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
2024-11-21 11:54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健康已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人们试图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而养生作为公认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必由之路,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

笔者认为,养生就是我们的生活中的饮食作息,其中心理念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一、饮食有节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只有先天、后天之精充盈旺盛,人体才能够维持健康的状态。

先天之精由母体遗传而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后天之精则由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组成,调养合宜、饮食得法,则后天之精充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养先天之精,从而使人体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身强体健,百病不生。

许多疾病常由口而入,要想维持健康的生命状态,必须把好饮食这一关。饮食有节包括四个含义:有洁、有时、有质、有量。

有洁就是要保证饮食的清洁和安全,选购有安全保障的食物,采用恰当的洗涤烹饪方法。

有时即三餐定时,三餐定时除了能保证充分的营养供应,使人体精力充沛外,也使消化液的分泌形成规律,从而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有质是对饮食种类的要求,对于健康人,要保证膳食平衡,注意不同营养物质均衡摄入,避免和减少不健康饮食。对于慢性病患者,应针对个体化需求,制订良好的营养饮食方案,适当增加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饮食,避免可造成疾病恶化的饮食。

有量是对饮食的数量提出要求。要保证适量的饮食摄入,过量饮食会加重胃肠负担,除可引发消化和吸收不良之外,还使得过剩物质在体内堆积,引发代谢谢综合征等。相反,为了减肥而采取极端的节食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张弛有度

张弛有度,简单说就是劳逸结合。人体器官机能好比是弹簧,过度劳累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代偿能力,长此以往,器官机能下降,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人们应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中医强调人与天地相参、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必须遵循同样的道才能长盛不衰。从现代医学理论讲,人体的功能与代谢谢有着自身节律,激素的分泌、功能的修复必须是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三、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保持机体功能活跃、维持机体健康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许多人都有运动之后精神焕发的感受,甚至睡眠质量也可得到改善。西医学理论认为,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内脏功能活动,同时达到放松精神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阴阳合一的整体,阴阳相生相制,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稳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阴阳和谐均衡是健康的前提。动则阳生,运动被认为是养阳的方法之一。

现代社会工作方式单一,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没有时间运动。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体阳气虚馁,机体抵抗力下降,脏腑功能不足,正气抗邪不利,因而保持适量的运动尤为重要。

四、喜怒有常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志过激的致病作用,中医理论中七情致病学说详尽阐述了七情过激导致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耗。情致过激可导致全身脏腑气机的紊乱,出现病理改变,产生诸多病证。生活中夫妻吵架、工作不顺心带来的情绪变化进而引发身体不适的事例比比皆是,因大怒引发中风晕厥甚至死亡的极端事例也并不罕见。

中国有句俗话叫笑一笑,十年少,很多人认为,只有负面情绪(如怒、悲、恐、惊等)才会产生疾病,像喜这样的正面情绪应该对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事实并不如此。《黄帝内经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大意是人在心情愉快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却可以使心气涣散。《内经》中也有喜伤心之说。由此可知,即便是喜,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范进中举,喜而癫狂,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养生不是玄妙的中医理论,没有一劳永逸,不可一蹴而就;养生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是日日不懈的坚持,养生是相伴一生的生活习惯,养生就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华人居士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本平台整理,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End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欣赏别人是一种本领

欣赏,是一种胸怀,一种雅量,一种品格。能阅人,能容人,放大他人的优点,缩小他人的缺点。学会欣赏,就会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每一个个体都希望得到关爱、尊重和理解。学会欣赏,就能大其心以容天下之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抄经是一种修心的过程

《少林寺志》记载:在六祖殿南东向,旧为转龙藏,雍正十三年改称鼓楼高与钟楼齐。然而少林寺转龙藏何时所建何时所毁,已无从考据。在文化大融合的当下,本着恢复鼓楼之中少林转轮大藏经。三年筹备几经周折,于201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圣严法师在任何一个团体中,都难免会有是非,若能够在是是非非的环境中保持平静与和谐,这就是个人的成长。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团体,都会有不同观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组成团体,那

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虽然有很多的道理通知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实际,不能起而行,也是白费无功。 终究如何做人处事呢?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人间上的人,有的太

寂寞是一种清福

寂寞是一种清福◎ 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儿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

真诚,何尝不是一种自爱

真诚,何尝不是一种自爱◎ 陈 果怎么样才是对自己真诚?怎么做才是真正善待自己?改变我能改变的,领受我改变不了的--对自己身上可以改变的地方尽力去自我修缮,对自身不可改变的东西则予以尊重、接纳,学会与之

专注是一种修行

◎ 一 行那天中午,当善生带食物来给悉达多时,发觉他正坐在毕钵罗树下,如晨曦一般美丽。他的脸孔和身体都散发着安详、喜悦和平静。她曾见过悉达多威严地坐在毕钵罗树下不下百次,但他今天显然与以往有些不同。望

至亲去世后的态度

◎ 耕 云 问:修学安祥禅的人该如何面对长辈至亲的死别?又应该如何处理后事?答:佛法讲随缘,随缘就是适应当前的条件,这个缘字有很多解释,应用最多的是条件。你问我,我告诉你了,但是大家反对这么做,你也没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济 群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

修行是改变态度和行为

◎ 希阿荣博大乘佛子须守持菩萨戒,菩萨戒总分为三类:一、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三、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发四无量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不舍弃

走路是一种重要的禅修方式!

走路是一种重要的禅修方式!一行禅师《法华经》中,佛陀被称为两足尊,亦即以两足行走的生物中最受人尊敬与喜爱者。佛陀之所以如此受人喜爱, 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好好享受步行。 走路是一种重要的佛教禅修方式,可以

一日禅:善良,是一种远见

行善意之举的人看似笨拙地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其实是一种深藏的远见因为福气也在悄悄奖励你本文来源于觉悟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健康已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人们试图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养生作为公认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必由之路,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