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2025-01-14 09:46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体上看,由于研究者原先所长和喜好的差异,以及研究目的和着眼点等等的不同,其结论往往大相径庭。譬如对于中国佛教所受儒家、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的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佛教中国化的程度等等问题,站在儒、道等中国传统思想一边的学者喜好以夸饰性的语言言说佛教中国化的程度,如有学者在界定禅宗时就将禅宗说成老庄思想的借尸还魂。而日本批判佛教的学者则从反省日本近代佛教之弊端出发,也将中国禅宗看作老庄化形态,并认为禅宗并非佛教。如此等等观点的存在,其实更多地反映了学者自身学养以及研究旨趣的差别。其之所以如此,在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没有克服自身既定的研究视域的限制。笔者以为,在思想比较问题上,目前最好的研究方法非诠释学莫属。本文就是笔者运用这一方法,考察中国佛教心性思想所受儒、道影响的研究体会。

笔者以为,目前对于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历史形成及其评价之所以众说纷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方法论的缺乏。由于缺乏这种一以贯之的方法论的导引,对佛教心性论的考察和评价很难超越个人好恶的感性泥沼。在此,我们拟引入西方现代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我们分析这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从总体而言,中国佛教心性论是在消化印度大乘佛学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转化而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之中,有两种力量决定着它的发展路向和基本特色:第一种力量就是印度佛学的如来藏系经典以及中观学、唯识学,第二种力量就是儒家的心学传统、道家和魏晋玄学。前者为中国佛教心性论提供了基本的范畴和理论命题,后者则从深层次影响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发展路向和理论范式。任何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历史形成所进行的考察和评估,都源于对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功能和作用的界定。

哲学诠释学(die philosophiche Hermeneutik)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加达默尔等。它本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最初起源于对《圣经》的解释实践。现代诠释学则发展为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试图通过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而找出人的世界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我们以为,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以及所揭示出的人类理解和解释活动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诠释学的三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是前理解、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前理解是德文Vorverstandnis的意译,由海德格尔首先引入,加达默尔将其作为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加达默尔说: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为。[①]因此,一切铨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②] 效果历史是德文Wirkungsgeschichte的意译。加达默尔说: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③]视域融合是德文Horizontverschmelzung的译意。加达默尔认为,前理解是历史赋予理解或解释主体从事理解和解释活动的积极因素。它为理解和解释主体提供了特殊的视域。谁不能把自身置于这种历史性的视域中,谁就不能真正理解流传物的意义。而理解和解释主体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而视域是在时间中进行交流的场所。理解和解释主体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它视域相交融。这就是加达默尔所说的视域融合。

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佛教心性论进行分析,则可以将其看作中国本土佛学家接受和诠释印度佛教心性思想的结果。从发展而论,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之中。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前理解和效果历史。中国古代佛学家便是在这些自己都难于觉察的前理解和效果历史之中,接受、解读和诠释印度佛教中观学、唯识学以及如来藏系经典的。贯彻在这一历程之中的,是一个自主选择、认真思考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隋唐佛教的四种心性论范式正是那些善于消化吸收,更善于从事创造性诠释和转化的中土佛学家视域融合的结晶。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以印度佛教的相关内容为依托发展而来的,用哲学诠释学的术语言之,印度佛学是作为中国佛学的诠释对象而起作用的。理解和诠释活动既是一种有既定对象的主体性行为[④],也是一种将诠释对象置身于当事者的文化传统之中进行重新调解的过程。因此,中国佛学的发展,在根本上是将印度佛学思想置于中国的文化情境中的一种调解性移植。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玄学思想充当了中土僧俗理解印度佛学的既定视域。这些既定视域相纠结便形成一种效果历史,而这种效果历史在深层次上左右着中国佛学的发展路向。负载着这些效果历史的印度佛学的中土诠释者,不可避免地带有诠释学的定见和特定的诠释兴趣。中、印佛学的许多差别,特别是有关佛教心性论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角度得到解释。中国佛教为何比印度佛教更为重视心性问题?换言之,中国佛教的心性论思想为何异常丰富多彩?还有,中国佛教心性论为何具有比印度佛教更为鲜明的人本化特征?这种人本化特征为何会进一步发展到印度佛教并未明确达到的人心化程度?最后,中国佛教心性论为何特别重视确立心性本体?中国化佛教诸宗为何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返本还源的心性解脱路径?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儒、道、玄学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渗透和影响中得到大部分答案。

作为中国佛教心性论酝酿、探索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土佛教僧侣的前理解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其一,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人性善恶论;其二,道家的道体论和玄学的本体论、体用论;其三,中国传统思想的实体主义思维倾向;其四,天人合一论和对性与天道之间关联的不懈探求所蕴涵的机体主义生命观。这四种重要的前理解,前两种在前人论述已多,仅就后面两方面作些论述。

中国哲学有较为悠久的实体主义传统。在隋唐佛学之前,五行、阴阳、气以及道、神、天等等范畴,都程度不同的具有实体化的特征。成中英先生仅仅把五行和阴阳视为宇宙现象的范畴,并赋予其以方法论的涵义。他认为,五行及阴阳实为宇宙本质及万物万象的属性,而不必视之为宇宙本质的范畴。换言之,即不必视为本体论的范畴。[⑤]成先生将阴阳与五行范畴摒除于本体之外,是正确的。五行与阴阳以及更为抽象的气,在许多思想家哪里都被看作一个实体性存在。正因为如此,才会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出现简单地将着力于探讨五行、阴阳与气的思想家统统贴上唯物主义者的封号。学界一般认为, 道与玄学中的有、无均是实体性范畴。不过,因为它们在道学、玄学中的使用较为复杂,所以学术界对其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难于定谳。其实,我们不必过分纠缠于将其与西方哲学的这两种形态进行严格比照。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即便是同一个思想家,往往将唯心与唯物、客观与主观数种层面并用。譬如,道既可以是万物的本根,又可以同时成为修身养性的目标。天的范畴也是如此。天的涵义尽管复杂,但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如下三义:第一,自然之天,即物质之天、本然之天、天然之天。第二,神灵之天,即皇天之天、天命之天、主宰之天。第三,义理之天,即客观规律或精神性的实体。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将天的三层含义重迭起来使用。特别是,在对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进行分析时,三层意义同时在起作用。尽管有些时候,有些哲学家比较侧重于从特定含义去立论。但是,如果单单以其自述去论其理路,往往难于骤得要领。天在上古本来是对至上神的称呼,因而宗教之天于此时占据主导地位。诸子之学则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天的宗教涵义,但董仲舒却又恢复了天的宗教意义。后来的宋明理学虽然力图隐匿天的宗教涵义,但其天理与人道的关联如果没有宗教之天作隐蔽支撑,在逻辑上会有裂隙存在。正因为如此,影响深远的《中庸》才会以天来定义性。《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一方面,用天之命来说明人之性,彰显的是天作为外在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对人的主宰力量;另一方面,将人之性等同于天之所命,也意味着天的内在化成为一种必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思想对性与天道关系的标准回答天人合一学说的基本思路。这一理路是中国传统的机体主义生命观的最典型形态。与这一理路相仿的,还有心与神的范畴。神的本来涵义应该是神灵,后来也用来指人的灵魂,后者显然是从前者引申出来的。在心与神对举时,神通常指人所具有的不灭不变的最高精神实体。这一理路所昭示的是,人的形体可灭坏而心中所蕴藏的心神却为绝对永恒的实体性存在。这样的思路,与天人合一所昭示的将天理内在化的理路不但近似,而且共同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由于前理解及其效果历史的潜在作用,隋唐之前的中土僧侣起先固着于中国固有的思想理路去比附佛学义理,而这种理解与印度佛学的原旨确实有很大的差距。现存于世的《牟子理惑论》以及《魏书释老志》的有关记载,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第一种情形。这一时期的佛教思潮,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与儒、道二教的论争。在论争过程之中,佛教明显处于劣势。为了在论争中发展自身,佛教僧侣不可避免地需要了解儒、道思想的肯綮,并且暗中将儒、道两家思想的一些精髓吸收进佛学之中。典型的如六家七宗的提倡者、庐山慧远、僧肇、道生等等。这里面,有些是有意为之或明确意识到的,有些则是如诠释学所言作为效果历史的组成部分而起作用,当事者并未意识到,也不承认。前者如六家七宗的提倡者、庐山慧远等,后者如僧肇、道生、吉藏等。这是第二种情形。以僧肇、道生较为准确的对般若学的理解为标志,中国佛学开始了自主的创造性移植阶段。在南北朝时期,这种创造性诠释集中表现为对印度佛学的自主选择方面。对以后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中土僧人对印度佛学之中并不占据主流的如来藏系经典格外关注。在《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一书中,我们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酝酿期确定为《大涅槃经》的译出及其由此引发的对佛性问题的讨论。而如来藏思想之所以能赶超罗什所弘传的中观学而成为此后的理论热点,扩大一点说,南北朝时期所流行的、来源仍然难于理清的所谓古唯识学之所以以理体与心体为核心,都与儒家学说的心学传统、道家思想之中的道体论以及魏晋玄学的本体论密切相关。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之所以持心、性合一立场,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也有相当的关联。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之所以以《大涅槃经》的翻译为标志,并不是偶然的。儒家思想所昭示的人本主义立场和以人心为基点的修心养性的成圣路径,是涅槃佛性说得以流行的最重要的思想背景。正是有了这些方面的内容作为本有的诠释学定见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的诠释学兴趣,中国佛学方才会以心性论为中心建构其理论体系。

儒家学说是以突出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为最大特征的。在儒学之中,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价值取向出发,儒学凸现的是关怀现实人生、重视现实社会而较少涉足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这一特质体现在心性思想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其二,心的现实定位;其三,从性善论出发的内省的修养路径。隋唐佛教诸宗之中,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与荀子性恶论和扬雄的善恶混思想的影响有关,而华严、禅宗则以孟子一系性善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诠释视域。儒学从性善论出发所确定的内省的修养路径也同时成为华严、禅宗妄尽还源、见性成佛的修行成佛路径的可能视域之一。其次,儒学对心的现实定位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化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而禅宗之所以被学界称为中国化的极致,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在儒学心性思想影响之下所发展出的当下现实之心。

老、庄之学以及魏晋玄学对于中国佛学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但对于这些思想体系中的哪些方面以及通过何种管道、如何对中国佛学发生影响的,则各有不同说法。在先秦道家的道体论与魏晋玄学的本体论所具有的三方面特征之中,本根论的自然哲学向度作为中国哲学的不朽追思,为中国佛教心性论致力于对心、物关系的探求提供了动力和外在刺激;道或无、有、自然的实体化向度与传统的灵魂不朽观念,使得中国佛教心性论中的真心本体立场的流行变得更为现实和迫切;道体或本体的实证化向度,则与印度佛学本身所具有的实修、实证向度遥相契合,但道家、玄学的任性逍遥的体道路径与先秦儒学的内省自返的道德修养路线合力,在某种程度改变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发展方向。由格义佛教到六家七宗,再到僧肇、道生之学所受道家、玄学不同程度的影响。此中,贯穿着的一个明显的线索就是:随着佛教自身的发展,佛学曾经积极致力于消解道家、玄学对佛教的这种影响。僧肇以及吉藏为此作了不懈努力。不过,道家、玄学具体的理论主张,特别是与纯正的印度佛学明显相违背的地方,比较容易清除,而其特殊的话语方式以及更为内在的思维模式并非轻易可以清理净尽,因为中土的佛学家毕竟是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的,因此,实际上,道家、玄学又从深层次上继续发挥着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后来,在佛、道互相争夺思想和社会地位的背景下,佛教一直致力于否认和消解自身所受的道家和玄学思想影响的印痕。这一历程,直到宋明以后方才被三教合一思潮所替代。在隋唐时期的三教论争中,至少在学理方面已经取得优势的佛教,对于道家、玄学以及道教对自身的理论渗透,一直保持警觉。尽管如此,华严、禅宗曾经程度不同地受到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却是一个难于否认的事实,特别是禅宗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的道家特色甚至被有些学者描述为老庄哲学的借尸还魂[⑥]。这并非偶然,其根子就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其说僧肇、道生之学直接从老、庄之书中汲取,毋宁说是通过魏晋玄学而间接受益;更进一步说,与其将隋唐之台、贤、禅之不同程度的老庄化归结于玄学,毋宁将其归结于僧肇、道生之用佛学理路改造玄学问题更为妥贴。换言之,隋唐佛学所接受的老、庄及玄学影响,都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先秦道学和魏晋玄学,而是通过玄学家或受玄学影响的学僧之重新阐释、改造过的老、庄之学和玄学。这里,僧肇、道生的佛学思想实际上充当了道家、玄学思想进入隋唐佛教心性论的重要中介。而隋唐时期之所以是中国佛教心性论的成熟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隋唐佛教诸宗的大师们已经在中国文化所固有的视域与佛教本身的视域之间找到了融合的空间和方法。

隋唐佛教诸宗在创立自己的心性思想时,面对的最大既定诠释视域就是儒家的人本主义和道家道体论、玄学本体论,而将二者的内在意蕴统一于佛学的性空之理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上,就成为中国化佛教诸宗以所谓真常心为特征的心性本体论。从本体而言,佛教心性论较为完满地克服了道体论和玄学本体论固有的浓厚的实体性质。尽管佛教的心性本体有时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实体化倾向,但比之于道家、玄学,确实有较为明显的淡化。天台、华严、禅宗以及法相唯识宗的本体,都不能单纯说其为有或者无,而必须用中道的逻辑去体悟。从实在性(Reality)而言,天台的一念心、华严的自性清净圆明体、禅宗的自心、唯识宗的藏识,各自都是一种存在。但是,一念心是瞬间性的心体心用的合一状态,藏识是可以转舍的,自心是当下构成的,因此,这种存在又是动态的、可修可证的,并不能将其看作实有。相对而言,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体的实体性稍微强一些,其原因在于较多地强调此体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⑦],具有一定程度的先验性。但比之于道家和玄学,实有的执持倾向仍然要淡得多。禅宗将儒学之心的日用化特质吸收进来,并进一步以般若中观学的理论方法将如来藏真心转化为以无相、无住、无念并且可依之起用的体用合一之自心本体。禅宗的自心以及无证无修,从形式上看,具有若干道家、玄学色彩,牛头禅系和石头禅系尤其明显。但是,并不能因此将道家、玄学的影响夸大到压倒一切的地步。从根本上说,禅宗(包括牛头和石头禅系)都保持了佛教的宗旨。正如印顺法师在分析牛头禅时所说:义学盛行的南朝,即使受到玄学的多少影响,而总还能保持佛法的特质。[⑧]无论从价值观、解脱修行论层面,还是方法论原则,佛学都与道家、玄学不同。而禅宗确实在这些主要层面保持了鲜明的佛教特色,那种将禅宗视为老庄哲学的借尸还魂的说法确实夸大了道家对禅宗的影响,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研究者一向将天台宗性具恶的观念归结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固然有若干根据。人们通常认为天台所主性具善恶说与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思想有关。此说大致不差,但对影响程度的估价却迭有差别。从前述有关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天台的性具善恶论是有很深远的佛学渊源的,更贴切的直接依据恐怕是古唯识学关于八识善恶、染净的讨论。具体而言,则是摄论学派所言的和合识。若参照唯识学的第八识蕴藏有漏、无漏两种性质相反的种子来理解性具范式,性具的涵义则更易于为人所了解。台家尽管并未将八识说明确地纳入其理论中,但其解决染净、善恶问题的思路与唯识八识说及种子说的关联仍是明晰可见的。至少可以说,台家诸师是受此启发而创立己说的。依据本人的分析,天台宗之所以创立并且能够证成其说,以下三点至关重要:一是末世思想之下的救世意识,二是佛学中的三因佛性说,三是由中道二谛发展而来的圆融三谛逻辑。上述三点使得台家性具说与荀子、扬雄所言有了本质的区别。正是从这一背景上,我们认为,台家之所以发明性具思想,与其将主要渊源定为中国传统思想,毋宁归之于天台诸大师所确立的独特的宗教解脱观和方法论原则更为妥当。在天台哲学的形成过程之中,中国传统思想仅仅作为存在于慧思、智顗思想深处的前理解和效果历史而隐隐起作用。换言之,正是有荀子、扬雄的相关思想作为背景,台家的性具善恶之论才会有发展和被接受的空间。华严宗和禅宗都是以真净之心为其建构心性本体的出发点,而这一基点与孟子性善论的关联就在于本字。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以人的本来之心为人性的基点的。以此为基点,孟子倡导尽心知性的内省修养路线,华严宗倡言妄尽还源、禅宗力主明心见性的顿悟解脱修行论。如果粗略观之,华严、禅宗的这一理路似乎与孟子思想相一致,但如果仔细分析则可以发现,华严宗确立的自性清净圆明体、禅宗确立的当下现实之心的自心与孟子的性善论是完全不同的。孟子性善的具体涵义是四端,而华严、禅宗思想中的心体之核心规定是性空之理体。因此,无论从价值论内涵,还是从返本之后心之状态而言,它们都是绝不相侔的。

若干年以来,无论是日本、韩国佛学界,还是中国佛学界,将中国化佛教的形成完全归结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这样一种观念相当流行。在相当多的学者之中,似乎将中国化佛教的中国渊源抬得越高就越能说明中国佛教的成就,也有一些学者则以此为据鼓吹中国佛教非佛说的不公正观点。我们认为,中国佛教心性论无论中国化程度多么高,其基本的方面仍然来源于印度佛学,并未改变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这是我们讨论中国佛教心性论历史形成的理论基点。而对中国佛教心性论历史形成的内在理路进行考察,能够帮助我们较为恰当地把握这一问题。

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去考察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历史形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和发展确实受到了儒、道、玄学等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愈往后愈隐蔽,愈内在。因此,它们只能作为中国佛学所面临的前理解和效果历史而起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为诠释对象的印度佛学。隋唐诸宗大师正是在前理解和效果历史内在化的背景下,达到了充分的视域融合,因而才建构出与儒学、道家、玄学不同的心性思想体系。宋代之后的情况当另当别论,因为佛家主三教合一的人士试图竭力弥合佛教与儒学、道教的这一裂隙,而儒学和道教则针对佛教心性论各自作出了较为完整的响应。依照哲学诠释学的原则和方法论,中国佛学实际上只是对印度佛学的理解、接受和诠释。而作为诠释主体的中土僧侣面对中土传统思想文化所构成的前理解和效果历史,在理解和诠释印度大乘佛学时,较为充分地发挥了自主选择的能力,对其作了若干不可避免的创造性转化。但是,必须指出,我们并不应过分强调这种转化的力度和程度。中国佛教心性论既然是在印度佛学相关学说之中生长、壮大起来的,印度佛学是它的源泉,中国佛教的心性思想无论中国化程度多高,都是基本符合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的。中国佛教心性论无论其特征多么鲜明,它都是对作为源泉的印度中观学、唯识学和如来藏思想的合理、合法的诠释。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对以性觉为主体的中国化佛教的心性思想做出准确评价。

--------------------------------------------------------------------------------

[①] 洪汉鼎译、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第37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洪汉鼎译、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第378页。

[③] 洪汉鼎译、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第384-385页。

[④] 这一点,我们的观点与加达默尔略有区别。加达默尔大概是为了强调前理解而有意降低了解释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⑤]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第378页,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5月版。

[⑥] 参见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⑦] 唐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98页。

[⑧] 印顺《中国禅宗史》第10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调身的方法

◎ 净 慧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1、对座位的要求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善知识的寻找方法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克制淫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夏坝仁波切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姐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首先是勿睹,这个里边讲的是妻子,但是你也可以同时理解成为他人的丈夫,丈夫、妻子都一样。首先你不要去对人家有家庭的人的妻子或者丈夫起贪心,因为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刘素云: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黄念祖:修行方法1

修行方法古人专注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期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记,一经放纵,便成

黄念祖:修行方法2

修行方法《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么多的魔子魔孙出家了,披上袈裟,都拿着佛经来说佛法,所说的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现在佛教的道场都被魔王的子孙占领去了。真正想学佛的人被赶到外面流浪

黄念祖:修行方法6

修行方法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儿,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

黄念祖:修行方法8

修行方法据《大阿弥陀佛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希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何以今日显得特别高兴,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呢?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

黄念祖:修行方法3

修行方法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以为就是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

黄念祖:修行方法4

修行方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往生西方要怎样修》佛陀的最后教诲(节录自伦敦大学图

黄念祖:修行方法5

修行方法香、灯、烛、花、水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答: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息

黄念祖:修行方法7

修行方法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借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

黄念祖:修行方法9

修行方法从前有个老太婆,她也相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能精进念佛,她有个媳妇和一个孙儿。老太婆讨厌媳妇,时常吵架,但她疼爱孙儿,她每次跟媳妇吵架,就到离家不远的寺中拜佛,对佛说:阿弥陀佛啊,赶快带我去到

黄念祖:修行方法10

修行方法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专心念佛之外,还应当随时随地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以增进自己修行的功德资粮。所以这一卷的主要内容在于劝谕,如果遇到不识字的人,那就多多依赖慈仁君子,发菩萨慈悲救世的

黄念祖:修行方法11

修行方法今人学佛,业重心粗,却竟伶俐,不肯下真实功夫,却只想逞聪明,找到一条捷径。于是念佛之时想到诵经,诵经之时想到打坐,打坐时想到密咒,持咒之时想念佛。如此来修,忙得不亦乐乎,自心仍不踏实。半夜之时

黄念祖:修行方法13

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呢?因为你修别的法门,要想在今生了生死确实不容易,而净土法门由于它的高、妙、圆顿,能够直接让你在今生了生死。比如说在坐的二三十人,只要修好心态,方法对头,保证能个个往生。

黄念祖:修行方法12

修行方法佛就是因这一大事因缘而出于世。大经即《无量寿经》,是对圣量的具体讲解。不但《无量寿经》是对阿弥陀佛圣号的具体解释,就连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说明阿弥陀佛,也可以说阿弥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既然这

黄念祖:修行方法14

修行方法你怎样把自己修行的方法掌握正确呢?你要在《弥陀摄生三愿》中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修法,找到适合自己修行方法的位置,把方法修正确,抓住要点关键,才能使你的修行得力,才能保证拿到往生的金钥匙,才不会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行为的准则与处事的方法便是尊重包容

宽昌法师人们都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去比较别人的缺点,同时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举止、行为,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方面时会说:唉,比我差远了!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屑一顾的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做

每天笑容满面的方法

我这些修学的方法都是老师教的。最初章嘉大师教的,很得受用,老人没有欺骗我们。我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岁,祖父辈的,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很爱护、很慈祥,他怎么会骗我?所以我对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