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2025-04-10 11:41

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如果对中国禅宗历史进行分期,大体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从被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到惠可、僧璨,可作为酝酿期;唐朝的道信、弘忍正式成立宗派;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受法南归弘传顿教禅法,神秀与其弟子普寂在北方弘传渐教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对峙的局面;经神会北上与北宗争禅门正统,唐末(9世纪后)借助朝廷的裁定,南宗取得正统地位,逐渐形成南宗独盛的局面。

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都标榜自己的禅法来自菩提达摩;南宗还把达摩禅法称为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祖师禅等。他们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事实是,他们的禅法确实源自达摩禅法,是在达摩禅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谓达摩禅法是什么?是菩提达摩与其弟子依据般若中观和佛性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以二入四行为中心的大乘禅法。这一禅法大体反映在现存的《二入四行论》之中。

一、菩提达摩与其弟子

菩提达摩,据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菩提达摩传>,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种姓,南朝宋代(420-479)到达中国,后到北魏嵩洛一带传法,曾栖止少林寺。北魏杨?之《洛阳伽兰记》卷一在记述永宁寺、修梵寺的地方两次提到菩提达摩,说他是波斯国胡人,年150岁,见到宏伟壮观的永宁寺赞叹不已,时在北魏孝昌二年(526)永宁寺塔刹上的宝瓶被风吹落以前。其弟子惠可在《续高僧传》作僧可,卷十六有传,说他在40岁拜达摩为师,从学六年,在达摩去世以后,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开秘苑。天平是东魏孝静帝的年号,起止时间是公元534年至537年。假设达摩在宋亡前的前一年(477年)到北魏,东魏天平元年(534)去世,那么他在北方生活了58年①。《续高僧传.达摩传》说他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游化为务,不测所终,可见他死时年龄不止150岁。

达摩在中国北方生活了50多年,自然学会了汉语。他对于当时佛教界盛行讲经说法而不重视打坐修行的风尚表示不满。他特别重视禅观修行,在栖止少林寺时,经常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被人称为壁观婆罗门(《景德传灯录》卷三本传)②。他还向弟子传授二入四行的禅法。他身边的重要弟子有惠可、道育、僧副等出家僧众,还有如昙林等在家居士。据载,他特别提倡南朝宋代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经》四卷,曾以此经授惠可,对他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续高僧传.僧可传》)③。《楞伽经》是早期唯识经典之一,讲世界万有皆由心(如来藏及其受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形成的识藏)显现,虚妄不实;文字不能显示真谛,要人们远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众生皆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有四种禅:小乘的以观想人无我为主旨的愚夫所行禅,大乘的以观想法无我为主旨的观察义禅,进而以观想真如为主旨的攀缘如禅,最高的以达到空、无相、无愿三解脱,体悟佛的内证境界为主旨的如来禅。

达摩有没有著作?虽说他在中国50多年的时间里可能已经学会用汉语写作,但没有证据说明他曾亲自写过什么。然而他来到的毕竟是一个重文教,重师承的国度。他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是不可能不被记录下来的。《续高僧传.达摩传》在介绍了他的二入四行禅法之后,说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语,卷流于世④。唐杜?《传法宝记.达摩传》之注说:余传有言壁观及四行者,盖是当时权化,一隅之说。⑤也承认有人把达摩传授禅法的话记录了下来,但认为文字不能表达达摩的心法至意,不同意对此执着。记述达摩禅法的著作就是下面要介绍的由昙林作序的《二入四行论》。

在达摩的弟子中以惠可最有名。惠可,也作僧可,唐代以后多写为慧可。俗姓姬,虎牢(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人。《续高僧传.僧可传》说他外览坟索(按,泛指古书),内通藏典;《传法宝纪.惠可传》说他少为儒,博闻,尤精诗易,说明他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出家后,游历京都洛阳,因为师承没有名望,不被人看重。年四十,得遇正栖止于少林寺的菩提达摩,便在他的门下从学六年,精究一乘,理事兼融。此后逐渐有名,有前来向他受教的僧俗弟子。所谓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览,未始经心,是说惠可善于用巧妙的言辞向弟子宣讲禅法,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天下人知道他的禅法的人日多;他虽也读佛经,但并不执着拘泥于经文。在达摩去世以后,即东魏天平(534-537)之初,他到了国都邺(今属河南省安阳县境)传授达摩禅法,受到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有位名声显赫的禅师叫道恒,有门徒千计,听说惠可传授达摩禅法,主张情事无寄(当指不重经文,不固守坐禅程序,而强调直探心源),便认为是魔语。先是派人去捣乱,后又贿赂官府对惠可进行迫害。惠可不得已流离于邺、卫之间,与化公、廖公、和禅师、向居士、林法师等人意气相投,有着密切的交往。惠可遵守师教,重视《楞伽经》,曾附以玄理进行发挥。《续高僧传.僧可传》说他发言入理,未加铅墨,时或缵之,乃成部类;《楞伽师资记.惠可传》说他精究一乘,附于玄理,明心要法,真登佛果,说明他是有著作的。后来被贼砍去一臂,曾不告人。《景德传灯录》等禅宗史书说惠可初见达摩,为了表示自己求法的诚意,便断其左臂,恐不可信。林法师以讲《胜鬘经》著名,在邺讲经时常有700人听讲。后来他也被贼砍去一臂,世人称之为无臂林⑥。

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574)下诏灭佛,六年(577)灭北齐,又在原来的北齐境内推行灭佛政策。此时惠可与林法师为伴,护持经像,隐藏民间。有弟子那禅师,常修苦行。那禅师有弟子慧满,也常修苦行。他们都把《楞伽经》带在身边,奉之为心要。关于惠可的卒年,据《景德传灯录》卷四<慧可传>是隋开皇十三年(593),年107岁,恐难置信。惠可从40岁开始从达摩学法6年,天平初年(534)到邺,假设他此时是47岁,那么他当生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到北周在原齐地灭佛,当为90岁左右。

唐初法冲曾从惠可的后继弟子受传《楞伽经》。《?呱??肪矶??澹挤ǔ宕?炯窃兀?晃磺壮谢菘纱?诘难??诮彩凇独阗ぞ?肥保?耙捞祗靡怀俗诮仓?保蝗衔?司?囊?迨恰拔ㄔ谀罨郏?辉诨把浴保凰荡锬??按??媳保??浴⑼?睢⑽薜茫??畚?凇雹摺4舜?晗讣鞘龃锬?蟮拇?ㄊ老担海薄⒋锬?菘伞⒌烙??烙?涫芊ㄓ谛模??凰捣ǎ唬病⒒菘芍?笫囚屿?⒒蒽?⑹㈧?⒛抢鲜⒍遂?⒊げ厥⒄娣ㄊ⒂穹ㄊ?钥谒刀?怀鑫募牵唬场⒒菘芍?蠖浴独阗ぞ?纷?凶⑹枵撸?猩评鲜ㄖ??木恚?⒎犰?ㄖ?栉寰恚?⒚黛?ㄍ?希?⒑?魇ㄍ?希?唬础⒃冻谢菘芍?蟛⒂兄?鞯模?写蟠鲜ㄓ惺栉寰恚?⒌酪袷ㄓ谐?木恚?⒊宸ㄊㄓ惺栉寰恚??斗ㄊㄓ惺栉寰恚?⒊璺ㄊㄓ惺璋司恚?⒋竺魇ㄓ惺枋?恚?唬怠⒉皇粲诨菘傻姆ㄏ担?约阂谰荨渡愦蟪寺邸反?凇独阗ぞ?氛撸?星??ㄓ惺杷木恚?⑸械侣墒ㄓ小冻鋈肜阗な琛肥?恚?唬丁⒒菘傻牡茏幽抢鲜?螅?惺奠?⒒蒽?⒖醴ㄊ⒑胫鞘唬贰⒒菘傻牧硪晃坏茏用黛??螅?匈しㄊ⒈﹁な⒈?⒌烙ㄊR陨鲜橇鞔?教瞥醯睦阗ぱ?桑?渲谐?瞬皇粲诨菘煞ㄏ担ǎ担┑睦阗な?猓?际亲鸱畲锬⒒菘晌?媸?钚写锬??ǖ睦阗ぱд摺H欢?谡馄渲校?汛锬???胶笫溃???谠赐返氖谴锬??菘桑???玻?屿?┑姆ㄏ怠?br 僧副(464-524),太原祈县人,从达摩禅师出家,重视修禅,对经论也有研究。后到南朝齐都建康,居于钟山定林下寺,梁时受到武帝的信敬,请他住进开善寺。后随西昌侯萧渊藻出镇蜀部(益州,治今四川成都),遂使庸蜀禅法,自此大行(《续高僧传》卷十六本传)。后回到建康,梁普通五年(524)死于开善寺。

昙林,史书无传。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六<北魏录>载,昙林曾先后参加过佛陀扇多、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的译场,担任翻译《无畏德菩萨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毗耶娑问经》、《奋迅王问经》、《不必定入定入印经》、《一切法高王经》、《第一义法胜经》、《正法念处经》、《菩萨四法经》、《宝髻菩萨四法经论》、《转*轮经论》、《业成就论》、《回诤论》等的笔受者。在般若流支的略传中明确地说昙林是居士。此与前面提到的林法师绝不是一个人。现存《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的前面,有弟子昙林序(详后)。

在敦煌本《二入四行论》的后面除载有可法师的语录之外,还有缘法师、志法师、楞禅师、显禅师、暄禅师、渊法师、藏法师、贤法师、安禅师、怜禅师、洪禅师、觉禅师的语录。可以认为,他们也是菩提达摩以及惠可的仰慕者、追随者,并且是达摩禅法的奉行者。

二、关于《二入四行论》

迄今为止,学术界最熟悉的二入四行论是《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上所引述的那段文字,称之为教诲道育、惠可二人的真法。宋代道原所编的《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收录了题为《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前面有弟子昙林序(林,《大正藏》本作琳)。

本世纪从敦煌文书中发现大量禅定文献,其中有早期禅定史书《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等。《楞伽师资记》,唐净觉著于公元712--716年之间,记述以《楞伽经》为禅法宗旨的祖师传记,从此经译者求那跋陀罗--菩提达摩--惠可直到北宗神秀及其弟子。卷首全文载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昙林序》。后边说:此四行是达摩禅师亲说,余则弟子昙林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曰达摩论也。⑧对照此《二入四行论》可知,《续高僧传》所载之文是略有删节的。至于二入四行论以外,昙林所记录的《达摩论》是否与敦煌本《二入四行论》完全一致,现在难以断定。

最早发现敦煌本《二入四行论》的是日本学者铃木大拙(1870-1966)。他在1934年到北京图书馆查阅敦煌文献,发现了《二入四行论》(北宿99),翌年把它的影印本收在《敦煌出土少室逸书》出版。此后又出版了《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二卷(安宅佛教文库1936年版),对前书所收的文献作了校编铅印,并加以解说。后来铃木大拙又据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S2715号敦煌文书对前者进行对校,刊载于其《禅思想史研究第一》之中。敦煌文书S3375、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P3018、P4634之中也有此文的断片。

此外,朝鲜本世纪刊《禅门撮要》所收《四行论》缺卷首昙林之序及后面诸禅师问答的部分,分44门,各加章题。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所刊《少室六门》中的《安心法门》实际是此论的摘要本。

日本学者对此论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铃木大拙将此文分为三个部分,共101段:前11段为达摩大师二入四行论及略序等;12--67段为杂录第一;68--101段为杂录第二。第一部分的前八段,详略不同地见于前面提到过的《续高僧传.达摩传》、《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和《楞伽师资记》。第十一段即《续高僧传.僧可传》中的向居士的信。铃木认为第56段以前基本上可看作是达摩所述,后来又认为第一、二两大部分皆为所说,而第三部分为惠可所述。宇井伯寿(1882-1953)在《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1939年版)中认为只有第1--8段为达磨弟子昙林所记,第9节以后皆非达摩著,大部分为惠可述。关口真大《达摩大师的研究》(彰国社1957年版)认为只有第一部分为达摩所述,第二部分中有的是法聪(586-656)的《大乘安心法》。柳田圣山《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筑摩书房1969年版)认为,这是达摩周围的弟子根据记忆编写成的最早的语录,记载了达摩及其弟子的思想和实践。柳田将此文重新分段,共分为74段,皆加上标题、注释,并全部译成日文。柳田《语录的历史》(载《东方学报》1985年第57册)认为第一、二部分皆为昙林所传,与惠可无关;第三部分(杂录二)是达摩、惠可禅系的师徒间的问答,与第二部分是后世禅宗语录的祖先。⑨

笔者认为柳田圣山的意见比较合乎情理。可以认为,《二入四行论》是达摩与其弟子和他们的追随者关于禅法修行言论的集录,论述了达摩禅法的基本主张。至于编写者,从情理推断,昙林除了写序之外,很可能还编录了二入四行的禅法和达摩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达摩的禅法

这里所说的禅法不仅包括对坐禅修行方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对禅学的见解及其所依据的佛教理论。下面主要根据柳田圣山所校编的《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下简称《四行论》,凡引柳田校本用1、2等标出段落)并参照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中的《二入四行论》等,从四个方面概要地介绍达摩的禅法。

(一)二入四行--从禅观和实践两个方面使自己达到觉悟解脱

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的基本要求。二入是理入、行入;行有四行。理入是纲,行入是目,纲举目张,二者相辅相成。

何谓理入?《四行论》说: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伪归真,凝住壁观,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四行论》2段)

是说达到觉悟解脱(入道)虽有多种途径,但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理入,即通过归信和修学佛教而体悟觉悟的要旨(宗),深信自性本心(真性、佛性),本来与佛、菩萨无别,只是由于被情欲烦恼(相对于本心,被称为客尘)污染,才使它不能显现;如果能够凝心坐禅壁观,在内心断除一切情欲烦恼和自他、凡圣等差别观念,不再执着于文字,便使自己的认识与真如佛性之理相契合,达到寂然无为的解脱境地。

所谓壁观可以作两层含义的解释。一是如同《景德传灯录.达磨传》所说的那样:面壁而坐,端坐面墙,即坐禅时面对墙壁(不管是禅室的墙壁还是山洞的石壁),由于墙壁静止并色彩单调,容易使人入定;二是如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所解释的: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是说使心与外界完全隔绝,凝心入定,达到连自己呼吸也感觉不到的地步(《大安般守意经》:气出入不尽为喘),心如墙壁那样寂然不动,由此可达到觉悟。

与理冥符,使自己体悟的内容与真如实相(理)相融无间,也就是达到觉悟。东晋竺道生曾说: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忘释,谓之顿悟(陈慧达《肇论疏》引);真理自然,悟亦冥符(《大涅槃经集解》卷一引道生的序文)⑩。

何谓行入?行相对于理,不仅指修行,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行入是要人通过以下的四行,即四个方面的修行、表现来达到觉悟解脱(入道)。

1、报怨行:在遭遇任何苦恼之时都认识到,一切今世的痛苦遭遇都是自己前生的恶业所造成的,因此不应当怨天尤人,而应甘心忍受,都无怨诉。有了这种认识,便与理相应,体怨进道。

2、随缘行:既然一切是因缘所生,众生也缘业所转(依前世业因轮回),没有独立不变的主体(无我)。生活中的苦乐是由内外缘分决定的,如若碰到荣誉顺心之事,应想到是我过去宿因所感,缘分一尽便化为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3、无所求行:世人皆有贪求之心,智者体悟真理,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想到久居三界,有身有求皆苦。达到此种认识,便会息灭贪求之心,真为道行。

4、称法行:法即为性净之理,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如果能认识此理,就应当按照大乘佛法生活和修行、教化众生。具体来说就是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所谓般若,重要是对空义和中道的体认。并提出,虽修六度,但又要做到无心,不执着行相--不取相,无所行。(《四行论》2段)

以上四行中的理、道、法、性净之理与理入的理、真性大体是一个意思,就是大乘般若理论所说的毕竟空、诸法实相、中道、真如、法性等,也是佛性学说中的自性、自心、心性、佛心、佛性。

这里想指出的是,《续高僧传.达摩传》所引的称法行,仅有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一句,而关于性空的描述和修行六度的要求,则见于《楞伽师资记》和敦煌本《二入四行论》等。其中的六度,实际已包容了前三行的要求。由此可以认为,理入是要求在禅观中体认真如佛性,行入的四项是要求在日常修行、传教和生活中贯彻契合于真如实相的六度。

(二)般若中观思想是达摩禅法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四行论》中虽也有大乘佛性学说的思想,所使用的法性、真性、自性、、心性、心等具有佛性的意思,但却没有直接用过佛性这个词。从所引用的著作来看,主要引用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宣传般若中观思想的经论,其中明确标明经名有《佛藏经》、《诸法无行经》,虽未标明经名而引用最多的是《维摩诘经》,此外有《中论》、《金刚经》等般若类经典,还有后秦僧肇的《肇论》。其次,也标出经名引用《楞伽经》,论中的用的自心、自性、心等,很可能主要取自此经。另外,没有标出经名,仅从大意上引述过《大涅槃经》内容。11可以说,达摩禅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般若中观思想。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般若类经典和中观学派的论书不仅认为凡是从因缘所生的一切是空的,而且认为世界万有本来就是空的,所谓色即是空。《四行论》68段载渊禅师的话:若知一切法毕竟空,能知所知亦空。能知之智亦空,所知之法亦空。故曰:法智俱空,是名空空。故《佛藏经》?:过去佛说一切法毕竟空,未来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可以说是对般若空义的一个最彻底的表述:一切皆空,客观的万有空,主体的智慧和精神亦空,佛所说的一切法亦空。《四行论》12引《诸法无行经》的知诸法如幻,速成人中上发挥说,男女相不真实,从组成人的色(地水火风及其所造)来说,男女相皆是幻化。这样,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空幻不实。然而空不是意味着一无所有,因为空亦空,空即是色,是贯彻中道的不生不灭。《四行论》40段在引述《中论》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的大意之后说,所见生灭者,幻生非生,幻灭非灭。

基于这种认识,达摩及其弟子们既反对执着有见,也反对偏执空的断见,但侧重点是反对有见。《四行论》24段有一段问答,其中说:闻师言,不著有,即不取不有;不著相,即不取不无相;不著生,即不取无生,此是利根人。其中的即字当是亦之误。意为既不执着于有、相、生,亦不执着于不有、无相、无生,对事物应持相即不二的见解。与此类推,也反对持有善恶、邪正、贵贱等差别的观念。《四行论》23段说,无心分别,名为正,有心解法,名为邪;乃至不觉邪正。《四行论》19段说:今若依佛法僧行道时,不得有善恶、好丑、因果、是非、持戒、破戒等见。若人作如是计校者,皆是迷惑。认为有这样的见解,就会产生利害得失的思想,有所追求,有所回避,永远不得解脱。基于诸法性空的认识,也反对执着文字,认为文字是巧伪的产物,从文字中修道、解法气力弱,佛的智慧是不可说示人的。

(三)说即心是道,修行应着眼内心的觉悟

从整体上来看,达摩及其弟子虽受般若中观思想较大的影响,但在关于心性问题上显然是吸收了《楞伽经》和《大涅槃经》的思想。首先在心与客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上,认为心是本源,造现一切,并决定人的迷悟。《四行论》经常引用《楞伽经》中的自心现量加以发挥,说如果迷惑自心现量,便不知境界从自心起,产生有无之见(《四行论》19段)。又说:是妄想颠倒,不了自心现境界,名为波浪心(48段)这段意思是取自《楞伽经》卷一、卷二,说第八识识藏(如来藏受熏染所变),如同大海一般,由于受到境界风(妄想烦恼)吹动,便产生诸识作用和虚假万像,如同海浪显现。因心性为空,说它是觉是迷,便是虚妄分别。既然心体无体,是法体,那么说它在一种情况下是妄想,在另一种情况下是般若心、菩提心、涅槃、心等,就陷入妄想颠倒(48段)。作为本体之心(此指如来藏)又是道体、法界体,是真如、法性、菩提是人觉悟的内在依据。

其次,所谓修行,不应处处外求,而应直探心源,达到内心的觉悟。《四行论》18段说修道有快有慢,利根人知即心是道,修道便快;钝根人处处求道,不知道处,又不知即心自是阿耨菩提,便修道慢。又说心如木石,如果意识笔在上面画色、声、香、味、触,由此产生贪求欲望,便造种种业,受各种苦恼。所谓修行就是去认识心识从本已来空寂,没有处所,便达到解脱。在这里,即心是道、即心自是阿耨菩提和第71段所说直心是道的思想,可以说是后世禅宗的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等的重要起源。在《四行论》第62段在一段很有趣味的文字,用来说明道皆妄想作,佛也是由心而作。其中说,如果把一块石头刻画成佛像,心作佛解,便因为怕造罪不敢在上面坐,但是此是本是石,由你心作是石中本无罪福,你家心自作。这使人想起唐代禅僧丹霞天然烧木佛取暧的公案,认为木非佛,不应受到责备。当然这都是从般若学说的第一义谛的意义上说的,绝不是教人破坏佛像。

(四)世与出世不二,菩提不离日常生活

达摩与其弟子虽主张壁观坐禅,但并不提倡修行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生活。基于般若空义和不二的中道学说,他们提倡即烦恼是菩提的思想,要人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达到觉悟。向居士在给惠可的信中说: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求响。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生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是说断除烦恼再去涅槃,离开众生而去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一切虚妄无实,对迷悟、愚智、众生与佛等的分别也不实在。言下之意是应任运自在,在自然无为当中达到解脱。惠可在回信中对此表示赞同,其中说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真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12。既然真如佛性不离万法,自己与佛没有根本差别,何必到现实生活之外去求道呢。

在《四行论》中在不少这方面的论述。第29段引述《维摩诘经》的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不须舍生死始是涅槃等之后,说一切事物的本性平等,生死与涅槃,邪见与正见等的本性也等同,无须离前者而求后者,做到这点就是于诸见而不动。在第33段解释菩萨道时,说应当对世俗生活采取不二态度,即不取世法,不舍世法,并应当在一切场所,一切恶业处,皆作佛事,皆作涅槃,即善不善处见佛。这种见解的前提是佛遍一切地方,菩提之道在一切场所,所谓一切皆是法界处,举足下足,一切皆是菩提处以及第一义谛即世谛,世谛即第一义谛等(见第35、36、15等各段)。因此,不必特意修行、忏悔、断除罪业,批评闭眼入定是鬼魅心,是缚定(第56段)。如何达到解脱呢?如果体悟到心既不属色,也不属非色,心无所属,即可达到解脱(第16、74段)。这实际是要人通过体认心体空寂的道理,灭除一切对清净的自心起掩蔽和束缚作用的有无、善恶、是非、爱憎、取舍等等世俗观念,自见己之法王(19段)。

菩提达摩开启中国禅宗的源头,被后世禅宗奉为初祖。他的二入四行禅法以体悟自己的真性为最高宗旨。真性就是佛性、也就是《楞伽经》中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后世禅宗的所谓如来禅就是源自达摩的禅法的。

注释:

① 关于菩提达摩的卒年,陈垣《释氏疑年录》列举五种说法,但依唐大中七年陈宽撰《再建圆觉大师塔铭》作梁大同二年(536)。胡适《菩提达摩考》(载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再版)认为达摩在公元470-520年之间已在华50年之久,当死于东魏天平(534-537)之前。

② 《大正藏》51卷第219页中。

③ 《大正藏》卷50第552页中。

④ 《大正藏》卷50第551页下。

⑤ 杨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附编一>。

⑥ 以上所引的《续高僧传》见《大正藏》卷50第552页;《楞伽师资记》见《大正藏》卷85第1285页中。

⑦ 《大正藏》卷50第551页下。

⑧ 《大正藏》卷85第1285页中。

⑨ 详见杨曾文《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文献的研究和整理》,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一期。

⑩ 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三章第一节。

11 以上详见柳田圣山校《禅的语录.二入四行论》各章的注释。

12 《续高僧传.惠可传》,《大正藏》卷50第522页。

End

达摩祖师辞世偈

◎ 慧 心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达摩洞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五灯全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达摩大师四行观

◎ 达 摩弟子昙琳序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刘元春:达摩禅法与中国禅宗

所谓达摩禅法,实际就是达摩的禅学思想。它主要反映在昙琳所记的《菩提达摩大师大乘入道四行观》中。本文基此作一浅略解释,并循着它的思想脉络,来分析对中国禅宗的影响。达摩禅法的内容及实质达摩禅法可以用二入四

达摩头陀行及其律学意蕴

头陀行是早期佛教最常见的一种修持方式。尽管佛陀反对偏执于苦修,但佛教作为“少欲知足”的信仰系统,其发展的极致必然是对苦行的推崇。达摩“二入四行”说,虽有无限的发展向度,但其“四行”说可看作是头陀行在中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菩提达摩生平

菩提达摩是佛传禅宗的第28代祖师,是中国禅宗的祖师,据说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据说其原来的名字是菩提多罗,成年后改为了达摩多罗,菩提达摩据说从小就聪明异常,其父亲香至王对佛法非常的虔诚

菩提达摩是谁?

菩提达磨(?~535)梵名Bodhidharma 。意译作道法。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菩提多罗。通称达磨。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印度)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国王之第三

菩提达摩是哪个朝代的

印度人,我国南北朝时代。提醒:不要信佛。勿拜假神偶像,须知生死有命百富贵在天,只有老天爷(上帝)值得敬拜。释迦牟尼不过是个度古印度王子是个人,而人都是老天爷、上帝造的,连印度教、佛教都不敢说老天爷不存

菩提达摩禅师

《菩提达摩禅师-少室四论》,《少室四论》是从《少室六门集》中选出与禅修有关的四论,以《二人四行论》和《破相论》为重点。《菩提达摩禅师-少室四论》,《少室四论》是从《少室六门集》中选出与禅修有关的四论,

菩提达摩东渡传法

如今的禅宗大家不少人应该知道,起码也听过“禅”这个字,它也叫做禅那,正受,三摩地等,乃是中国佛教的十宗之一,也是到如今都非常流行的少有的几宗之一。禅宗的首代祖师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也叫大

菩提达摩开创禅宗

达摩祖师到了嵩山少林寺后,找不到什么投机的人,于是就开始独自面壁,而且一面就是九年。当时的少林寺可不像现在名气这么大,也没什么高僧。达摩祖师面壁当然不是为了思过,而是在等合适的传人,这也是禅宗的一大特

菩提达摩故事

根据历史的记载菩提达摩是生活于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中的知名人物,其实菩提达摩并非是中国人,而是南印度人,不过因为其精通大乘佛法,在北魏时期一直都在中国宣传和弘扬佛法。据了解菩提达摩原名菩提多罗,之后才改

菩提达摩会见武帝

达摩祖师来到广州后让众人颇为震动,消息传到了梁武帝耳中,他急忙决定亲自接见达摩。大家都知到梁武帝曾经造了许多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嘛,同时礼待高僧,自己也讲经说法,因此见了达摩祖师就颇为自得地问:

菩提达摩红尘说

达摩祖师有了慧可接班之后,禅宗终于有了传承,达摩祖师也就放了心,开始周游全国,并在不久后圆寂。达摩祖师的死因也非常传奇,当年他名声大噪的时候许多同行想要毒死他但都没能成功——他似乎百毒不侵,但是等到传

达摩的介绍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

达摩传法偈

释迦佛入涅盘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世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西方一祖迦叶尊者传法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

达摩传播禅宗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

达摩的葬身之处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

达摩祖师为何要面壁9年

达摩祖师是印度南部的人,他在印度学习了很多佛法,有很高的修行成就。他就问他的师父,想要传佛法帮助众生离苦,去哪里好呢。他的师父就告诉他,去震旦,震旦指的就是中国。达摩祖师坐船从海上来中国,用了三年时

佛教里的达摩是什么?

达摩祖师,古来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二十八弟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达摩在中国

达摩祖师东来目的是什么

佛教:达摩祖师东来目的是什么,有六个故事被传为美谈,你知道吗。一、达摩祖师东来达摩祖师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得道祖师,达摩祖师是天竺国的王子,自幼拜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为

释迦牟尼和达摩是什么关系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后来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诸多的烦恼,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后来不顾父王的劝阻出家修行,最终在3

汉传佛教和达摩的关系

1、佛教的来源很多人想必都知道了。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也就是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佛。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有八大祖庭:天台宗,三论宗,法相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达摩祖师的著作有《少室六门》。其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达摩祖师与中国的渊源:达摩祖师相传于公元520-526年

禅宗公案--达摩祖师

最早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土,历史记载达摩欲谒见梁武帝而不得,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禅宗最开始的两个公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其实禅宗与其说是佛教的一个派别,不如说禅宗更像佛教政治斗争的政治产物。在禅宗的《景德

黄夏年: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

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在宋代,达摩对文人的影响可谓深刻,这可以通过流行的文人吟诗填词之中表现而看出来,而且这种例子非常普遍。苏轼是有名的文人、一代词宗。他的《海寺清心堂》云:南郭子綦初丧我,西来达摩

洪修平:达摩祖师西来意

印度来华僧人达摩(?536,一说528)被中国禅宗奉为东土初祖,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曾成为禅门弟子参学的主要话头之一,仅在《五灯会元》中就出现了不下二百次。达摩初至金陵与梁武帝的问答也在《碧岩录》中被列

胡晓光:胡晓光略论达摩禅学

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磨(?--536年),是南印度人,种姓婆罗门,在印度时,他是佛心宗第二十八代传人,大约在齐梁时期泛海来到中华,他曾见过梁武帝,但因谈话不契,达磨禅师又北上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专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达摩祖师的阿阇梨-般若多罗尊者

般若多罗尊者,是禅宗西天二十八代祖师之二十七祖,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之师。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本名般若多

杨曾文: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提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日程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使人感到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然后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杨曾文1980 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活泼泼的中国禅宗

活泼泼的中国禅宗禅宗成立较晚,兴起在唐末五代,是中国民族佛教宗派之一,与其它宗派相比,拥有自己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禅宗的创始人及历代著名禅师是怀着超越诸宗之上并且批评诸宗的意识创立和传播禅宗的。与诸宗

杨曾文:痛悼净慧长老

痛悼净慧长老杨曾文2013年4月20日上午,笔者正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出席全国佛教院校学生论文发表会,忽然惊闻当代生活禅的倡导者、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梅四

杨曾文:佛教戒律与道德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

杨曾文: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

杨曾文:弥勒经典和弥勒信仰的民族化

一公元前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人中国内地,得到迅速传播,经历汉魏西晋时期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时期教理的研究与会通,至隋唐时期成立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民族化历程

杨曾文: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一、马祖的故乡在今四川什邡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世人称为马祖,汉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关于马祖的籍贯及出家,相关史料所载马祖传记的记载是: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

杨曾文:佛教有吸收新科技的传统

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字记载,从只有佛经到产生诠释佛经的

董群:汾阳善昭禅师《达摩安心颂》

九年面壁待当机,立雪齐腰未展眉。恭敬愿安心地法,觅心无得始无疑。汾阳善昭禅师(947~1024)是唐代临济宗高僧,首山省念禅师法嗣。在禅宗历史上,善昭禅师有颂古百则,他选取了一百个禅门公案,以诗的形式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一、前言从佛教总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佛教的教理、组织和修行方法总是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的。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因为以达到身心俱灭的无余涅槃为最高修行目标,所以没有提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