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虚云老和尚:为什么你总是被境界影响缺乏智慧?
2024-12-17 09:37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

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昔有僧问赵州,如何是道?师曰:墙外的!曰:不问这个道。师曰:你问哪个道?曰:大道!师曰:大路通长安!这里说的是什么话呢?请参究参究。哪个是道,会过来的处处都是佛法、不明白就滞在名相上,一夭到晚劳碌奔波,种田博饭吃,与俗人何异。

现在世人多是光头,僧人穿的也是俗服,此外何处与俗人不同呢?古人说: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这就是通长安的大道,也就是与俗人不同处。耕种的人,田里有草如不拔去,就难望收成;修行人把心田里的无明草薅了,那智慧花就长得好,开得好。只要你不被境转,情不附物,无明草就不长了;智慧花一开,则粗言及细言,总是说无生。

古人行到说到,无空话讲,一问一答,答在问处,吐露心机,都是妙用。我们心不在道,故被物转,而无智慧。若能痛念生死,全心在道,不分世出世法,是男是女,好看不好看,若一动念,即出鬼被情转了,不分别即不随情转,作得主。

古人说: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这是表法,你妄想多了,就是你有拄杖子,为了除你的妄想,就教你修数息观,不净观,念佛观,念佛看经,礼佛看话头,给你修行的法门,就是与你拄杖子。你如用功到有把握,就落在无事甲里,有成障碍,是要不得的,这就是你无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病好不用药,就是夺拄杖子,不如是则执药成病。太阳老人说: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也。

参禅念佛,都要时时刻刻口诵心惟,开言吐语,不分别是非,终朝解脱,不烦恼、不生心动念,是有工夫;若无把握而被境转,就苦恼了,用功不得受用,处处波浪滔天。昔佛印禅师入室次,苏东坡适至,师曰:此间无坐处。苏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座。师曰: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欣然请间。师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苏遂施带,师答以一衲。苏述偈曰:病骨难将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且与云山旧衲衣。

东坡虽聪明,答不出活,是他脚未踏实地。同参们,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法师简介】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传高僧。1840年出生,母早逝,父亲于泉州为官。幼时乐闻佛法欲出家,父为娶妻两房而清净无染。19岁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禅师出家后入山数年,勤修苦行。27岁为报父母恩前往普陀山、五台山、西藏、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山礼佛,沿途历经九死一生,数次蒙佛菩萨救护。后于扬州高旻寺参禅开悟。1901年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入定数月。老和尚一生历经四朝五帝,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示现奇迹无数,历坐15个道场,复兴云南鸡足山、重兴广东南华寺、云门山大觉寺、江西云居山等6大祖庭,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量的弘法高僧和护法居士。1959年10月13日于江西云居山圆寂。世寿120岁,戒腊101岁。凤凰佛教《般若讲堂》栏目今日刊登老和尚开示如上。

End

虚云老和尚圆寂前对僧团的嘱咐

◎ 体 光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公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视,有顷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憨山大师融贯诸法的境界

◎ 宋智明 秋天的八月,天高气清,大师渡过孟津,观看武王观兵处,在这里作了一首吊诗: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游到夷齐扣马地,又做了一首吊诗: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

广钦老和尚闭关

1933年,42岁的广钦老和尚决定闭关修行,他向转尘法师辞别,独自来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这座山里荒草丛生,人迹罕至,经常还有野兽出没。老和尚觉得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没有红尘俗世的打扰,越有利于修行。于是

本焕老和尚:多修多得

为什么我今天要来这里?因为庙里的执事多少有些变化,要变化一下,所以要讲讲话。但是我今天要讲话,讲些什么话呢?首先我要讲:事物是不断地发展,情况也是不断地变化,我们弘法寺2006年做了6件大事,那么这6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与修行之精要开示

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

真修实干的青萱老和尚

◎ 界 诠现在要真正找到一个像彻悟大师讲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的人,实在是太少了,都是泛泛地修。到目前为止,真修实干的人太少了!有些学教理的,道理懂得不少,真正去修又放不下。我见到楮楼的青萱老和尚,他是

梦参老和尚开示

行者五台山叩问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究竟应该怎么修行最近有修道者的修行人问我问题。从山西来了几位和尚,他们住在山里头,从西安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拜完了之后到这儿,问我:老法师,怎么修行?我想找一个修行法

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

月溪法师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月溪禅师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

隐忍的智慧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的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隐忍的冬季的也带给了人们对忍的思考,有人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其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广钦长老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心要怎么修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

智慧地生活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来果老和尚二三事

◎ 法 正一、高旻寺革除经忏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

最高境界

◎ 傅 雷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能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

一切境界历事炼心

诸佛如来的教学,我们要能体会,他只是教导而绝不勉强一个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不是说教你照做了,他就欢喜,不做了,他就生烦恼,佛菩萨变成凡人了。佛菩萨永远是佛菩萨,高明在此地

刘素云:海贤老和尚他究竟表了哪五个法?

下面我想跟大家重点说一说,海贤老和尚他究竟表了什么法?大家想一想,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圆寂,给我们表了什么法?我概括的总结了一下,因为老和尚的光盘我才看了两遍,看得不深不透,所以理解的也不深不透,就我目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广钦老和尚讲述一次殊胜的念佛体验

念佛三昧的殊胜境界,得道之人一般不去广宣,修学之人仅可感受了解三昧相状,不可执着其境界。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在修福报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

让人舒服,是最高级的智慧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智慧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省心录》十大经典名句林逋 (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

养生的智慧

养生的智慧贤 宗实际上,我们学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为了别人。别人的杯子里面没有水了,你去给他满上,看起来是他得到了服务,而实际上得到福报的,还是你自己。他给你一个机会倒开水,你反而应该感激对方,因

清净心就是智慧

◎ 释智谕如何增进智慧?很多人认为读诵是增进智慧的方法。智慧生长,是有因有缘。有因有缘,智慧才生。什么是因?清净心。清净心的缘是什么?广学多闻。清净心为体,广学多闻为缘。广学多闻依附于清净心,否则,背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

广化老和尚亲述杀生的现世报应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的腿是怎么摔断的?就是我过去杀的畜生太多了,虽然有的我并没有亲手杀它们,但却是因我而杀的,所以果报就现在我的身上。民国六十三年端午节的前几天,我在关房中拜净土忏,准备要求生西方

用智慧点燃快乐人生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惟觉老和尚:放纵欲念及嗔心的后果

惟觉老和尚佛法里有句话: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一个人无论从事任何行业,做学问也好,乃至于事业或修行,都必须化除忌妒心和嗔恚心。问题一:人发脾气时,是非常不理智的,即使伤到别人也不自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忍辱是修行之本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人,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