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21世纪的文明
2025-04-10 11:33

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 21 世纪的文明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从佛教在印度创立到现在已有 2500 多年,从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 2000 年,从佛教在东亚普遍流行已有 1300 多年。那么,佛教已经成为过时的应当进入博物馆的宗教吗?否!佛教正在适应新的时代,新的世界环境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利乐有情,创造新世纪的人类文明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民族化历程,至隋唐时期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这些佛教宗派也先后传到韩国、日本等国,经过与当地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相结合,逐渐演变为这些国家的佛教宗派。其中,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流传广泛,影响也比较大。它们在继承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博大精深的东方传统文化,例如儒家、道家等的宇宙人生哲学和心性伦理思想,建立了拥有深邃哲学义理、注重心性修养的修行解脱论的教义体系,对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人类进入 21 世纪之际,在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同时,面临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危机和挑战,一些负责任的国家首脑、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都在认真思考:如何促成和维护世界和平安定的局面,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长久友好的相处?如何保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和谐,以保障经济科技持续发展?如何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净化和提高民众的心灵境界,发扬人类的友善、慈爱、同情、互助、宽容、乐观、进取的精神,共同创造新世纪的文明?对此,社会各界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应当强调,在这方面佛教是大有可为的。

这里仅对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圆融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并对这种思想在建设 21 世纪文明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诸位学者的回应和指教。

一、 华严宗的法界观

(一) 法藏对〞法界〞的论释

在隋唐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华严宗是富有浓厚理论色彩的宗派之一。华严宗是通过论释大乘重要经典《华严经》建立自己的教义体系的。唐代法藏(643-712)在继承杜顺(557-640)、智俨(602-668)的华严理论的基础上并借助唐皇室的支持正式建立了华严宗。法藏的主要著作有《华严经旨归》、《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五教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三昧章》、《大乘起信论义记》等。法藏在这些著作中通过对〞五教〞与〞十宗〞判教理论论述,证明在一切佛教经论中唯有《华严经》的义理最高深圆满,是〞一乘圆教〞,从而表明以《华严经》为依据的华严宗在各个佛教宗派中也最优越;又通过对〞法界〞缘起无尽和圆融理论的论述,为华严宗的把佛与众生、彼岸与现实世界融通无间的修行解脱论提供理论基础。

〞法界〞这个概念不是华严宗专用名词,但在华严宗那里确实赋予了法界以新的丰富的内涵。法界原是小乘和大乘佛教通用的用语。法界是属于〞十八界〞(注1) 中与意根、意识相对应的〞法界〞(法境或法处),据《俱舍论》卷一的解释,它包括〞五蕴〞中的受(感觉)、想(相当于表象)、行(心理意向和活动,有 46 心法和不与心相应的 14 不相应行法)三蕴和〞无表色〞(在禅定中想象的善色、不善色和由受戒产生的〞无作戒体〞,即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三种〞无为法〞(指虚空无为、择灭无为--相当于涅槃和非择灭无为--缺缘不生的诸法)。在大乘中也有这种用法,但在分类和意义上有所发展。因为〞法〞可以包括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所以作为〞法界〞自然可以包含世界万有,例如小乘说一切有部提出五位七十五法,内含有为法(色、心、心所、不相应行四类)、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大乘唯识学派提出五位百法(见《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在大乘佛教的经论中也常把法界与真如、法身、法性等同,把它看作是世界万有的本原、本体或绝对真理,例如在《华严经》、《文殊说般若经》以及《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中就有这种用法(注2)。

应当指出,法藏并没有改变法界概念的传统含义,只是特别突出了法界所具有的真如、法性和法身的意义,并结合《华严经》思想作了系统的发挥。

何为法界?《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说:法有三义:一、持义,谓自性不改故。二、轨义,谓轨范生解故。三、对意义,是意识所知故。界亦有三义:一、因义是界义,谓生圣法故,《摄论》云: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中边论》意亦同此说。二、性义是界义,谓法之实性。《起信论》云: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又云:法性真如海。故云也。三、分齐义是界义,谓诸法分齐各不相杂,故名为界。前二(按,指界的因义和性义)皆法之界故,名为法界;后一法即界故,名为法界也。(注3)

在这个解释中,是突出了法界是法性、真如的含义。是说〞法〞除了有与意根、意识相对应的〞法界〞意义之外,尚含有自性不变(性,具有体、本质、本体之意)和具有规则能够使人悟解的属性,它与含有因、性二义的〞界〞组合,便具有法性、真如的意义,是一切清净佛法的本原,是世界万有的共同本性、本体;它若与含有分齐(界限、类别或方面)意义的〞界〞组合,便具有现在常用的事物、现象、东西等概念的含义。

法界在华严宗那里是有多种含义的。法藏之师智俨在《华严经搜玄记》卷五上<入法界品>中说〞法〞有十种,即:因、果、行、理、教、义、事、人、法、解(注4)。可以说包容从真如、法性、佛身到各种教理、教法、修行和众生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入法界品>在对法界作了如同前面所引述的解释以后,对善财童子所入的法界作了解释,说法界按类来分,有五个领域(五门)包括:

(1)有为法界,特指〞本识〞,即阿赖耶识,说它含有〞诸法种子〞(能产生诸法的精神功能、因素),具有〞因〞义,所以是法界;也包括〞三世诸法差别边际〞,此指世界万有一切具有差别的事物和现象。

(2)无为法界,包括两个方面:性净门,是指众生本具的佛性,虽在〞凡位〞,但本性清净,如同真空,无有差别;离垢门,指通过修行〞对治〞烦恼,使被烦恼覆盖的佛性显现的过程,根据修行程度的深浅有十个阶次。

(3)亦有为亦无为法界,也有二门:随相门,指十八界中的与意识相应的法界,包括受想行识和五种色(此指唯识学派所说的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六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无碍门,指《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心法界〞,包含〞心真如门〞(指超言绝相的空寂的心的真如本体)和〞心生灭门〞(处在情欲烦恼之中的真如佛性,实指现实的精神作用),二者〞各总摄一切法〞。其中,六无为法与心真如门都属于没有生灭的无为法,其它则属于有生灭的有为法,二种法永不分离。

(4)非有为非无为法界,也有二门:形夺门,一切事缘皆为理(真如)的显现(〞缘无不理之缘〞),所以与理一样属无为法,同时理必定显现为事缘(〞理无不缘之理〞),这样它便不是无为法,于是便是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无寄门,法界〞离相离性〞,既然离相便不是有为法,离性便不是无为法。

(5)无障碍法界,也有二门:普摄门,以上任何一门都可以统摄其它一切法界;圆融门,〞以理摄事故,全事无分齐。谓微尘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潜入一尘也。以事融理故,全理非无分,谓一多无碍<舍那品>: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一也。〞(注5) 因为理统摄事相,故一切事相皆是理(的现象);又因事相皆融摄理而显现,故理必映现于一切事相之中,于是理事相融,非一非异。

我们从以上的引证不难看出,法藏对法界的解释的着眼点是法界所包含的真如、法性义,在论证中贯彻着真如随缘和不变的观点。

在法藏的华严宗教义体系中,法界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论证《华严经》〞宗趣〞(相当于宗旨、意趣)的部分,他列举自南北朝以来的华严学者对《华严经》宗趣的见解,并加以简评,最后基本同意东魏慧光的〞以因果理实为宗〞的说法,但认为他对此尚没有充分加以论证说明。他主张《华严经》的思想应〞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其宗〞。他首先借《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名对此加以说明,说〞大方广〞即为〞理实法界〞,而〞佛华严〞则为〞因果缘起〞,接着说:

因果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理实法界。法界理实,必无定性;无定性故,即成因果缘起。是故此二无二,唯一无碍自在法门。故以为宗。(注6)

按照大乘般若中观学派的观点,世界万有不自生、他生、共生,皆为缘起所生法,而缘起本性为空,此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为〞毕竟空〞,此即是真如〞理实法界〞;真如不守自性,必定随缘而生成万法,此即〞成因果缘起〞。然而理实(理)法界与因果缘起诸法是相即不二、圆融无碍的,共同构成一个时空无限的重重无尽的缘起法界。此外,法藏又从不同的方面对此加以论述,或〞别开摄法界(按,即理实法界),以成因果(按,即因果缘起)〞,或〞会因果以同法界〞,或〞法界因果,分相显示〞,或〞法界因果,双融互离〞。总之,作为真如法性(相当于〞理〞)的〞法界〞和作为因果缘起的诸法(包括教法、事法、修行等――相当于〞事〞)是相即无碍的,法界即因果,因果即法界。

法藏的法界理论至澄观时又有发展。

(二) 澄观的四法界论:理事圆融,事事无碍

澄观(738-839)是中国华严宗的四祖,出家后游历各地和访师修学,对 8 世纪后半期中国佛教界流行的三论宗、天台宗、禅宗、华严宗以及律宗等的佛学思想都有深入系统的理解,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他以后广泛吸收各宗教理建立自己的华严宗学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澄观继承自杜顺至法藏以来的华严思想,对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作了注疏,并撰有《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法界玄镜》、《华严经略策》等大量著作。他在唐后期儒家提倡〞道统〞并吸收佛教思想强化对心性的哲学论证,禅宗以其〞即心是佛〞的禅法风行社会之际,强调华严宗教理中的法界的心性意义,并从理与事的对应关系角度提出四法界论,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澄观在对法界的解释中,在总体的意义上将法界直接解释为〞一心〞、〞心体〞、〞心性〞。因此,他所说的法界缘起实际就是心性缘起、〞一心法界〞的缘起。

澄观早期的华严宗著作《华严经疏》卷五十四<入法界品>对法界的解释大体上与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入法界品>、《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中对法界的解释相近,强调法界具有的法身、法性和真如的意义;在稍后所撰《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在对前著《华严经疏》之序的解释中,从体、相、用三个方面对法界作了论释,以〞往复无际〞作为法界之用,释文中有:〞悟法界而复一心,来也,静也,皆法界用也〞,〞返本还源,复本心也〞;以〞动静一源〞为法界之体;以〞含众妙而有余〞为法界之相,提出〞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即体之相为众妙矣〞。所谓〞一真法界〞自然就是真如法性。然而在澄观后期所撰《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一则明确地说法界即是〞一心〞,曰:

然其法界,非界非不界,非法非不法,无名相中强为立名,是曰无障碍法界。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注7)

这是说,法界本来超言绝相,不得已为它起名,称为〞无障碍法界〞;它具有《老子》中所说的作为世界万有本原本体的〞道〞的意义,也就是〞一心〞。〞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这句话,在澄观的弟子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中解释〞一真法界〞时也被引用。此外,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中在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经名中的〞大〞作解释时说:〞大者,体大也,则深法界,诸佛众生之心体也。〞唐宪宗召他入宫说法,问他何为法界,他答:〞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佛祖统纪》卷四十一作〞性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容含万有〞(注8) 也是从法界所具有的心性的意义上讲的。

在华严宗史上,以法界学说作为华严宗的基本教理不是澄观创始的,但明确地将华严宗所论述的法界归纳为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种法界却是从澄观开始的。澄观在《大华严经略策》、《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一等中都对四法界作了介绍,特别在《华严法界玄镜》中,将杜顺《法界观门》讲的〞三观〞直接用四法界解释,在提出事法界外,将真空观解释为理法界,将周遍含容观解释为事事无碍法界,并且作了详细的论证。所谓四法界是:

事法界:〞事〞包含的范围甚广,一切众生、五蕴、十二因缘、大小乘教法从一草一木到恒河沙数(不胜数的数字)的大千世界,都可以看作是事。

理法界:〞理〞亦即真如,或称之为实相、法性、一心、真空等,认为一一事中,皆有理在,〞理无形相,全在相中〞。

理事无碍法界:认为真如之理随缘而成事,万事性空即现真理;在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事外无理,或相反理外无事的场合,是互夺,是理事相害;在理即事,事即理的场合,是理事相即;在理非事,事非理的场合,是理事相非。形成理与事圆融无碍的关键是〞理无形相,全在相中〞,〞无尽事法,同一法性〞,既然事是依据理而成,事是理的体现,理是事的本体,自然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按照事的性质来说本来是事事互相有隔碍的,因为它们有大小等殊之别,然而华严宗认为一切事相皆是统一之理的体现,而理是空寂无相的,全部融解在事相之中,因而一事所含之理与其它一切事相之理完全相同,既然事与理是相即不二的,那么事与事之间也具有彼此融通无碍的关系。(注9)

澄观对法界所作的这种分类不仅便于信奉华严宗的僧俗人们理解,也便于用来指导修行。因而澄观的法界理论带有明显的实践性。

澄观在《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一对四法界分别解释之后指出:〞唯归一无障碍法界而举一全收,随门说异耳。故总即法界,别即事等;同即法界无违,异[即]事理相反;成则同办(按,原作辩)法界,坏则各住事等。故无碍重重,无尽无尽。〞按照澄观的华严宗理论,所谓四法界或是杜顺的三法界、法藏的五法界,只不过是统摄宇宙万有的〞无障碍法界〞(总称法界)的分位说法(〞随门说异〞),可以表现为总、别、同、异、成、坏六个方面,以此法界为本体的缘起世界是重重无尽和圆融无碍的。按照这种法界理论,无限的宇宙人间虽存在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然而它们之间同时又存在着彼此和谐会通,圆融无碍的关系。

澄观曾师事禅宗南宗的无名、牛头禅的慧忠、道钦及天台宗的湛然等人。他是在继承从杜顺到法藏等人的华严宗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吸收禅宗、天台宗的思想,适应时代和佛教界的形势建立了自己的华严宗教理体系的。

佛教各个学派或宗派的教义理论虽然存在种种差异,但都把最终的着眼点放在如何修行,如何达到解脱的问题上。华严宗也不例外。上述华严宗的法界圆融理论是为其修行解脱论服务的,主要用以说明世俗人间与佛国净土、烦恼与菩提,众生与佛,修行的初级阶段与最后的觉悟成佛阶段,自己的修行与他人的修行都是互相容摄,并且是相即不二的(注10),以此增进人们对达到觉悟解脱的信心。

二、 法界圆融思想的现代诠释

从佛教成立与发展的历史来看,佛教是随应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从小乘到大乘,在大乘佛教中又相继成立中观、唯识、密教诸种教派,相应的佛教典籍种类繁多,真是浩如烟海。自公元前 3 世纪以后,佛教从印度向周边国家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它向各国、各民族的传播过程中,也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进行演变,在不同的国家的佛教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佛教,乃至其中的任何教派,只有将自己的经典、教义向世人宣说明白,才能得到世人的信仰。当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向世人讲述四谛、八正道、五戒、十戒时,是用当时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讲的,有时为了便于使普通人理解,还经常借助譬喻、传说、故事来说明佛教的道理。佛教传入中国后,翻译和讲解佛经是历代传播佛教中的重要环节。来自印度、西域的僧人与中国汉族的佛教徒合作,利用容易为中国民众理解的儒家、黄老道家的概念和用语来翻译、讲解佛经,东晋时所谓〞格义佛教〞的讲经方法曾风行一时。佛教由此得到更多人们的理解,逐渐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之中。同样,佛教传入韩国、日本之后,在实现民族化的过程中,也借助为本国民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宣传佛法,推进佛教的传播。

佛教发展到今天,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深入交汇,互相会通融合的形势下,也有一个用现代思想和语言概念对佛经、教义重新进行诠释的任务。然而这种诠释必须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忠实于原经、教义的基本思想;二是尽力做到使一般民众理解,从而使佛法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对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圆融无碍的思想可以进行怎样的诠释呢?

(一) 华严宗的〞法界〞所具有的宇宙总体、世界普遍性基础的意义

如前所述,华严宗法藏、澄观直至宗密在对〞法界〞含义的解释中特别强调它所具有的世界本体、本原的意义,称这种场合的法界为〞法性〞、〞真如〞和〞一心法界〞、〞一真法界〞、〞理〞等;说它具有〞随缘〞和〞不变〞的本性,由于随缘,所以显现为万物,形成重重无尽的圆融无碍的缘起世界;由于不变,则虽显现为万物,然而体现在万物之中的清净空寂的自性不变,唯其如此,它才能成为万法缘起的根本依据。这样,宇宙一切无非是所谓真如法界的显现,从特定意义上说,法界便是世界的总体,就是世界普遍性的基础。

自古以来,各国哲学家对对世界的本质、本原有种种说法,或认为是物质的,或认为是精神的,在它们内部又有种种不同的解释。然而大体说来,人们都承认,在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的背后具有共同的本质,千差万别的现象具有普遍性的基础。以此为前提,才提出世界具有统一性的,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发展是无限的观点。华严宗是以其独特法界圆融的理论来表达这种思想的。

(二)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蕴含的事物普遍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

华严宗的法界理论中的的〞理〞,原是指法性、真如,也称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认为它作为世界本体、本原,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然而在现实世界又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述。华严宗所说〞法界〞从总的方面来分,有〞理〞的法界和〞事〞的法界。理是法界之〞体〞(本体),事是法界之〞相〞(表相)与〞用〞(作用),二者互为依托,相即不二。从现代哲学概念来分析,它具有本质、一般、普遍性、统一性、同一性等含义;而所谓〞事〞,则具有现象、个别、特殊性、差别性、特异性等含义。在上述法藏提到的对五种法界(有为、无为、亦有为亦无为、非有为非无为、无障碍)的论述中,在澄观对四种法界(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论述中,虽具体表述和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理与事,事与事之间的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圆融的关系;在强调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是通过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来的同时,又强调在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的背后皆存在共同的本质。简单地说,所谓一般、普遍性、统一性、同一性等,与个别、特殊性、差别性、特异性等是互相依存的,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后者体现前者,二者彼此融通,因时因地(因缘)互相转化。世界万有是五光十色的,充满差异和矛盾的,同时又处在彼此密切联系,互相融通的网络之中,从整体上看是统一的和谐的。

华严宗是用这种理论来向人们表明烦恼与解脱、佛与众生、净土彼岸与世俗此岸之间彼此融通,不存在不可超越的鸿沟,给追求觉解脱的人们以信心,然而这种宗教理论之中所包含的哲理是极为深刻的,已经超出了宗教原有的意义。

三、华严宗法界圆融思想在创造 21 世纪文明中的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空前的进步,世界经济联成一体,高速发展的以电脑网络为中心的信息科技,使各国人民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不间断地进行,预示世界文明将在 21 世纪迈入更高的层次。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之后,国际社会已从冷战时代进入多极化时代,面对世界的共同危机和广大民众希望安定、富足和发展的强烈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首脑和政治家、民众认识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只有实现和平共处才能取得共同的发展,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不可阻挡的潮流。

在这种形势下,发扬东方文化的整体综合的思维模式,提倡儒家的〞和为贵〞和〞和合〞精神,提倡佛教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在处理国与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谐调自身与心灵的关系当中,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一)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应当休戚与共,和平共处

国家有大小,有先进后进之别;各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然而任何国家、民族都是全球人类大家庭的成员,在共同面对的大自然、生物界、动物界面前,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的提高,维护自然界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改善全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应当在保持各自的个性、特殊性,坚持必要的原则的同时,强调彼此的共性、统一性,提倡互相和平协作,会通圆融,防止彼此冲突和战争,以有利于达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二)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和谐的关系

人是高级动物,是〞万物之灵〞,然而从根本说来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与自然谐调、平衡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曾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想境界。然而过去人们过于强调〞胜天〞、〞征服自然〞,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利用越来越高的科技手段大规模发展工农业,不加节制地开发自然,挥霍自然物资,导致人与自然界之间失去平衡,出现环境日益污染,臭氧层破坏,自然物资和淡水面临匮乏,气候反常,一些动植物灭种,新的疾病相继发生。现在是到了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一致、合一的方面的时候了。套用华严宗的理事、事事圆融的说法,可以说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应当和谐、圆融无碍的。人类应当将自然界看作与自己的生存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伙伴,给予关心爱护,在利用先进科技开发自然的同时,也用先进科技保护自然,做到在保护中加以开发,在开发中予以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界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和平衡局面。

(三) 以宽容、仁爱、慈善的精神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虽受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然而人们从主观上应当抱有同胞兄弟那样的情怀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什么呢?在同一社会中,人虽有民族血缘的差别,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等也不同,但都是人,都是社会的成员,在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和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中国古代儒家有〞仁〞、〞爱人〞、〞仁恕〞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古训,体现着仁爱的精神。佛教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慈悲等思想与这种精神是一致的。在同一个社会中,虽然人与人、不同阶层的集团之间存在某些利害关系,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但冷静考虑,彼此毕竟还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应当学会在必要时要互相宽容,适时地化解矛盾或冲突,善于互相妥协,达到互谅互让的〞互赢〞。站在人们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的立场上,可以说人人是我,我是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可以做到彼此友好相处,圆融无碍。

(四) 以空寂无为、〞少欲知足〞的精神来协调身、心,达到内外和谐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教都重视身与心的关系问题,认为这是确立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础。〞身〞是指人的自身表现,包括行为、言语;〞心〞是指人内在的精神,包括意识、思想、意念等。儒家提倡内省〞慎独〞、〞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提倡清心寡欲,认为在主观意识上应当仿效〞道〞的〞无为〞,然后可以无所不为。小乘佛教以〞贪嗔痴〞(根本的贪爱和欲望)为引发一切烦恼的根源三毒,主张通过正确的修行(八正道)加以断除。大乘佛教或强调空,或强调唯识,或讲中道不二,并且着重心性修养,如《维摩经 ? 佛国品》所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华严宗依据《华严经》,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认为个人的本心(自性)与佛的法身相通,称之为法性、佛性、真心或理,可以显现为世界万有。华严宗的解脱论以观想法界缘起为中心,以体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为最高境界。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引后秦僧肇的《不真空论》所说:〞圣远乎哉?体之则神〞,意为体悟法性真空之理即可成佛(圣)。何为〞成佛〞?〞心智契合〞,身心一如,可以解释为断除一切烦恼的至高精神境界。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疏远,人们每天从事繁忙紧张的工作,并且经常面临来自社会、工作或家庭生活的种种困扰和挑战。人们的愿望、理想、追求不可能完全实现,甚至有时还会遭遇意想不到的灾难、打击或损失,从而使人的心境失去平衡,产生种种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精神上排解苦恼,使心灵得到宁静和净化?可以借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可以用佛教〞诸法性空〞、〞自性空寂〞、〞少欲知足〞等思想来断除贪爱、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烦恼。人们如果能认识世上一切名利、地位以及个人的境遇环境不过是在一定的因缘下才得以存在,体悟到一切皆空的道理,便可以使心平静下来,做到如同《般若心经》所说的那样〞心无罣碍〞,从而达到身心平衡,内外圆融。

儒、释、道三教皆属于东方文明,随着东方民族的迅速振兴,可以期待它们将在建立 21 世纪的文明中发挥重大作用。然而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以及在这两大文明体系中的各种文化形态,都是经受了悠久历史长河的考验,凝聚了世界历代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在当代人类面临新的全面发展和回应各种挑战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出积极的贡献。虽然东西方文明体系之间,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今后难免发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乃至冲突,但它们既然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便存在能够互相沟通和融合的共同基础,那种认为冷战之后将由不同文明的冲突代替过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冲突的〞文明冲突论〞,是不能成立的。可以预言,21 世纪新文明的创造,必将以东西方两大文明互相会通融合为基础。

注释

(1) 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眼耳鼻舌身〞六识〞。

(2) 参中村元《佛教语大词典》(东京书籍会社 1975 年出版)第 1249 页〞法界〞条

(3) 《大正藏》卷 44 第 63 页中

(4) 《大正藏》卷 35 第 87 页下。

(5) 《大正藏》卷 35 第 440-441 页上。

(6) 《大正藏》卷 35 第 120 页上。

(7) 《演义钞》引文见《大正藏》卷 36 第 1 页中、2 页中;《行愿品疏》引文见西义雄、玉城康四郎监修,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新纂续藏经》卷 5 第 62 页上

(8) 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金陵刻经处印本。

(9) 详见《华严法界玄镜》,载《大正藏》卷 45 第 672-683 页。

(10) 请参考《华严经旨归》〈明经益〉章。

End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法界

法 界◎ 杨仁山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摘自《佛教三字经》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八】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 王文治《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人法界

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阿修罗道是这样危险,那么人道呢?人道也有善,也有恶,所以说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这个人,性情很温和的,和谁都能合得来,所以说人道和合。来做人,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心净土净与文明建设

◎ 陈 兵 佛法依正不二论给予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强调依报庄严、社会净化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净化与庄严,《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语,集中概括了佛法这一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讲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十玄无碍:华严之“大业

◎ 无 稽华严境界的极致是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则是对这一境界全面深入的阐发。可以说,一切存在之所以事事无碍的理则,全部包含在这十组关系中。至于何为十玄门,历史上曾有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伴随的是名称和排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每逢节庆更要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妙莲法师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大陆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徐文明:僧珍与华严宗源

僧珍与华严宗源徐文明宗派的产生就如江河的发源一样,往往有众多的溪流作为源泉,众流汇聚,便形成了大江大河。华严宗的产生也是如此,源自许多佛教宗派,再经过智俨、法藏等大师的创造性的融汇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

法界无障碍

法 界 无 障 碍◎ 太 虚法界无障碍者,法界即真如别名,即无分别智相应之真如。又如世言宇宙,非但指空间时间,实包一切物而言。此法界者亦复如是,乃总括此诸法而言也。诸法中无论任何一法,皆诸法之总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佛法与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沉睡般度过了漫长的史前蒙昧时代,又踽踽跋涉,穿过六千年有遗留信息的历史尘烟,到近两三个世纪,方才进入加速前进的阶段。这是一个兴起于西方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在西方的发达,被认为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中医养生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