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
2025-01-08 12:49

(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据《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所载,慧远卒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六日,年八十三岁。据这一记载,慧远当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慧远与其弟慧持至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东晋兴宁三年(365年),慧远随道安至襄阳。太元三年(378年),前秦攻打襄阳,道安分张徒众,慧远受命东下,先至荆州住上明寺,后于太元六年路经寻阳(今江西九江)登上庐山。慧远到达庐山之前,道安弟子慧永已经在庐山修建了西林寺,慧永邀请慧远在庐山同住。慧远后来在西林寺之旁修建龙泉精舍居住修道。太元十一年,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另外建立了一座寺院,因其在西林寺之东,故称东林寺。慧远从此就在庐山传教、修道、著述,在庐山形成了一个以慧远为领袖的佛教僧团。

慧远的佛教思想是丰富多资的。早期追随道安学习般若学,接受了道安的“本无义”。定居庐山之后,他先是随僧伽提婆研习毗昙学,后来又受罗什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佛陀跋陀罗的禅法,并且信仰弥陀净土。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是逐渐形成的。他曾经与戴逵讨论因果报应论,与何无忌辩沙门袒服问题,与桓玄争论沙门不敬王者。罗什来华译介中观典籍之后,他又专门致书与罗什探讨法身、法性等问题。可以说,慧远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限于篇幅,只能就其法性论作些论述。

“法性”,即诸法的真实不变的体性,在印度般若学中则指“性空”或“中道”。然而,魏晋时期流行的“法性”说,与此有所不同。据《高僧传·释慧远传》载:“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说:‘佛是至极则无变,无穷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这里的“极”和“至极”均指“涅槃”。慧远以为涅槃应以不寂不变、不空不有为其真性,只要体悟获得此真性即可成佛。不过,慧远所言之“法性”实际上是一实体概念,与般若中观学之性空大相径庭。慧远从“不变之性”的法性论出发,宣扬精神实体之长存不变。此一不变之“性”既是报应的承担者,又是成佛的根据,所谓“无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谓也。”(宗炳《答何衡阳书》)此中“神不灭”倾向昭然若揭。

从承认“法性”实有、不变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慧远的佛性学说承认了一个主体的“人我”,这个“人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因果报应”说和“形尽神不灭”论之中。

轮回报应思想并非始自佛教,早在佛陀创立佛教之前就已经是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了。佛教在反对印度教把大梵作为宇宙万物的创始主的同时,又采取了婆罗门教的轮回业报学说。但佛教的轮回思想又与婆罗门教不同,它否定轮回的主体,以轮回为方便说。但是,既讲轮回又否认轮回的主体,在理论上便会面临许多难题。后来的佛教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以图解决这一问题。如印度经量部所言的“胜义补特伽罗”,犊子系立“不可说补特伽罗”,都承认轮回主体的存在。

中土也有祸福报应的思想,而且历史悠久。《周易》就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曾子也说过:“人之好善,福虽未至,去祸远矣;人之为恶,祸虽未至,去福远矣。”(《广弘明集》卷十)在民间则有更多的关于祸福报应的传说。但是,中国的报应说与印度佛教的报应说不同,佛教的报应是业报、自报,中国的报应是通过上帝鬼神的赏善惩恶来实现的。这是其一。其二,报应的主体不同。佛教由原来的不承认主体发展到后来以“不可说补特伽罗”、“胜义补特伽罗”等为报应的承担者,再其后普遍地采用“中阴识”作为轮回的主体。中土报应的主体一直是由灵魂和鬼神来承当的。第三,印度佛教的报应说多采用理论的形式,注重繁琐的分析论证;中土传统的报应说多带有经验的、实践的性质,因此,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性与全面性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既深明佛理,又精通世典的慧远清楚地看到了两种报应说的利弊短长,因此对二者进行了糅合,形成他的“三业”、“三报论”。

就承认报应是业报、自报,而不是通过上帝鬼神的奖惩来实现这一点来说,慧远采用了印度佛教的说法,根据佛教经典的说法,提出了“三业殊体,自同有定”(《弘明集》卷五)的说法,主张报由于业、业必然得报。尽管慧远的论说大多引用佛经中的说法,但在运用报应理论去解释现实人生问题上,其“三报论”仍然显得很有圆融性。《三报论》一文起首就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此一“三报说”对于解释社会人生问题,特别对于解释业报反常的现象,显得更为圆融。例如,《三报论》说:“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也就是说,今生之业不一定今生得报,因此今生之祸福殃庆,不一定就是今生之业所致,而可能是前生乃至百生千生前的行业的报应。基于这一理论,慧远进一步指出,世人之所以“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愚,慨天丧之于善人,咸谓名教之尽无宗于上,遂使大道翳于小成,以正言为善诱,应心求实,必至理之无此。原其所由,由世异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慧远深知,中国传统的报应学说之所以缺乏说服力,正是因为多囿于视听、经验,而缺少如同佛教般的视听、经验之外的玄想式的论说。因此,慧远以为,佛教此说确实可以弥补中土报应说的局限。

但是,慧远报应说中更值得注意的还是他对于报应主体的看法。对此,慧远更多地采用中国传统的思想,把它赋予不灭之神,从而形成“形尽神不灭”论。

慧远从“不变之性”的“法性”论出发,宣扬人的精神是永恒长存的。而此一永恒不变之神,既是报应的承担者,又是成佛的根据。一般人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这是“顺化”。佛教的宗旨是“反本求宗”,当人的精神反本与法性本体冥合之时,就进入涅槃境界,精神就转化为法身。慧远在描述通过坐禅而达到与法性本体合一的状态时说:“运群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东晋慧远《庐山修行方便禅经序》)这是说,当人的精神通过修禅而达到“无思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时,就进入冥神绝境的涅槃境界。在《佛影铭》中,慧远把法身视作“灵应”之所在,也即把法身视作独存之精神。晋宋之际的宗炳是慧远的忠实信徒,对慧远神即法身说极为赞赏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明确指出“无身而有神,法身之谓也”(宗炳《明佛论》),“精神极则,超形独存,无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谓也。”(宗炳《答何衡阳书》)

既然法身是独存之精神,精神与本体合一即可进入涅槃境界,精神是否能永恒不灭,或者将随着形体之坏死散灭而消失,就成为众生能否成佛的关键所在,由此衍生出南北朝的一场形神之争。慧远作为东晋佛教的领袖,在维护当时佛教学说的理论支柱之一的“神不灭论”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首先,慧远以“本无说”为根据,把“神”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他说:“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慧远《沙门不敬王者·形尽神不灭五》)这是说,“神”是无生、无名的,它感应万物而自身又不是物,所以万物化尽,它自身并不失灭。

其次,慧远接触过古代的精气说,但他反对这种学说中“精粗一气,始终同宅”以及“形神俱化”的唯物成分,而是把精气与“神”、“灵”联系起来。慧远早年在《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五》对于“神”的涵义有较为详细的界定:“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也就是说,神是一种极精而无一名状的“精灵”,因而圣人虽然有上智,也不能体察其形体,穷其幽微。而且,此种“精灵”与粗大之形体是绝然不同的,不但有“妙物之灵”,而且可以不与粗同尽。

第三,慧远将“情”与“神”的功能作了对照区分。他说:“化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初之道,神有冥移之功。”(慧远《沙门不敬王者·形尽神不灭五》)“神”是一种可以离开情化的独立的实体。这与他“反本求宗”的思想是一致的。慧远曾说过:“是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同上)超越“肉体生命”,达至“冥神”的绝对境界就是涅槃。慧远的这一解释,与中观学以“般若智慧”把握“空性”、获得“实相”的涅槃观,差距是显然的。

第四,慧远又以薪火来比喻神:“夫情数相感,其化无端,因缘密构,潜相传写,自非达观,孰识其变?请为论者验之以实。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同上)慧远以为,精神就如同火,人的形体如同薪,薪与薪之间有一个不变的实体。所谓“情数相感”、“潜相传写”是慧远对于轮回的理解。显然,慧远在此相信轮回是有主体的,并且将此主体设定为神或曰灵魂。应该指出,在中土,先秦的庄子就有“薪火”的比喻。《庄子·养生主》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而佛教经典中也屡屡使用“薪火”的譬喻。《那先比丘经》就曾以火传薪作为譬喻叙说轮回,《法句经》也曾以雀器、火薪譬喻形神分离。慧远说:“火木之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于常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慧远《沙门不敬王者·形尽神不灭五》)这说明,内典外书、释教儒道都曾经以薪火之喻来论说形神关系,所不同的是,慧远取其所需,把古代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印度佛教中的有关说法糅合起来,为其神不灭论作论证。

其实,慧远这样论说的初衷,归根到底是为其“法性说”作论证的。或者说,也只有把“法性”纳入“神不灭”论的框架之下,慧远认为才是合理的,因而才是可以理解的。慧远运用神不灭论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修行者可以返归此一不灭的“神”并与“法性”合一,从而进入涅槃境界。可见,“神不灭”其实是慧远佛性学说的组成部分。从整体观之,慧远的这一理论与晋宋之际流行的涅槃佛性学说是有重要区别的,而将“法性”理解为实体化的“神”也是不符合中观学本义的。当罗什至长安弘扬宣译纯正般若学后,慧远与之通信探讨,其说发生了些许变化。慧远在读完《大智度论》之后撰写的《大智度论钞序》中说:“有而在有者,有于有者也。无而在无者,无于无者也。有有则非有,无无则非无,何以知其然?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常无非绝有,犹火传而不息。夫然则法无异趣,始末沦虚,毕竟同争有无交归矣。”慧远的这段话,与罗什所弘扬的中观学颇为接近。但是,从慧远晚年的不少著述看,“法性”与“不灭之神”的区别到底在何处,而尤其是离开“神”的轮回主体到底何以可能,这些问题慧远仍然难于向罗什的答案靠拢。因此,综合而言,其法性理论显然带有双重品格。当慧远把“法性”视为不变的法真性,执“法性”本体为实有,承认有一报应主体时,慧远的“法性论”更接近玄学的本无说和灵魂不灭论;当慧远从“性空”、“无性”释“法性”,视“法性”为非有非无、空有相实时,其法性论又带有大乘般若色彩。庐山慧远的这一倾向,实际上成为中国佛教对于法性、轮回报应的典型理解。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佛性正是你心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