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养身还是养心?哪个重要?
2024-12-02 13:25

现在人们喜欢谈养生,但他们说谈的养生其实是养身,仅仅是想把身体养好,并且以为、做点什么运动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健康长寿。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什么是养生?

养生要提高整个生命的质量,而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地活着。真正的养生,要养到性子好、命运好、身体好,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接触到的养生之道,无非是让人们吃点什么、喝点什么,以补充一些什么人体必需的物质;或是让人做点什么运动,强健一下筋骨;再不就是练个什么功法其实这些都是针对身体而言的,在心理因素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养生之道都是有效的,但一旦心理有问题,性子不好,就不灵了:管你什么食疗、药补,身体不能吸收;管你怎么锻炼、练功,身体不能接受。其实,现代人并不缺乏营养,也一般不缺乏运动,他们最欠缺的是心理的健康。所以,养生从养心开始,对于现代人尤为重要。

如何养心?

我们前面说过,心的本原状态是祥和、安宁和喜悦,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把心弄得躁动、苦闷、烦恼,能把这种躁动、苦闷和烦恼的心境扭转过来,就是养心。每当我翻阅老照片,不管是画册上的还是家里的相册上的,都感觉当年(1990年代以前吧)的人,气质非常好,眼里、脸上一片真诚,一片纯净,再看看现在的人,很多似乎都成了浊物,没有以前的人那种纯净的气质了。

我把这种看法跟很多人交流过,他们也有这种感觉。那时候的人,心思确实比现在的人单纯,想的事儿确实比现在的人少。所以,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一点,但在心性上,当时的人要比现在的人好得多。所以那时候,得癌症、心脏病等重症绝症的人没现在多。

我们前面还说过,心的本原状态是善,所以,养心就是养善,这就上升到道德修养的层面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养,其实是通过对心灵的修和养,达到身心双重健康。身心都没有病的时候,要注意养,养身养心养性;身心有病的时候要修,通过修心,达到修身的目的。修身,就有修理身体的意思。平时自己经常修一修,就免得日后被按在手术台上,让医生用手术刀来修啦。

身心靠什么来修养?

靠仁、义、礼、智、信,古人教我们这些美德,是为了我们好啊,我们偏偏有人认为这是说教,对我们不利,还不如直接来点养身的东西实惠。其实,仅仅为保养身体而养生,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它局限在身体上了;只有把养生的重点放在养心、养性上,让自己美德的阳光照亮我们的整个身体,烦恼也没了,杂念也少了,性子也好了,身体的根本健康才有保障,那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End

养心养生的良方

养心养生的良方◎ 忠 明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佛家以慈悲为本, 讲清净心、四无量心。 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淡泊名利,心胸豁达, 处事宽容,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宋 默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可以做得很好。现

儒释道经典30句:修身,养心,知命

儒家经典10句--入世境界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今日芒种,芒种虽忙,养心莫忘!

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指大麦、小麦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芒种也称为忙种,是农民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故有诗云:芒

养生从养心开始,减肥则从消气开始!

虽然我们常说心宽体胖,但心眼小的人照样能胖。心眼小的人易怒、爱生气,这类人的体形是被气给撑大的。发怒,就是通向肥胖的直通车有一名40岁的已婚妇女,她的体重比结婚前增加了 30多千克,原因就是她总和丈夫

养身还是养心?哪个重要?

现在人们喜欢谈养生,但他们说谈的养生其实是养身,仅仅是想把身体养好,并且以为、做点什么运动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健康长寿。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什么是养生?养生要提高整个生命的质量,而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地活

一日禅|读书不仅能养心还能养颜

阅读不但能够让我有一个好的心境,能够养心,而且能够养生。多读点书吧,从读书中获得快乐,调整心态,或许可以尽你之可能长寿。你看大学者中寿星相当多,就是这个道理。阅读能养心,能养生,我还要加上能养颜。一个

大暑三养:养身、养心、养生

大暑,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处在中伏左右, 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此时天气炎热,人的气血发散于外,内里反而空虚,是一年之中最容易生病的时节。养身1、切忌大量饮水夏天天气炎热,排汗较多,很多人喜欢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