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中国佛教的荣辱观
2025-04-10 12:47

中国佛教的荣辱观

杨曾文

一、佛教道德和荣辱观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意识形态,在整体上既包括道德理念、道德意志、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包括道德心理和道德评价等。所谓荣辱观是伴随道德实践而来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评价。社会成员如果模范地遵循道德就会被人们评价为善的高尚的行为,受到人们的称赞,个人在心理上就会感到满足、荣耀;反之就属于恶的行为,受到人们的谴责,个人就会感到耻辱,进行自我反省和责备。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以经律论为主要形式的庞大的佛教体系中,既有佛教教理、戒律、清规等丰富内容,也包含寓于教理、戒律和清规中的以处理教内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为主旨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中国佛教是以大乘为主体,同时会通大小乘为一体的融合型佛教,其中既有继承自小乘佛教的道德伦理,也有大乘佛教的道德伦理。它们与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修行解脱的理论和宗教活动是密切结合的。

在佛教伦理体系中,用以评价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概念有善与恶、净与染、道与非道、正与邪等。如果四众弟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被认为是善的、净的、奉行正道正法,就会受到教内乃至社会民众的良好评价和赞扬,当事人的心理就会感到欣慰,产生荣誉感;相反便被认为是恶的、染污的、实行了非道邪法,受到教团内乃至社会民众的谴责,当事人便会产生耻辱感,按照戒规须通过忏悔取得教团谅解,情节严重者甚至被驱逐出教团。

二、中国佛教道德和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佛教的伦理是在佛教的基本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被推行和维持着的。从本来的含义上说,大小乘的伦理观念、准则并非完全一样,然而大乘佛教是在继承小乘佛教(一般指原始佛教与稍后的部派佛教)基础上成立的,对小乘伦理并不排斥,而是将它们置于大乘佛教体系之中,对有的甚至还赋予新的意义。

小乘佛教的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虽属禁戒,然而也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小乘佛教对五戒着重从禁止、不做的意义上讲述,而大乘佛教还从正面意义上加以表述,从而在意蕴上对五戒有所发展。如西晋竺法护译的《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在五戒各条之后分别附加上:等心于一切,常有慈心行;不贪他人财,远离谀谄无黠之事,自知止足,不著他有,草叶毛米不犯不与取(按:意为盗);不当念淫,计习淫妷当令立愿,令我后不习淫欲,何况念欲与共会合;所言至诚,所说审谛,所行如语,不两舌,不增减,无失说,当行觉意,如所闻见说护于法,宁失身命,终不妄语;不乐酒,不尝酒,当安谛性,无卒暴,无愚不定,心意当强。这不仅要求做到五戒,还进而从积极意义要求加强道德意识的修养。

同样,大乘佛教对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也作出新的解释。例如唐代实叉难陀译的《十善业道经》,对十善有很大发展,称十善是永离杀生、偷盗邪见等等,并作了详细说明。与小乘十善相比,大乘佛教更重视心理上的道德修养,从消极意义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要求,到修持积极意义的慈心、施意、安众生心等等,并且详细说明这样修持十善可以得到的功德利益,最后还把修持十善与达到最高觉悟成佛联系起来。

至于佛教对正式出家必须受持的戒规沙弥沙弥尼受持的十戒、比丘比丘尼受持的具足戒(如《四分律》的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还有主要以《梵网经》为代表的大乘戒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虽然从内容上看多是对男女二众在修行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禁戒和制约,然而也有相当多的戒条具有道德规范或准则的意义。

佛教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漫长的民族化过程演变为中国民族宗教之一。在这期间,源自印度的佛教戒律、教理都发生重大发展。中国佛教学者适应中国社会环境和道德传统,把蕴含在五戒、十善及教义中的佛教伦理道德作了新的诠释。例如,中国佛教学者在解释十善时,把不杀、不盗等教人不做恶业条目称之为止善(止恶之善),同时要求持戒者应积极地去做善业,称之为行善(行善之善)。隋代智顗在《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提出与不杀、不盗等十项止善相对应的十项行善,它们分别是:放生、布施、恭敬、实语、和合、软语、义语、修不净观、慈忍、信归正道,从而发展了十善所蕴含的道德意义。同时,中国佛教也吸收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忠、孝等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扩大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等道德范畴的内涵。这在历代的僧俗学者论证儒、释、道三教一致的护法著作中,例如宋代云门宗禅僧契嵩的《辅教篇》、曾作宰相的居士张商英的《护法论》、元代刘谧的《三教平心论》等著作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这种以佛教戒条、伦理与世俗伦理、道德规范会通的做法,在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念和诸如五戒、十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慈悲(拔苦与乐)等具有行为规范意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都可以与通行的社会道德会通,教人止恶行善,不杀、不盗、不贪,为人诚实,慈悲爱人,遵守社会公德,彼此关怀和互相帮助。在道德评价中,凡是能做到这些,便被认为是善的,受到来自教内外人们的赞扬,相反则被认为是恶的,遭到人们谴责。

佛教以戒律、道德规范来处理教内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教团内部的正常秩序和与社会外界和谐相处的关系,以保障佛教的正常存在和发展。

佛教是宗教,有自己的修持目标和理想,例如小乘有四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修成断灭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为最高目标;大乘有修持六度的菩萨道,以完成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中国隋唐时期成立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对此提出各种教义体系,以死后获得善报、往生净土或解脱成佛为修行目标。因此,佛教自然把爱教、弘传正法、续佛慧命、如法修持、利乐和普度众生等作为自己的职责和道德要求。因为佛教提倡知恩报恩,《心地观经》等经有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古代代表国家)恩、三宝(佛法僧)恩的说法,而佛教在中国发展中也将忠、孝、仁、义等儒家伦理加以吸收作为善的道德规范,所以也将忠君爱国(古代两者往往不可分)、孝敬父母、慈济民众、维护正义等作为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内容。凡是在这方面有卓越表现,为维护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推进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为佛教传播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皆被认为是值得永远称颂和纪念的楷模,给予崇高的荣誉。

宋代云门宗学僧契嵩在其《镡津文集》卷七〈道德〉中曾说: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是故大人患道德之不充其身,不患势位之不在己。 他将修持道德看作立身处世的第一要务,反映了中国古代高僧崇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荣辱观。

三、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道德和荣辱观

历史证明,佛教及其道德是随顺时代向前发展的。自然,佛教荣辱观也伴随佛教道德演变而不断发展。

在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曾经历了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民族文化日益衰败的情况下,佛教界的仁人志士也曾奋起振兴佛教。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是太虚法师(1889-1947)发起的佛教复兴运动。他主张中国佛教应从教理、教制、教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并且提出人生佛教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一、佛教应重视人生,以改善人生为基础;二、重视并重新诠释与社会道德密切结合的五戒、十善等规范,倡导佛教徒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为社会民众奉献。 太虚的佛教复兴运动虽然从整体上说是失败了,然而他在创办学校培养佛教人才和倡导人生佛教思想方面,却取得了影响极为深远的成绩。此后,经他的弟子印顺以人间佛教理念对人生佛教重新诠释和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佛教界都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然而,中国大陆奉行的人间佛教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大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佛教从此也进入新的时期。中国佛教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虽曾遭遇曲折和严重挫折,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佛教迅速进入恢复振兴的新时期。赵朴初居士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佛教界领袖,在1983年12月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周年》的报告,郑重地提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和发扬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的三大优良传统的号召,受到佛教界的广泛响应。此后,赵朴初居士在1987年2月佛协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表《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的报告、1993年12月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报告以及他的《佛教常识答问》、《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著作中,对新时期中国应当实践的人间佛教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

赵朴初居士所阐释的人间佛教思想,实际是中国佛教协会提倡并付诸实践的佛教思想,是大陆佛教界共同弘扬和实践的佛教思想,是中国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环境而逐渐形成的面向现实社会的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的人间佛教思想。

赵朴初居士所倡导和实践的人间佛教思想可归纳以下六个要点:

1、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2、将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佛教必须关心现实社会,自觉地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4、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主要有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传统;

5、佛教必须续佛慧命,传承正信正法,保持组织的纯洁性,为此必须加强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

6、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

这种人间佛教既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精神,不仅促使中国佛教焕发新的活力,推进佛教适应当代社会转型的变革,而且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佛教道德的内容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荣辱观。

爱国、爱教不仅是当代中国佛教徒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也是中国佛教的传统美德。至于五戒、十善和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本来就是构成佛教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然而赵朴初居士强调通过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特别增加进去积极关心现实社会人生,为利益人群,福利社会努力奉献的思想。加强包括信仰、道风建设在内的佛教自身建设的要求,本身就具有加强佛教道德建设,提高佛教四众弟子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至于引导佛教适应时代要求,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维护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等等现实内容,既是当代中国大陆所奉行的人间佛教的内容,也是当代佛教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中所蕴含的爱国爱教、济世利生、奉公守法、勤勉尽职、劝善止恶等道德因素和成份,也是当代佛教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佛教界以实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为旗帜,在广大四众弟子中正在形成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的道德追求、道德风尚和道德荣辱观。

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展佛教道德和荣辱观

中国佛教2000多年的历史用丰富有力的事实证明,中国佛教是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的,是能够随顺时代和社会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仅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佛教虽源自印度,然而并没有固守印度佛教的窠臼,而是通过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实现民族化,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学者通过诠释来自印度的戒律和创立丛林清规,发展了佛教的戒律、教制和道德思想;中国佛教在近现代适应社会的转型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富有朝气的人间佛教思想。

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是开放和与时俱进的,是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上面,在保留自己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正在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道德思想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之中,将佛教道德理念、规范和道德荣辱观与当代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加以融合会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后做出很多英明决策和指示。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具有历史意义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2月,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把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今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八荣八耻言简意赅,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理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

对党中央的这些决策和指示,中国佛教团体和广大信众热烈响应,迅速付诸行动,并且通过各种场合向民众进行宣传。可以预料,在举国上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实践中,中国佛教徒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佛教的伦理道德和荣辱观,让佛教更加焕发生气和具有时代精神。

2007年4月18日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 3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

俱舍宗--《俱舍论》对中国佛教各宗影响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

《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赖永海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宗教按费尔巴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达摩祖师的著作有《少室六门》。其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达摩祖师与中国的渊源:达摩祖师相传于公元520-526年

黄夏年:“中国佛教与五台山”会议综述

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佛教与五台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台湾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根通法师、杨曾文、陈扬炯、李富华、韩廷杰、张新鹰、方广昌、王邦维、薛克翘

王雷泉: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

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王雷泉一、佛教复兴中的围墙困境当前中国大陆佛教,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蓄势待发,指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多年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作演讲的,因为我所讲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耽误光景,不可能对大家的法身慧命带来什么受用,不过我想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把我研究佛学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大家。所以如果我讲的东西

洪修平:为什么说心性学说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

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拓展,将般若性空论与涅槃佛性论融会贯通,形成了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大潮中占据了主流

洪修平: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一、如来禅的提出及其涵义之演变自从禅宗六祖惠能之禅流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以来,禅似乎成了惠能一家的专用名词。禅理、禅趣、禅味、禅机,以及祖师禅、分灯禅,说的都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然而,当我们回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温金玉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

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这一体系的构成将

温金玉:中国佛教制度的流变

中国佛教制度的流变温金玉佛教初传中土百余年间,虽有经典传译,却独缺律典。直至三国时代的曹魏嘉平年间(249253年),戒律才传入中国。《梁高僧传》载: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以魏嘉平中至洛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 著总论小引绪论一、对象与任务二、态度与方法三、体裁与结构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第一节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第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总论 小引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脉络来解读、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并采用问题解析体来展现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容。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绪论 三、体裁与结构

三、体裁与结构本书采用问题解析体来展现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容,也就是以问题为纲来叙述中国佛教哲学各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分析、阐明哲学问题的基本涵义及其源流演变。本书所选的中国佛教哲学问题,既是历来中国佛教学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绪论 二、态度与方法

二、态度与方法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我们采取的是客观的、理性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要求我们尊重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具体说,说是要从中国佛教哲学的文献资料出发,不持成见和客观公允地加以理解分析,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