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
2025-01-08 13:07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

对于唯识宗来说,弥勒信仰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传说中瑜伽行派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从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说而来。唐代时期,玄奘、窥基积极弘扬兜率上生信仰,因此弥勒信仰成为法相唯识宗的传统。本节在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唐代唯识宗僧人的弥勒信仰及其教说略作分析说明。

一、玄奘三藏的弥勒信仰

有关玄奘的弥勒信仰,很多文献都有记载。而《慈恩传》卷三记载的玄奘在印度历险时所得的信仰体验,对我们理解唯识宗的弥勒信仰尤其重要。其文说: 法师自阿踰陀国礼圣迹,顺殑伽河,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欲向阿耶穆佉国。行可百余里,河两岸皆是阿输迦林,非常深茂。于林中两岸各有十余船贼,鼓棹迎流,一时而出。船中惊扰投河者数人,贼遂拥船向岸,令诸人解脱衣服,搜求珍宝。然彼群贼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见法师仪容伟丽,体骨当之。相顾而喜曰:“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

法师报以“奘秽陋之身,得充祠祭,实非敢惜。但以远来意者,欲礼菩提树像耆阇崛山,并请问经法,此心未遂,檀越杀之,恐非吉也。”船上诸人皆共同请,亦有愿以身代,贼皆不许。于是贼帅遣人取水,于花林中除地设坛,和泥涂扫,令两人拔刀,牵法师上坛,欲即挥刃。法师颜无有惧,贼皆惊异。既知不免,语贼:“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欢喜取灭。”

法师乃专心覩史多宫,念慈氏菩萨,愿得生彼,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听闻妙法,成就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令修胜行,舍诸恶业,及广宣诸法,利安一切。于是礼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无复异缘。于心想中若似登苏迷卢山,越一二三天见覩史多宫,慈氏菩萨处妙宝台,天众围绕。此时身心欢喜,亦不知在坛,不忆有贼。同伴诸人,发声号哭。

须臾之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贼徒大骇。问同伴曰:“沙门从何处来?名字何等?”报曰:“从支那国来,求法者此也。诸君若杀,得无量罪。且观风波之状,天神已瞋,宜急忏悔。”贼惧相率忏谢,稽首归依。时亦不觉,贼以手触,尔乃开目谓贼曰:“时至耶。”贼曰:“不敢害师,愿受忏悔。”法师受其礼谢,为说杀盗邪祠,诸不善业,未来当受无间之苦,何为电光朝露少时之身,作阿僧企耶长时苦种?贼等叩头谢曰:“某等妄想颠倒,为所不应为事所不应事。若不逢师福德感动冥祇,何以得闻启诲?请从今日已去,即断此业,愿师证明。”[①]

这一记载表明,玄奘的弥勒信仰相当坚定虔诚。这一故事大概是玄奘回国之后讲给其弟子听的,慧立因此而将其记入《慈恩传》。

尽管文献记载不多,但玄奘在出国之前,已经建立了弥勒信仰,是可以确定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载玄奘在凉州时:

但苦无人相引,即于所停寺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渡关。”其夜寺有胡僧达摩梦法师坐一莲华向西而去。达摩私怪,旦而来白。法师心喜,为得行之征。然语达摩云:“梦为虚妄,何足涉言?”更入道场礼请。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法师行二三匝。问其姓名,云姓石字槃陀。此胡即请受戒,乃为授五戒。胡甚喜辞还,少时赍饼菓更来。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肃,遂告行意。胡人许诺言:“送师过五烽。”法师大喜,乃更贸衣资为买马而期焉。

玄奘在凉州,处于困境,于弥勒像前启请,其愿得遂。从此推测,玄奘法师对弥勒菩萨的特殊信仰应该早已经建立。

玄奘圆寂之前,“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又录造俱胝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二十三日,玄奘向玉华寺众及翻经大德以及弟子辞别说: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可见,玄奘的意愿就是往生覩史多天弥勒内院。玄奘口说偈语:

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二月初,玄奘法师病势沉重。二月五日夜半,弟子光等问:“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法师报云:“得生。”言讫,喘息渐微,少间神逝。

唐代唯识宗徒自然很相信玄奘上生弥勒净土的说法,慧立引用道宣律师的感应作旁证。慧立写道:“法师亡后,西明寺上座道宣律师,有感神之德,至乾封年中,见有神现。”道宣问“古来传法之僧德位高下”,并且问及玄奘法师。“神答曰:‘自古诸师解行,互有短长,而不一准。且如奘师一人,九生已来备修福慧两业。生生之中,外闻博洽,聪慧辩才,于赡部洲脂那国常为第一,福德亦然。其所翻译,文质相兼,无违梵本。由善业力,今见生覩史多天慈氏内众。闻法悟解,更不来人间。既从弥勒问法,悟解得圣。”

二、弥勒信仰与瑜伽师

玄奘信仰弥勒菩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印度瑜伽行派祖师的一贯做法。据传,无著夜升兜率天,于弥勒所受《瑜伽师地论》等。世亲也在死后上生兜率天,成为弥勒内众之一,而最先直接蒙受教说。对追随钻研无著、世亲所遗留下来的经论的玄奘而言,期望听闻弥勒说法是很自然的事,而得以如愿的唯一方法可能只有死后往生兜率天了。

《大唐西域记》卷五“阿踰陀国”部分有一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唯识祖师往生兜率净土的传说:

城西南五六里。大庵没罗林中有故伽蓝。是阿僧伽(唐言无著)菩萨请益导凡之处。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庵没罗林西北百余步,有如来发爪窣堵波,其侧故基,是世亲菩萨从覩史多天下,见无著菩萨处。……[②]

无著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异学,咸皆讥诮,以为世亲菩萨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著。无著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覩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纔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纔周,即来报命。”无著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著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著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 [③]

此中传说世亲往生兜率天。

关于玄奘向往弥勒净土之事,《大唐故三藏玄奘大师行状》中也说:“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睹史多天宫,奉事弥勒,并皆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克励。”可见,无著兄弟的往生,对玄奘的弥勒信仰具有相当大鼓舞作用。这是他弥勒信仰的根本动力。

关于应当信仰弥勒上生的理由,《诸经要集》卷一记载了玄奘法师的一段话:

玄奘法师云:“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如旧经论,十地已上菩萨,随分见报佛净土。依新论意,三地菩萨始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小乘不许。”故法师一生已来,常作弥勒业,临命终时,发愿上生,见弥勒佛。请大众同时说偈云:“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④]

从上文可以见出,玄奘大师对于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的区别所持的观点:第一,弥陀净土属于报佛净土,依据旧译经论,要十地菩萨才能往生;依照新译的《瑜伽师地论》,则要三地菩萨才能往生。第二,既然要三地以上菩萨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则一般的下品凡夫自然是修行难成,不得往生。第三,即使经论中说过凡夫可以往生,那也只是“别时意说”,即方便说或权宜说,所以“未可为定”。第四,因为弥陀净土属于报土,三地菩萨方能往生报土,凡夫不生报土(凡夫往生是别时意说),所以凡夫欲得救渡,就只有修持弥勒净土法门了。第五,修弥勒业的优点是“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兜率天和我们居住的阎浮提同属欲界,容易往生,所以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而且大小乘师皆许此法,不像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大乘许,而小乘不许。

唐道世在《法苑珠林》卷十六中,又记载了《赞弥勒四礼文》[⑤]十二行偈。道世文中说是“玄奘法师依经翻出”,但可能是其综合编译而成。

此文的起首均说:“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结尾都说“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而“四礼赞”各自三行偈颂。

第一赞三行主要内容是描述佛的真身妙体:“诸佛同证无为体,真如理实本无缘。为诱诸天现兜率,其犹幻士出众形。元无人马迷将有,达者知幻未曾然。佛身本净皆如是,愚夫不了谓同凡。知佛无来见真佛,于兹必得永长欢。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第二赞三行的主要内容叙述弥勒佛之“自在力”等:“佛有难思自在力,能以多剎内尘中。况今现处兜率殿,师子床上结跏坐。身如檀金更无比,相好宝色曜光晖。神通菩萨皆无量,助佛扬化救含灵。众生但能至心礼,无始罪业定不生。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此中强调众生顶礼弥勒佛可生无数功德。

第三赞三行的主要内容是宣说弥勒佛化身无数救度众生:“慈尊宝冠多化佛,其量超过数百千。此土他方菩萨会,广现神变宝窓中。佛身白毫光八万,常说不退*轮因。众生但能修福业,屈伸臂顷值慈尊。河沙诸佛由斯现,况我本师释迦文。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第四赞三行宣说弥勒佛的受报国土以及众生只要诵持经典即可往生彼土:“诸佛常居清净剎,受用报体量无穷。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众生视之无厌足,令知业果现阎浮。但能听经勤诵法,逍遥定往兜率宫。三涂于兹必永绝,将来同证一法身。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三、窥基的弥勒信仰及其思想

玄奘以自身的弥勒信仰以及上述判释,对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弥勒信仰可以看作唯识宗信仰的一大特色。

关于窥基大师的弥勒信仰,《宋高僧传·窥基传》记载一则感应故事:

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

窥基感梦而造《弥勒上生经疏》,又感得笔锋生出舍利的奇迹,对他本身和一般道俗的弥勒信仰无疑是一大鼓励。除了阐扬《弥勒经》义以外,窥基并且“月造弥勒像一躯”,每日对像诵戒一遍,又感得了菩萨像全身放光,可说瑞应不穷。《古清凉传》还记载了窥基在五台山的感应和信仰情形:“东屋石文殊师利立像一,高如人等,西屋有石弥勒坐像一,稍减东者。其二屋内,花幡供养之具 荐受用之资,莫不鲜焉。即慈恩寺沙门大乘基所致也。”很多资料都记载,窺基是以往生兜率天为目标的。

玄奘忠实的继承者窥基,对弥勒信仰也倾注了满腔热忱。他在其著述中大力提倡弥勒信仰,并且在《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中对弥勒天宫与弥陀净土的往生难易做了比较,并说西方净土的不易往生,“又念弥陀、弥勒功德无有差别,现国现身相成胜劣。但以弥勒恶处行化,慈悲深故。阿弥陀佛净土化物,慈悲相浅。”[⑥]

关于往生弥勒净土的方法,窥基在《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起首就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者,六事齐修,二因兼积,心勤妙境,欣趣日观。弥勒,梵音,此云慈氏。母志悲缠蠢类,子性恤及怀生,宿愿今诚,俱以标号,道圆上果,迹履下因。祈觉运生,假称菩萨。上生即往升兜率。言‘知足自在、光洁神用\’名‘天\’。此由补处天宫,端居利他,祈心住观,必获瞻奉。”对于窥基概括的“六事二因”,对弥勒净土信仰者影响很大。有文献并且以修“六事二因”来代指对弥勒净土的信仰。

关于“六事”,窥基在《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有一概括:

六事法者:一、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等。三、拂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香花供养,四事什物,随给济等。五、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六、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且举偏胜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摄众业。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

这是对《弥勒上生经》的总概括。而“二因”,在窥基此著中未见明确解释,从上下文推知,应该是指自利、利他的“二行”,因为此“二行”是成佛之因。

除“六事”之外,窺基还解释说:“由此经文,四眾行六事法,八部闻名叹喜,造诸恶业,忏悔归依,修十事行,回愿生彼一切皆得。《菩萨处胎经》第二卷云:弥勒初,会九十六亿受我五戒者,次九十四亿受持三归者,后九十二亿一称佛名者。故知微善回向,皆是往生成佛。《经》中说,由十一业来生我所:一、谓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毘尼阿毘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妬,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至我所。乃至第十一,或有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恼,以方便力,令得和解,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故知不由唯修胜业,方始得生。”[⑦]对于此中所说,窺基著述中多处以“十法行”来概括。

关于“十法”,《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在“第七法行差别”下有详细解释:“法行有十。《辨中边》第三卷颂云:‘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这是引用经典作解释。尔后是窥基自己的“评曰”:

应作是说。若于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转读、究竟流布,是生得慧。依此发生闻所成慧,依此发生思所成慧,依此发生修所成慧。此断烦恼证得涅槃,如依种生芽,依芽生茎,依茎转生枝叶、花菓。……故知受持三藏等教亦有闻慧。不尔,如何于五明教觉慧为先名生得慧?听闻领受,名为闻慧。《辨中边》说:“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求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此三妙慧以十法行而为助伴。由十法行之所摄受,初八法行名为闻慧,第九法行名为思慧,第十法行修慧所摄。由此三慧于此大乘修诸法行,获最大果:一、最胜故。二、无尽故。由能摄益他诸有情,是故大乘说为最胜。由虽证得无余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说为无尽。

从上述“十法”中可以明显看出,上生弥勒净土的方法是对佛教修行方法的全面继承和弘扬。如果与中国占据主流的往生弥陀净土的方法念佛相比较,其对“闻”、“思”、“修”以及读诵弘扬佛典等修行方法的强调,确实与隋唐其它佛教宗派大不相同。与净土宗和禅宗如果不是“正相反对”,也是差别彰著呵!

窥基在总体上继承了玄奘对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看法,但态度也有一些变化。他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中谈到了弥陀净土判属的问题,与此书卷七“辨因行”时解释了“佛四土胜因”问题。

首先,关于往生“四土”的胜因,窥基说:“法性土唯以二空无分别智为其因缘,证法性理,唯此智故。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后所得智为其因缘,证事五蕴唯此智故。他受用土及变化土,唯以利他后所得智为其因缘。”——这一解释,与玄奘的立场一致。

第二,引用了《般若经》和唯识学派的经典来说明“四土”与修行者的关系。窥基说:“《般若经》云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天亲《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广如彼说,正与此同。此说佛土所化众生其因乃别。其法性土,十地菩萨亦以无分别智为其因缘,圆满法性土,十地不生分有,证会菩萨亦得。如前已说。故诸论云,初地已往生如来家,谓净法界名如来家,于中证会名为生故。自受用土,十地不生,知而不证。他受用土,十地菩萨后所得智为其因缘,无分别智、加行智等而其助因。佛地亦言,分别者,相资通论,理智不为事因缘故。若变化土,地前凡夫以加行智,二乘亦以后所得智为正因缘。”——这一立场明显与唐代主弥陀净土者有很大差异。这也是玄奘从印度传来的说法。“法性土”能依之自性身同以真如之理为体,约性与相不同之义而有身土。“自受用土”是佛四智中之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过去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之佛土之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体具足事相色法净功德,唯以无漏色蕴的色、香、味、触四尘相应,间断声尘为体性。“他受用土”是佛平等性智的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所成熟,随于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亦以无漏色蕴而为体性,以十地菩萨的五蕴,以为体性。“变化土”是佛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由过去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之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有情五蕴及器世界四尘等,以为体性,如弥勒土是净,释迦佛土是秽。又释迦土中说无垢称经时,足未按前,现秽非净,足按以后,暂令见净,此土就佛所变唯是无漏,若就有情所变,通有漏、无漏。

第三,窥基总结说:“此上所说皆正因缘,若兼助因及缘助者,随应理土,以事行及愿为缘助得。若事土者,以理行及愿为缘助生,有漏净土以无漏为助,无漏土以有漏为助。故《对法》云,唯以大愿善根为因而得生起,诸教所说种种不同,皆随所宜应时而说,非即决定。《无垢》所言,八法无疮,生于净土。《佛地》所言,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此二皆是他受用因。《无垢经》言,发起无上菩提心土,乃至十善业道是为净修佛土者,通说有漏、无漏二因相资,生于他受用土,亦可通说生变化净土。”——这一部分的说法,也与单纯主念佛往生不同。

最后,窥基在此特别地罗列了当时对弥陀净土的两种学说法。他说“《观经》所说诸观及孝养父母等,乃至十念为净土因”有二义:

第一种是:“准《摄大乘》等,西方乃是他受用土,《观经》自言阿鞞拔致不退菩萨方得生故,非以少善根因缘而得生故。无著、天亲《净土论》言女人根缺二乘种,等皆不生故。《摄大乘》云,非唯由愿,方乃得生,别时意故。如以一钱货得千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复如是。十念为因,后方渐生。非由十念死后即生,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说十念因生净土故。又说阿弥陀佛身量豪相如五须弥,非他受用,何容乃尔?又《观音授记经》言,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次当补,十地大形,说当补处,非他受用是何佛耶?”此一解释是将弥陀净土归结为“他受用土”。

第二种是:“西方通于报、化二土。报土文证,如前所说。化土证者,《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亦有调达,亦有王城。若非化身,宁有此事?故《观经》说九品生中,有阿罗汉须陀洹等,故生彼者,通有三乘,其土通是报、化二土。若依前解,此是他受用身示现,亦有父母王国,实即无之。实无女人恶道怖等,九品生中阿罗汉等,借彼名说,实是菩萨。”此一解释是将弥陀净土归结为报土和化土。

对于上述关于弥陀净土的两种解释,窥基说:“二释任情取舍随意”,态度较为温和,当代学者因此而认为窥基改变了玄奘以上生弥勒净土为宗趣的观念,这是不大妥当的。如他在《弥勒上生经题序》中仍然判弥陀净土唯属报土。

对于修行此法有所成就者,窥基举例说:“上圣上贤皆修此业。《西域记》说,西方即有无著、天亲、师子觉等菩萨。《高僧传》说,此方亦有弥天释道安、庐山慧远、慧持等。近亲所见,大唐即有三藏和尚、文备、神泰法师等,皆修彼业,兼有上生灵感。或有身在现相,或有将终现相,或有生后现相,人所共知,具如别传。”[⑧]玄奘弟子大乘灯禅师,“常为睹史多天业,冀会慈氏。日画龙华一两枝,用标心至。”此外,窥基弟子义忠“每一坐时,面向西北,仰视兜率天宫,冥心内院,愿舍寿时得见天主,永离凡浊,终得转依。一日……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忠合掌仰视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来引接!’言尽而化。”[⑨]如此等等,不再列举。

--------------------------------------------------------------------------------

[①] 《慈恩传》卷三,《大正藏》第50卷,第233页下—234页中。

[②] 《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正藏》第51卷,第896页中。

[③] 《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正藏》第51卷,第896页下。

[④] 《大正藏》第54卷,第6页下—7页上。

[⑤] 《法苑珠林》卷十六,《大正藏》第53卷,第403页下—404页上。

[⑥] 《大正藏》第38卷,第277页中。

[⑦] 《大正藏》第38卷,第277页下。

[⑧] 《大正藏》第38卷,第277页下—278页上。

[⑨] 《宋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卷,第729页下—730页上。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