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2025-04-10 09:46

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内容提要:论文在对延寿的生平作介绍后,对他的重要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注心赋》、《观心玄枢》等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进行概述,并且对这些著作的意义和版本也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延寿、宗镜录、一心,禅宗、法眼宗

法眼宗是禅门五宗中成立最晚的一个宗派,创立人文益及其弟子因为受到五代时期南唐李氏和吴越钱氏政权的优遇和支持,曾在南方显赫一时。

吴越国是五代的十国之一,唐末由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鏐(死谥武肃王)建国,以杭州为国都,占据今江苏部分和浙江地区。后经三主,至钱俶(原名弘俶,忠懿王)时对宋称臣纳贡,太平兴国三年(978)降宋,国除,但此后被宋封为汉南国王、南阳国王、邓王等。吴越国主亦尊崇佛教。文益的嗣法弟子中以天台德韶(890-971)最有名。德韶受到吴越王钱俶的特别尊崇,被尊为国师。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和《天圣广灯录》卷二十七,德韶的嗣法弟子至少有52人,著名的有永明延寿、五云志逢、永安道原等人。

延寿生活在五代末宋初,在其《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中对禅宗的心性论和解脱论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且站在禅、教一致论的立场,依据大量佛教经论和各宗著作提出系统的禅、教会通融合的理论。他深入阐述的心性思想,应当说是开宋代社会思想史上心性论的先河。

一、 延寿的生平

延寿(904-975),俗姓王,钱塘人。幼年开始信仰佛教,二十岁以后不食腥荤,经常阅读《法华经》。年二十八为吴越国华亭的镇将,负责督纳军需。当时雪峰义存的弟子翠岩永明在杭州龙册寺传法,延寿舍弃家室前往归依出家,为其弟子,执劳供众,都忘身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延寿传〉)[1]。

延寿出游,在天台山静居修习禅定,长达九旬。此后,他到天台山参谒在那里传法的法眼文益的弟子德韶,呈己见解,得到印可,在德韶门下参学禅法。德韶认为他与吴越王钱弘俶有缘份,将有机会借助吴越王的支持大兴佛法。

后来延寿到明州雪窦山(后为资圣寺,在今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传法,逐渐闻名远近,到他门下参学者日多。他曾上堂说:雪窦这里,迅瀑千寻,不停纤粟;奇岩万仞,无立足处。汝等诸人,向什么处进步?以雪窦山面临高悬的瀑布,险峻的山岩来比喻自己禅法非同一般,问前来参学者打算如何修行。有僧站出来问:雪窦一径,如何履践?他答:步步寒华(花)结,言言彻底水。似乎是以花之寒,水之彻来表示自己禅法的峻烈高洁。

宋初建隆元年(960),吴越国王钱弘俶请延寿到杭州灵隐山新建的寺院任第一代住持,翌年又请他到永明大道场担任第二代住持,门下弟子曾多达二千余人。有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延寿不正面回答,说:更添香著。意为再添香点。大概是说,对于自己的禅法(永明妙旨)是不能通过语言讲述清楚的。此僧似乎当即领悟,表示感谢。延寿曾自己作谒: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2]

湖水迎日有光,遇风起浪,偈颂含有自然、随缘的意思,向人暗示这就是他的禅法宗旨。

延寿在永明寺居住传法十五年,度弟子1700余人。宋开宝七年(974),延寿天台山为一万余人授戒。延寿与其他禅僧不同,一生广读佛教经论,对儒道二教方面的书也十分熟悉。他经常读的佛经有《法华经》。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延寿传〉记载,他行道余力,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另据《宋高僧传》卷二十八的〈延寿传〉记载,他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这里的部大概是指遍数,是说他一生读一部八卷的《法华经》竟达一万三千多遍。[3]

延寿著作很多,重要的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以及大量诗偈赋咏。他的《宗镜录》等著作也传到海外。《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延寿传〉记载,高丽国王(当是高丽光宗)览其言教,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前后归国,各化一方。[4]是说高丽国王遥尊他为师,派使者前来奉书、赠金丝线织成的袈娑和珍贵礼物,先后有三十六位高丽僧人从他受法而归,各传法于一方。

延寿于宋开宝八年(975)去世,年七十二岁。

现将延寿的著作略作介绍。

二、延寿的著作

(一)《宗镜录》,一百卷

署名大宋吴越国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智觉是延寿的号。《宗镜录》开始称《心镜录》,延寿的《心赋注》卷三提到余曾集《心镜录》一百卷,然而在其他地方的引用中则多用《宗镜录》之名,何时改为《宗镜录》,不详。

书前有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俶制的序。据《十国春秋》〈吴越世家〉记载,钱弘俶在五代后周时前后被封天下兵马元帅、天下兵马都元帅;宋朝建国的建隆元年(960),授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乾德二年(964)又改授原称天下兵马都元帅。钱俶此序称自己为天下大元帅,当写于宋建隆元年至乾德二年(960-964)之间,由此可证明《宗镜录》当最后完成于北宋正式建国之初。

钱弘俶在序中说,天下有三教:

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虚无,以止乎乘风驭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5],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

他分别对儒、道、佛三教的主张作了十分概要的介绍,说自己是尊奉儒教的,而儒教曾师学于道教,道教又尊崇佛教。实际是说儒、释、道三教同源、一致,而佛教最为优越[6]。他又说,唯此三教,并自心修。认为通达三教应当通过心的修行。这自然是受到禅宗的影响。他对《宗镜录》介绍说:《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总乎百卷,包尽微言。 钱弘俶之所以称《宗镜录》为《心镜录》者,也许用的是最初的书名,并且遵照作者对宗所作的解释――立心为宗。

延寿在自序中对编撰此书的旨意作了说明。他表示,由于轮回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根机是不同的,便有不同的教法与之适应:

约根利钝不同,于真如界中开三乘(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教法)、五性(按:唯识宗所说五种性,其中有无种性众生永远不能觉悟解脱)。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按:三阿僧祇,意为无量时间)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然而从第一谛来说,所谓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一切皆空寂无实,唯一真心而已。如果能够对此领悟,则为见道之人,不悟则沉论生死。最高的佛法,莫过于教人反境观心,体悟自性,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说: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按:释迦佛入灭之地)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

实际是指禅宗和说心性教义的大乘教法。

延寿强调:世界万有和各种教法,不出自心体(理)、用(事)二门。既然一心为万法之本,则以心为镜可以明照一切,无一法以逃形,则万差而普会;以一心为正宗而综述佛法,则可引导众生把握众多教法的要义而体悟自性。他说: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自序最后说: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称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其中的一心虽具有真如、佛性、自性等义,实际是指禅宗和被称谓法性宗的华严宗的心性理论,以此为标准观察评述和引伸全部佛法,此即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全书三部分:

一.标宗章,从卷一至卷六十一中,论述禅宗的以心传心和即心是佛的基本宗旨,并从禅教一致的观点,广引佛教经论和华严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的著述,论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为解脱之本,若悟自性,即众生是佛。

二.问答章,从卷六十一中至卷九十三,以问答的形式,对自己为什么一反以往禅宗不立文字并且反对广引经论和各宗教理论阐述解脱之道的做法进行解释,认为这样做并未违背禅宗宗旨,可以引导一般人通过佛语领悟自性,并围绕心性、解脱和各种教义,广引经论进行答释。

三.引证章,从卷九十四至结束,说引大乘经一百二十本、诸祖语一百二十本、贤圣集六十本,都三百本之微言,总一佛乘之真训。在他所引的大乘经论中主要有《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大集经》、《宝积经》、《圆觉经》、《首楞严经》等;所引诸祖语是佛偈和禅宗所奉的历代禅师的语录,有过去六佛的偈颂、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自菩提达摩至慧能六祖的传法事迹、语录和传法偈,还有南岳怀让(让大师)、青原行思(吉州思和尚)及马祖、石头、牛头等众多禅师的事迹和语录;所引圣贤集是各种论书,有《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乃至华严宗和天台宗的著作。

宋代临济宗禅僧惠洪(1071-1128)所编撰的《禅林僧宝传》卷九〈永明智觉禅师传〉记载,延寿

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按:华严宗)、慈恩(按:法相宗)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按:大乘诸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7]

如果根据这段引文,延寿是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佛教没有全面整体的了解,而在社会上相当流行的天台宗、华严宗和法相宗在教义上彼此存在矛盾,他为了促使这三宗思想的沟通和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特地请三宗学僧聚会一起,请他们就各自的教义进行交流和辩论,对争论中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他便以禅宗的宗旨(心宗指要)进行折中调和。此后他收集和参考大乘佛经和中印两国的论著,并吸收三宗教义,编撰《宗镜录》一百卷。这个说法真实如何,无法深究,仅录此以供参考。

《宗镜录》由吴越王钱俶作序之后,长期秘藏于内库外人少知。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由皇弟魏端献王(按:英宗子赵頵死后封魏王,谥端献,徽宗时改封益王)主持雕印分赠诸寺,但四方学者,罕遇其本。礼部员外郎护军杨杰在东都开封得到钱唐新本。这是由吴人徐思恭请法涌、永乐、法真等校勘,然后雕印的。杨杰应请为此书写序文。(《宗镜录》卷首所载杨杰序)参考上引《禅林僧宝传》〈延寿传〉中的天下学者传诵焉来看,《宗镜录》在北宋中期以后曾风行一时。

现在国际学术界常用的《宗镜录》是取自《高丽藏》的日本《大正藏》本。《高丽藏》实际是高丽高宗时的再雕本。此藏包括据《开元录》等的〈入藏录〉雕印的正藏和在经录〈入藏录〉中尚未录目的典籍副藏。《宗镜录》被收在副藏,据书中卷后刊有丙午岁、丁未岁、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来看,是雕印于高丽王朝高宗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1246-1248)。

(二)《万善同归集》,上中下三卷

全书以问答体论述奉行禅宗即心是佛、无念、唯心净土等宗旨,并不意味着在修行中要废除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各种善行。总的观点是:

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但说万行由心,不说不修为是。又万法即心,修何阂心?

意为虽说心即是佛,但人们生来秉的佛性(自心、自性)早已被情欲烦恼污染,必须通过各种修行清除烦恼尘垢,使它清净的本性显现,这样才能达到解脱;禅宗历代祖师虽说万行由心,但并没有说废除修行是正确的。此外,说万法即心,难道修行会对心性解脱有所妨碍吗?正是从这种观点,延寿从性与相、理与事、体与用、真与俗、本与迹、有与无等不同方面,大量引用大乘经论和华严宗等宗的思想来论证这些前后对立的双方是彼此相辅相成、圆融无碍的,以此说明:若要达到觉悟,必须见性与修善并行,理事双行,理事兼修,结论是:因缘不具足,不能成佛。

书名万善同归,意为修持各种善行,是殊途同归的。按延寿的解释,从其包含的意义来说也可名为理事无阂、权实双行、二谛并陈、性相融即、体用自在、空有相成、正助兼修、同异一际、修性不二、因果无差。

卷首有北宋曾任司农少卿的沈振在熙宁五年(1072)写的序。据此可知,此书比《宗镜录》较早雕印在社会上公开流行。

(三)《唯心诀》,一卷

延寿站在禅宗立场首先对作为世界万有本源、本体的心进行论证。他说心虽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完全表述,然而诸佛菩萨为普度众生仍随顺机宜对它有不同表述,所谓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在佛经中它还有一乘、平等如如、纯真法界、实相、真际、理等不同名称。它也是众生解脱之道的本源,是真法要,悟之为佛,迷之为众生。

在此著作中,延寿对自认为是违背禅宗见性解脱宗旨的所谓邪宗的一百二十种见解,提出批评。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批评禅宗以外奉行教乘、权教的修行者的做法,也有相当部分是批评被认为是片面理解禅宗宗旨的做法,如说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诠;或住本性清净,而执药成病;或废说起绝言之见;或守任真无事,而沉慧解等。认为这些见解都违背了法性融通,一旨合会的道理,是迷宗背旨,失湛乖真的,不能使人达到解脱。

(四)《注心赋》,又名《心赋注》,四卷

延寿利用赋这种文体,对心既是世界万有的本原和本体,又是众生生来秉有的清净本性,达到觉悟解脱的内在依据,从不同的方面作演绎论述,并且以注释的形式,对赋中论述的问题加以详细补充说明。

在赋的开头,他说:

觉王(按:佛)同禀,祖(按:禅宗祖师)胤亲传。大开真俗(按:真谛、俗谛)之本,独标天地之先。常为诸佛之师,能含众妙;恒作群贤之母,可谓幽玄。灵性有殊,该通匪一,千途尽向于彼生,万象皆从于此出

他运用前后对仗工整的语句,对禅宗和华严宗所赋予心性的特性和功能,在修行解脱中作用等,作了概括说明。在对其中祖胤亲传所作的注释中说:此土初祖达摩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又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云:默传心印,代代相承迄于今日。此后人们常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来作为禅宗的基本宗旨。

从延寿引证的书来看,除了大量的大小乘佛经外,还有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唯识宗等的著述,并且引用佛教史传及佛教以外的书籍。在论述中虽将禅宗宗旨置于中心地位,但同时广泛吸收诸宗特别是华严宗的教义思想。从他引用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称《禅源集》)等著作相关思想来看,他的会通和融会禅、教的思想是深受宗密的影响的。

在宋代的禅宗著作中,像《心赋注》这种用较大篇幅从正面集中论述心性的著作是绝无仅有的。现在被国际学术界常用的《心赋注》是日本《续藏经》本,此本源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本。台湾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收有此书的复印本。

(五)《观心玄枢》,一卷

指出心在佛经中有种种不同的名称,认为所谓大乘、佛性、中道、般若、一乘、如来藏、法性、自性清净心等,皆是心的异名。说心是万法之本,解脱之源,只有通过观心深入思考才能体悟三界唯心,心性与万法圆融无碍的道理,断除一切烦恼,达到觉悟解脱。

在论述中,对所谓观心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作了无限的发挥,说实践大乘菩萨道的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必须进行观心,即使其他种种修行,乃至护法、弘法、忏悔、灭罪、报恩,及最后达到觉悟解脱,也必须通过观心才能完成。这种观心既不同于天台宗以观空、假、中三谛为中心的观心,也与早期禅宗观空观净的观心有所不同,而是引导修行者借观心静思来领悟心作为世界本源和解脱之本的道理,由此断除世俗思维和烦恼,达到解脱。

现在通用日本《续藏经》所收本,是据日本平安时代后期治历五年(1069)的写本刊印的,开头部分已佚失。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也收有此书的复印本。

除以上著作外,在《大正藏》本《唯心诀》之后,还附有延寿所著《定慧相资歌》、《警世》。前者以偈颂体讲定慧不二,理事双修;后者说人身难得,劝人行善修心,体悟三界唯心的道理,在谛了自心上下功夫,以此达到正觉。

综上所述,延寿在这些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以南宗为主体的所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提出以心为宗,即主张以心为尊,为体,为智的思想,意为尊奉大乘佛教的佛性学说为标准观察和评述世界万物、人类社会以及众生烦恼生死和解脱问题;以禅宗的心性理论为中心,综合评述大小乘教法和诸宗的教义。他认为在佛教诸宗派中唯有华严宗的教理与禅宗最为一致。他通过引述华严宗的一真(真如之心、法性)法界缘起、理事圆融和真妄交彻的理论来说明佛性是世界的本体,烦恼与菩提、解脱的彼岸与世俗的此岸、众生与佛是互为容摄,相即不二的。

延寿以他的心性论为基础,为他的理事双修、禅教会通学说提供理论根据。既然理、事互相圆融,那么自悟心性与修持诸种教法也应并行无碍,以传心、见性为宗旨的禅宗和其他教门诸宗也应当会通。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在进入宋代以后禅宗内部论述禅法和历史的著述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体裁形式也各种各样,其中以语录和以记载语录为重点的灯史数量最大,然而象延寿这样大量引用经论史书从正面系统地论述禅法和解脱之道的并不多见。

[1]载《大正藏》卷51第421页下。

[2] 以上引文,皆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延寿传〉,《大正藏》卷51第421页下。

[3]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收录全部经论集传1076部5048卷。此为历代编印大藏经的基本依据。据此,延寿不可能读佛经一万三千部,只能理解为是读《法华经》的遍数。

[4]《大正藏》卷51第421页下。关于延寿生平,也可参考《宋高僧传》卷二十八〈延寿传〉(载《大正藏》卷50第887页中)、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九。

[5] 四谛,指苦(生命过程皆苦)、集(苦因――贪嗔痴)、灭(断除烦恼,达到涅槃解脱)、道(八正道);十二因缘,构成生命过程的十二个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由无明(痴)为根本原因,遭成生死轮回不已。三明,佛教认为佛、罗汉具有的三种神通:知道众生过去世的宿明命明、知道众生未来世生死的天眼明、体悟四谛等真理达到解脱的漏尽明。八解脱,八种对治和断除对色、无色贪欲的禅定,也叫八背舍。

[6] 在南北朝至唐代的三教争论中,佛教方面常据《礼记》、《吕氏春秋》等所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的记载说老子是孔子之师;又据伪经《老子西升经》、《西升玄经》、《符子》等说老子称释迦牟尼佛为师。请参见北周道安《二教论》(载《广弘明集》卷八)、唐玄嶷《甄正论》(《大正藏》卷五十二)、徐岱《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并序》(中华佛教文化研究所1978年《佛学研究》第7期载杨曾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吴越王对三教关系的见解,当即以此为根据。

[7]此亦载惠洪《林间录》卷下,说他曾游东吴,寓居西湖净慈寺,寺的一位老衲告诉他此事。

End

积德才能延寿

◎ 莲 池【原文】宗伯陆公①寿九十七而嗜龙眼,龙眼遂价贵一方。又吾乡一老叟,寿逾宗伯六载而嗜蒸豚。二老母,一嗜米饮,一嗜川椒,寿俱九十以上,旁观者复效法之。又一老人,清晨服蜜汤一杯,倘其永寿,而诸蜂乏

永明延寿禅师: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

永明延寿禅师: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

林克智: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林克智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弘扬永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提倡大师的万善同归。并以此说明万善同归,念佛求生净土,是学佛者适时的、自利利人的、直捷快

助印佛经:快速消业 延寿 增长智慧福

佛经和各种善书有导化世人的功效,能够多读,对任何人都是好事,之所以能够出资印制各种经书,都能得到不同的功德。单是印经,就可以有以下的十项功德: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二、常得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五戒十善的来源著作

《十善业道经》实叉难陀(唐)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

华方田: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

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华方田内容提要:宋以后的中国佛教,禅宗一枝独秀,净土修行法门影响日广。禅宗和净土在理论建构、修行方法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日渐突出,在双方相互争论、

刘元春: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刘元春一、《宗镜录》简介《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吴越国法眼宗三祖延寿大师(904~975)的代表作。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于

吴立民:第十章 法眼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

毛凌云:持斋延寿 四

持斋延寿 四偕老益壮民国卅八年大陆撤退,偕内子郑侣梅由北而南,自东徂西,频逢艰险,皆蒙观音菩萨寻声救护,脱险来台,遂同发心于每年阴历二六九月持观音斋,每日早晚课后加念大悲咒七遍,观音圣号五百声,回向总

毛凌云:持斋延寿 三

持斋延寿 三六八尚健 当涂杨乐寿居士,六十岁后耳患重听。民国二十年春忽右腿麻木不仁,渐及腰部,辗转床榻者四十余日,遍治无效。夏初陈云槎居士朝普陀归,购赠心经、金刚经、普门品、及观音灵感录、安士全书等,

二十臂普贤延命像与治病延寿的普贤延命法

二十臂普賢延命像,日本鐮倉時代延命普贤菩萨圣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两种。依经典所记,其二臂像如满月童子形,头戴五佛顶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召集金刚铃,坐千叶宝莲华。其二十臂像,左十臂持莲花、剑、轮、舌

戒杀可以消灾延寿吗

我们想求身体健康,生活平安,事业顺遂;我们想求灾难消除,道业成就,了生脱死,往生西方;杀生之人,一定无法达成此愿望!“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世间最大的恶事,无过于杀生害命;世

迦那提婆尊者主要著作

传说提婆的著述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比较少。他的主要著作都以“百论”作为总题。其主要著作有《百论》、《四百论》、十五祖迦那提婆《百字论》等。其中《四百论》现存有梵文、藏译。汉译即玄奘所译《大乘广百论本》

庄严消灾延寿药师佛忏法

《药师忏》是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举行的忏悔罪障的修行法门,是依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成的一种忏法,是说明药师如来的誓愿而离苦得乐的行法。何为药师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佛的誓愿不可思议,

温金玉: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

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温金玉中国佛教发展至唐五代时,一个影响其走势的战略转换便是丛林生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丛林清规,脱胎于佛教的戒律,最早是由慧能门下怀让的再

法照大师的著作有哪些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法照于南岳弥陀台广发弘愿,尽此形寿,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决定毕生修持净土法门。同年,法照往长安(今西安),在章敬寺的净土院,依《无量寿经》撰写了第一部著作《净土五会

杨曾文: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提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日程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使人感到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然后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杨曾文1980 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活泼泼的中国禅宗

活泼泼的中国禅宗禅宗成立较晚,兴起在唐末五代,是中国民族佛教宗派之一,与其它宗派相比,拥有自己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禅宗的创始人及历代著名禅师是怀着超越诸宗之上并且批评诸宗的意识创立和传播禅宗的。与诸宗

杨曾文:痛悼净慧长老

痛悼净慧长老杨曾文2013年4月20日上午,笔者正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出席全国佛教院校学生论文发表会,忽然惊闻当代生活禅的倡导者、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梅四

杨曾文:佛教戒律与道德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

杨曾文: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

杨曾文:弥勒经典和弥勒信仰的民族化

一公元前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人中国内地,得到迅速传播,经历汉魏西晋时期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时期教理的研究与会通,至隋唐时期成立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民族化历程

杨曾文: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一、马祖的故乡在今四川什邡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世人称为马祖,汉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关于马祖的籍贯及出家,相关史料所载马祖传记的记载是: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

杨曾文:佛教有吸收新科技的传统

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字记载,从只有佛经到产生诠释佛经的

方立天:永明延寿与禅教一致思潮

永明延寿与禅教一致思潮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方立天【内容提要】永明延寿是五代、宋初禅宗法眼宗的著名僧人。禅教一致是宋以后佛教的主流思潮。文章在指出延寿提倡的禅教一致说是当时佛教发展的客观

董群:延寿对宗密禅融合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延寿对宗密禅融合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 董群延寿和宗密之间,有着直接的思想继承关系,对于宗密融合论中的三教合一、禅教合一和顿渐合一,延寿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特别对于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一、前言从佛教总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佛教的教理、组织和修行方法总是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的。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因为以达到身心俱灭的无余涅槃为最高修行目标,所以没有提出佛

杨曾文: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永明延寿及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内容提要:论文在对延寿的生平作介绍后,对他的重要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注心赋》、《观心玄枢》等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进行概述,并且

杨曾文:怎样读《六祖坛经》

一、禅宗的兴起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和结合,在隋唐时期实现中国化,重要标志就是先后成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在这些宗派中,以禅宗最具民族特色。正如近代倡

杨曾文: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接受一定的伦理道德的制约和规范。因此,伦理道德现象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伦理和道德的词义虽有区别,但在以研究人类道德为宗旨的伦理学科中,二者是一个意思。本文所要考察的大乘佛

杨曾文:雪窦重显及其禅法

禅宗虽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离开文字,而且越来越重视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不仅陆续出现了大量记载历代各地禅师传法的语录,而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用以表达禅的意境、启示解

杨曾文: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

论文提要:法眼宗高僧延寿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撰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著作,不仅对禅宗心性论和解脱论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且继承唐代宗密的禅教会通思想,提倡禅教一致、禅教会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杨曾文: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

杨曾文: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杨曾文内容提要:论文对唐代伟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玄奘一生非凡的经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论述,并对他翻译的主要经典作了概要介绍。关键词:玄奘 佛经翻

杨曾文: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

一、面向社会从事教化是佛教的基本责任从佛教创立至今已有2500多年,从佛教传入中国至今也有2000多年。在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将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教化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四

杨曾文: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

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广泛传播和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过程中,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习俗逐渐密切结合,演变为中国民族的宗教。隋唐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

杨曾文:天台智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杨曾文内容提要:天台大师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就智

杨曾文:马祖和洪州宗

马祖和洪州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间,是南宗迅速兴起的时期。在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现象是南岳怀让-马祖禅系和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禅系从湘、赣两个

杨曾文: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如果对中国禅宗历史进行分期,大体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从被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到惠可、僧璨,可作为酝酿期;唐朝的道信、弘忍正式成立宗派;六祖慧能从五

杨曾文: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在禅门五宗当中,临济宗出现最早,并且是唯一创立于北方的宗派。临济宗的创始人临济义玄(?-866),上承南岳怀让--马祖道一至黄檗希运的禅法,以其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