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2025-04-10 12:09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

日莲宗的创始人日莲(1222-1282年)原是天台宗僧,对其它教派真言宗(包括台密和东密)、净土宗、禅宗等也有深入研究。他通过考察比较,认为在一切佛教经典中只有《法华经》是最圆满优胜的经典,并在吸收天台宗的一些概念、命题的基础上对此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论证,把当时盛行的净土宗、禅宗和真言宗称之为邪法、邪教而予以批判,主张通过国家政权宣布以《法华经》为全国信奉的正法,废除净土宗等其它教法。日莲著有《立正安国论》、《开目钞》、《观心本尊钞》和《撰时钞》、《报恩钞》,此称日莲宗五大部。现有不同版本的日莲《遗文》或《全集》行世。本文主要对日莲的《法华经》至上的观点和他对《法华经》的理解与论证作概要的论述。

一、立正安国--主张以《法华经》为国家最高正法

日本在13世纪中叶连续发生日蚀、月蚀等罕见天象和地震,又有水旱等自然灾害,流行疫病。日莲此时经过到各地考察和修学,对佛教各个宗派的教义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开始形成以《法华经》为最高经典,以专弘《法华经》为终身使命,以五字经题为教义核心的教法构想。他在不断构建和深化自己的教义体系过程中,一直密切注视着以镰仓幕府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形势和净土宗、禅宗在幕府支持下迅速扩展的佛教界情况。他作为一个虔诚的学僧,认为日本连年出现天象反常和天灾现象是由于社会上流行邪法而造成的。他先后写了《守护国家论》和《对治灾害钞》,引证《金光明经》、《仁王经》、《大集经》等的经文,说由于净土宗邪法盛行,护国善神和圣人离国而去,才招致天变和诸种灾害,对治方法是当政者应禁止邪法,改而护持正法,即在全国弘布《法华经》。

日本文应元年(1260年)日莲写出《立正安国论》,通过幕府近臣宿谷光则转呈前执权北条时赖。文章以主人、旅客互相答问的体裁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主张:(一)把法然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及其创立的净土宗贬为邪法、谤法,广引佛经指出日本之所以灾害连年和危机四伏,就是因为举国信奉邪法、邪教,从而使得护国善神、圣人离国而去,郑重地建议幕府下令禁止。(二)称《法华经》是正法,要求幕府当政者把法华信仰推行到全国。他借客之口说:国依法而昌,法因人而贵。国亡人灭,佛谁而可崇,法谁可信哉!先祈国家,须立佛法。然后指出:禁谤法之人,重正道之侣,国中安稳,天下太平。 是说能否奉《法华经》为正法,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安危。他在文章中还表示,如果举国信奉《法华经》,则所在皆佛国,十方悉宝土也。

应当指出,当时日莲所说的正法有时是指天台宗,或称之为圆教。他在文章前署名天台沙门日莲,表明尚未有意脱离天台宗。翌年,当他在镰仓幕府所在地附近宣传他的主张,攻击净土宗等时,受到净土宗信徒的指控。幕府把他流放到伊豆(在今静冈县)。他两年后被赦,面临元朝以武力胁迫日本臣伏的严峻形势,他除继续批评净土宗外,还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禅宗、律宗和真言宗,再次向幕府进谏,指出只有奉法华信仰,禁止邪法才能防止亡国,于是在文永八年(1271年)被流放佐渡,三年后被赦。又第三次向幕府进谏,但仍不被理睬,最后隐居甲斐的身延山(在今山梨县),专心从事著述和传教,建立早期日莲宗教团。日莲在颠沛流离的创教和传法的生涯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教义体系,写出《开目钞》、《观心本尊钞》等众多著作,逐渐放弃原来天台宗的立场,提出自己对《法华经》的新的理解和论证,完成了以《法华经》题目为核心的教义体系。

二、认为《法华经》优胜,至高无上

正如中国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论一样,日莲在创立日莲宗过程中也提出自己的判教理论。据此判教理论,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评价《法华经》的。这里仅利用他在《教机时国钞》中提出的教、机、时、国、教法流布先后判教框架,参照其它重要著作,着重揭示他的《法华经》至高无上的观点。

教,指教法。日莲继承中国天台宗创始人智 的五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的判教理论,认为在大小乘一切佛经中,只有《法华经》最为优越,是第一经王。他在《开目钞》中说,在释迦佛成道之后50年传法的生涯中,前40年所说的经典皆未显真实,皆属应机随缘说法的权经,只有最后8年所说的《法华经》皆是真实,是展示佛的本怀,宣说觉悟的真实内容。 他认为《法华经》比其它佛经优越的地方有三点:一是讲一切人可以成佛,包括声闻、缘觉二乘和恶人以及被佛教一向歧视的女人;二是讲一念三千之法门,日莲着重从十界互具进行解释;三是讲释迦为久远实成的法身佛。 日莲接受天台智 在《法华文句》中把《法华经》前十四品作为迹门,后十四品称为本门的说法,进而认为在本门中只有<从地涌出品>后半部分、<寿量品>和<分别功德品>前半部分最为重要。又说:彼一品二半,此但题目五字也。这五字题目即妙法莲华经(加上南无是七字),隐藏于<寿量品>的文底。此经题是《法华经》的肝心,与诸法实相一念三千是等同无二的。 这样,在日莲的判教理论中,佛法的优胜层次是:大小乘诸经--《法华经》--<寿量品>与另两个半品--妙法莲华经。

机,原指素质、根机,也直接用来指接受佛法的人。日莲发挥佛教所说在佛灭千年的之内是正法时,进入佛灭二千年是像法时,此后进入末法时(佛法将灭的末世)的说法,认为相应于此三时有三机,流行不同的佛法。适应于正法机先流行小乘经,后流行权大乘经;适应于像法机则流行《法华经》的迹门教法,以中国智 和日本最澄为代表;适应于末法机的教法则是《法华经》的本门教法,实即南无妙法莲华经。 时间越往后,众生根机越底下,越应授于最上等佛法,所以在末法时代应传授一切众生以《法华经》本门的精华--妙法莲华经。《撰时钞》卷下说:持妙法莲华经五字,作为谤法一阐提(按,极恶者)白癫病之辈良药。

时,指佛法流行的时代。日莲利用《大集经》所说在佛灭后有五个500年的说法,说在正、像、末三时流行不同的大小乘佛法,到了像法后半期出现法华迹门正法,而认为他正处在佛灭后2200年,属于末法初期,正应弘布法华本门正法--南无妙法莲华经。

国,是流行佛法的国度。有流行小乘、大乘之国,或大小乘兼行之国,但日本是一向大乘国,大乘中《法华经》之国,故应弘布法华本门妙法。

教法流布先后,或简称序,是指教法适应时机不同而流行的先后次序。正、像、末三时先后流行不同的佛法,既然进入末法时,就应流行适宜此时的法华本门妙法。

可见,日莲通过自己的判教理论把《法华经》提到最高地位,而最后的结论是:法华经题才是适宜末法时代日本乃至世界(阎浮提)的最高最圆满的佛法。

三、《法华经》的肝心--南无妙法莲华经

日本进入平安时代后期(10世纪之后),在社会危机四伏,并且经常出现动乱的形势下,佛教的末法思想在佛教界特别盛行。这种思想强调离开佛灭时间越久,众生的接受佛法的素质越低,僧人的品质越下降,世上仅有教法而无真正的修行者和证悟者,并且佛法面临灭亡的危险。与此相应,简单易行的净土信仰迅速兴起。天台宗僧源信(942-1017)著《往生要集》分类汇集净土经典文句,提倡在末代修持净土念佛法门。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法然(1133-1212)著《选择本愿念佛集》,最早成立净土宗。他认为在末法时代众生修持净土法门以外的圣道诸法不可能解脱,只有唱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能超脱生死。这五字名号具有无限功德和神威,口称这五字名号可以灭罪和往生净土。此后其弟子亲鸾(1173-1262)著《教行信证》,创立净土真宗,进而提倡一念净信,往生成佛。净土信仰在镰仓时代曾特别盛行。日莲在创教过程中批评的主要方向是净土宗,此外是禅宗、真言宗等。日莲提倡法华五字或七字经题,应当说是受到净土宗口称念佛的启发和影响的。

日莲说一部八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的最精要部分是它的题目--妙法莲华经,称之为全经的肝心。《撰时钞》卷下以答问的形式对此作了解释。他说既然《华严经》的肝心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集经》的肝心是大方等大集经一切经皆以如是我闻之上的题目为其肝心,那么,《法华经》的肝心应是妙法莲华经。因为《法华经》是一切佛经之王,所以此经题也是一切佛经的肝心,是位于一切佛、菩萨、二乘、天、人、修罗、龙神等之上的正法。 《观心本尊钞》说:释尊因行、果德二法,妙法莲华经五字具足。我等受持此五字,自然让与彼因果功德。 他在《唱法华题目钞》中说在此经题五字中包含了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一切法门。 他认为,对于天台宗的理具的一念三千诸法,普通人难以理解,自然也不能通过坐禅观心领悟实相而达到解脱。但如果唱念妙法莲华经五字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无上妙法,达到解脱。他说:不识一念三千者,佛起大慈悲,五字内裹此珠,令悬末代幼稚颈。四大菩萨守护此人。 任何人,包括一切智者、愚者和善人、恶人在内,皆可因唱念此经题而成佛。

日莲以法华经题为核心,提出三大秘法作为日莲宗的基本教义。此五字(或加南无成七字)从作为信仰对象来说,是本门本尊,如将此五字为中心,配以诸佛菩萨和护法善神等名字,用笔绘出,则为本尊曼荼罗;此五字从作为修行唱念的内容来说,是本门题目;从尊奉和唱念此经题可以拥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来说,则称之为本门戒坛。 可以说,这是日莲宗独特风格的集中表现。

四、《法华经》行者日莲

《法华经从地涌出品》记载,释迦牟尼佛不同意由他方国土的菩萨在他灭后护持弘通《法华经》,说我娑婆世界(难忍世界,实指现实人间)自有无数菩萨及其眷属承担此任,此时大地震裂,从地下涌出无数菩萨,其中有四位导师--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四菩萨。对于以往人们极少注意的这段文字,日莲特别重视,说在像法之时,天台智 虽提出理具三千之法,但未能弘布事行的一念三千--妙法莲华经,进入末法时代,地涌菩萨始出现于世,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令服幼稚,因谤堕恶必由得益是也。 日莲在不少地方以地涌菩萨自况,自认为是末法时代肩负弘布法华本门妙法使命的《法华经》行者。《撰时钞》卷上说在佛灭后1800年间只有三位法华行者,即释迦佛、智 、最澄。 那么,进入末法时代的法华行者是谁呢?日莲认为自己当之无愧。日莲在《撰时钞》卷上说自己是阎浮提第一《法华经》行者。在《开目钞》卷下他甚至宣称:我是日本之柱,我是日本之眼目,我是日本之大船。 在镰仓时代创立宗派的人中,像日莲那样具有强烈的弘法使命感,不惜牺牲自己身命再三地向当政者进谏抗争,对异己教派进行激烈批判,是十分罕见的。

佛教与其它文化形态一样,是随顺时代和社会、地域而发生变化的。从日莲宗和日本其它宗派的成立,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

杨曾文: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提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日程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使人感到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然后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杨曾文1980 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活泼泼的中国禅宗

活泼泼的中国禅宗禅宗成立较晚,兴起在唐末五代,是中国民族佛教宗派之一,与其它宗派相比,拥有自己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禅宗的创始人及历代著名禅师是怀着超越诸宗之上并且批评诸宗的意识创立和传播禅宗的。与诸宗

杨曾文:痛悼净慧长老

痛悼净慧长老杨曾文2013年4月20日上午,笔者正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出席全国佛教院校学生论文发表会,忽然惊闻当代生活禅的倡导者、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梅四

杨曾文:佛教戒律与道德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

杨曾文: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

杨曾文:弥勒经典和弥勒信仰的民族化

一公元前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人中国内地,得到迅速传播,经历汉魏西晋时期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时期教理的研究与会通,至隋唐时期成立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民族化历程

杨曾文: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一、马祖的故乡在今四川什邡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世人称为马祖,汉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关于马祖的籍贯及出家,相关史料所载马祖传记的记载是: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

杨曾文:佛教有吸收新科技的传统

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字记载,从只有佛经到产生诠释佛经的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一、前言从佛教总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佛教的教理、组织和修行方法总是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的。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因为以达到身心俱灭的无余涅槃为最高修行目标,所以没有提出佛

杨曾文: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永明延寿及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内容提要:论文在对延寿的生平作介绍后,对他的重要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注心赋》、《观心玄枢》等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进行概述,并且

杨曾文:怎样读《六祖坛经》

一、禅宗的兴起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和结合,在隋唐时期实现中国化,重要标志就是先后成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在这些宗派中,以禅宗最具民族特色。正如近代倡

杨曾文: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接受一定的伦理道德的制约和规范。因此,伦理道德现象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伦理和道德的词义虽有区别,但在以研究人类道德为宗旨的伦理学科中,二者是一个意思。本文所要考察的大乘佛

杨曾文:雪窦重显及其禅法

禅宗虽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离开文字,而且越来越重视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不仅陆续出现了大量记载历代各地禅师传法的语录,而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用以表达禅的意境、启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