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元代华严宗的传承
2025-01-08 08:44

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是祖述唐代的澄观、宗密思想以及宣唱经典和着力修持为主,理论上无多少创见,著述也不多。此一时期的华严教僧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五台山、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于五台山传播华严学的有文才、大林了性和幻堂宝严等,元大都著名的华严教僧有妙文、德谦、善柔、定演等。而在江南各地则有浦尚、善学、大同、普瑞等。

五台山寿宁寺也有华严传承。寿宁寺古名王子焚身寺,始建于北齐中期。金末此寺毁于战火。时有普雨大师者,雁门人也。披剃从缁,戒行无阙。躬口帝阙,亲受皇宣,特赐普雨大大师之佳号,开立五台之山门。覩此荆榛。喟然兴叹,奋大愿力,誓复故规。凿辟荒芜,恢宏旧口,重兴梵宇,再整伽蓝。使寿宁宝剎腾光,玉殿瑍楼晃耀。根据《祁林院历代圣主恩慧抚护碑》记载,先是兵革扰攘,本寺田土多为豪民之所占种。后遇合罕皇帝登于震极,普雨大师亲受圣旨,抚护山门,命文深、文用二师为口使臣。凡寺之常产,在于坚州地面者,例皆归复,聊备一时之供,僧众稍以得安。此中所述的合罕皇帝是指太宗窝阔台。由此可知,普雨为金末元初的僧人,为元初汉传佛教的恢复做出了贡献。文中所说的文用有一行童,后来被称为华严菩萨。

除五台山外,元大都与江南各地也聚集着许多华严宗僧人,宣讲华严经教,依教修行。

京师大都宝集寺有一隐然若显的华严传承。缪全荪辑《顺天府志》卷七宝集寺项下引《析津志》所录《宗原堂记》,文中说:宗原堂者,大宝集寺之丈室也。佛殿前石幢刻曰:大唐幽州宝集寺。唐碑亦有宝集之名,寺创于唐世可考见矣。辽统和间,沙门彦珪大开讲筵,继者彦琼、宗景,克弘圆顿之教。重熙间,慧鉴以左街僧录检校文章应制大师,赐紫金。传妙大师思愿尝命较试经典,通慧圆照大师、崇禄大夫检校司空智遍,皆振其道于天会之间。大定间,沙门澄晖重兴寺宇,行业昭着,翰林学士承旨党文献公为题诸扁榜。大觉圆通大宗师守司空志玄,当承安间,统领沙门;暨归国朝,行业高峻,王侯将相,争趋下风。世称长公。这段史料讲述的主要是大宝集寺从辽代至元代中后期历代住持传播华严宗的法脉传承情况。其中,辽统和(983 1011)间,沙门彦珪大开讲筵,继之者有彦琼、宗景。文中的圆顿之教很大可能指华严宗 .重熙年(10321055)间,慧鉴被赐紫金袈裟。辽天会年(11231137)间,有传妙大师思、通慧圆照大师、智遍等弘扬其教。金大定年(11611189)间,沙门澄晖重修被战乱破坏了佛寺。此事,《元一统志》记载为金大定十六年重修。至金末元初则有志玄弘扬华严宗。金承安年(11961200)间,志玄任僧官,统领沙门。志玄被尊称为长公,影响继续扩大。《元一统志》卷一大明寺条下:按《重修寺记》,乃宝集寺大觉圆通大师志玄,大元开国统御之际,见古燕大明古刹物老僧残,考其遗迹,乃金正隆二年安远大将军甄孝兴所建,旧名甄乐。师以金易其地,打阐法筵,律仪为世所重。门资洪济极老复开疏增修。

关于宝集寺在元代的传承,《宗原堂记》记载:一传而为领释教都总统传戒三学都坛主行秀;再传而为领诸路释教都总统三学都坛主园明;继以领释教都总统开内三学都坛主、开府仪同三师、光禄大夫大司徒邠国公知拣。这里讲到入元之后,宝集寺的三代传承,加上后文所说的妙文、晋宁则堂仪公则为五代。

关于领释教都总统传戒三学都坛主行秀的所指,目前的资料有限,但可以肯定,此行秀不大可能是是金末元初曹洞宗高僧万松行秀。关于万松行秀住于宝集寺的文献材料,目前仅见于《补续高僧传》卷十八:次,迁宝集、万寿,又移席报恩。而经过查考,元代设立释教都总统的职位是在万松行秀圆寂(1246)之后。根据文献记载,禅宗临济宗的海云印简(1202-1257 )于元定宗二年(1247)统僧。丁未年(1247),贵由皇帝即位,颁诏命海云统僧,赐白金万两,师于昊天寺建大会为国祈福。辛亥年(1251),蒙哥皇帝即位,颁降恩诏,顾遇优渥,命师复领天下僧事。蠲免差役,悉依旧制。在海云之后,担任释教总统的是禅宗曹洞宗高僧雪庭福裕(12031275)。宪宗癸丑年(1253年),福裕被宪宗蒙哥召诣帐殿,奏对称旨,授都僧省之符,领导佛教。这应该是释教都总统所设置的时间上限。至元二年二月甲子,诏谕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已经有释教都总统所的明确记载了。而宝集寺行秀何时担任释教都总统,文献未明确记载,不过可以凭借善柔的生平行历作一大致推断。

关于崇国寺华严传承,现存的《大元重修崇国寺碑》及其碑阴额《祖师隆安传嗣之图》有丰富的资料可供研究。其中,《大元重修崇国寺碑》记载:孤峰智学,十一岁皈依崇国寺敬公剃发。壮年游学,随洪公学,游刃《华严》等经论。后于崇国云岩如公处。愈事讨研,遂嗣其法。至正壬午主南城之崇国。至正壬午为1342年。至正十四年(1354)七月十四日《大都崇国寺圣旨碑》中有大都里有的南北两崇国寺、天寿寺、香河隆安寺、三河延福寺、顺州能云寺、遵化般若寺等寺院里住持佛日普明静慧大师孤峰讲主学吉祥的称呼,可知,智学法师兼了六所佛寺住持。由这些可推知,崇国寺的华严传承一直压延续到了元末。

在江浙一带传播华严宗且影响较大的是大同法师一系。而根据宋濂在《佛心慈济玅辨大师别峰同公塔铭》中所记载,大同法师是南山萃冥嗣法弟子,而南山萃冥是数种华严宗法脉都列入的祖师。

江浙一带著名的华严僧人还有盘古丽水、浦尚希谷和古庭善学等。

元代在云南地区传播华严宗义的是苍山再光寺沙门释普瑞。普瑞法师,生卒年不详,字雪庭,别号妙观,云南榆城人。少年出家,后参学于皎渊法师,得到印可。不久,信众建再光寺,延请普瑞任该寺第一任开山主持。普瑞积多年心血,撰成《华严玄谈会记》四十卷,虽印心南宗,恒阐华严为业。普瑞还善于讲经,普瑞每登讲席,发音铮铮,弘纲微绪,莫不毕宣。听者悦怿,四众归心. 从典籍的角度说,普瑞的《华严玄谈会记》为注释澄观《华严疏钞》最重要文献,明初收入《北藏》。此外,西夏兰山云岩慈恩寺护法国师一行沙门慧觉曾经集成《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遍礼忏仪》,普瑞作补注。普瑞嗣法弟子有黄龙无相与净众寺无相。

End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八】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 王文治《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十玄无碍:华严之“大业

◎ 无 稽华严境界的极致是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则是对这一境界全面深入的阐发。可以说,一切存在之所以事事无碍的理则,全部包含在这十组关系中。至于何为十玄门,历史上曾有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伴随的是名称和排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徐文明:僧珍与华严宗源

僧珍与华严宗源徐文明宗派的产生就如江河的发源一样,往往有众多的溪流作为源泉,众流汇聚,便形成了大江大河。华严宗的产生也是如此,源自许多佛教宗派,再经过智俨、法藏等大师的创造性的融汇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

元代佛教贤首宗的概况

元代弘传贤首宗的硕德,大多以祖述唐代诸师尤其是澄宗密等人的思想为主。他们游戏教海,剖析幽微,锐精述言,弘阐玄猷。在行持上,则表现为“修法界观、行净土行”或力精教乘、勤修禅定。就地缘分布而论,这些大德主

杨维中:天台宗性具善恶论评析

天台宗心性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性具善恶理论来论说理体与心体的关系。台家也屡屡以之自炫。性具善,他宗亦多言之,唯性具恶乃天台宗之独创。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作为天台宗心性论核心范畴的一念心,其全称为一念

杨维中:本体与心性:论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

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

杨维中:入法界品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华严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汇集过程,因而即便是作为全译的两种汉译本,其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在,六十卷《华严经》分为七处八会三十四晶,而八十卷《华严经》则分为九会三十九品。世所公认,在几种《华严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学、修、悟

在我看来,整个佛教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学、修、悟。学的内容主要是指知识、理论与技能,修的范围很广,不仅指严格的宗教意义上的修行方式,如禅坐等,也包括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义的修行包括

杨维中:元代华严宗的传承

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是祖述唐代的澄观、宗密思想以及宣唱经典和着力修持为主,理论上无多少创见,著述也不多。此一时期的华严教僧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五台山、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于五台山传播华严学的有文才、

杨维中:禅悟与佛教教育

一、不立文字与言下便悟尽管将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连用以概括禅宗究竟始于何时、出于何典,仍旧难于准确考定。但是,这三语确实准确概括了慧能及其南宗禅的特色。禅学时期,尽管有藉教悟宗的倾向,但对于语

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

佛教的产生与其它宗教一样,也是对于人类死亡与人生问题的回应。佛陀当初的悟道,就是力图在印度流行的各种宗教解脱的方法之外,另行开辟一条解脱生死以及人生痛苦的可行道路。与印度其它宗教一样,佛陀面临的最大疑

杨维中:玄奘大师的弥勒信仰及其影响

对于唯识宗来说,弥勒信仰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传说中瑜伽行派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从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说而来。在唐代,玄奘、窥基积极弘扬兜率上生信仰,因此弥勒信仰成为法相唯识宗的传统。本文在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

第三部分北天竺记游【题解】经过三年多的长途跋涉,法显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天竺国境。时为公元四0一年末。法显度过葱岭后抵达北天竺境内,看到的第一个国家是陀历国。自此顺岭西南行,道路险阻,崖岸绝险,石壁千仞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杨维中:中国佛学 导言

中国佛学作者:杨维中导言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中国的佛教思想家不仅以自己的宗教修持,身体力行体证佛法,而且以其卓越的理论思辨为中国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仅如此,佛教中国化的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第二部分西域记游【题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其在西域的行程。这里所用的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指《汉书》卷九十六所说的,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法显在其表述中,将「西域」与天竺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题解】从拘夷那竭城南下之后,法显在中天竺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四大佛教圣地进行的。这四大圣地就是毗舍离、巴连弗邑、王舍城以及迦尸国波罗捺城。其中,巴连弗邑是法显停留时间最长的地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题解】法显、道整与慧景三人翻越小雪山,向西天竺进发。慧景由于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在攀登小雪山北坡时,因不堪狂风暴雪而寂灭,法显抚尸痛哭。至此,与法显一同从长安出发的四人,在张掖镇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题解】法显、道整二人离开西天竺诸国来到了中天竺。中土的佛教徒在古代习惯上将中天竺称之为「中国」。这个地域是佛教发源地,也是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法显在中天竺不但行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题解】法显从东天竺的多摩梨帝国搭乘商船来到师子国。师子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佛教是公元前二世纪由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长老传进来的。大乘佛教产生以后,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斯里兰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题解】法显从瞻波大国东行几百里路程,到达了印度东海岸的海口城市——多摩梨帝国的首都。这个城市是古代东印度重要的港口,为水陆交通中心,有航线赴南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地。这是法显到过的唯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题解】法显带着从师子国以及中天竺所求得的总共九种经律写本,搭乘商人的船舶,踏上了惊心动魄的归国历程。时为东晋义熙七年七月,即公元四一一年八月。商船东下两日,便遇到了暴风雨。风大雨狂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二、佛法东渐

二、佛法东渐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非常值得给予特别关注的事件。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在中国,既不是完全保持原样的复制,也并非脱离原本文化而做的独立发展,而是一种既保持了佛教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三、“格义佛教”

三、格义佛教尽管佛教传入中土很早,但是,直至东晋时期,中土人士并未完全领悟佛教的精深教义。曹魏正始年间,新生的玄学思想逐渐成了当时思想界的主流。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是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的,一方面举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