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节 《解深密经》
2025-01-08 13:36

第二节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是印度瑜伽行派最重要的佛经,也是中国唯识宗最重视的佛经。瑜伽行派最核心的论典《瑜伽師地论》全文引述了此经。

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

《解深密经》共有四种汉语译本:第一,《相续解脱经》一卷或两卷,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中印度僧求那跋陀罗在江宁县东安寺译出,相当于唐译本《解深密经》的最后二品。第二,《深密解脱经》五卷十一品,后魏延昌二年(513年),北印度僧菩提留支(道希)在洛阳译出。第三,《解节经》一卷四品,陈朝真谛译出。第四,《解深密经》五卷八品,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玄奘在西京弘福寺译出。上述四译中,后魏、唐二本是全译,其中尤以玄奘本最为完善。下文的介绍以玄奘译本为依据,不涉及其它译本比较。

本经属中期大乘经典,是瑜伽行派的根本经典,以解释佛陀自内证的甚深秘密妙义而名为《解深密经》。其内容分为八品,即《序品》、《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自性相品》、《分别瑜伽品》、《地波罗蜜多品》、《如来成所作事品》。

关于本经的结构,如以境、行、果来划分,则第二品至第五品明境之深密,第六品至第七品明行之深密,第八品明果之深密。如果依照瑜伽行派教义来划分,则可分为五部分:第一,胜义谛,即《胜义谛相品》。第二,本识论,即《心意识相品》,论述八识。第二,二谛三性义,即《胜义谛相品》、《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第三,专论瑜伽观行次第和菩萨行地,即《分别瑜伽品》和《地波罗蜜多品》。第五,专讲如来三身(境界)的,即《如来成所作事品》。

二、胜义谛

第二《胜义谛相品》辨胜义谛之相。全品分为四层次阐述一切法无二的道理。

第一层次,解甚深密意菩萨解答如理请问菩萨所提出的胜义谛无二、离言的道理。胜义谛不是相待语言所能表示的,必须超越语言概念才能证得。如今所说: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如《经》所说: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所谓有为、无为,不过世尊为帮助愚遣除执着而证得离言法性的方便施设,此言教本身并非胜义。

第二层次,佛陀正式为法涌菩萨说,胜义谛是圣者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绝诸诤论。经文说: 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此处认定:寻思是众生展转所证,寻思只在有相境界、言说境界、表示境界、诤论境界起作用。而胜义谛则是诸圣者内自所证,胜义是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绝诸诤论的。总之,胜义谛不是凡夫众生所能寻思的。

第三层次,佛陀为善清净慧等说胜义谛与诸行相是非一非异的关系。如经说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则有凡夫见谛、证涅槃、成就无上菩提的过失。而如果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则圣者证得的诸法实相,获得的安隐涅槃,则有不能除遣有为相、不能断除相缚及粗重缚,甚至不能成就菩提的过失。又胜义是清净的、无差别的,诸行相是杂染的,有差别的,所以非一;胜义谛是诸行无我相、共相,所以非异。因此,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

第四层次,佛陀为善现(须菩提)等说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的平等相。如经中所说:是胜义谛,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如于蕴中,如是于一切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这是说,胜义谛具有普遍的、平等的、无差别的特征。如果胜义谛有差别,则必然由因所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就不是胜义谛了。

三、八识说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的特殊重要性在于首次提出了一切种子心识的观念。此品由广慧菩萨请问心意识秘密善巧道理,世尊则借此宣说了八识甚深的教义。

对于此品名称的含义,唐代遁伦《瑜伽論記》卷二十说: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性故;末那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故;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别名识故。这是说,心、意、识这三个名称可以有通、别两种理解。从别的角度看,心是集起的意思,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能贮藏一切现象的潜能,并由此潜能产生出现实的活动来;意是能生之意,指第七识能直接引生前六识的现实活动,识是了别之意,即能观察分析存在现象,这是指前六识,因为前六识具有对现象进行感知和分析的功能。而从通的角度看,三个名称都可以通指八个识,因为一切心识都具有贮藏精神活动潜能的功能,所以一切心识都可以称作心;一切心识又都能引发现实活动,所以它们都可以称作意;最后,一切心识又都有观察分析的功能,所以都可以称作识。

不过,当代学者不大接受遁伦的上述解释,认为《解深密经》中尚无明显的八识概念,因为它没有提到第七末那识的存在。因此,大多数学者认定,经中所谓心意识只是一切心识之意。

经中佛说: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所依受。二者,相名分别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此中是说,一切种子心识是一切生命的所依,依持于一切种子心识,一方面现起根身器界以及相、名、分别、言说、习气。

此品又说: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故。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这是对第八识的解释,然后直接言说六识,经文中未曾出现末那识的字样。但是,由阿赖耶识现起前六识,这一说法奠定了唯识学能变思想的基础。

《心意识相品》接着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前五识中任何一识的生起,都要以阿陀那识为根本依止,第六意识为分别依,同时还要有根和色为缘,在一定时间内,如果眼识的这些条件具备了,眼识就会生起。其它五识都是如此,五识条件都具备,则五识同时生起。

此后,经中也出现了瀑流等譬喻: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四、三性与三无性

第四《一切法相品》由德本菩萨请问诸法相善巧的道理。此品的内容是唯识学中最重要的三性的道理。世尊宣说三相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关于遍计所执相,此经的解释是: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性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而诸法依他起相的解释是: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圆成实相的解释是: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一般来说,三性说最先出现在此经中,此经的特色在于只从杂染说依他,依不变立圆成实。而此说也指明修证的方法,如此品所说: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由此,三性相的修证次第是:先认识到遍计所执相的空无,于依他相上去除遍计所执相;进而断除杂染的依他起相,由此证入清净的圆成实相。

第五《无自性相品》解释的是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和胜义无性。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此经所说的三性与三无性之间的关系。如经中说: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

总之,三无性依三性而安立:依遍计执相立相无性,由相本无,但有假名言安立;依依他起相立生无性,由缘生法无自然性,又缘生非胜义为胜义无性;依圆成实立胜义无性,由胜义是无我法性所显。由此所谓一切法无性,但无凡夫所执我法性及外道之自然性,非谓一切都无性也。又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依相无性及胜义无性说的:由遍计所执相本无所有,而圆成实相法尔如是。

《无自性相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种性说。此品说: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说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在此,《解深密经》提出了有情种姓差别,并说明趣寂声闻不能成佛。如经中说: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隶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

不过,与《楞伽经》相比较,《解深密经》的种性说显得质朴一些。

五、观行、十地及佛果

《解深密经》第六(分别瑜伽品)和第七《地波罗蜜多品》的内容是宣说观行和菩萨修行的阶位,第八品《如来成所作事品》是讲佛果。

《分别瑜伽品》:佛陀为慈氏菩萨开示瑜伽止观。主要内容包括修习止观的依住、止观所缘四种境事,获得止观的方法,随顺止观的作意,止观二道一异,止观的单修与双修,止观的种类差别,止观中的止相、举相、舍相,修习止观菩萨如何知法知义,修止观中遣除法相的方法,止观所摄诸定,止观的因果作业,止观诸障差别,止观能证菩提的过程,修习止观菩萨善知六处能引发广大威德,无余依灭受等。总之,此品全面介绍了大乘瑜伽止观法门。

《分别瑜伽品》是从四种所缘境事开始讨论瑜伽修行的: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此四种,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观的境界,可以分别抉择。无分别影像所缘境界是止的境界,止是心专注一处,不起分别。事边际所缘境界有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从外延观察诸法,如缘五蕴等;如所有性从内涵实质观察诸法,如缘七真如等。所作成辨所缘境事是修行成就时所缘境界。四种所缘在修行过程中,前二种通地前,进入地上则有三种,成就佛果后,四种都能具备。

在言说修行时,慈氏菩萨问佛说: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诉慈氏菩萨说: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这是说,修习瑜伽止观者在定中所见到的种种影像,都是识的显现,不离自心。

慈氏菩萨又问: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佛回答说: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如实知唯识,作颠倒解。但定中境界是唯心所现,凡夫所见影像也是唯识所现。

经中较为具体的讲解了止观修行的方法,此从略。

《地波罗蜜多品》的内容是佛陀为观自在菩萨宣说十一地及六度。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佛则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这是全品的纲要。此后则揭示了八种殊胜、十一地中所对治的二十二愚十一种粗重以及地上菩萨修行六度的内容。

此品的最后一项内容是辨析如来所说一乘的含义。如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此说是瑜伽行派论定一乘与三乘关系的经典依据。

《解深密经》最后一品《如来成所作事品》主要内容是世尊为曼殊室利菩萨解说如来成辨的种种事业,即佛果。全品内容有十二部分:

首先,经中指出,声闻、独觉所得转依不名法身,只能名为解脱身。法身唯佛果所证,非二乘所得。

第二,宣说佛依法身所起之化身,佛告曼殊室利菩萨说:善男子!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这是说,如来生起之相,但由化身而说。以佛法身是体,化身是用,化身依止法身,变现而起,作种种化身事业,如八相成道等。

第三部分宣说如来言音差别,第四部分宣说如来心生起相,第五部分讲如来化身有心无心,第六部分讲如来所行与如来境界的区别,第七部分讲如来八相成道之相,第八部分讲如来为诸有情作缘之差别,第九部分讲如来法身与二乘解脱身的不同,第十部分讲如来威德住持有情相,第十一部分讲净土与秽土何事易得、何事难得的问题。

此品的最后一部分是全经的流通分。如经中说:善男子!此名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于此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汝当奉事。

End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元音老人: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

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翻译本子。现在大家读诵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长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意义非常丰富,能赅括三藏十二部经教。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当时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唯识观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唯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哪些经书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