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二、佛法东渐(一)佛教东渐的传说和史实
2025-01-08 11:33

(一)佛教东渐的传说和史实

印度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内地,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传说。这些传说扑朔迷离,有些说法明显是佛道论争中为佛教徒所杜撰,有些说法则始终既有真实发生的事实存在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虚构和夸张,颇耐人思索。近代以来,学术界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多方面考证,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在中国,先是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初版于1938年)第一章中,列出十种不大可信的传说和数种大致可信的说法,其后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在此基础上作了更详尽的考证,并依照时代线索将十种说法归并为八种,遂为现今学术界所普遍采用。日本方面也有一些类似研究和结论。本文先因循《中国佛教史》中的归纳,将历史上流行的传说作一说明,然后透过若干较为可行的传说和记载以大致叙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史实。

第一种,三代之前已知佛教。《山海经·海内经》说:“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刘宋时期的宗炳在《明佛论》中引用了《山海经》中的说法,宣称在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佛教传入。此说之荒谬首先在于将佛教传入中土的时间说成远远早于佛陀诞生的时日。其次,《山海经》的成书时代一般认为较晚,据清代学者考证,刘向校订此书时只有十三篇,并没有《海内经》篇。

第二种,周代已传入佛教。《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生时,当周庄王九年。《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夜明,是也。”此说最早见于三国时谢承《后汉书》,记佛在周庄王九年(前688年)七月十五日寄身于摩耶夫人腹中,至周庄王十年四月八日诞生。又有《周书异记》说,周王曾经于二十四年(前977年)甲寅四月八日,感应到佛陀诞生。不过,《周书异记》是一部伪书,而且所说两种佛诞日与现今认可的时间差距甚大,伪造痕迹很明显。

第三种,孔子已知佛教。《列子》卷四《仲尼篇》记载,孔子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佛教史籍广引其说,认为孔子所说的西方圣人即指佛陀。这一说法,与现今世界所公认的佛教向世界传播开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时间相差太远,不足为凭。

第四种,战国末年传入佛教。此说见于晋人王嘉的《拾遗记》,此书卷四说有一位一百三十岁的僧人于燕昭王七年(前305年)持瓶荷锡来到燕都,并施行异术。此说同样不可信。

第五种,阿育王时代佛教传入中国。此说在中国佛教中影响深远。东汉支娄迦谶最早将阿育王的事迹介绍到中国,译出了《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不久,西晋安法钦、南朝梁僧伽提罗又分别译出了《阿育王传》、《阿育王经》。这两本译籍是同一原本的异译。经过一些僧人的大力宣传,阿育王供养舍利建塔的神迹传说深入了人心,成为当时信众的普遍信仰。由此便开始了艰苦的寻找阿育王寺址的工作。北魏魏收在《魏书·释老志》中指出,释迦牟尼涅槃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使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阿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其实,阿育王生活的公元前三世纪,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时期,此时丝绸之路尚未开通。从印度方面留下来的资料看,阿育王传教未曾涉足中土,当然谈不到送舍利建塔了。

第六种,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众来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一说:“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此说后来被唐初释法琳《破邪论》、道宣《序佛教隆替事简诸宰辅等状》等文所引用。法琳还说此说出于道安、朱士行《经录》。此说不可信的原因在于没有史料证明,秦始皇时印度已经与中国内地发生往来。

上述六种说法,汤用彤、任继愈先生在其著作中都视其为传说,不予采信。这确实是不争之论。而对于下文将要叙述的被汤先生、任先生认定为不可信之说的第七种、第八种说法,笔者则认为其有若干可信之处。

第七种,汉武帝时已知佛教。从历史条件看,汉武帝时佛教传入内地不是不可能。现在的问题是,现存的有关这一问题的几种说法用现代考据的原则来衡量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此,学术界不大采信汉武帝时期佛教已入中国内地的说法。

其一,《魏书·释老志》又载,张骞出使西域归国后,谓大夏之邻有身毒国,尝闻浮屠之教。但是《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汉书》卷六《张骞传》等,虽言及身毒国,却无浮屠之记载。其实,《魏书·释老志》所记应为事实。张骞出使西域,在大月氏停留一年余,此地当时流行佛教,而张骞知晓佛教也是可能的。至于《史记》、《汉书》的相关部分没有记载,自然与其非主要关注点有关。

其二,刘宋宗炳所撰之《明佛论》载有“东方朔对汉武劫烧之说”一语,而《高僧传》卷一《竺法兰传》说:“又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知。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征,信者甚众。”这一段话所表明的事实是东方朔知晓佛教而非精通佛教,因此,当皇帝垂问其事时,只能大致回答其与外国之说有关。这一记载,看起来还是颇为朴素的。

其三,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伐匈奴,得休屠王所祀之金人,安置于甘泉宫。《魏书》说此金人即佛像,亦即佛教东传之证据。然《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等,仅言及得金人之事,并未言及佛教。现今学者一般认为,此金人或为西域之天神。从佛像制作的起始点和匈奴族的宗教信仰看,这一条,作为佛教传入的证据是不成立的。

第八种,刘向发现佛经。此说最早见于刘宋宗炳《明佛论》:“刘向《列仙叙》七十四人在佛经。”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文学注》也说:“刘子政《列仙传》曰:‘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故撰得七十,可以多闻博识者遐观焉。’”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说:“昔刘向校书,已见佛经,故知成帝之前法典久至矣。”这些材料是说,汉成帝时的刘向在朝廷校理图书,已经看见佛经,其所总结的历代得仙者总数为146人,由于其中74人已经在佛经中叙说过,因此,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仅仅列入佛经所言之外的七十人。

此说所疑有三:其一,比刘孝标稍后的颜之推说过:“《列仙传》,刘向所造,而赞云七十四人出佛经……盖后人所孱,非本文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其二,现今流传的《列仙传》版本中已经没有上文引用的刘向之语。南宋志磐在《佛祖统纪》卷三十五中对此解释说:“梁孝标注《新语》引《列仙传序》言‘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今书肆板行者,乃云‘七十四人已在仙经\’。盖是道流擅改之耳。”而现今的版本连同“七十四人在仙经”之语也已不存。其三,在刘向生活的时代,即便在印度也不存在成文的佛经。这一种说法,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看,都有一些问题。从反对方面看,因为颜之推本人是信奉佛教的,并撰写有赞美佛教的《归心篇》,因此他的话应该说是有根据的。但是,即便说刘向《列仙叙》中并无上引那句话,然南北朝以及隋唐佛教史籍中常说的刘向在皇家图书馆看到“佛经”也可能是事实。以当时在印度不存在成文的佛经来论定此事的真伪是不够的。在法显、玄奘、义净等人求法的记载中,依然可以看到印度口口相传而写本佛经并不常见的情况。早期佛教史籍在追记某些事情的时候,自然将所有记载有关佛教的文字书籍(翻译本)都当作佛经来看。依照汉武帝之后与西域诸国紧密往来以及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来汉地经商的人士以及定居长安的外国人也有少许等等事实来看,出现一些介绍佛教常识的文字书籍并且被博学多见的刘向看到,并非完全不可能。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这些记载有些显得荒谬,有些则鱼龙混杂,但笔者相信,汉武帝之后,中土人士通过各种管道对于佛教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譬如,说张骞、东方朔、刘向等等博学知名人士,甚至说皇帝也知晓佛教,都可能包含某种事实在其中。现今完全认为这些说法为伪造的人士之论据,很大程度上是把“知晓”、“已知”佛教的标准定得太过严厉。譬如,张骞在西域停留长达一年,说其对于当地的宗教信仰以及习俗一点都未关注,回国后也不曾向皇帝报告,也不曾向熟悉的人说起,恐怕也难于自圆其说。再如,在丝绸之路已经开通的情况之下,来到汉地的西域以及印度本土的人,不在中土人士面前说起或者演说、展示自己的宗教信仰活动,似乎也是不大合乎情理的。之所以会有如此标准以及上述推测,一方面是因为现今的学界对于宗教在古人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缺乏确切的估计,另一方面则过于看重“正史”中有无记载。而佛教传入中土很大程度上是“商贸先行”的结果。而在这一传播途径中,上层知识分子,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关注、知晓甚至信仰,可以说是已经跨越了若干阶段之后的产物。然而依现今学术界崇尚“科学考据”的情势,上述第七、第八种说法,难于被采信,也不足为奇。

尽管如此,关于佛教传入中土的早期记载,有三件事还是比较一致给予采信的。

第一件,口授佛经。现今的学界一般以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为正式标志。在《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篇末注中引《魏略·西戎传》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嗓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上述“浮屠”﹑“复豆”即“佛陀”的异译,“临蒲塞”即“优婆塞”的异译,其余的名称实际为各种抄本《浮屠经》对沙门﹑比丘的异称。大月氏原居我国河西走廊一带,因受匈奴的压迫而逐步西迁,约于前130年左右迁到大夏地区,其时大夏已经信奉佛教。因此,公元前一世纪末大月氏的某些已经接受佛教信仰的人士向中土人士传授佛教经典,是完全可能的。其后《魏书·释老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公元前二年。外来宗教的传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佛教传入中国大概也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上述事件,一则因为见于流传甚广的正史《三国志》的注解之中,二则它反映了佛教已经引起了上层士人的注意,所以佛教史家特别强调其特殊意义。

第二件,楚王英奉佛。楚王英,光武帝之子,孝明帝之弟,母许氏。建武十五年(39年),受封为楚公;十七年,进升楚王。孝明帝为太子时,特加亲爱。孝明帝即位后,数次受到赏赐。永平八年(65年),诏令天下死罪者入缣赎罪之际,楚王英令郎中奉黄缣白纨三十匹,以赎累积过恶。《后汉书·楚王英传》载有明帝当时所下的诏书:“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后来,楚王英与方士交通,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为符瑞。永平十三年,有谗者奏有司,谓刘英招聚奸猾,造作图谶,大逆不道,故请诛之。帝不忍诛之,十一月乃废其官职,令徙丹阳(今安徽省宣城)泾县,赐汤沐邑五百户,遣大鸿胪持节护送之。翌年四月,刘英于丹阳自杀。诏遣光禄大夫持节吊祠,如法赠,加赐列侯印绶,以诸侯礼葬泾。章帝元和三年(86)许太后去世时,刘英的遗骸改葬彭城,追爵“楚厉侯”。楚王英在早期中国佛教史上,被视为代表性的佛教徒。《后汉书》卷三十二云:“英少时好游侠,与宾客交通,晚节更喜黄老之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后汉书》卷七十八〈天竺国〉条云:“楚王英始信其术(佛道),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从楚王英崇尚浮屠可以看出,东汉上层统治者已经逐渐信仰佛教。楚王英封于彭城,可知由西域来华之外国沙门,其活动范围自北方长安、洛阳,已延展向南方各地。其后楚王英因故左迁丹阳泾县,佛教得以再向南地拓展。

第三件,有关佛教初传中国的种种传说中,最为有名的,是后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在位)的梦感求法说。此事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其后的《理惑论》则在情节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四十二章经序》说:“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其它书中的记载,大同小异,基本情节是:汉明帝夜梦金人,知西方有佛,故派使者赴大月氏国,赍回经像,并为东来的西域僧建寺云云。于是摩腾共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当时所建的佛寺,据说即是洛阳白马寺。

从这一传说的内容看,应当是佛教已经在汉地传播较为广泛之后才能发生的事情。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传说,从西晋以来就流传于佛教徒间,但关于它的具体情况随时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关于汉明帝求法的年代,西晋惠帝时(290—300年)道士王浮所作的《老子化胡经》作永平七年(64年)感梦遣使,永平十八年使还。《广弘明集》所载《汉法本内传》作永平三年感梦遣使。其二,关于汉明帝所遣使者,《化胡经》作张鶱等,《出三藏记集》所载〈四十二章经序〉及《弘明集》所收《理惑论》作使者张鶱、羽林中郎将(《理惑论》作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法苑珠林》所引南齐王琰的《冥祥记》作使者蔡愔。其三,关于佛典的传译,《化胡经》说“写经六十万五千言”,〈四十二章经序〉及《理惑论》只说所遣使到月氏,写取佛经四十二章,译事及译人都没有说到。《冥祥记》也只说写致经像。《出三藏记集·新集经论录》说:“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未说到竺法兰。《高僧传》说有摩腾译《四十二章经》,又说此经是竺法兰所译。《魏书·释老志》虽然把腾、兰结合起来说成同时来汉地,然而只说“得四十二章”,未说到译事。到《历代三宝纪》才具体说腾、兰共译《四十二章经》。关于汉明帝求法事既有以上种种异说,所以现代佛教史家怀疑是不是有汉明帝时期派人求法一事,摩腾、法兰是不是实有其人?尽管现在还有争论,但我们以为汤用彤的说法最为允洽:“求法故事,虽有疑问。但历史上事常附有可疑传说,传说固妄,然事实不必即须根本推翻。”(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6页)也就是说,基本事实是真的,若干细节失真无碍整体真实的大局。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龟兹佛教的转折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李炳南: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李炳南: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谭嗣同与佛教

谭嗣同与佛教◎曾琦云谭嗣同(1865-1898)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巡抚谭继询之子。他在浏阳创立学社,1896年入南京候补知府,著《仁学》。1897年,帮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佛教中谦卑

谦卑谦卑,即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中国人有一股祖先传下来的骨子里的谦卑。学会谦卑,你会轻松,可以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谦卑的基本概念谦卑,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