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
【题解】
法显从瞻波大国东行几百里路程,到达了印度东海岸的海口城市——多摩梨帝国的首都。这个城市是古代东印度重要的港口,为水陆交通中心,有航线赴南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地。这是法显到过的唯一一个东天竺国家。
多摩梨帝国
从此东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国①,即是海口②。其国有二十四僧伽蓝,尽有僧住,佛法亦兴。法显住此二年③,写经及画像。
【章旨】法显由瞻波大国继续东行到达了面临海口的多摩梨帝国。此国佛法兴盛,法显在此居住了两年。
【注释】①多摩梨帝国:《大唐西域记》卷十作「眈摩栗底国」,均是梵文Tqmralipt]的音译。玄奘说,此国「周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其古城遗址位于今印度西孟加拉米德那浦尔县(Midnapur)的塔姆鲁克(Tamluk),在胡格里河(Hooghli)与鲁甫纳拉扬那河(R[pnqrqyaa)汇合处上游的十二英里处,古城位于鲁甫纳拉扬那河的西岸。
②海口:多摩梨帝国的首都是胡格里河与鲁甫纳拉扬那河两条大河交汇后流入孟加拉湾的入海口,是古代东印度重要的港口,为水陆交通中心,有航线赴南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地。唐代的玄奘、义净、大乘灯都到过此地。义净赴印度是从此地登陆的,归国时也是从此地登船的。
③住此二年:即义熙四年至五年,公元四0八年至四0九年。
【语译】法显从瞻波大国出发向东行走近五十由延的路程,就到达了多摩梨帝国。这个国家的首都就是海口。多摩梨帝国总共有二十四座佛教寺院,全都有僧人居住。多摩梨帝国佛法也很兴盛。法显在这个地方居住了两年,抄写佛经并且学习绘制佛像。
【说明】
自此,法显在天竺的活动记述完毕。古代中土将天竺称为「五天」,也就是将「天竺」划分为北天竺、西天竺、中天竺、东天竺以及南天竺五个地理单元。法显的行程未及南天竺,而其余的北、西、中、东天竺都曾涉足,特别是在中天竺停留了六年之久,基本实现了其寻求律本的理想。
法显于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即公元四0一年底,到达北天竺陀历国;至东晋义熙五年,即公元四0九年冬天,离开多摩梨帝国。法显在天竺的巡游与写经活动,历时十年之久。
End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佛经都是这样,以如是我闻开头,也译作闻如是,意思是:下面所说的经,是我亲自听说的。我,为结集经典者自称。或说大乘经是文殊菩萨带领阿难在窟外结集的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据佛经所说,佛在法会中的身量,在人中比常人高一倍,在天中比天人高一倍,他的光明能够遮蔽所有诸天的光明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这时候就有疑惑了,他想,菩萨如果心净其佛土就净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时候,
晨光中,栖霞寺山门前香客纷至。信徒点燃檀香、四面祭拜,虔诚祈祷、祈求来世今生富贵平安。香烟袅袅、直升西庭,佛闻欢喜;古木参天、远山肃穆,佛法庄严。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初为木塔,后
第四祖优波毱多,咤利国人,姓首陀氏。师商那和修,出家得道,有异迹,号为无相好佛,度人最众,所记其人筹数盈溢石室。将入灭,遂以法付其弟子提多迦。根据《传法正宗记》记载优波毱多尊者,咤利国人也,亦曰优波崛
天台宗心性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性具善恶理论来论说理体与心体的关系。台家也屡屡以之自炫。性具善,他宗亦多言之,唯性具恶乃天台宗之独创。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作为天台宗心性论核心范畴的一念心,其全称为一念
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
《华严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汇集过程,因而即便是作为全译的两种汉译本,其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在,六十卷《华严经》分为七处八会三十四晶,而八十卷《华严经》则分为九会三十九品。世所公认,在几种《华严
一、心意识与三能变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第七名意,余识名识。从心的变现功能而言,此八能变识可分为三种即三能变。《唯识三十颂》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在我看来,整个佛教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学、修、悟。学的内容主要是指知识、理论与技能,修的范围很广,不仅指严格的宗教意义上的修行方式,如禅坐等,也包括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义的修行包括
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是祖述唐代的澄观、宗密思想以及宣唱经典和着力修持为主,理论上无多少创见,著述也不多。此一时期的华严教僧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五台山、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于五台山传播华严学的有文才、
一、不立文字与言下便悟尽管将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连用以概括禅宗究竟始于何时、出于何典,仍旧难于准确考定。但是,这三语确实准确概括了慧能及其南宗禅的特色。禅学时期,尽管有藉教悟宗的倾向,但对于语
佛教的产生与其它宗教一样,也是对于人类死亡与人生问题的回应。佛陀当初的悟道,就是力图在印度流行的各种宗教解脱的方法之外,另行开辟一条解脱生死以及人生痛苦的可行道路。与印度其它宗教一样,佛陀面临的最大疑
对于唯识宗来说,弥勒信仰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传说中瑜伽行派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从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说而来。在唐代,玄奘、窥基积极弘扬兜率上生信仰,因此弥勒信仰成为法相唯识宗的传统。本文在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第三部分北天竺记游【题解】经过三年多的长途跋涉,法显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天竺国境。时为公元四0一年末。法显度过葱岭后抵达北天竺境内,看到的第一个国家是陀历国。自此顺岭西南行,道路险阻,崖岸绝险,石壁千仞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中国佛学作者:杨维中导言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中国的佛教思想家不仅以自己的宗教修持,身体力行体证佛法,而且以其卓越的理论思辨为中国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仅如此,佛教中国化的
第二部分西域记游【题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其在西域的行程。这里所用的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指《汉书》卷九十六所说的,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法显在其表述中,将「西域」与天竺
第三节 南北两道的形成隋唐以来的文献传说,地论师分为南、北两道,但关于具体原由、地点则有不同说法,遂引起今人的争论。古代基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发生于洛阳,菩提流支在御道北译经,勒那摩提在御道南译经,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
第一部分由长安西行至沙河【题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从长安出发直到跨越沙河的全过程。法显因感于中土律藏的残缺,于后秦弘始元年,也就是公元三九九年三月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一起,从长安出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题解】从拘夷那竭城南下之后,法显在中天竺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四大佛教圣地进行的。这四大圣地就是毗舍离、巴连弗邑、王舍城以及迦尸国波罗捺城。其中,巴连弗邑是法显停留时间最长的地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题解】法显、道整与慧景三人翻越小雪山,向西天竺进发。慧景由于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在攀登小雪山北坡时,因不堪狂风暴雪而寂灭,法显抚尸痛哭。至此,与法显一同从长安出发的四人,在张掖镇
第五节 地论师南道的传承现存史籍中,勒那摩提的大弟子无疑是慧光,其它的如僧达,虽曾经跟随摩提学法三年,但最后仍然跟从了慧光。关于慧光的弟子,一直有“十哲”的说法。唐裴漼撰《嵩岳少林寺碑》(开元十六年七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在历史上,地论师的注疏、著述极多,也极为庞杂,而且地论师从慧光开始就致力于综合创新,如以“大乘义章”为标题的著述,实际上构成一个传统性的著述习惯。这一点,在南道尤其明显。如慧光著
第四节 地论师北道的传承与转向从现有资料看,地论北道的积弱不振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被道宣记载为菩提流支唯一及门弟子的道宠,一直在邺都弘法。而且,如前文所考证,道宠于天保末年(560年)仍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题解】法显、道整二人离开西天竺诸国来到了中天竺。中土的佛教徒在古代习惯上将中天竺称之为「中国」。这个地域是佛教发源地,也是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法显在中天竺不但行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题解】法显从东天竺的多摩梨帝国搭乘商船来到师子国。师子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佛教是公元前二世纪由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长老传进来的。大乘佛教产生以后,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斯里兰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题解】法显从瞻波大国东行几百里路程,到达了印度东海岸的海口城市——多摩梨帝国的首都。这个城市是古代东印度重要的港口,为水陆交通中心,有航线赴南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地。这是法显到过的唯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题解】法显带着从师子国以及中天竺所求得的总共九种经律写本,搭乘商人的船舶,踏上了惊心动魄的归国历程。时为东晋义熙七年七月,即公元四一一年八月。商船东下两日,便遇到了暴风雨。风大雨狂
二、佛法东渐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非常值得给予特别关注的事件。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在中国,既不是完全保持原样的复制,也并非脱离原本文化而做的独立发展,而是一种既保持了佛教
三、格义佛教尽管佛教传入中土很早,但是,直至东晋时期,中土人士并未完全领悟佛教的精深教义。曹魏正始年间,新生的玄学思想逐渐成了当时思想界的主流。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是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的,一方面举行法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在中国佛教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玄奘都毫无异议地屹立于最伟大的人物的行列。作为一位佛教高僧,他不畏艰险,只身一人,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其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佛教范围而成为中华民
第三节 玄奘归国后的译经活动玄奘回国之后,立即请求太宗允许从事佛典翻译活动。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二十余年,玄奘法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译经和授徒活动。本节将从译场的组织以及翻译成果等几方面论述玄奘三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高僧法显传》一卷,东晋法显撰,《大正藏》卷五十一。《历游天竺记传》一卷,东晋法显撰,金陵刻经处本。《〈佛游天竺记〉考释》,岑仲勉着,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四年版。《〈法显传〉考证》,
附录一:法显法师传释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人也。显有三兄并龆齿而亡。其父惧祸及之。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送还寺,信宿便差。不复肯归。母欲见之不能得,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十岁遭父忧,
第十部分 跋【题解】这是此书原本就有的跋语,其作者不详。从文中所言考察,此跋语的作者与法显交往深厚,并且在京师建康有一定的地位。义熙十二年,法显在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译经,所以,此跋语的撰写者肯定是道场
附录二:法显大师年谱说明:以下文中凡出现月份而未特别标明者,均是指古历而言之。后赵建武六年,东晋咸康六年,公元三四0年 法显一岁法显大约于此年出生于平阳郡平阳县之龚姓人家,其地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关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成果介绍到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代精通唯
(三)僧肇与“以佛释玄”僧肇,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生于东晋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春秋三十一岁。僧肇少时出家,未及成年,已经成为关中地区卓有名声的佛学家
(一)《涅槃经》与涅槃学派涅槃学派是指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大涅槃经》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研习者史籍中称之为涅槃师。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大涅槃经》前,东汉支娄迦谶就译有《梵般泥洹经》二卷,三国魏
五、学派并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等等差别,形成南朝佛教重义学、北朝佛教重信仰修行的特点,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以专弘某一经或某一论的佛
(二)《毗昙》与毗昙学派毗昙学派是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一切有部”《毗昙》类经典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学者史籍中称为“毗昙师”。毗昙即“阿毗昙”,唐代译本作“阿毗达磨”,一般指部派佛教“三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