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三)真神论与灵魂说
2025-01-08 12:45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

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管有僧肇这样的解空大师提出“不真故空”的妙论和竺道生这样的“涅槃圣”拈出“佛性我”来启发民众,但是,仍然有许多中土人士难于登堂入室,仍然习惯以改头换面的“灵魂说”来理解、解释“法性”、“佛性”。此节拟以梁武帝的“真神论”为标本对这一向度作些分析。

在中国佛教史中,梁武帝是一位重要人物。他姓萧,名衍,字叔达,庙号高祖,谥武帝,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武进)。原为南齐王族,曾为齐竟陵王萧子良门客,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人并游,号称“八友”。齐和帝即位(501年)后,官都督中外诸军事,同年又进位相国,封爵梁公,又进梁王。翌年代齐,建立梁朝。太清三年(549年)卒,世寿86,在位48年。早年信奉道教,与陶弘景关系密切。即帝位(502年)后,遇国家征讨大事,常遣使向陶弘景咨询。然而,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毅然下诏舍弃自己信奉的道教,宣布佛教为国教,此后,曾经四次舍身佛寺,并常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又亲受菩萨戒,法名冠达。此外,并广建寺塔,仅首都建康(今南京)一处即有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人,南朝佛教一时进入极盛时代。梁武帝不仅笃信佛法,而且平素谨守戒律,日仅一食,食止一蔬,世称皇帝大菩萨。所撰有关佛教之著述甚多,主要作品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大品注解》、《三慧经讲疏》、《净名经义记》、《制旨大集经讲疏》、《发般若经题论义并问答》等书。这样一位集帝王、虔诚的佛教徒等身份于一身的人,其言行对于后世佛教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后世也将佛教许多的制度发明权(譬如素食制度、盂兰盆会等)都拱手让度给了他,而梁武帝在佛性思想方面所坚持的“真神论”也在后世得到了不少回响。

梁武帝所处的南北朝时代,涅槃佛性学说已经广泛流传,吉藏的《大乘玄论》、均正的《四论玄义》以及元晓的《涅槃宗要》罗列了各家佛性说,说明当时佛性问题已经成为佛教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标志着中国佛教已经进入一个由般若学过渡到涅槃佛性学的新阶段。

般若学一开始还只是玄学的附庸。但是,由于玄学发展到向秀、郭象的时代,已经到达顶点,当时的名流贤哲已经不能拔理于向、郭之外,般若学乘此机会才喧宾夺主凌驾于玄学之外。史称支道林卓然标理于向郭及众贤之外,群儒旧学莫不叹服,说明此时之般若学已发展成为玄学的出路所在。但是时隔不久,般若学又被僧肇等推到极致,本无性空思想在自身范围内已难有更大的发展。加之,由于时代的经济、政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涅槃佛性说终于被推到显学的地位。

按照思想内容说,般若探空,涅槃说有,由空到有这样一个重大的转折,佛学界自然免不了出现百家殊唱、众说纷纭的局面。有些僧人把般若学与涅槃佛性学说对立起来,或者说般若非究竟,甚至怀疑《般若经》的可靠性。梁武帝与众不同,他巧妙地把二者统一起来。在《注解大品序》中,梁武帝说:“涅槃是显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显果则以常住佛性为本,明因则以无生中道为宗。以世谛言说,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义谛言说,岂可复得谈其优劣?”这是说,般若、涅槃同是佛法,不存在优劣真伪的问题,区别仅仅在于般若明行,涅槃显果德。明因即以非有非无、不生不灭的中道为宗旨,显果则以佛性常住为根本。用世俗的眼光看,有般若、涅槃之分,但二者都是佛说之真理,岂可谈其优劣?从这段话看,梁武帝对于般若、涅槃并无偏倚,而且从其它的论述还可以看出,他对于般若学一直很重视。在《注解大品序》一文中,梁武帝也说过:“至如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洞达无底,虚豁无边,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以数术求,不可以意识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辩所能论。此乃菩萨之正行,道场之直路,还源之真法,出要之上首。”梁武帝把般若学视为菩萨之正行,佛法之上首,可谓推崇至极。但是,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重心并不在显空的般若学,而在谈有的佛性说,而佛性学说又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真神佛性论”中。

所谓“真神佛性论”也即以“真神”为佛性,以“真神”作为成佛的根据,用梁武帝自己的话说,以真神不断故,“成佛之理皎然。”(《出三藏记集》卷九)

隋代吉藏《大乘玄论》卷三说:“第六师以真神为正因佛性。若无真神,那得成真佛?故知真神为正因佛性也。”此处所言的“第六师”即是梁武帝萧衍。唐代元晓在《涅槃宗要》中将其列为“第四师”:“第四师云:心有神灵不失之性。如是心神已在身内,即异木石等非情物。由此能成大觉之果,故说心神为正因体。《如来性品》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师子吼》中言:‘非佛性者谓瓦石等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故。’此是梁武箫焉(原文错,因为“衍”字)天子义也。”元晓并且指出了梁武帝的根据是《大涅槃经》中《如来性品》和《狮子吼品》中关于佛性的说法。不过,梁武帝对于经文的理解、解释实际上是不符合经文原意的。

梁武帝在《敕答臣下神灭论》中说:“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意思是说,有佛性之义如果能够被驳倒,神灭的理论自然就会流行。这也许就是梁武帝提出“真神佛性论”的初衷,即用人人都有“真神佛性”因而人人皆可成佛来反驳当时的“神灭论”。

当时持“神灭论”立场的范缜是以“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等几个方面来论证形尽神灭的。萧衍则论说神不灭论,在方法上与其一样,也是采用体用关系来说明的。梁武帝以“真神”为正因佛性,其旨首先将“心”分为“性”与“用”两方面。就心神之性言,以不断为精,不断故可归于常住;但性虽不断,而心之“用”则不免于流转、无常。梁武帝于是说:“夫心为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兴废,一本之性不移。一本者,即无明神明也。寻无名之称,非太虚之目,土石无情,岂无明之谓?故知识虑应明,体不免惑,惑虑不知,故曰无明。而无明体上,有生有灭,生灭是其异用,无明心义不改。”(梁武帝《神明成佛义记》)心是“本”,生灭是“用”,“本”只有一个,而生灭各各不同,而“一本之性”却是不变的。心之本性是明,但因烦恼污染故不免有惑,此即是无明神明。无明神明为有情众生所独有,非太虚、木石等所具有,因太虚无情、木石无心,因此没有“明”与“无明”的区分,也没有愚笨、智慧以及解悟、迷惑的分别。梁武帝这里所说的“无明神明”,有点近似于部派佛教所说的“心性本净,为客尘烦恼所染”,这一思想也是梁武帝整个“真神论”的理论基石,因此,在《神明成佛义记》中也有可互为补充的说法:“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岂非心识性一、随缘异乎?”在此,梁武帝以不变(即“一”)的“心识之性”与烦恼等聚合一起为“无明”,而以“心识之性”与善法聚合为“明”。通过一系列的反复论证,梁武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生灭随境迁谢,因而生死之事可明。

梁武帝的“真神论”,就思想内容来说,并不复杂,其虽然把报应主体易名为心神,在论述中换上了一些佛教的语言,但基本思想与中土灵魂说如出一辙。在《立神明成佛义记》中,梁武帝说:“神明以不断为精,精神必归妙果。”“如前心作无间重恶,后识起非想妙善。善恶之理大悬,而前后相去甚迥,斯用果无一本,安得如此相续?”这些话语清楚地表明,梁武帝认为,神明之心有不灭的一面与生灭的一面,不灭者即是“真神”,此“真神”就是前后相续、善恶报应的主体,而所谓“必归妙果”,就是必定成佛的意思。可见,所谓“真神”,如果用我国的传统语言讲,也就是灵魂;所谓“神性不断”,即灵魂不灭。古代中国的祸福报应说认为生死之后,灵魂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作的善行功德及罪恶之业,来生都会得到报应,而报应的承担者就是不死的灵魂。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灵魂不在迷路

◎ 柏拉图真正的医生是为人体健康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赚钱。医生既为医生,他谋求的不该是医生的利益,而是病人的利益。舵手不是普通的水手,而是水手们的支配者,他要关心的不是自己得了什么好处,而是他手下所有水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佛性正是你心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