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怎样读《六祖坛经》
2025-04-10 10:13

一、禅宗的兴起

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和结合,在隋唐时期实现中国化,重要标志就是先后成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在这些宗派中,以禅宗最具民族特色。正如近代倡导佛教革新,提出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太虚法师所说:中国自晚唐、五代以来之佛教,可谓完全是禅宗之佛教中国佛教特质在禅。中国佛教遵奉大乘佛教精神,主张出世与在世相即不二,倡导利乐众生的菩萨之道,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性格。这在禅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何为禅宗呢?

中国禅宗经历了从北魏来华的印度僧菩提达摩,经慧可、僧璨两代的酝酿阶段,至唐由在蕲州黄梅(今湖北省)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正式创立禅宗。此后,弘忍弟子神秀在北方弘传北宗禅法,慧能在南方佛传南宗禅宗,形成南北二宗对峙的局面。然而在唐经历安史之乱(755~763)之后,依托朝廷的北宗衰微,而南宗通过走山林佛教的道路逐渐兴盛,乃至在宋代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影响深远。

那么,禅宗的宗旨、特色是什么呢?关于禅宗的史书、语录很多,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通过读《六祖坛经》来了解。

二、关于《六祖坛经》

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述佛说的著述才被称为经。然而在历代由中国人撰述的汗牛充栋的佛教著述中,记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迹和语录的《六祖坛经》却被奉为经。《六祖坛经》是禅宗所依据的最重要经典,主张人人生来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只要能够自我体认自性就能达到觉悟解脱。

在禅宗长期流传过程中,《六祖坛经》形成很多不同的写本或版本。从明代以后最通行的《六祖坛经》是元代僧宗宝的改编本。然而20世纪20年代从敦煌遗书中发现的敦煌本《坛经》是久已失传的最接近原始《坛经》的写本,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原写本错讹较多,虽经校勘仍有不少地方难以读通。此后,又在敦煌市博物馆发现了原由任子宜收藏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字迹清晰,错讹较少。笔者以此为底本,校之以旧敦煌本和宋代流行的惠昕本,署以《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的书名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后在宗教文化出版社以新版印行多次。近年抚顺博物馆发现同类写本,已连同影印写本校勘出版。

笔者所校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有三大部分:一是敦煌新本《坛经》的校勘本;二是附录发现于日本大乘寺的宋代惠昕本《坛经》《曹溪大师传》及多种有关慧能与《坛经》的文献资料;三是论述《坛经》及其思想的长篇论文。

要了解中国禅宗的宗旨和特色,建议阅读这一版本的《坛经》。

三、《六祖坛经》的重要内容

仅就敦煌本《坛经》来说,大约1.4万字左右,重要内容可举出以下几点:

(一)富有传奇情趣的慧能经历

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治所在今河北涿县),因父遭贬官徒居新州。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因家贫靠打柴维持生活。某日看到一人在客店读《金刚般若经》,受到启悟,得知有位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县(在今湖北东南)东山(冯茂山)传法,便发愿北上投师学修佛法。

慧能在母亲逝世后,取道韶州曹溪(今广东韶关)北上求师。在曹溪滞留三年,白天干活,晚上听一位比丘尼读《大涅槃经》,领会经中所讲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此外,他还入当地宝林寺等寺院学习坐禅和其他佛法。

此后,慧能北上过江至黄梅东山,参拜弘忍禅师,说来唯求作佛法。弘忍带有测试之意对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按:对南方樵夫猎人的蔑称),若未为堪作佛法。慧能机智地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一答语是根据《大涅槃经》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经文讲的。岭南岭北之人、和尚与獦獠虽有不同,然而皆秉有佛性,皆可修持佛法。弘忍听后,对他立即另眼相看,安排他到碓坊舂米。在大约八个月的期间,慧能利用舂米间歇之时,抓紧机会学修佛法。

某日,弘忍召集弟子,要求他们各写一偈表述自己修学佛法的心得,以此作为确定嗣法弟子的依据。上座神秀先在廊下作一偈,弘忍看后虽表面赞赏但心里并不满意。慧能在碓坊听闻此事,到了廊下,因不识字,口述一偈请别人代写壁上。弘忍看后十分满意,但在众人面前只说亦未得了,心中已有传法给他之意。在夜间,弘忍向慧能传授《金刚般若经》的要点,并授予袈裟,送他离开东山,嘱咐他到南方传法。

慧能回到南方,大约有三年时间隐遁流转于新州、四会和怀集三县之间,经常与樵夫、猎人一起,有时向他们讲述佛法。慧能认为公开传法的时机已到,便到了广州法性寺(现光孝寺)。时值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师在此讲《大涅槃经》,让僧众对寺院的风吹幡动现象进行评述。《曹溪大师传》记载:有僧说:幡是无情,因风而动。另僧说:风幡俱是无情,如何得动?第三僧说:因缘和合故合动。第四僧说:幡不动,风自动耳。见解不一。慧能在隔壁听后,大声喊道:幡无如余种动,所言动者,仁者心自动耳。慧能是在发挥《般若经》的一切皆空的思想,如果按真谛来说,万物本性空寂,无所谓动静;但俗谛来说,一切变幻无常。认为一切现象的动与静是相即不二的,说动与说静皆违背实相。既然一切皆空,风幡何有动静可言?所见风幡之动,毕竟是世俗认识(妄心)所致,故慧能称之为心动。

慧能的见解受到印宗和寺众的喝彩。在印宗主持下他得以正式剃度出家,然后被送到曹溪宝林寺。慧能在宝林寺传法达四十年,开创倡导顿教禅法的南宗,培养出众多优秀弟子。

(二)主张顿悟的偈颂

前面提到慧能因作一首偈颂而受到弘忍器重,便传法于他。那么,慧能的偈颂是什么内容呢?他的偈是针对上座神秀的偈而作的。神秀写的偈颂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大乘佛教主张,人人生来秉有佛性(也称自性、心),皆能成佛。神秀之偈认为人身实有,是觉悟(菩提)的当体,而身内所秉的心性如同明镜一般,应当勤于修行除去情欲妄念,以使心性永远明净。这是劝人修善去恶,后人称之为拂尘看净,归之为渐教禅法。弘忍在众人面前称赞此偈,就是看中此偈能够勉励众僧勤苦修行,但认为意境不高,尚未入门,私下告诉神秀要入得门,见自本性。

慧能反其意而作有两首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慧能第一首偈是说,身与心皆空无所有,众生所秉佛性本来清净,何有尘埃可染?此偈第三句在后来的《坛经》中一般作本来无一物。从般若学说来说,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并无根本的差别,认为佛性即为诸法实相法性或称之为毕竟空。第二首偈后世诸本《坛经》皆无载,是故意将神秀偈中的心和身的次序颠倒,大意是说,众生现实之身所具有的先天的佛性,是清净无染的,无需执意地苦修不已。

实际上,从禅宗修习实践来看,神秀强调的是禅修次第,而慧能强调的是禅修最后达到的至高境界,皆有价值。因此后世禅僧皆从这两首偈颂中汲取教益。

(三)三无禅旨和倡导识心见性的禅语

慧能向弟子传法,要求弟子做到自信、自修、自悟。自信,就是确信自己拥有与佛一样的本性――佛性,相信佛在自性。他通过向信众授无相戒的方式,引导他们归依自性具备的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并且将对于自性蕴含的觉、正、净三种属性的确信,称之归依自性三宝,从而将对外佛法僧三宝的归依改变为对自性(佛性)的虔信和归依。自修、自悟,就是通过自我修行、体悟自性达到觉悟,说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慧能将他的禅法宗旨归纳为三无,所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不是要人们不思不念,而是对任何事物和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舍弃的念头,做到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无相是不执著各种名相、境界。无住是对事物不执固定见解,无所取舍、好恶的心态,所谓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

慧能还认为众生与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是否觉悟自性,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虽然修行有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一悟即至佛地,意为顿时豁然开悟――顿悟。

(四)蕴含禅机的中道不二法门

慧能在传法过程中善于灵活地运用大乘佛教的中道不二法门,强调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垢净不二等说法,有意在理论上缩短世间和出世间、在家和出家的距离,以便于向社会各阶层传法,吸引他们接近佛教。后世禅宗的机锋门庭施设等都是对这种方法的巧妙利用和发挥。

他要求弟子站在万有不离自性的信念,在传法时运用中道不二之法,出没即离两边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即善于从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把握事物,不要仅从一个方面作出肯定和否定的论断。例如有人向你说有,你就对他说空;若说净,则说垢,或从垢净不二方面进行解释;说佛,则可回答佛与众生无别,从而引导信众既不执著于有、世间等,又不执著于空、出世间等,能够遵循自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修行,又不执迷于现实、名利,达到清净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以上对《六祖坛经》的介绍,可谓挂一漏万,仅望供读者参考。

End

《六祖坛经》的介绍

坛经内容一般来说,只有宗教的创始人,他们的言教可以被称之为经。比如说儒家的四书五经、老子的《道德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在佛教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被称之为经。从古到今,从印度到中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德 光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

杨曾文: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提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日程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使人感到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然后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杨曾文1980 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活泼泼的中国禅宗

活泼泼的中国禅宗禅宗成立较晚,兴起在唐末五代,是中国民族佛教宗派之一,与其它宗派相比,拥有自己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禅宗的创始人及历代著名禅师是怀着超越诸宗之上并且批评诸宗的意识创立和传播禅宗的。与诸宗

杨曾文:痛悼净慧长老

痛悼净慧长老杨曾文2013年4月20日上午,笔者正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出席全国佛教院校学生论文发表会,忽然惊闻当代生活禅的倡导者、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梅四

杨曾文:佛教戒律与道德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

杨曾文: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

杨曾文:弥勒经典和弥勒信仰的民族化

一公元前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人中国内地,得到迅速传播,经历汉魏西晋时期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时期教理的研究与会通,至隋唐时期成立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民族化历程

杨曾文: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一、马祖的故乡在今四川什邡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世人称为马祖,汉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关于马祖的籍贯及出家,相关史料所载马祖传记的记载是: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

杨曾文:佛教有吸收新科技的传统

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字记载,从只有佛经到产生诠释佛经的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一、前言从佛教总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佛教的教理、组织和修行方法总是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的。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因为以达到身心俱灭的无余涅槃为最高修行目标,所以没有提出佛

杨曾文: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永明延寿及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内容提要:论文在对延寿的生平作介绍后,对他的重要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注心赋》、《观心玄枢》等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进行概述,并且

杨曾文:怎样读《六祖坛经》

一、禅宗的兴起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和结合,在隋唐时期实现中国化,重要标志就是先后成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在这些宗派中,以禅宗最具民族特色。正如近代倡

杨曾文: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接受一定的伦理道德的制约和规范。因此,伦理道德现象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伦理和道德的词义虽有区别,但在以研究人类道德为宗旨的伦理学科中,二者是一个意思。本文所要考察的大乘佛

杨曾文:雪窦重显及其禅法

禅宗虽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离开文字,而且越来越重视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不仅陆续出现了大量记载历代各地禅师传法的语录,而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用以表达禅的意境、启示解

杨曾文: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

论文提要:法眼宗高僧延寿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撰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著作,不仅对禅宗心性论和解脱论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且继承唐代宗密的禅教会通思想,提倡禅教一致、禅教会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杨曾文: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

杨曾文: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杨曾文内容提要:论文对唐代伟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玄奘一生非凡的经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论述,并对他翻译的主要经典作了概要介绍。关键词:玄奘 佛经翻

杨曾文: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

一、面向社会从事教化是佛教的基本责任从佛教创立至今已有2500多年,从佛教传入中国至今也有2000多年。在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将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教化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四

杨曾文: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

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广泛传播和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过程中,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习俗逐渐密切结合,演变为中国民族的宗教。隋唐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

杨曾文:天台智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杨曾文内容提要:天台大师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就智

杨曾文:马祖和洪州宗

马祖和洪州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间,是南宗迅速兴起的时期。在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现象是南岳怀让-马祖禅系和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禅系从湘、赣两个

杨曾文: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如果对中国禅宗历史进行分期,大体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从被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到惠可、僧璨,可作为酝酿期;唐朝的道信、弘忍正式成立宗派;六祖慧能从五

杨曾文: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在禅门五宗当中,临济宗出现最早,并且是唯一创立于北方的宗派。临济宗的创始人临济义玄(?-866),上承南岳怀让--马祖道一至黄檗希运的禅法,以其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

杨曾文:禅宗北宗及其禅法

现在所说的禅宗,一般是指由慧能开创而在唐末以后成为禅宗主流的南宗禅。然而从禅宗发展历史考察,在唐末以前曾有过南北二宗并行传播的时期,而且至少在弘忍去世(公元674年)到安史之乱(755-763年)结束

杨曾文:考察禅中国化的卓越尝试

考察禅中国化的卓越尝试读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前言佛教来自印度,经过汉魏两晋和南北朝的初传、普及和研究阶段,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不断适应和结合,至隋唐形成具有鲜

杨曾文:《御选语录》

《御选语录》清世宗于雍正十一年(1733)选编,共十九卷,收录从后秦僧肇到历代部分禅宗高僧传授禅法以及雍正时期一些亲王大臣的参禅机缘语录和雍正皇帝所写的 19 篇序。在前面的《御制总序》中首先叙述他对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日莲宗的创始

杨曾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中国,也许在世界各国,提起少林寺,好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提到菩提达摩,知道的人就少一些了。不过,在中国知道他的人还是很多的,即使扩大到近邻朝鲜、韩国和日本,乃至越南,知道他的人也

杨曾文:21世纪佛教研究之我见

21 世纪佛教研究之我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多元复合的传统文化结构中,儒、释、道三家是最重要的三大板块。中国的佛教虽源自印度,但在漫长岁月的流传中已经与

杨曾文: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

杨曾文:达摩的禅法

达摩的禅法杨曾文这里所说的禅法不仅包括对坐禅修行方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对禅学的见解及其所依据的佛教理论。下面主要根据柳田圣山所校编的《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下简称《四行论》,凡引柳田校本用1、2

杨曾文:隐元东渡和日本黄檗宗

隐元东渡和日本黄檗宗杨曾文内容提要:在清初东南地区纷乱之际,临济宗高僧隐元应请东渡日本九州传法,后来在江户幕府的支持下,在宇治建立黄檗山万福寺作为传法中心,成立在已有的日本临济宗、曹洞宗之外建立了黄檗

杨曾文:从佛教的民族化看中国禅宗的特色和迅速兴起

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此后经过东汉、魏晋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的深入传播和佛教研究的兴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宗教习俗结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派,标志着佛教

杨曾文:中国佛教的荣辱观

中国佛教的荣辱观杨曾文一、佛教道德和荣辱观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意识形态,在整体上既包括道德理念、道德意志、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包括道德心理和道德评价等。所

杨曾文: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杨曾文北魏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修行和传法,传二祖慧可后,经过僧璨,到唐代道信、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标志着中国禅宗正式成立,到六祖慧能创立南宗以后,禅宗在全国迅速兴起,到

杨曾文: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

一、宗密与裴休宗密(780~841年),俗姓何,果州西充(在今四川)人。幼年学习儒学经书,进入青年时期开始接触佛教经论,年二十三入遂州(今四川遂宁)义学院专攻儒学,二年后从道圆禅师出家。[1]在他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