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2025-04-07 09:30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杨曾文

论文提要:联系古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情况,主要依据日本净土宗创始人源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对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及所尊奉的中国祖师进行介绍,从一个侧面揭示中日两国佛教自古以来存在的血缘关系。

关键字:源空、净土宗、念佛、选择本愿念佛集

作者简介:杨曾文,生于1939年12月,山东省即墨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着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日本的净土宗从广义来说,包括镰仓时期(1192-1333)由源空创立的净土宗、源空弟子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以及由一遍创立的时宗,乃至包括江户时期(1603-1867)大通融观尊奉平安后期良忍的「融通念佛」思想创立的融通念佛宗。

本文仅对源空创立的净土宗的判教论及其所尊奉的中国的祖师作概要介绍。

一、

日本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移植和发展。

西元6世纪中期中国佛教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到进入镰仓时期佛教已经在日本流传达600多年。在此之前流传于日本的佛教宗派先后有所谓「奈良六宗」和「平安二宗」。奈良六宗是日本以奈良为国都的时期(710-784)流传于日本的佛教宗派,包括三论宗和成实宗、法相宗和俱舍宗、华严宗、律宗,皆由赴日传法的中国或朝鲜的僧人,以及由从中国留学归国的日本僧人创立的,它们在当时仅相当于佛教学派,至于其中的成实宗、俱舍宗则分别依附于三论宗、法相宗。平安二宗是日本以平安(今京都)为国都时期(794-1192)由日本僧最澄、空海分别从中国传入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密宗)。

镰仓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成立了由武士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政治体制──镰仓幕府,在京都的以天皇为首的朝廷仅拥有虚位。随着武士阶层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支配地位的确立,在以往依附于皇室和贵族的文化逐渐受到冷落,而反映武士和一般平民思想意识的新文化迅速得到发展。此时佛教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与日本固有的以神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宗教信仰、民间生活习俗密切结合。在新的时代潮流推动之下,一些僧人为摆脱旧有佛教的腐败、混乱和严重脱离民众的局面,相继提出适应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传法需要的学说,创立了新的宗派,其中有源空创立的净土宗、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一遍创立的时宗、日莲创立的日莲宗。这些佛教宗派的创始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未曾到过中国留学求法,是据已经在日本流传的汉译佛教经典以及中国的佛教著述,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构建自己的教义体系的。可以说这是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新的形态。

同时,从中国宋元相继传入的禅宗得到迅速传播,也得到以幕府为首的武士阶层的欢迎。

二、

日本平安后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开始在平安城东北的天台宗中心比睿山兴起,先后出现几位提倡净土信仰的代表人物:源信(942-1017),天台宗著名学僧,着《往生要集》三卷,分类引用汉译佛教经论和中国人的净土著述达160余种,提倡以观想阿弥陀佛为重点的「正修念佛」法门,同时也提倡口称念佛;空也(903-972)经常到民间宣传口称念佛;良忍(1072-1132)融通天台、华严思想,也提倡口称念佛。他们推动了净土信仰的流行。源空继他们之后正式创立净土宗。日本净土宗是镰仓时期成立最早的佛教宗派,因为特别提倡易于民众理解和修行的口称念佛,因而传播十分迅速,影响越来越大。

关于源空的传记,主要有信阿《知恩讲记》、源智《净土随闻记》、《法然上人私日记》、托名圣觉记的《黑谷源空上人传》、舜昌《法然上人行状绘图》、《法然上人传》及师炼《元亨释书》卷五〈源空传〉等。

源空(1133-1212),号法然,俗姓漆间,美作国(今冈山县)人。父亲是位负责地方治安的武士,在源空九岁时因遭人袭击受伤而死。源空受父遗命不得为他复仇并出家为僧为他祈福。源空先从其舅、天台宗僧观觉出家,十三岁入天台宗中心京都东北的比睿山,先后师事源光、皇圆。皇圆是著名史书《扶桑略记》的作者。源空跟他学习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并从他受戒。三年后,源空投到西塔黑谷睿空的门下,听他讲授源信的《往生要集》,并受传净土法门。睿空对他刻苦修学的精神十分赏识,称赞他「法然具足」,给他起法号「法然」,并且用他的先师名字「源光」和自己名字「睿空」中的「源」、「空」二字为他起法名「源空」。

此后,源空曾闭关修行,到南都奈良游学。他在奈良接触到多种提倡净土念佛的学说。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三论宗僧永观着有《往生拾因》,珍海《决定往生集》,他们已据中国唐代善导《观无量寿经疏》提倡弥陀本愿他力的净土法门。他还广泛学习三论宗、律宗、真言宗等教理。

源空从奈良回到黑谷,集中阅读佛教藏经,对宣扬净土法门的经论和著述特别用心阅读。他在精心阅读源信《往生要集》过程中对书中引述的道绰《安乐集》、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等著作中的语句非常感兴趣,并且找到原著仔细研读,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比较,认为源信提倡的以观想念佛为主的念佛法门难以为一般人理解和修行,而善导特别提倡的口称念佛法门简单易学,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据现存信阿手抄本《知恩讲私记》记载,他曾赞叹说:「善导是弥陀化身也,此疏(按:《观经疏》)弥陀直说。」他由此决定舍弃以往积累和修持的诸宗教义和法门,确立以口称念佛为中心的净土教说。

此后,他开始了艰苦的传教过程。他先到京都北面的大原胜林院,邀集当时南北二京著名高僧前来听他讲述以口称念佛为主要内容的净土教义,并回答他们提出的质询,强调在「末法」时代只有靠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力,专念弥陀名号,才能使一切人往生净土,达到解脱。源空在僧俗两界逐渐出名,归依他的人中不仅有一般民众,也有上层贵族。摄政九条兼实(1149-1207)接受他的净土念佛法门,勤修口称念佛,并且从他受戒。源空受他之托,将自己的净土主张写成文字,此即著名的《选择本愿念佛集》。

《选择本愿念佛集》是日本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著作,开宗名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先」,概括出了源空净土主张的基本特色。全书由引述净土经论、著述--正文和源空评述的「私曰」两大部分组成。正文除引证净土三部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外,还大量引证善导的《观经疏》及《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还有道绰《安乐集》、法照《五会法事赞》、窥基《西方要决》等,在评述中也引用中国北魏昙鸾《往生论注》、日本源信《往生要集》等书。然而源空清楚地表明,自己是「偏依善导一师」,是以弘扬口称念佛的净土法门为主旨的。

源空的净土教说在武士、农民、渔民等普通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后,虽曾受到天台宗、法相宗等旧有教派势力的激烈反对,并且由于这些教派一再奏告朝廷招致朝廷的镇压和禁止念佛,然而最后毕竟没能阻挡源空净土法门的流行,在13世纪以后成为日本迅速兴起的新兴民族佛教宗派之一。

三、

「判教」或称「教判」,是站在特定的立场对全部佛法进行分类,按大小乘及教理的所谓深浅、高低、显密等进行排列,将自己最信奉和推崇的教法置于最高地位。中国隋唐时代成立的诸宗派皆有自己的判教理论,作为自己开教立宗的依据,例如天台宗的五时八教论、三论宗的二藏三*轮论、法相宗的三时教论、华严宗的五教十宗论、净土宗的二道二门论等。

中国的净土宗虽然没有比较严格的传法世系,然而从北魏昙鸾开始直至唐代道绰、善导,也相继形成自己的二门二道的判教理论。大意是说:进入佛教面临空前危机的「末法」时代,只有宣说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法门和教人念佛的教说才能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从苦难中得到解脱,称此为净土门,而其他宣说通过自己读经、修行、坐禅、做种种功德等追求觉悟解脱的教说是圣道门;说净土门易于为一般人理解,故称易行道,而圣道门难以为一般人理解和接受,称之为难行道。

源空的判教学说基本上是继承了自昙鸾至道绰、善导的判教理论。他在《选择本愿念佛集》中说:

凡此集中立圣道、净土二门意者,为令舍圣道入净土门也。就此有二由: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此宗之中立二门者非独道绰、昙鸾,天台、迦才、慈恩等诸师皆有此意。且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云: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

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分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已上)

此中难行道者即是圣道门也,易行道者即是净土门也。难行、易行,圣道、净土,其言虽异,其意是同。天台、迦才同之,应知。又《西方要决》云:

仰惟释迦启运,弘益有缘,教阐随方,并沾法润。亲逢圣化,道悟三乘。福薄因疏,劝归净土。作此业者专念弥陀,一切善根,回生彼国。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已上)

又同后序云:

夫以生居像季,去圣斯遥。道预三乘,无方契悟。人天两位,躁动不安。智博情弘,能堪久处。若也识痴行浅,恐溺幽涂。必须远迹娑婆,栖心净域。(已上)

此中三乘者即是圣道门意也,净土者即是净土门意也。三乘、净土,圣道、净土,其名虽异,其意亦同。净土宗学者先须知此旨。设虽先学圣道门人,若于净土门有其志者,须弃圣道归于净土。例如彼(昙)鸾法师舍「四论」讲说一向归净土,道绰禅师搁《涅槃》广业,偏弘西方行。上古贤哲犹以如此,末代愚鲁宁不遵之哉!

现对上述引文略作说明:

(一)源空在对《选择本愿念佛集》所设立的圣道、净土二门理由进行解释中,引用唐代道绰《安乐集》提出的两点:一是此时离佛(「大圣」)在世时已很遥远,意为已进入信众素质低下的「末法」时代;二、佛所宣述的「圣道」所谓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教法小乘与大乘)、四乘(外加佛乘)的教法,道理深奥,已经难为信众普遍接受和流通,所以在圣道门之外,特立净土门来教化民众,引导他们念佛往生净土,以达到解脱。

(二)源空主要引证的是中国昙鸾、道绰曾经阐述过的难行、易行二道和圣道、净土二门的判教思想,同时也引证并非专门弘传净土法门的学者的语句作为证明,即所谓「此宗之中立二门者非独道绰、昙鸾,天台、迦才、慈恩等诸师皆有此意」。北魏昙鸾着《往生论注》,最早对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的「难行道」、「易行道」进行阐释,提出弥陀本愿「他力」和修行者「自力」的思想。唐代道绰着《安乐集》,进一步阐释难行、易行二道,并立足「末法」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信众的素质,对比「圣道门」、「净土门」的优劣、难易,除继续提倡观想念佛外,还提倡口称念佛,并且强调一切「恶人」皆可通过口称念佛来灭罪,死后往生净土世界。源空认为,不仅他们二人有此主张,即使不专弘扬净土法门的天台、迦才、慈恩也这样主张。他所提到的天台是隋朝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着有《观无量寿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等;迦才,唐代贞观年间住于长安弘法寺,弘扬净土法门,着有《净土论》,主张观想念佛;慈恩是玄奘的弟子窥基,虽弘扬法相宗,也提倡净土法门,着有《西方要决》(即《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三)他直接引用昙鸾《往生论注》中关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的难行、易行二道的解释。为什么圣道门难以修行呢?世处「五浊」之时,众生追求达到不退转(「阿毗跋致」)的觉悟境界是非常困难的,概括起来有五点:一是有「外道」存在,不断扰乱大乘佛法;二是小乘教法教人只追求自己解脱,从而阻碍了大乘以解脱众生为宗旨的菩萨慈悲之道;三是无所不为的「恶人」破坏人的修行功德;四是恶人颠倒善恶因果,破坏人的净善之行;五是修行者相信和依靠「自力」,而不相信佛本愿的「他力」在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中的殊胜作用。这样一来,修行好比选择陆路走道,非常吃力。相反,如果相信并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就可以在「佛力住持」之下毫不费力地在死后往生净土,达到大乘的不退转的解脱境地。好像乘船,非常省力。因此他说,圣道门(也可以称为「三乘」)就是难行道,而净土门就是易行道,劝人舍弃圣道门而改奉净土门。

可以说,以上判教理论就是源空在旧有诸宗并行的社会环境中另创立净土宗的理由,希望世人认清时代和自己的素质,舍弃难以修行的「圣道」佛法,而改奉易于修行的净土念佛法门。

四、

中国隋唐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一般皆有前后相承的传法世系--「相承血脉」、「师资相承血脉」。传到日本的佛教宗派,一般在继承这个世系的基础上再加上日本的传承世系。那么,源空创立的净土宗的传法世系如何呢?《选择本愿念佛集》记述:

问曰:圣道家诸宗各有师资相承,谓如天台宗者慧文、南岳、天台、章安、智威、慧威、玄朗、湛然次第相承;如真言宗者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树、龙智、金智、不空次第相承。自余诸宗又各有相承血脉。而今所言净土宗有师资相承血脉谱乎?

答曰:如圣道家血脉,净土宗亦有血脉。但于净土一宗,诸家不同。所谓庐山慧远法师,慈愍三藏,道绰、善导等是也。今且依道绰、善导之一家论师资相承血脉者。此亦有两说:一者,菩提流支三藏、慧宠法师、道场法师、昙鸾法师、大海禅师、法上法师(已上出《安乐集》);二者,菩提流支三藏、昙鸾法师、道绰法师、善导禅师、怀感法师、少康法师。(已上出唐宗两传)

源空自设答问,以问者的名义提到中国天台宗、密教的传承世系,说天台宗以南北朝时的慧文、南岳慧思,隋朝的天台智顗、章安灌顶,唐代的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人前后相承(如果以印度龙树为初祖,则为九祖相承);密教真言宗以法身佛大日如来,印度的金刚萨埵、龙树、龙智,唐朝时来华的金刚智、不空前后相承。那么净土宗有没有自己的「相承血脉」呢?

源空在回答中说:净土宗也有自己的血脉相承,然而说法不一。他提出有三家传法世系:一是尊奉东晋庐山慧远(334-416)为初祖的法系,二是尊奉唐代慈愍慧日(680-748)为初祖的法系,三是唐代道绰、善导相承的法系。他明确地表示,他创立的净土宗是尊奉道绰、善导传承的法系。

对这一法系,他进而介绍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根据道绰《安乐集》卷下的说法:从北魏时在中国北方传法的印度僧菩提流支开始,下传慧宠(当即地论北派道宠)、道场、昙鸾、大海、北齐僧统法上等人;一是菩提流支传昙鸾,再下相承有唐代道绰、善导、怀感(着《释净土群疑论》)、少康(被称为后善导)。

源空采取后一种说法,以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六人为日本净土宗的六祖。在这六祖中,除道绰、善导和怀感三人有前后相承的关系外,皆无直接的传承关系。据《续高僧传》卷六〈昙鸾传〉记载,菩提流支曾赠昙鸾以《观无量寿经》,昙鸾从此舍弃神仙道教信仰而一心信奉净土法门。少康是因读善导的《行西方化导文》(《往生礼赞》)受到启示而专弘净土法门的,于是也被列入道绰、善导一系的传承世系之中。

然而此后源空在自己编录的《类聚净土五祖传》(载《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九)中去掉菩提流支,只以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五人为净土宗五祖,并且详细地摘录唐代道宣《续高僧传》、迦才《净土论》、《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新修往生传》(当即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宋代王日休《龙舒净土文》等对这些高僧的生平作详细介绍。源空的弟子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以昙鸾、道绰、善导为继承印度龙树、世亲之后的中国三祖,并以源信、源空为日本二祖。

关于菩提流支与昙鸾的事迹,在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五章由笔者执笔第三节《昙鸾和弥陀净土信仰的发展》中已作详细介绍;至于道绰、善导及其弟子怀感、少康等人的生平和净土思想,在拙著《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中已经介绍。这里一概从略。

综上所述,由源空创立的日本净土宗是继承和发挥中国净土宗高僧的判教理论为自己开教立宗提供依据的,并且尊奉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高僧为祖师。

中日两国的佛教自古以来形成密切的血缘关系,彼此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是东亚佛教黄金纽带的重要的组成环节。昙鸾、道绰和善导曾经居住和传法的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的玄中寺,不仅是中国净土宗的重要祖庭,也是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在上世纪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在新世纪联接中日两国佛教徒的友好往来和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也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4年7月2日于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End

达摩祖师辞世偈

◎ 慧 心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达摩洞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五灯全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游日本静冈县古寺

游日本静冈县古寺 杨巨川携筇度过石桥东,寺古寻幽曲径通。禅榻穴藤人已去,满街黄叶乱秋风。 摘自《梦游四吟》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三位祖师往生经过

◎ 大 德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夜里一时半,大师从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于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南怀瑾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西藏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活佛。现在书店里应该有他的传记卖,叫《密勒日巴尊者传》。其实他的传记以前就有人翻译,叫《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绍云老和尚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了脱呢?这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碰撞。身处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宁。在纷扰的红尘和躁动的内心夹攻下,人们急需一个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净土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

◎ 崇 恩印光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大师早就拟欲归隐,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掩关于报国寺,课余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