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试论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
2025-01-14 10:51

作为一位与时俱进的高僧,真禅法师既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论识见,又具有卓越的实践品格和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是上世纪振兴中国佛教的一代高僧。真禅法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仅通过真禅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阐发,尤其是他在玉佛寺所进行的人间佛教建设的实践,来略微展示真禅法师上述两方面的成就。

真禅法师(19161995)诞生在中华文明面临新的冲击、中国社会进行艰难转型的时刻。那时候,中国汉传佛教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之中。在这样一个时刻,1923年,真禅法师于东台净土庵出家,16岁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出家后的真禅法师,先后参学于东台三昧启慧佛学院、焦山定慧寺佛学院、竹林寺佛学院、南京华严速成师范学院、上海佛学院、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等,广泛学习经律论三藏,对于汉传佛教诸宗大都有所涉猎。此中,以亲近应慈法师时间最长。应慈法师是安徽歙县人,俗姓余,字显亲,自号华严座主。应慈师毕生以弘扬华严为职志,以参禅为心宗,倡刻《华严经》三种译本、《华严五教章》(法藏)、《华严大疏演义钞》(澄观)及《法华》、《楞严》、《楞伽》等诸经疏。他是佛教界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抗战时期,多次拒绝敌伪请他主持法会的要求,其民族气节,为世人所称颂。主要着述有《心经浅说》、《正法眼藏》、《八识规矩颂略解》等。这一师承,大致成为真禅法师以后弘法的方向。新时期以来,真禅法师先后在上海玉佛寺、静安古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以及全国一些名刹讲经弘法多次,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中的《妙严品》、《十地品》、《净行品》、《三昧品》等,其它尚有《地藏菩萨本愿品》、《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药师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从基本倾向来说,真禅法师用力最多的是华严、禅宗和净土。

尤其重要的是,在青年时期,真禅法师充分感受到了以太虚大师为代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理念和艰难实践。二十多年前(1983年),在太虚大师圆寂36周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上,在赵朴初会长及班禅、正果、明真、真禅法师等的大力倡导下,终将人间佛教思想确定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思想;将人间佛教放在了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使人间佛教成为中国大陆佛教现代化的基础方向。此后真禅法师积极投身到人间佛教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之中。可以说,从1979年6月之后,真禅法师在其先后出任住持的玉佛禅寺、静安寺以及开封大相国寺,无不忠实地贯彻了人间佛教理念。

总体上说,真禅法师对于人间佛教的理论阐发和具体实践至少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探索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坚定地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国家之中,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最重要基础就是爱国爱教的高度统一。真禅法师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而且重要的是其突出的实践功绩。正如时人所公认的,他是佛教界一位爱国爱教的杰出典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在苏北参加僧侣救护队,支持抗战,救护伤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撰文号召僧人必须爱国爱教。特别是他担任上海佛学院院长后,经常教导青年学僧要爱国爱教。他说: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合格僧青年,首先必须坚持爱国爱教的原则。在他看来,爱国爱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他说:爱教必先爱国,爱国才能爱教。又说:爱国历来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历史上的法显、玄奘、义净诸大师,他们为求法历尽艰难,出生人死,抵达天竺。当他们经过刻苦用功,获得殊荣的时候,并未乐不思蜀,而是一心想回来弘法。近代佛教史上的爱国高僧圆瑛等法师,在国难当头奋不顾身领导佛教四众弟子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等等,不一而足。

真禅法师敏锐地指出,在现时代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爱国的具体内容就是佛教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努力。对此,真禅法师在《谈谈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一文中认为,佛教是能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他一方面认为佛教本身(佛教思想及其优良传统)就具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功能,由于有这种功能,使相适应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政府切实认真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这种相适应由可能变为现实。他的这种认识,引导了许多佛教徒端正了对爱国爱教的认识,坚定了爱国爱教的信念,坚持走爱国爱教的道路。

让我们看看《谈谈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一文的论证思路。在这篇论文中,真禅法师是从三个大方面去论证的:

其一,佛教本身具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功能。因为:(1)佛教教义中的一些核心思想,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因素。如缘起性空和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无我利他、度生无尽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等等。(2)佛教界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3)佛教所发扬的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4)佛教所发扬的重视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又一个重要方面。(5)佛教发扬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也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其二,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前提。对于这个基本前提,真禅法师引用了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一文中的说法:实现相适应有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党和政府切实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正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私事,从法律和政策上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权利和宗教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这一基本前提已经基本具备。因此,真禅法师真诚地反思佛教界自身的现状,寄希望于教界同仁的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

其三,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佛教和佛教徒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就是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中所说的:佛教与政权相分离,不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教育,不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佛教不受外国势力支配;佛教徒爱国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通观真禅法师的这篇鸿文,尽管其人已逝十年,此文在现在仍然可以说是这一论题的为数不多的优秀阐释。

第二,发掘发挥佛教的文化功能,充分估价佛学研究的重要性,注重与佛教学术界的互动

这一方面也是真禅法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坚决反对佛教是佛教,文化是文化,是两回事,甚至认为佛教与佛教文化也不是一回事的观点。在一次对信众的谈话中,真禅法师较为集中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对这一问题有误解,问题在于:一是没有真正弄清楚究竟什么是佛教,二是没有弄清楚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此,他从什么是佛教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文化等三方面较为详细地谈了他的看法。真禅法师指出: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如此之大,所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十分重视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他把注重佛教学术研究,看成是我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号召佛教界要大力发展。

从历史上看,佛教的兴旺不兴旺,发达不发达,主要是看佛教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怎样。我们说,隋唐是我国佛教的全盘时代,主要是那时候佛典的翻译规模空前,印度的大小乘佛典,基本上都被翻译了过来。同时高僧辈出,独立撰着佛教著作之风盛行。所有他们撰写的佛教著作,在数量上要比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典多得多。又如,我们说,民国年间,是中国佛教在近代的复兴时期,也是指那时的佛学大师和居士们撰着了大量著作。所以,我们今天弘传佛教,不仅仅是开放寺庙,供信徒瞻礼和供游客游览。主要还是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文化,要撰写佛学著作,整理佛教经典,发挥佛教义理,特别是要发扬佛教义理中积极的部分,为我们今天四个现代化服务。

目前,玉佛寺在觉醒大和尚的住持下,在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投入方面,颇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势。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们就充分地了解了玉佛寺为何会始终一贯地重视佛教文化的弘扬,重视佛学研究,并且积极参与到佛学研究之中去。

第三,重视僧教育以及居士教育,因为二者是人间佛教的承当者和落实者

真禅法师自己在青年时期,曾经在好几所佛学院求学、参问。在上世纪肋年代佛教重新恢复之后,佛教界面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局面,真禅法师于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佛学院的教育中去。在许多场所,真禅法师都大声疾呼:大力培养青年僧人,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整个佛教界的重视。真禅法师以自己主导上海佛学院的教育实践,为中国佛教培育出不少栋梁之材。真禅法师文集中有许多与居士的谈话以及对居士的开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略微窥见真禅法师对于居士教育的重视。玉佛寺在觉醒大和尚的领导下,利用多种有效的、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社会,面向居士,弘扬佛法的精义,展示佛教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引起了广泛的赞誉。这一做法无疑是对于真禅法师的主张和实践的继承和发扬。

第四,注重发挥佛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参与社会慈善和教育事业

真禅法师在《佛法与人生》一文中说:我们出家人也不是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的。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他又说: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由于这一认识,真禅法师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怀残疾孤儿。十余年间,代表玉佛禅寺、静安古寺和以个人名义先后捐赠给上海残疾人基金会、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及全国各地的社会公益事业,总计人民币七百余万元。还曾设立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以帮助贫困残疾儿童。并担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这样的具体事例很多很多,此文不再列举。而尤其应该指出的,真禅法师的这一事业同样也被觉醒法师住持的玉佛寺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其实,语言的纪念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真禅法师最好的纪念就是更好地继承他所实践的人间佛教的理念和事业。这还需要佛教界、佛学界继续共同努力。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龟兹佛教的转折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李炳南: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