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十部分 跋2025-01-08 12:40
第十部分 跋
【题解】
这是此书原本就有的跋语,其作者不详。从文中所言考察,此跋语的作者与法显交往深厚,并且在京师建康有一定的地位。义熙十二年,法显在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译经,所以,此跋语的撰写者肯定是道场寺内相当重要的僧人。这位僧人曾仔细阅读过法显在义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所撰写的西行事略。在此僧的劝说之下,法显重新修改补充了自己所写就的文字。这大概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佛国记》之全貌了。
此跋语的撰写者,对法显的人格以及西行的业绩是充满敬意的。保存在此跋语中的法显的几句话语,流贯于质朴的语句中的是法显西行归来的真实感受,弥足珍贵!法显无愧于跋语中的赞誉! 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①,夏安居末,慧远迎法显道人②。既至,留共冬斋③。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④劝令详载。
【章旨】跋语之作者劝说法显重新修订先前所写出的游记。
【注释】①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寿星」是十二星次之一,在十二支中为「辰」。义熙十二年为丙午岁,故云「岁在寿星」,此年为公元四一六年。
②慧远迎法显道人:如章巽校本所云,「慧远」二字只有日本所传镰仓本纔有。但章巽先生却以为「所保留此二字甚可贵」(《〈法显传〉校注》页一八0注[3]。),殊难理解。慧远远居庐山,「亲迎」已不可能。而章先生曲为之解,说「非亲迎,特促成其事耳。」我以为,法显从天竺归来,并且带来梵文经律,在当时特别渴望得到天竺传来经律的江南,京城建康僧俗想必不会充耳不闻,至少已经引起一些反响。所以,法显决定南下建康翻译经律,未必需要有如慧远这样的僧团领袖介绍,方纔可以从事翻译。况且,法显早在义熙九年就来到了建康,所以,可以肯定,此处所言「迎法显道人」与慧远无关,而是另有所指。
③冬斋:从魏晋之际,朝廷在每年的冬至日起开始举行各类盛大之仪式,以庆贺即将来临之新岁。其后,佛教寺院也开始在该日举行盛大法会。在住持说法之时,寺内营斋以供养大众,称为冬斋。
④先所略者:先前虽然写出,但却较为简略的部分。
【语译】义熙十二年,也就是岁星居于寿星方位的丙辰年。夏安居后,迎来了法显道人。法显到来以后,留下来一起度过冬斋。在讲经的空隙,我重新向法显询问游历的情况。法显为人谦恭和顺,所说的所有事情都实实在在。于是,我就劝他将原来写得简略的部分再详细地写出来。
显复具叙始末,自云:「顾寻①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崄,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
【章旨】法显自叙其西行感受。
【注释】①顾寻:反省;回顾。顾,回首;回视。寻,考索;探求。
【语译】法显又从头至尾叙述了一遍。他说:「回顾所经过的历程,现在仍然不觉心惊汗流。我之所以能够乘危履险,从不顾惜这个身体,是因为心中存着一个志向。我这个人生性钝直,志向专一,所以纔置身家性命于不顾,以求达到万分之一希望的实现。」
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①,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知诚之所感,无穷否②而不通;志之所奖③,无功业而不成。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失④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章旨】跋语的作者高度评价法显的不朽功业。
【注释】①大教东流:佛教东渐,传入中土。
②穷否:困厄,不亨通。否,闭塞;阻隔不通。
③奖:劝勉;鼓励。
④忘失:应该校改为「忘夫」,以与下句对应。
【语译】于是,我对这个人的行为感叹不已,如此之人自古以来是少有的。自从佛教向东传播以来,从来没有过如法显这样舍身求法的人。由此可知,真诚之心所感化的威力,是没有什么困厄可以阻挡的;有崇高的志向对于人的激励作用,是没有什么功业不能成就的。成就功业的人,难道不是由于他们忘却、抛弃了普通人所重的东西,而看重于普通人所忘却、抛弃的事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