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徐文明:僧珍与华严宗源
2024-11-15 07:36

僧珍与华严宗源

徐文明

宗派的产生就如江河的发源一样,往往有众多的溪流作为源泉,众流汇聚,便形成了大江大河。华严宗的产生也是如此,源自许多佛教宗派,再经过智俨、法藏等大师的创造性的融汇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派。有许多的佛教大师为华严宗的创立和发源做了贡献,慧日僧珍便是其中一位。

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唐雍州义善寺释法顺传》: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人。禀性柔和,未思沿恶;辞亲远戌,无惮艰辛。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珍姓魏氏,志存俭约,野居成性。京室东阜,地号马头;空岸重邃,堪为灵窟。珍草创伊基,劝俗修理,端坐指?,示其仪则。忽感一犬,不知何来,足白身黄,自然驯扰。径入窟内,口衔土出,须臾往返,劳而不倦。食则同僧,过中不饮。既有斯异,四远响归。乃以闻上,隋高重之,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乃至龛成,无为而死。今所谓因圣寺是也。顺时躬覩斯事,更倍归依。力助缔构,随便请业。[1]

法顺(557-640)俗姓杜,故又称杜顺,生多灵异,号称神僧,为华严宗初祖。法顺所事的僧珍禅师不见僧传,其他事迹不明,只知他俗姓魏氏,曾在京东马头一带建寺,感一黄犬前来随喜,负土往还,劳而不倦。隋文帝闻之,赐米赏之。

僧珍事迹,与隋智者大师弟子僧珍颇有相似。据《佛祖统纪》卷九:

禅师僧珍,师事智者,行解深著。初住京师胜光寺,唐武德四年(唐高祖)简取名胜,住同、华两州。朝廷举师,往住慧日。时论是之(佛道论衡)。[2]

这一记载过于简略,且有错误,据《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三:

炀帝昔在晋蕃,南镇淮海,立四道场,追征四远。有名释李,率来府供。及武德四年,荡定东夏,入伪诸州,例留一寺。洛阳旧都,僧徒极盛,简取名胜,配住同华两州。仍举胜达者五人,天策别供。乘以德高众望,又处其员。在京住胜光寺,以胜光寺主僧珍法师即隋炀国师智顗禅师之弟子也,以行解有声,追住慧日。旧曾同寺,同气相求。珍亦文帝素交,特隆恒准,所以秦国福供,并入胜光。乘达帝城,弘道无倦,福智二严,与时俱积。胜光北院,宝塔高华,堂宇绮饰,像设严丽,乃至画缋瓌奇,冠绝区域。皆乘目准心计,巧类神功,不可思也。[3]

这段记载主要是说慧乘(555-630),间及僧珍。从中可知,僧珍确实是智顗弟子,曾居慧日道场,但他是在隋朝因行解有声而追住慧日,在唐朝则为胜光寺主。朝廷简取的配住同州、华州是在洛阳王世充治下的僧人,时任长安胜光寺主的僧珍是接收者,不是配住的对象。

据《国清百录》卷二《王重遣匡山参书第四十》:

始于所居外援,建立慧日道场,安置照禅师以下,江陵论法师亦已远至。于内援建立法云道场,安置潭州觉禅师已下。即建深善,辄以谘知。[4]

这封书作于开皇十二年(592)十月十日,这表明此时杨广已经建立了慧日道场和法云道场,但安置的是智者同门南岳僧照禅师和当时名僧江陵法论法师,法云道场的潭州觉禅师,也有可能为智者同门。如此僧珍最早是于开皇十二年征入慧日,但初被召入的都是前辈高僧,僧珍也有可能稍后来此。

杨广即位之后,又在东都洛阳建立慧日道场,慧乘等慧日高僧又迁至此,杨广大业末下扬州时,他们留了下来,后洛阳为王世充所据,是以武德四年(621)平定王世充后,他们又应召入京。当时有二百高僧配住京城附近的同州、华州,只有五人有资格进入京城大寺,受天策大将军李世民供养。慧乘、道宗(563-623)、辩相(约557-约627)号称洛阳三大高僧,故得以应选。由于当时僧珍为胜光寺主,与慧乘曾经同为慧日高僧,志同道合,是以慧乘等选择了胜光寺。僧珍与当时的秦王、后来的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素有交情,因此秦国的供养大多数都送到了胜光寺,是以此寺建得非常豪华,富丽堂皇。

从中可知,僧珍并没有象其他慧日高僧那样到洛阳,而是留在了长安,因而未受王世充的牵连,得到唐王朝的崇奉,他与李世民关系密切,长期担任京城大寺胜光寺的寺主,地位很高。李世民还将自己所用的袈裟送给他,这是难得的礼遇。据《量处轻重仪》卷二:

近贞观中,太宗以所著七条纳施胜光寺僧珍法师,价直三万,及终后还追入内。又以所著七条与恭、宣二法师,令制诗先成者与之。及作,一时成,令学士评其胜劣,俱云一等。因令市估,价直六万,乃进衣出绢,人付百段。又赐玄奘法师一纳,今现在。[5]

此事又载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秋七月景申夏罢,又施法师纳袈裟一领,价直百金。观其作制,都不知针线出入所从。帝库内多有前代诸纳,咸无好者,故自教后宫造此,将为称意,营之数岁方成。乘舆四巡,恒将随逐。往十一年,驾幸洛阳宫。时苏州道恭法师、常州慧宣法师,并有高行,学该内外,为朝野所称。帝召之既至,引入坐言讫。时二僧各披一纳,是梁武帝施其先师,相承共宝,既来谒龙颜,故取披服。帝哂其不工,取纳令示,仍遣赋诗以咏。恭公诗曰:福田资象德,圣种理幽熏。不持金作缕,还用彩成文。朱青自掩映,翠绮相氤氲。独有离离叶,恒向稻畦分。宣公诗末云:如蒙一披服,方堪称福田。意欲之。帝并不与,各施绢五十匹。即此纳也。传其丽绝,岂常人所宜服用,唯法师盛德当之矣。[6]

这一记载更加详细,只是有些说法有误。这一袈裟价值数万,岂只百金!《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称因赐摩云纳袈裟一领,妙绝今古,价直万金。[7]太宗只所以不给道恭、慧宣,不是因为二人德行不够,而是唯此一领,没有办法分给二人,只能按照市值人赐百段,以抵袈裟,并非太宗觉得二人配不上,只有玄奘的盛德才宜服用。这领袈裟是太宗令后宫制作,制之数年方成,观之不见针线出入,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足见其珍贵,太宗常行出巡,都带着它,可见对之非常珍视。太宗将如此珍贵的袈裟首先赠给僧珍,足以体现僧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因其特别珍稀,是以僧珍亡后,又将此袈裟收回。依照上说,后来贞观二十二年(648)秋七月时此袈裟又赐给了玄奘。

据《辩正论》卷四:

其年仲冬,胜光寺主僧珍,奉勅就宫迎像,于胜光寺供养。四年献肇,诸寺大德四十九人,经三七日,庆像行道。日满设千僧会,王公并来行香。[8]

贞观三年(629)冬,太宗令后宫造释迦绣像一幅,并勅僧珍迎于皇宫,在胜光寺供养。四年元日,请诸寺大德四十九人,三七日行道庆像,后又设千僧会,王公大人并来行香。这一方面表现了太宗对佛教的崇奉,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僧珍的地位。

僧珍还作为义学大德参与译经。据《大乘庄严经论》卷一:

摩伽陀国三藏法师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明友,即中天竺剎利王之种姓也。以大唐贞观元年十二月入京。法师戒行精勤,才识明敏,至德邻于初果,多能亚夫将圣。继澄什之清尘,来仪上国;摽生远之逸气,高步玄门。帝心简在,皇储礼敬。其博闻强记,探幽洞微,京城大德,莫不推许。粤以贞观四年,恭承明诏,又勅尚书左仆射[邱-丘 千]国公房玄龄,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杜正伦铨定,义学法师慧乘、慧朗、法常、智解、昙藏、智首、道岳、惠明、僧辩、僧珍、法琳、灵佳、慧赜、慧净、玄谟、僧伽等,于胜光寺共成胜业。又勅太府卿兰陵男萧璟监掌修缉。三藏法师云,外国凡大小乘学,悉以此论为本,若于此不通,未可弘法。是以覃思专精,特加研究。慧净法师,聪敏博识,受旨缀文。玄谟法师,善达方言,又兼义解,至心译语,一无纰谬。以七年献春此始,撰定斯毕,勒成十有三卷,二十四品。勅太子右庶子安平男李百药序之云尔。[9]

这是李百药为《大乘庄严经论》作的《序》。波颇译言明友,于贞观元年(627)来华,始住大兴善寺,后称居胜光寺,共翻译了《大集宝星经》、《般若灯论释》、《大乘庄严经论》三部佛经。

僧珍应当参与了三部经的翻译,但《大集宝星经》法琳《序》但言沙门慧乘等证义,未细述其他证义大德之名。据《般若灯论释》慧赜《序》:

四年六月,移住胜光。乃召义学沙门慧乘、慧朗、法常、昙藏、智首、慧明、道岳、僧辩、僧珍、智解、文顺、法琳、灵佳、慧赜、慧净等传译,沙门玄谟、僧伽及三藏同学崛多律师等,同作证明,对翻此论。尚书左仆射邠国公房玄龄,太子詹事杜正伦,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并是翊圣贤臣,佐时匡济,尽忠贞而事主,外形骸以求法。自圣君肇虑,竟此弘宣,利深益厚,寔资开发。监译勅使右光禄大夫太府卿兰陵萧璟,信根笃始,慧力要终,寂虑寻真,虚心慕道,赞扬影响,劝助无辍。其诸德僧,夙兴匪懈,研核幽旨,去华存实。目击则欣其会理,函丈则究其是非。文虽定而覆详,义乃明而重审。岁次寿星十月十七日,捡勘毕了。[10]

《般若灯论释》从贞观四年(630)六月始,至六年(632)十月十七日译毕。是论在胜光寺翻译,作为寺主的僧珍当然要参与。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中,都是将慧乘放在第一位,僧珍的排名似乎很靠后,这究竟是由于在义学成就上慧乘更高一些,还是由于年资,不好定论。

若论年资,慧乘(555-630),法常(567-645)、昙藏(567-635),僧辩(568-642),智首(567-635),道岳(568-636),法琳(572-640),慧赜(590-646),慧净(约578-645后),慧明、玄谟虽然生卒不明,然后来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归国后他们仍然在世,并且参与译经,表明其生年不会太早。如此慧乘比其他人都要大十几岁,自然应当排在第一,而与慧乘同为慧日高僧的僧珍肯定比法常等人年资高,为何排名如此靠后呢?难道是由于僧珍以禅法著称,非以义学见长?

僧珍的卒年,应当在贞观七年(633)至十一年之间。据《续高僧传》卷三《唐京师胜光寺中天竺沙门波颇传》:

寻尔而卒于胜光寺,春秋六十有九。东宫下令给二十人,舆尸坐送,至于山所。阇维既了,沙门玄谟收拾余骸,为之起塔于胜光寺,在乘师塔东。即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11]

慧乘卒于贞观四年(630)冬,波颇卒于贞观七年(633)春,二人均在胜光寺入灭,亦于此建塔。波颇卒后但言建塔于慧乘塔东,未言僧珍,表明僧珍尚且在世。假如其时僧珍已然去世,作为寺主的他自然应当在胜光寺建塔。据《旧唐书》卷三,太宗于十一年三月驾临洛阳,次年二月还京。又据前述,贞观十一年(637)时唐太宗在洛阳召见道登、慧宣,其时赐给僧珍的袈裟已经收回,这表明僧珍已经去世了。

进一步讲,僧珍有可能是于贞观八年初或七年末去世。贞观八年(634),太宗为其母永穆太后追福,于旧宅建弘福寺,并招名德五十人入住。依照太宗对僧珍的崇奉程度,理应以他主持。然而弘福寺实以智首为上座、慧斌(574-645)为寺主,且请僧辩、玄会、灵润、智晔、慧云、灵范等入住,根本没有提到僧珍,从资历和名气来讲,这些人都远不及僧珍,这只能理解为僧珍已经去世了。

僧珍的生年已不可考。既然他是智者大师的弟子,又是杨广为晋王时在扬州所建慧日道场的高僧,其生年至少应当和慧乘差不多,在陈天嘉元年(560)以前。

僧珍有没有可能就是杜顺之师因圣寺僧珍呢?从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两个人确实有不少相近之处,一是法名完全一样,当时叫这个法名的有名的僧人并不多;二是时代相近,都活动在隋唐时期;三是地域相同,都长期在京师长安一带弘法;四是都以禅学著称,号称禅师。

然而仔细推断,还是有不少问题。杜顺十八岁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可以理解为杜顺十八岁时便从僧珍出家,也可以理解成他十八出家,后从僧珍习定。如果按照前说,则北周建德三年(574)时僧珍就已经开始弘法授徒了。周建德三年即陈太建六年,智者时在金陵传教,既然僧珍为智者弟子,那么他也应当是在金陵从智者习禅。如此他应当是智者最早的弟子之一,而且还要从金陵来到长安弘法,其间的困难肯定不少。如果依照后说,则是杜顺先出家,后从僧珍,因为因圣寺的修建是在隋朝,故有隋高祖赐米于灵犬之说。隋时不仅北方早已统一,而且以崇佛著称的文帝对于不少僧人有吸引力,是以昙迁(542-607)等许多北方僧人在隋初离陈北归。假如僧珍本为北方人,此时也有可能象昙迁、靖嵩(537-614)等人那样北上,也有可能和昙迁一样(或更早)应召入京。

僧珍与昙迁应当关系密切。他长期担任胜光寺主,而此寺恰是隋时为昙迁而建。据《续高僧传》卷十八昙迁本传:

寻下勅,为第四皇子蜀王秀于京城置胜光寺,即以王为檀越。勅请迁之徒众六十余人,住此寺中,受王供养。[12]

此事发生在开皇十年(590),其年春,文帝驾至晋阳,昙迁随行。当时并州有很多的私度僧人,来求公贯,文帝欲许之,昙迁乃劝文帝更示恩典,普及天下私度僧人,文帝乃下诏准许十年四月以前所有私度僧人出家。其后不久,又下敕于京城置胜光寺,以蜀王秀为檀越,安置昙迁徒众六十余人。这表明胜光寺在隋朝主要是属于昙迁一派的。

又据《续高僧传》卷十二灵幹传:

沙门灵辩,即幹之犹子也。少小鞠育,诲以义方,携在道位,还通大典。今住胜光寺,众议业行,擢知纲任,扬导《华严》,擅名帝里云。[13]

灵辩(586-663),为其伯父灵幹(535-612)的弟子,灵幹将其抚养成人,资其出家,并授以经义。灵辩十三岁出家,便住胜光寺,时在开皇十八年(598),因为灵幹与昙迁出于同门,关系密切,灵幹乃令灵辩作昙迁的侍者,后来灵辩又从昙迁弟子至相寺智正法师,因此他也算是昙迁系的传人。道宣贞观十九年(645)作僧传时,灵辩仍住胜光寺,并且被推举为该寺的三纲,直到后来慈恩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建成之后,他才到慈恩寺。如此灵辩在胜光寺前后住止近五十载,他以弘扬《华严》而擅名京城,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华严学者之一。[14]如此胜光寺在唐代依然保持了弘扬华严的传统,为华严学重要基地之一。

僧珍何时住止胜光寺不详,但他在唐初便为此寺寺主,可见至少在隋朝便已经住止此寺了。虽然他是智者大师的弟子,以天台学为本,但既然长期担任胜光寺寺主,与华严学当然也不无关系。僧珍与昙迁可能有师友之谊。

如果这样,僧珍有可能为杜顺之师,则按照常理,他应当长杜顺十岁,如此他应生于梁太清元年(547)左右。

虽然有众多的理由可以认定慧日僧珍与因圣寺僧珍为一人,但其中还是有不少的疑问。如道宣虽然是僧珍的后辈,但基本上算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却未言僧珍与法顺的关系,也未给深受太宗崇奉的僧珍立传。再者,后世无论是华严宗还是天台宗,都无人论及僧珍与华严宗的关系,华严宗当然不愿提及,天台宗为何也不发一言,难道是因为时代久远,不得其情么?

无论僧珍是不是杜顺之师,僧珍对华严学仍然是有影响的,他是华严宗与天台宗早期相互沟通的重要代表。僧珍是唐初天台宗在京城的最重要的代表,也是唐代政治地位最高的天台宗大师,对维护天台宗作为全国性宗派的地位作了很大贡献。由于僧传失载,他的传人不得其详,但他肯定有不少门人,后世楚金等曾列了一个天台宗七代传法谱系,在这一谱系中,或许有僧珍的位置,因为这一传承主要是两京特别是长安地区的天台宗系统。

注释:

[1]大正藏50册,653页中。

[2]大正藏49册,199页下。

[3]大正藏52册,382页上、中。

[4]大正藏46册,806页上。

[5]大正藏45册,851页下。

[6]大正藏50册,258页中下。

[7]大正藏50册,218页中。

[8]大正藏52册,512页下。

[9]大正藏31册,590页上。

[10]大正藏30册,51页上、中。

[11]大正藏50册,440页中。

[12]大正藏50册,573页上。

[13]大正藏50册,518页下。

[14]灵辩事迹,参见《华严经传记》卷三。

End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八】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 王文治《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十玄无碍:华严之“大业

◎ 无 稽华严境界的极致是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则是对这一境界全面深入的阐发。可以说,一切存在之所以事事无碍的理则,全部包含在这十组关系中。至于何为十玄门,历史上曾有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伴随的是名称和排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徐文明:僧珍与华严宗源

僧珍与华严宗源徐文明宗派的产生就如江河的发源一样,往往有众多的溪流作为源泉,众流汇聚,便形成了大江大河。华严宗的产生也是如此,源自许多佛教宗派,再经过智俨、法藏等大师的创造性的融汇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元代华严宗的传承

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是祖述唐代的澄观、宗密思想以及宣唱经典和着力修持为主,理论上无多少创见,著述也不多。此一时期的华严教僧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五台山、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于五台山传播华严学的有文才、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业露华:《华严法界观门》略论

【提要】《华严法界观门》一书是最早阐释华严法界思想的著作之一,是华严宗阐述本宗教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主要阐述和发挥了有关法界的教义学说,其三重观门思想,初步确立了华严宗修行实践的理论体系。华严宗最具特

华严三圣与西方三圣分别是什么

华严三圣,是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三者的组合。顾名思义,华严三圣的理论依据,来自《华严经》。《华严经》中载,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位,一左一右胁侍毗卢遮那佛。由此,许多寺庙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杨维中: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以性起说为根基的华严宗,便于解释净法的生起而拙于说明染法的存在。为弥补此拙,华严诸师以三性同异和染净缘起结合而构成了一个相当

华严经的十种佛是什么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三论宗源起

此宗始于鸠摩罗什译出龙树《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奠基于南北朝僧肇、辽东僧朗、兴皇法朗、茅山大明、吉藏大师。因依《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为三论宗,属大乘中观派。鸠

吴立民:华严讲要

不弄清华严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讲,所以我在讲密教之前还是要讲讲华严的道理。所谓教在华严,行在三密。实践啦,就是密教的实践啦,他的修行,行在三密;但是他的理论呢,教在华严。要懂得一些华严的一些道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六)

禅宗的事事圆融境事事圆融是华严的至境。禅宗受《华严经》、华严宗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影响,形成了事事圆融境。1.周遍含容观禅境克文《法界三观六颂》前二首分咏色空无碍、理事无碍观,上文已具引。对《法界观门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七)

禅宗的现量直观境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卷43 。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现量不可言

华严宗的简介

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在判教上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并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

华严宗的发展

中国于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由佛驮跋陀罗译出本经六十卷,即所谓旧华严经,未久,有法业讲之,并撰华严旨归二卷,是中国讲华严经之第一人。北魏永平年间(508~511),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于洛阳译世亲之

华严宗的起源

佛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从龙宫传来《华严经》。东晋时,印僧佛陀跋陀罗在扬州道场寺译《华严经》,以及其他诸师的讲传疏解。唐杜顺和尚(传系文殊菩萨转世)悟入华严法界,始倡华严宗。著有《法界观》,《五教止观》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

依佛教思想的发展,缘起说可有四种,分别是“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及“法界缘起”。“业感缘起”是小乘教所主张的,小乘教认为众生由惑而作业,由业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业,轮回不断,所以众

华严宗历代祖师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作为华严宗的发祥地,华严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多数皆为皇帝下诏敕住,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出巨大影响的高僧来看,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五祖”,还

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华严经》为经中之王,为根本大法。《华严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理论的精华,而且是非常注重观法实践的。行者通过观法以达诸法实相,契入佛的境界,达到佛教修习实践的目的。《

华严宗祖庭:西安华严寺

华严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华严宗的思想精髓是圆融无碍、相互成就。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很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相圆融、十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