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入法界品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2025-01-07 13:35

《华严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汇集过程,因而即便是作为全译的两种汉译本,其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在,六十卷《华严经》分为七处八会三十四晶,而八十卷《华严经》则分为九会三十九品。世所公认,在几种《华严经》汉译本中,数唐译《华严经》的文义最为畅达,晶目也较为完备,在我国汉传佛教中流传也最为广泛。因此,为节省篇幅,本文仅仅依照这一版本来介绍(入法界品)的结构。

在相当一段时间,入法界品是作为单独的经文在印度流传的,因此其具有相当完整的结构。如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就称入法界品为《不可思议解脱经》,或简称为《不思议经》。但是,此经在编入《华严经》之中后,入法界品就成为整部《华严经》的有机组成部分。澄观之后,将善财童子出场之后的部分当作整部《华严经》之流通分的做法大为风行,因此本文采用澄观本、末二会的判释来介绍入法界品的内容。

澄观说:入法界品大分为二。初明本会,二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明末会。亦前明果法界,后明因法界;又前顿入法界,后明渐入法界;又,前总,后别。总、别圆融,本末无碍。又,前即亡修顿证,是正宗之极。后是寄人修入,以辨流通。通、正圆融,中、后无碍。(1)此中,通指流通分,正指正宗分。本会为总,末会为别,本会、末会圆融无碍。此品的本会即全经的第九会逝多园林会,末会又分为五十五会。末会叙述善财童子遵从文殊菩萨的要求至各地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其中五十三位善知识为善财童子演说随顺法界、深入法界的方法,习惯上称之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末会五十五会又可分为五部分,澄观将其分别称之为寄位修行相、会缘入实相、摄德成因相、智照无二相、显因广大相(2)。这五部分分别显示菩萨所具有的五种行相,澄观称之为一高行,二大行,三胜行,四深行,五广行。(3)

然而,关于末会的开合历来说法不一。法藏根据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而判释为:

一,若约所摄之机,唯有三会:一摄比丘会,二摄龙王会,三摄善财童子会。功德云已去并同第三会摄,以所摄之机无差别故。二,若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会,谓初三及后第五十四普门城会俱是文殊,无别主故,余五十一各别人会。是故约主唯五十二也。三,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会,谓善财童子有五十三,比丘及龙各有一故。四,若约主、伴别分有一百一十会。(4)

澄观在继承法藏之说的基础上,依据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对于入法界品末会作了说明。与法藏的理路相仿,澄观也依照能、所对于此品的末会作了判释:

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会。善财童子自有五十三故,虽人有五十四,文殊一人四会说故,德生、有德同一问答,徧友无答不成会故。若以徧友承前指后得名会者,善财童子则有五十四会。是以唯就能化不足定会。(5)

澄观以为只从能化的角度不能定会,而应当将能化与所化结合起来。依照这种标准,法藏、澄观所说的五十五会实际上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加上舍利弗等比丘拜见文殊师利菩萨之会,以及诸龙拜见文殊师利菩萨并且受其开示之会。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文殊师利菩萨于最初与善财童子在福城相见,最后善财童子在普门国苏摩那城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拜见文殊师利菩萨,此二会算一参。而依照法藏与澄观的判释,入法界品中文殊师利菩萨共有四会,即上文所说的文殊一人四会说故。对于入法界品起首文殊师利菩萨辞别如来南下之后的内容,澄观认为可以将其判释为三会:一比丘会,显回小入大故。二,诸乘人会,显通收诸权入一实故。三,善财童子会,显纯一乘机一生成辨故。又前二会表居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财童子信终可入证故。(6)第一、二会是指众比丘与龙分别前去拜访文殊师利菩萨,向其求法,法藏称其为摄比丘会、摄龙王会。而前二会的众比丘与诸龙,居于十信之位没有多久,将能证得何等果位尚不能确定。而善财童子居于十信之位,终能进入法界证得佛果,善财童子会即集中显现了其随顺法界、证入法界的过程。法藏明确说,德云之后的诸会都归于善财童子会摄,而澄观未曾明文说明,但从上下文看,澄观是同意法藏之说的。此外,法藏与澄观都有此品末会分为一百一十会的说法,文繁不再论列。

法藏与澄观的上述说法自然是有道理的,本注译酌情予以采纳。唯独对于文殊师利四会的说法过于细碎,因为文殊师利在福城给予诸龙的开示在经文中很短小,本译注未将其单独列出,因此文殊师利菩萨部分仅将其列为首、尾三会。此外,将德生、有德分为一会,将徧友也列为一会。这样做,也便于将五十三参与五十五会更整然地连缀起来。而这自然是从方便阅读的角度而设想的,是否如此,请读者诸君体察。

(一)本会:逝多园林会

入法界品本会的主题为如来显相,二圣开显,顿证法界,(7)二圣即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本会又分为序分、请佛说法分、三昧现相分、明集新众分、举失显得分、偈颂赞德分、普贤开发分、毫光示益分、文殊述德分、无涯大用分。

佛世尊与以普贤、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五百菩萨以及无量世主等同聚于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这五百菩萨与声闻、世间诸王均于心中产生请求佛为自己宣说佛法的想法。世尊感知了他们的心念,进入了师子吨申三昧而显现出不可思议的神变世界,佛以神力使得逝多林变得美妙庄严,因佛之伟力使得逝多林之上的虚空也变得美妙庄严,并且徧照十方世界。依照澄观的解释,三严表三种缘起,严重阁即装饰重阁藉以显自体缘起,严园林表征有为缘起,严虚空表征无为缘起。十方各有菩萨及其眷属归附来聆听佛宣说佛法。这十方一切菩萨及其眷属都是在普贤行愿中成就的。对于上述菩萨所示现的境界,诸大声闻因为自己的修习善根不足等等多种原因如聋如盲,无法得见。经中以十种比喻来说明声闻众生无法观见佛、菩萨境界的原因。十方世界的十位大菩萨徧观十方而各自说偈赞颂佛德以及此次聚会,并且各自显现自己所证。

当十方的十位菩萨诵完赞颂佛德之偈后,普贤菩萨又为会众详细地以十种法句说明了师子奋迅三昧的内容。世尊为了使得会中的诸位菩萨能够进入师子奋迅三昧,从自己眉间的白毫相放出光明,群集之菩萨因此而进入师子奋迅三昧。此时,文殊师利菩萨秉承佛之神力,观察十方,分别以十三偈通赞逝多林之庄严等此会所具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世间之自在大用。会中因世尊加持之力而进入师子奋迅三昧的诸大菩萨这时也因三昧之力生起救度众生之大用。至此,在逝多林及大庄严重阁进行的本会即结束。

(二)寄位修行相

善财童子拜访的四十一位善知识分别为其演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位菩萨修行的阶位。澄观解释说:初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寄四十一人依人求解,显修行故。(8)这是说,此四十一位善知识的修行方法和修行经历分别象征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

第一,十信位

文殊师利菩萨向世尊告别,欲带领其眷属,南下进入人世间化导众生。舍利弗尊者因为佛力的加持,看到了文殊菩萨的意欲,于是动员与其同住的刚刚出家的六干比丘一起追随文殊菩萨南下。于是,舍利弗带着六干比丘向世尊辞行,来到了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文殊师利接受了这六干比丘的请求,向其宣说发十种无疲厌心的十种趣大乘法,其核心就是如何修证普贤行。六千比丘一经闻听文殊师利菩萨的说法,就获得无碍眼见一切佛境三昧。这是文殊师利第一会。

文殊菩萨一行南行到达福城之东,住于过去诸佛昔日曾经教化众生的大塔。无量诸龙以及城中无量众前来听文殊说法,善财童子也是会众之一,并且得到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格外垂顾。文殊菩萨仔细观察了善财童子得名的因缘以及修行情况,并且劝喻善财童子及其会众发菩提心。文殊菩萨告诫善财童子,要求取无上菩提,应该坚定地寻找参拜善知识,并且建议善财童子前往胜乐国的妙峰山,向德云比丘求教。这是文殊师利第二会的内容,也即善财童子第一参。

依照澄观的解释,文殊师利菩萨会象征着十信位。《华严经》未曾具体言及十信位,兹依据

《菩萨璎珞本业经》将其名义列举如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第二十住位

第三德云比丘会:善财童子遵照文殊菩萨的指点,南下向德云比丘请教。德云比丘教诲给善财童子的念佛法门,是入第一住发心住的法门。;

第四海云比丘会:善财童子又依照德云比丘的嘱咐,继续南下至海门国礼拜海云比丘,海云比丘先告诉他发菩提心的十种内容。海云比丘给善财童子宣讲的普眼法门是进入第二住治地住的方法。

第五善住比丘会:善财童子至楞伽道边的海岸聚落,向善住比丘请教。善住比丘向善财童子宣说的究竟无碍解脱门,是进入菩萨行十住位第三位修行住的法门。这一法门的基本内容是非戒不能修治心地,依戒而无碍解脱。

第六良医弥伽会:善财童子继续南下至达里鼻荼果的自在城,良医弥伽给善财童子宣讲的菩萨妙音陀罗尼光明门是进入十住第四住生贵住的方法。

第七解脱长者会:善财童子继续南下至住林聚落,向解脱长者请教。解脱长者先进入普摄一切佛刹无边旋陀罗尼三昧,得到清净身,于其清净身中观见十方一切佛土、一切佛诸事。解脱长者出定后,将其所见告知善财童子。解脱长者又从三昧起,为善财童子宣说如宋无碍庄严解脱门。这是进入十住第五住方便具足住的法门。

第八海幢比丘会:善财童子继续南下,在阎浮提畔的摩利伽罗聚落观看了海幢比丘于三昧中所显现出的胜境。善财童子历经六月零六日观察思维海幢比丘之三昧力。等到海幢比丘从这一三昧境界之中出来,善财童子立即向其表达了对于这一三昧的极大敬意,并且殷切地向海幢比丘请教。海幢比丘向善财童子宣说普眼舍得三昧的神奇之处。海幢比丘给善财童子宣讲的这一法门,是进入十住第六住正心住的方法。

第九休舍优婆夷:善财童子继续南下至位于海潮处的普庄严园林礼拜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则向善财童子讲解了自己所得的离忧安隐幢的解脱法门。休舍优婆夷说,十方佛都于此宣说佛法,只要进入此园听闻十方佛说法之众生就可进入不退转位,而这一法门之所以能够证得,全赖于十方诸佛的说法开示。这一离忧安隐幢法门是进入十住第七住不退住的方法。第十毗目瞿沙会:善财童子继续南下到达那罗素国拜访毗目瞿沙仙人。毗目瞿沙仙人告诉善财童子,只要发求取菩提之心,必当成就一切智道。毗目瞿沙仙人以手摩善财童子的头顶,使其身未动却自见十方世界微尘数诸佛,并且证得毗卢遮那藏三昧光明。这一无胜幢解脱境界,是进入十住第八住第八童真住的方法。

第十一胜热婆罗门会:善财童子南下到达伊沙那村落,看到胜热婆罗门头顶烈日,身体四面有四个大火堆。这种修行方法叫五热苦行。善财童子跟从胜热婆罗门的教诲以身投入大火堆。当身体刚刚落到火堆上,善财童子立即证得了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这一菩萨无尽轮解脱门,是进入十住第九住法王子住的方法。

第十二慈行童女会:善财童子经过长途跋涉南下到达师子奋迅城,进入师子幢王的宫殿,至诚礼拜慈行童女。慈行童女先从总体上为善财童子大致说明这一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的境界,然后分一百一十八门陀罗尼,详细地对这一法门之境界以及功能作了说明。这一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是进入十住第十住灌顶住的方法。

(三)会缘入实相

从此以下九会十一位善知识都为善财童子说明依照本人的因缘证入实相的方法。澄观解释说:从摩耶下九会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即会前住等成普、别两行,契证法界故。初得幻智,后得幻住,该于中间如幻之缘,入一实故。[一]这是说,以下的十一位善知识都是以自己独特的因缘条件证入实相之理。在此会之前所证得的十住等境界成普徧的和个别的两种行业,依此二行证入法界。这些善知识分别为善财童子演说各自证入法界的独特因缘,因此这一部分名之为会缘入实相。

第四十三摩耶夫人会:善财童子刚刚发心寻求摩耶夫人,就有宝眼主城神前来为善财童子说明修心的重要性与方法。善眼身众神从其耳下放光加被善财童子,使善财童子获得十眼。名叫善眼的法堂罗剎鬼王,则教给善财童子寻找拜访善知识的方法,先教其十法增长其智,后示三昧息灭其乱心。在宝眼主城神、善眼身众神、善眼法堂罗剎鬼王的教导之下,善财童子得以目睹摩耶夫人的依报、正报。摩耶夫人告诉善财童子,自己证得了菩萨大愿智幻解脱门,因而能够成为诸佛之母。摩耶夫人并且向善财童子讲述了自己做悉达多太子及其它佛、菩萨之母的经历。摩耶夫人又告诉善财童子说:在往古世,过不可思议非最后身菩萨神通道眼所知晓的劫数,那时有一处名为净光的劫,此劫有一处名为须弥德的世界,这一世界有一处名为师子幢的四天下,此四天下中有一处名为自在幢的王城,此王城之中有一位名为大威德的转轮王。在这一王城的北边,有一处名为满月光明的道场,其道场神名为慈德,当时有一位名为离垢幢的菩萨在此道场中成佛。那位道场神就是摩耶夫人的前身,那位转轮王也就是现今的世尊毗卢遮那佛。

第四十四天主光女会:天主光女告诉善财童子自己证得了无碍念清净庄严解脱法门,以此法门能够记忆无数的菩萨修行成佛的全过程。

第四十五徧友童子师会:徧友童子师向善财童子又推荐善知众艺童子师,嘱咐善财童子前去请教念诵菩萨字智法门。

第四十六善知众艺童子师会:善知众艺童子师向善财童子讲解菩萨字智法门。字为法门之义,四十二字分别象征菩萨行的四十二阶位。

第四十七贤胜优婆夷会:贤胜优婆夷向善财童子讲解了无依处道场解脱法门,获得此法门即出生胜德不可穷尽,转依究竟显德无尽。

第四十八坚固长者会:坚固长者向善财童子讲解了无著念清净庄严解脱法门,获得此法门即勤求正法无有休息。

第四十九妙月长者会:妙月长者向善财童子讲解了净智光明解脱法门。

第五十无胜军长者会:无胜军长者向善财童子讲解了无尽相解脱法门,得以观见无量之佛,获得无尽藏。

第五十一最寂静婆罗门会:最寂静婆罗门向善财童子讲解了诚愿语解脱法门,并且说明其以住于诚愿语的缘故,随意所作,莫不成功满足。

第五十二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会:二位童男、童女告诉善财童子自己证得的是幻住菩萨解脱法门,见一切皆为幻住。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向善财童子解释弥勒所具的功德,激励善财童子前往拜见求法。其中,以十类九十八门标举菩萨应该修行的法门。其十类为:一,上求菩提行;二,下救众生行;三,自断惑障行;四,劝物出离行;五,净自根欲行;六,力用自在行;七,摄法治惑行;八,供佛摄生行;九,悲愿深广行;十,证入圆满行。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激励善财童子应该侍奉一切善知识。

(四)摄德成因相:弥勒菩萨会

这是〈入法界品〉末会的第五十三会,澄观解释说,此会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具有象征意义,慈氏一名摄德成因相,会前二门之德并为证入之因故,故法门名三世不忘念,则摄法无遗。[二]这是说,前述寄位修行相、会缘入实相所成之功德同为证入佛地之因,因此弥勒菩萨之法门名为三世不忘念,澄观以为此会尽摄全部法门。

善财童子在南下的路上,仔细回忆自己往昔的一切活动,产生了后悔往昔而发心修行的心理活动。善财童子回味着拜访诸位善知识之所得,进入无比之智慧境界。到达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前面,善财童子顶礼弥勒菩萨,不可思议之善根一时弥贯善财童子的身心之中。善财童子在弥勒菩萨面前以长行、偈颂体赞颂大庄严园中的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的功德庄严。善财童子在赞叹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诸菩萨之后,看见在天龙及其许多众生的围绕下,弥勒菩萨来到这座楼阁中。善财童子立即拜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善财童子介绍给会中大众,并以偈语称赞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听完弥勒菩萨的称赞后,不禁欢喜踊跃,身毛竖起,悲泣哽噎。善财童子起立合掌,恭敬礼拜弥勒菩萨。依持着文殊师利菩萨心念之力的缘故,无数花朵、璎珞、种种美妙的珍宝不觉之间忽然自然自盈其手。善财童子非常欢喜,随即将其奉上散布在弥勒菩萨的身上。

善财童子向弥勒菩萨恭敬地请教如何修习菩萨行和菩萨道。弥勒菩萨指着善财童子向会众作介绍,并且高度赞扬善财童子发菩提心、修习菩萨行的功德。弥勒菩萨称赞善财童子能够发菩提心,并且以一百一十种比喻来称赞菩提心。澄观说这些比喻所言都通于三种发心,且菩提心徧该诸地[三]。

弥勒菩萨先以一百一十八种比喻称赞菩提心,接着又以一百零三种比喻来称赞菩提心所具有的广多无量的自在功德。弥勒菩萨又让善财童子进入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周徧观察,以学习菩萨行。善财童子请求弥勒菩萨打开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让自己能够进入。弥勒菩萨至楼门前弹指出声,其门自开,善财童子得以进入,看到了楼阁中的奇异庄严。善财童子看见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如此不可思议的自在境界,生出大欢喜,进入无碍解脱之门。由于进入了无碍解脱境界,善财童子得以看见弥勒菩萨从初发心、修行得法,一直到其随类摄取众生的整个过程。

善财童子因为获得了不忘失忆念之力的缘故,才获得了见十方清净之眼、善观察无碍智、诸菩萨自在智,并且因为获得了诸菩萨已入智地后所具的广大解,所以,他才能在此楼阁中见到如此奇异的境界。弥勒菩萨进入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以弹指作声,将善财童子从三昧定中唤出。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你因为菩萨之法力加持的缘故,才见到如此的境界。善财童子请问此法门之名,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这一法门名为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

善财童子又向弥勒菩萨请教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法门所具如此境界的本源。弥勒菩萨则回答说,此法非去非来,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善财童子所见到的一切景象都是凭借菩萨智慧神力而住,也是不住于内,不住于外,非来非去的。

善财童子又询问弥勒菩萨是从何处生出的。弥勒菩萨以三层来回答:第一,从法身而言,无来之来,来即无来。第二,从相即实报言之,从万行中来。第三,从化身、现身而言,从随机熟处而来。这三层即法、报、化身,亦体、相、用,亦理、行、事。又初唯理,后唯事,中一具理、事。[四]善财童子又向弥勒菩萨请教菩萨的生处,弥勒菩萨先回答菩萨的十种生处,后又向善财童子说明出生菩萨的二十种因缘。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自己为了化度众生的缘故,而生于阎浮提界的摩罗提国中的拘咤聚落的婆罗门家,当自己在未来成佛之后,善财童子可以与文殊菩萨一起来与其相会。

(五)智照无二相:文殊师利菩萨会

这是〈入法界品〉末会的第五十四会。澄观解释说,此会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具有象征意义,谓行圆究竟,朗悟在怀。照前行等唯一圆智,更无前后明昧等殊故。[五]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此会显现出以智慧朗照菩萨行,行、智并无前后而圆融无碍。

善财童子经历了一百十城之后,到达了普门国苏摩那城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门前,他思惟文殊菩萨,随顺观察。这时,文殊师利菩萨远远地伸出右手抚摩着善财童子的头顶,为其说法,使其进入普贤行道场,文殊师利菩萨则隐藏起来,没有现身。

(六)显因广大相:普贤菩萨会

这是〈入法界品〉末会的第五十五会,澄观解释说,此会以普贤菩萨为会主,具有象征意义,普贤一人名显因广大相,始觉同本,圆觉现前,称周法界,无不包含故。[六]普贤菩萨象征成佛之因,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显现成佛之大因,因而称之为显因广大相。

善财童子因文殊师利菩萨等善知识的教诲,趣求成佛之心普徧增长,所得之境界也渐为深邃。这时,善财童子生起强烈的欲拜见普贤菩萨之心,便生起十一种正观普贤境界之心。由于生起此等心,善财童子得以看到十种瑞相和十种光明相。善财童子看见十种光明之相,渴望见到普贤菩萨之心更加强烈。

随即,善财童子摄止自己散乱之心住于定境。在定境中,善财童子观见普贤菩萨坐于莲花狮子座上,普贤的智慧境界无量,普贤菩萨的每一毛孔之中出生无限无量的美妙境界。善财童子又重新观想普贤菩萨体内所包含的一切境界,并且将在此看到的境界与在其它处所见到的境界进行比较,证实普贤菩萨之境界是殊胜的境界。善财童子因为看见如此殊胜的境界而获得十种智波罗蜜。获得此等智慧之后,普贤菩萨即伸手抚摩善财童子的头顶,善财童子随即又获得无数三昧,在每一三昧之中显现出无数境界。

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讲解自己获得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清净无上色身及其救护众生的种种神通的因缘。普贤菩萨鼓励善财童子观看普贤神奇的、清净的身体。普贤菩萨说,如果众生见到或者听说我的清净国土,就一定会生于这一清净国土中;如果有众生见到或者听说我的清净身体,就一定会生于我的清净身之中。善财童子应普贤菩萨的要求重新观看普贤菩萨的色身,看见其每一毛孔之中都含有种种世间、种种众生,看见普贤菩萨的色身徧于诸国土并且生起教化众生的大用。善财童子又看见自己的身体在普贤菩萨的身内,并且在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由此,善财童子感觉到自己所获得的善根、多种境界、功能以及所进入的国土海,都远远无法与普贤菩萨相比较。看到如此神奇之境界,善财童子获得了普贤菩萨行愿之海。

普贤菩萨首先以偈颂体告诉善财童子,佛果之海离言而难说难思,今姑且以现佛之德来显示善财童子之果相。在座的诸位菩萨听说普贤菩萨的说法之后,都产生渴望、景仰。普贤菩萨应诸位菩萨之要求,以九十五偈赞颂难思难议的佛德。这九十五偈赞叹毗卢遮那佛之十身圆满二十一种殊胜功德。

End

法界

法 界◎ 杨仁山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摘自《佛教三字经》

人法界

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阿修罗道是这样危险,那么人道呢?人道也有善,也有恶,所以说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这个人,性情很温和的,和谁都能合得来,所以说人道和合。来做人,

每逢节庆更要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妙莲法师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大陆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

法界无障碍

法 界 无 障 碍◎ 太 虚法界无障碍者,法界即真如别名,即无分别智相应之真如。又如世言宇宙,非但指空间时间,实包一切物而言。此法界者亦复如是,乃总括此诸法而言也。诸法中无论任何一法,皆诸法之总

徐恒志:涵芬集 本书内容提要 徐恒志居士简介 目录 序

本书内容提要《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涵芬集》是徐老示寂后,由门人许洪亮等编录遗稿而成,内容包括: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书信集续编、记徐老与吕香光老居士的一段因缘、徐老谈心中心与祖师之采访录、关于参禅的几个问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内容简介

生活中的佛教内容简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一日千里地发展,社会在全速前进。为回答佛教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本集辑录作者最新研究成果,说明佛教是能与时俱时的宗教,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它都可为社会的不

云岩昙晟《宝镜三昧歌》的内容

对于云岩昙晟禅师,相信大家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了,而且相传云岩昙晟禅师还作有《宝镜三昧歌》,但他并没有把这首四言偈颂向丛林中公开,而只是付嘱给他的门人洞山良价了,那么关于云岩昙晟《宝镜三昧歌》的内容,其

缘起的内容

缘起的内容:缘、因、果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

心中心法内容

心中心法有六个手印和一个咒语,修法简便易学,既不用修加行与前行,更不须观相或观想,因为和禅宗一样从第八识起修,且有佛力加持,故易直下见性。密咒为佛、菩萨于禅定中将自己的心化作的密语,如同发电报时所用

杨维中:天台宗性具善恶论评析

天台宗心性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性具善恶理论来论说理体与心体的关系。台家也屡屡以之自炫。性具善,他宗亦多言之,唯性具恶乃天台宗之独创。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作为天台宗心性论核心范畴的一念心,其全称为一念

杨维中:本体与心性:论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

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

杨维中:入法界品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华严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汇集过程,因而即便是作为全译的两种汉译本,其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在,六十卷《华严经》分为七处八会三十四晶,而八十卷《华严经》则分为九会三十九品。世所公认,在几种《华严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学、修、悟

在我看来,整个佛教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学、修、悟。学的内容主要是指知识、理论与技能,修的范围很广,不仅指严格的宗教意义上的修行方式,如禅坐等,也包括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义的修行包括

杨维中:元代华严宗的传承

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是祖述唐代的澄观、宗密思想以及宣唱经典和着力修持为主,理论上无多少创见,著述也不多。此一时期的华严教僧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五台山、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于五台山传播华严学的有文才、

杨维中:禅悟与佛教教育

一、不立文字与言下便悟尽管将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连用以概括禅宗究竟始于何时、出于何典,仍旧难于准确考定。但是,这三语确实准确概括了慧能及其南宗禅的特色。禅学时期,尽管有藉教悟宗的倾向,但对于语

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

佛教的产生与其它宗教一样,也是对于人类死亡与人生问题的回应。佛陀当初的悟道,就是力图在印度流行的各种宗教解脱的方法之外,另行开辟一条解脱生死以及人生痛苦的可行道路。与印度其它宗教一样,佛陀面临的最大疑

杨维中:玄奘大师的弥勒信仰及其影响

对于唯识宗来说,弥勒信仰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传说中瑜伽行派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从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说而来。在唐代,玄奘、窥基积极弘扬兜率上生信仰,因此弥勒信仰成为法相唯识宗的传统。本文在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

第三部分北天竺记游【题解】经过三年多的长途跋涉,法显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天竺国境。时为公元四0一年末。法显度过葱岭后抵达北天竺境内,看到的第一个国家是陀历国。自此顺岭西南行,道路险阻,崖岸绝险,石壁千仞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杨维中:中国佛学 导言

中国佛学作者:杨维中导言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中国的佛教思想家不仅以自己的宗教修持,身体力行体证佛法,而且以其卓越的理论思辨为中国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仅如此,佛教中国化的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第二部分西域记游【题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其在西域的行程。这里所用的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指《汉书》卷九十六所说的,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法显在其表述中,将「西域」与天竺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题解】从拘夷那竭城南下之后,法显在中天竺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四大佛教圣地进行的。这四大圣地就是毗舍离、巴连弗邑、王舍城以及迦尸国波罗捺城。其中,巴连弗邑是法显停留时间最长的地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题解】法显、道整与慧景三人翻越小雪山,向西天竺进发。慧景由于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在攀登小雪山北坡时,因不堪狂风暴雪而寂灭,法显抚尸痛哭。至此,与法显一同从长安出发的四人,在张掖镇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题解】法显、道整二人离开西天竺诸国来到了中天竺。中土的佛教徒在古代习惯上将中天竺称之为「中国」。这个地域是佛教发源地,也是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法显在中天竺不但行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题解】法显从东天竺的多摩梨帝国搭乘商船来到师子国。师子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佛教是公元前二世纪由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长老传进来的。大乘佛教产生以后,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斯里兰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题解】法显从瞻波大国东行几百里路程,到达了印度东海岸的海口城市——多摩梨帝国的首都。这个城市是古代东印度重要的港口,为水陆交通中心,有航线赴南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地。这是法显到过的唯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题解】法显带着从师子国以及中天竺所求得的总共九种经律写本,搭乘商人的船舶,踏上了惊心动魄的归国历程。时为东晋义熙七年七月,即公元四一一年八月。商船东下两日,便遇到了暴风雨。风大雨狂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二、佛法东渐

二、佛法东渐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非常值得给予特别关注的事件。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在中国,既不是完全保持原样的复制,也并非脱离原本文化而做的独立发展,而是一种既保持了佛教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三、“格义佛教”

三、格义佛教尽管佛教传入中土很早,但是,直至东晋时期,中土人士并未完全领悟佛教的精深教义。曹魏正始年间,新生的玄学思想逐渐成了当时思想界的主流。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是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的,一方面举行法

杨维中: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高僧法显传》一卷,东晋法显撰,《大正藏》卷五十一。《历游天竺记传》一卷,东晋法显撰,金陵刻经处本。《〈佛游天竺记〉考释》,岑仲勉着,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四年版。《〈法显传〉考证》,

杨维中:附录一:法显法师传

附录一:法显法师传释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人也。显有三兄并龆齿而亡。其父惧祸及之。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送还寺,信宿便差。不复肯归。母欲见之不能得,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十岁遭父忧,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十部分 跋

第十部分 跋【题解】这是此书原本就有的跋语,其作者不详。从文中所言考察,此跋语的作者与法显交往深厚,并且在京师建康有一定的地位。义熙十二年,法显在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译经,所以,此跋语的撰写者肯定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