网明菩萨之问,佛告以若佛不加威神,众生无有能见佛身,亦无能问。网明体会到所谓如来身者,即是无量、无边光明之藏;说法方便亦不可思议!其时东方清洁国日月光如来座下的思益菩萨,发心要到娑婆世界供养、咨问释迦牟尼佛,并遵照日月光如来的教导,以十法游于娑婆国土:于毁于誉,心无增减;闻喜闻恶,心无分别;于诸愚智,等以悲心。到后,顶礼佛足,以偈赞佛:以大悲本愿,处斯秽恶土,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若人欲断缚,灭烦恼业罪,于此土护法,增益一切智。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都说明,在此五浊恶世修行,其功效胜过在诸佛净土,在《四法品》中,佛广说修菩萨行的基本要求,以种种四法开导众生。如说:一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二者精进不懈;三者信解生死如梦;四者正思量佛之智慧。菩萨有此四法,便能坚固其心而不疲倦。又说:一者,决定说诸法无我;二者,决定说诸生处无可乐者;三者,决定常赞大乘;四者,决定说罪福业不失。这正说明,一切有为之法,都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而凡夫起惑造业,善恶业果不失。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同时,亦说明菩萨在修持中,虽有种种逆境--失利、恶名、毁辱、苦恼,而无所畏惧,因为要磨练身心,得定开慧,无不以逆境为洪炉,以患难作资粮。在与大众相处,待人接物上,佛指示应该:求法不求胜;恭敬心无骄慢;惟求法利,不自显现;教人善法,不求名利。

在《分别品》中指出:一切法离相名为正若分别诸法,则入增上慢,随所分别,皆名为邪。又说:佛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为什么呢?因为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人涅槃。这正如《圆觉经》所说: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此后,佛应思益菩萨所问,指出见心相念念灭,则能行于忍辱;并教导能净身、口、意业,是遍修菩萨之行;信解诸法空,及无相无作,而不尽诸漏,是遍修菩萨之行;对过去,未来及现在世,心无住著,一切无分别,是遍修菩萨之行。特别指出,学道之人若能以智慧觉照,知五阴诸法,不离真如,世间一切,即是实相,便能随缘应付,心无染著,虽有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亦能寂然不动。正如经中说: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在《解诸法品》中,佛为思益菩萨等无量大众,广说诸法实相,宣示无住妙旨,指出:凡著我、著人、著众生、著寿者、著有无、著生灭、著生死涅槃,皆是虚妄。若行者不住一切相,则住实际,若有佛、若无佛,法性常住佛告诉梵天菩萨:我所得法,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觉、不可识、不可取、不可著无语无说,无有文字。梵天深深体会到,诸佛如来成就未曾有法,证得如是寂灭相法,是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什么呢?因为这寂灭相法,是无实、无虚、无法、无非法,无生死、无涅槃,无善、无非善;乃至虽有说法,而是法非可说相。同时指出:如来得是虚妄烦恼之性,而无法不得!若人能信解如是法义,不惊疑、怖畏,是人对难信、难入的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通利奉持,如说修行,自利利人。在《解诸法品之余》中,佛告诉大众,如来以三十二种大悲,救护众生。如说:一切法无所有,而众生住于有见,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住,而众生有住,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离染,而众生有染,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而众生堕于有见,如来于此而生大悲;一切法无相,而众生著于有相,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乃至众生是产业、妻子恩爱之仆,于此危脆之物,生坚固想,欲令众生,知悉无常,如来于此而起大悲。如来为救护众生,行此三十二种大悲,是故如来名为行大悲者;如果菩萨在众生中,常能修集此大悲心,便能培大福田,威德具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

此经指示后世行人,发菩提心,破除我、法二执,而归于无相、无住、无念、无修、无得、无证。在《问谈品》中,佛开示:诸有所行,皆是取相,无相分别,则是菩提。;诸有所得,皆是戏论,无戏论是菩提;能灭一切众生病故,名萨婆若(译为一切种智);能除一切烦恼习气故,名萨婆若;常在定故,名萨婆若。于是网明菩萨深有体会地说:菩萨摩诃萨不应为功德利故,发菩提心,但为大悲心故,灭众生诸苦恼故,不自忧苦故,生诸善法故,解脱诸邪见故发菩提心。又说:菩萨不应于众生求其恩报又于苦乐心不倾动!在《谈论品》中,文殊师利菩萨也告知梵天说:不起、不受、不取、不舍诸法者,才能随学如来。无我、无我所者,才是快乐之人,若菩萨知一切发非发、一切法非法,一切众生非众生,是名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后,便由各位菩萨广说怎样才可称为菩萨。度众生菩萨说:譬如桥船,渡人不倦,无有分别,是名菩萨;观世音菩萨说:称其名者,得免众苦,是名菩萨;那罗延菩萨说:若菩萨不为一切烦恼所坏,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说:若菩萨知心相不可思议,无所思惟分别,是名菩萨;心无碍菩萨说:若菩萨于一切烦恼众魔,而不嗔碍,是名菩萨;宝月童子说:若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况身受,是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也说:若菩萨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是名菩萨。这时,佛告等行菩萨:若菩萨能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亦复能舍一切福事与诸众生,是名菩萨。

由于万法不离自性,平等无有差别,这是诸法实相的真实含义。所以《仂行品》上说: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诸佛虽以文字有所言说,而于实相无所增减。又说:诸佛世尊通达诸法性相如故,说名如来正遍知者。在《志大乘品》上,特别开示: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说明烦恼即是善提,生死不异涅槃,全妄即真,全相即性,于此二法,不一不异。所谓:若二则有为,非二则无为,离是二边者,是名行菩提。由于安住实相,寂照不二,既不著我、我所,也不著法、著空,正象经说:诸佛慧无碍,不著法、非法。所以能以无相智慧,修于六度:在修布施中,布施及菩提,不住是二相;修持戒中,悉除一切恶,通达于善法,持戒及毁戒,不得此二相;修忍辱中,已度忍辱岸,能忍一切恶若节节解身,其心终不动;修精进中,思维一切法,知皆如幻化,不得坚牢相,观之如虚空;修禅定时,威仪无变异,恒乐于禅定;修智慧时,善知因缘法,远离二边相,知是烦恼因,亦知是净因无量智慧光,知诸法实相,无暗无障碍,是行菩提道。在《等行品》中,佛解答不退转天子之问:所谓随法行者,不行一切法。于一切法无忆念、无分别、无所行。这所谓无所行,就是一切无所著。虽行一切法,而不著一切行,实是修心、降心的重要关键!在《授不退转天子记品》中,佛告梵天:过去心已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若无住即住实相。佛又告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虽示现一切所行,而无所染污佛告迦叶:随诸众生根之利钝,令得解脱,有以小乘而得解脱,有以中乘而得解脱,有以大乘而得解脱。迦叶,又如大海渐渐转深,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向萨婆若渐渐转深。并说:善知诸法无去来,常住法性而不动,是见有为法皆空,增益大悲济众生;众生妄想起众苦,为欲度故修行道。

综观全经,是以诸法实相、第一义空为经的主体。以依体起修,离一切相,修诸善法,无住无著,为修行宗要。以息妄想、分别,离我、法二执,达到我空、法空、空空的三空境界,为主要功用。总的来说,此经正是以菩提为正因,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竞的大乘法宝!

(三)

邵晓敢居士发菩提心,上求下化,献身于佛经语译工作有年。鉴于此经赞叹、弘扬一乘了义之教,而历史上似未闻有泣释、诠解者,因此在语译《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等之后,不畏艰巨,不辞劳瘁,又以白话对照形式,奋力续译此经,语句精炼,笔调清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利于弘化与修证。《广东佛教》连载以后,在黄礼烈主编苦心筹划下,列入《广佛丛书》,出版赠阅。两仁者菩提行愿和无相智慧,真实不可思议!因此忘其谫陋,略序梗概。谨祝此大乘法宝,广为流布,法界含灵,共证菩提!

End

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徐恒志阿阇黎略传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原籍浙江镇海。少年超颖,夙慧深植,悟世无常,归信佛教。早年亲近太虚大师,与大师书信往来,函示显、密异同,慧照观心用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六、三皈依的意义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一、什么叫三宝;二、什么叫皈依;三、为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一、修心诀窍

十一、修心诀窍(徐老1997年10月1日所做的开示)(他老人家先为我小妹题写法名为觉沁,意为佛法浸透心地,格外觉悟。之后,介绍佛性一词的真实含义。)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九、妙音花絮

九、妙音花絮徐恒志居士电话开示1.徐师:我上一次跟你电话谈话以后,你基本上明白了,还要磨练,还要打扫习气,因为悟后要起修嘛。学人:好的,谢谢您。学人:徐老师。徐师:你讲。学人:保定这里有一对夫妻,两位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三、谈智慧

三、谈智慧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徐恒志智慧的定义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

徐恒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徐恒志:净土眼藏

序佛出世弘传无量妙法,以各种方便法门,救度颠倒妄想执著的众生脱离苦海。净土宗自庐山东林寺慧远祖师至今印光大师十三祖,都主要依据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

徐恒志:书简节录

一、略述佛法大旨学佛要旨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著是先收摄妄想,不使纷驰。今既要办公,又要学诗、学气功、学书画、学佛法,如此头绪纷繁,杂念纷飞,不病已是大幸。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徐恒志:怎样实践佛法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徐恒志:徐恒志居士《佛教常识问答》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徐恒志居士,1915-2007,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稍长,入五金行工作,倍受磨练,后由表兄接引,于二十五岁痛下决心,正式学习佛法,并到能海上师处去受三归五戒,法名

徐恒志:《思益梵天所问经·对照译白》序

(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由于深感一切有情生死流转的痛苦,毅然抛弃王宫生活,出家修道。当他明悟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所生、生灭变化、互相依存,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后,成为一名觉者--佛陀。他证道以后,

徐恒志:观心、念佛、人事磨炼

学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脱生死苦恼,而解脱生死苦恼,必先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切要功夫,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

徐恒志:静坐与禅定

静坐一法,佛法叫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的世间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的世出世间禅;有九想,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间禅,以及自性禅,一切行禅,清净净禅等的出世间上上禅

徐恒志: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价值观

一、佛教的形成和发展简况佛教产生在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降生在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地方。释迦牟尼是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原名悉达多。他从小就学通了各种学

徐恒志:静坐的利益与方法

静坐的利益静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对于身心健康,确为有益。以世法说:年老者静坐,可以减少头痛腰痛、眼花心乱、血压高、麻痹症等疾病;年轻者静坐,可以减少欲念,静定有智,遇事不太冲动,避免与人争斗。所谓血气

徐恒志:修心有何秘诀?

所谓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谓佛性,是假的(假有);即非佛性,即是空;是名佛性,即是中。空假中三位一体。一天到晚不离开这个。这个是什么?讲一句出来看看!不讲不行!回答时,要脱开讲,比如东山水上行,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徐恒志:涵芬集 编者序

编者序夫 一真法界,离名离相,身土不二;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圣凡平等。一切众生,无明障蔽,迷本佛智,堕三界生死,轮回六道,亦可悲哉!惟我 释迦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及祖师西来,

徐恒志:浅谈心中心法!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师尊早在五十年代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文章,由王中居士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觉讯月刊》收于《民国佛教期刊集成》及其《补编》中,并由李芹居士发来扫描件。《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

十二天尊上方梵天、下方地天、 日天、 月天

梵天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

梵天创造了字母吗

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二、“唐代西明寺道世法师(?~683)在其名作《法苑珠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

为什么不要拜梵天

四面佛原名“大梵天王”,是印度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是创造天地之神、众生之父。大梵天王在佛教中也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它还是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传说大梵天王在天界中法力无边,掌握人间荣华富贵,具备崇

梵天正确的拜法

第一步:购买香烛用品一般四面佛旁就有买香烛用品的小贩。第二步:拜佛1、正面开始拜,顺时针拜,双掌合十,把香夹在两手掌之间,或跪或拜都可以。小一个香烛、三根香、一个花环。四面顺时针拜完,再去第一面拜一遍

梵天的诞生

’梵天诞生说法有三:(1)根据《往世书》的说法,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2)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为“从肚脐生出来的”)。(

梵天简介

人称“有求必应”佛,该佛有四尊佛面,分别代表爱情、事业、健康与财运,掌管人间的一切事务,是泰国香火最旺的佛像之一。对信奉佛教的人来说,到曼谷来不拜四面佛,就如入庙不拜神一样,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据说四

梵天参拜时间和注意事项

四面神是印度教中三主神之一的梵天,在泰国信仰中,他是财富之神,也会保护信徒的平安。四面神应该是最高人气的佛像,不过大家还是比较习惯称之为四面佛。四面佛手分执不同的圣物,如令旗、经书、海螺、法轮、权杖、

梵天形象象征

四只手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象征心灵(右后方手臂)、智慧(左后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吠陀经:象征知识。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宇宙时是处于

梵天供奉地点

现存最有名的梵天寺庙位在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到了一年一度的月圆之夜(10-11月间),人们便会开始为梵天而欢庆一番。上千名朝拜者会蜂拥至梵天寺庙旁的圣湖普须卡湖进行沐浴。至于普须卡以外的的梵天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