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中日的敦煌禅籍研究和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等文献的学术价值
2025-04-10 12:27

中日的敦煌禅籍研究和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等文献的学术价值

杨曾文

1943年北京大学向达(19001966)教授到敦煌访查古写经,从当地名士任子宜收藏的写经中发现一册梵夹式蝶装本,上面抄有四个禅宗文献: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首缺);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

唐净觉《注般若心经》,认为是五代或宋初的传抄本。向达在1950年写的《西征小记》中对此事作了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但此后这个抄本的下落不明。去年笔者才得悉这个抄本已被敦煌县博物馆收藏(编号77,下简称敦博本),保存完好。此后承蒙敦煌县博物馆的同志提供照片,我们对此抄本作了校订和研究,不久将以敦煌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北京大学考古系的署名,以《敦煌县博物馆所藏唐末五代写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等禅宗文献研究》的书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等禅宗文献的发表,可以看作是敦煌禅籍研究的新时期的开始。

让我们对60年来敦煌禅籍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中日学者对敦煌禅籍的研究

本世纪初在我国敦煌发现大量古文书,其中大部分被掠取到国外,以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最多,此外在苏联、日本也收藏一部分。北京图书馆仅将残存的八千余卷收藏。其间不少文献散落于民间,有的流散到外国。这些文书以唐宋写本的佛教文献为最多,语种除汉语外,还有藏语、于阗语以及梵语、粟特语。在佛教文献中,禅宗文献尤为珍贵。因为这些禅宗文献主要是禅宗早期的语录、史书,佚失已久,学术价值很高。

在对敦煌禅籍的调查和研究中,60年来中日学者已作出很大成绩。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敦煌本《坛经》的发现和研究

日本学者矢吹庆辉(18791939)在1923年从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书中发现《六祖坛经》,1928年校刊后收入《大正藏》,其影印收入《鸣沙余韵》之中。《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说法的集录,是禅宗南宗的基本文献。敦煌本《坛经》的发现,揭开了近代禅宗研究的序幕。

(1)明代以后,中日两国流行的《坛经》是《明藏》所收的元代宗宝的改编本,其中有很多是后人所增加的内容。敦煌本《坛经》抄写于唐末至宋初,篇幅小,不分章节,语言朴素,可以看得出,其中为后人所附加的内容比宗宝本少得多。人们由此得到启发,《坛经》不是一种本子,宗宝本《坛经》不足以如实反映慧能的思想和南宗开创时的历史。

(2)敦煌本《坛经》的发现,促使人们探寻唐宋时代流传到日本的《坛经》诸本是否存在。后来在京都兴圣寺发现宋初乾德五年(967)惠昕改编的《坛经》的翻印本,后来在加贺大乘寺、名古屋真福寺等地也发现此类《坛经》(时间有异)。通过研究,学者们认识到《坛经》有一个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是禅宗思想和历史发展的反映。

(3)敦煌本抄写错讹很多,铃木大拙(18701966)借助于惠昕本作了校勘,此后陆续有不同校勘问世。中日学者对《坛经》各本的内容结构、禅法思想、彼此的异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4)在《坛经》作者和它的形成问题上,胡适提出是神会或其门下编著以来,已出现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但现在已逐渐向这样一种看法靠拢,即《坛经》原本为慧能弟子法海集记,后来几经改编,直到元代宗宝本出现。

然而应当指出,因敦煌本《坛经》错漏字太多,现有各种校本都不能说已达到完善地步。同时,对《坛经》的形成与演变、《坛经》的内容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二)神会遗著的发现和整理

神会(684758)是慧能的弟子,为确立南宗的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但他的著作长期以来湮没无闻。1926年胡适(18911962)从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敦煌文书中发现四种神会遗著,一种是《神会语录》(即《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残卷),另二种皆为《南宗定是非论》的残卷,第四种是《显宗记》残卷。胡适回国后校写为《神会和尚遗集》书出版。胡适晚年,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利用新发现的敦煌文书又重校了《南宗定是非论》,并校写了《坛语》、《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等。

日本方面,1934年铃木大拙校刊了石井光雄收藏的敦煌本《神会语录》,其中有胡适本所没有的六代祖师传等内容。1936年又把在北京图书馆发现的敦煌写本《坛语》校刊收入《校刊少室逸书》中发表。

中日学者对神会遗著的发现和校刊,为研究神会提供了宝贵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禅宗发展史的内容。

可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神会遗著除《坛语》、《显宗记》外,皆为残缺本。其中的三种《神会语录》有的缺首部,有的缺尾部,而胡适晚年校定的《南宗定是非论》的下卷,缺字达四五百个之多,使许多段落难以读通。此外,在对神会的生平、禅法特色的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

(三)关于早期禅宗语录和史书

宋代以后,慧能创立的禅宗南宗盛行,有关早期禅宗及北宗文献逐渐佚失。从敦煌遗书中发现这方面相当数量的资料,无疑是十分珍贵的。

敦煌禅籍中冠以菩提达摩之名的语录很多,但其中真正与达摩有点关系的只有《二人四行论》。此论由铃木大拙最早从北京图书馆发现,发表在《少室逸书》中。柳田圣山认为这是初期禅宗修持者(昙林、慧可、道育、向居士等)传承禅法的记录,非一人所著。此外还发现了弘忍所述的《修心要论》及牛头禅派法融的《绝观论》等。

这部分禅籍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的语录和史书。北宗在唐安史之乱以前活跃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唐末才衰微。其中有神秀所述,弟子所记的《观心论》、《大乘无生方便门》以及早期禅宗史书:唐净觉《楞伽师资记》、杜朏《传法宝记》、《历代法宝记》。净觉(约683-?)是神秀、玄赜的弟子,所著《注般若心经》也从敦煌遗书中发现,向达曾从任子宜藏经中抄过此书,后辗转传抄到国外。 日本柳田圣山在1967年以缩微胶卷S4556敦煌本为底本,参照向达手抄本作了校刊和研究,发表在他的《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之中。

由于这部分早期禅宗语录和史书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南宗兴起以前禅宗思想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资料,从而结束了仅靠南宗资料研究禅宗的历史。在这方面,日本学者在探寻资料、校勘、研究方面做出了宝贵贡献。

二、敦tH本(任子宜本)《坛经》、《南宗定是非

论》等禅宗文献的学术价值

敦博本原由任子宜在1935年发现于敦煌千佛山的上寺,上面抄有五个禅宗文献,除向达指出的《南宗定是非论》、《坛语》、《坛经》、《注般若心经》之外,还有当为神会著的《南宗定邪正五更转》及所附五言诗一首。五个珍贵文献同抄在一个本子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们的发现,将把敦煌禅籍的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

(一)原敦煌本《坛经》(S5475)虽经铃木大拙及后来其他学者的校勘,但其中仍有不少遗漏和错误。敦博本《坛经》有42页(84页),每半叶6行,行25字,共约12000字左右,题目与内容和敦煌本一样,可以断定它是同一种《坛经》的另一个抄本。

据笔者核查,敦煌本抄漏三行68字,使得前后文句不连贯,而敦博本此三行,只要稍作校正即可连成完句。仅举一例:敦煌本在记述慧能讲授禅法时说:善知识,遇悟即成智;敦博本为: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前者缺18字,又把愚写成遇,造成遇悟即成智错句。因为敦煌本错字太多,虽经校勘也仍有难以读通之处,如弘忍对弟子说:各作一偈呈我,或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急!其中火急急不通,而敦博本作火急作,含意清楚。再如敦煌本有但识佛心众生,即能识佛之句,其中佛心众生不好理解,敦博本作但识众生,即能识佛,证明佛心二字为误加。

敦博本《坛经》的发现,使人重新考虑它与敦煌本所据的原本《坛经》(可称之为敦煌原本)流传的范围和流行时间。因敦煌本、敦博本皆抄自同一种《坛经》,所以可以认为在唐末至宋初,敦煌一带至少存在三个以上此种《坛经》抄本。此外,1930年罗福成在内蒙古黑河下游发现西夏文《坛经》(《北平图书馆馆刊》43),日本川上天山证明此是在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二年(1070)译自敦煌本《坛经》的(川上文章见柳田圣山编《坛经诸本集成》附录)。据此,敦煌原本《坛经》的西夏文本在11世纪已流传西夏所占地区,即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内蒙一部分。

日本圆仁(794864)在长安求得《曹溪山第六祖惠能大师说见性顿教直了成佛决定无疑法宝记坛经》(题:沙门法海集);圆珍(814891)在福州、温州、台州求得《曹溪山第六祖慧能大师坛经》;朝鲜有古刊本《坛经》,题目与圆仁带到日本的一样,内题从慧能去世(713)至宝历二年午岁(826)得一百二十七矣(日本江户时代道忠《六祖法宝坛经生苕蒂》)。考虑到这些《坛经》皆题法海集,而惠昕本有惠昕述的事实,就有两种可能:一是它们属于比敦煌原本更早的法海所集《坛经》的祖本系统;一是它们属于承法海祖本之后,经后人稍作改动的敦煌原本系统。对此有待发现新资料加以证明。

《坛经》从内容结构上看包括三部分:①说般若、禅法和授无相戒;②慧能自传;③弟子机缘(师徒关系等)。其中①后世变化不大,变动最大的是③,据此可考察出《坛经》诸本的演变。从敦煌本、敦博本推定出来的敦煌原本的传承世系是法海道际悟真,据其缘记部分有慧能死后二十年定佛教是非的话及二十八代祖的名称,可断定是承法海祖本之后,由神会弟子或受其影响的人所作的改编本(约在唐开元二十年至《宝林传》出世的唐贞元十八年,即公元732802之间);从宋初惠昕本推定出的惠昕原本的传承世系是法海一志道一彼岸一悟真一圆会,据惠昕之序,它是文繁之本,比敦煌原本的内容又有增加,约成书于9世纪前中期。契嵩(10071072)在改编《坛经》时社会上常见的《坛经》文字鄙俚繁杂(郎简序),此当为惠昕原本,而不是所据以改编为二卷十一门的惠昕本。契嵩改编本虽已不存,但元代德异本、宗宝本及明代曹溪原本皆属此本系统。

(二)胡适最后校定的《南宗定是非论》有上下两卷,虽比较完整,但上卷(P.3047)仍缺8字;下卷(P.3488.P.2045)篇幅大,残缺达四五百字。敦博本首部所缺的是相当于胡校本上卷的前面大部分,约有1500字,其此本不仅包括它上卷的最后一小部分,而且包括它下卷的全部,而且字迹清晰,错漏极少,可把胡校本所缺四五百字全部补足。我们以敦博本为底本,从胡校本上卷补其所缺的首部,参考胡校本,校写出了迄今最完备的《南宗定是非论》。

在胡校本中一些因缺字读不通的地方,敦博本都十分清楚。仅举三例:①关于从达摩到慧能的六祖传承衣法的世系,是神会与北宗辩论的重要内容,但胡校本大部空缺,而敦博本一字不缺;②敦博本有一段话:从秀禅师已下出,将有二十余人说禅教人,并无传授付嘱,得说只没说;从二十余人以下,近有数百余人说禅教人,并无大小,无师资情,共争名利,而敦煌本因缺字太多,意思不明;③神会批评北宗的凝心人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的禅法是调伏心,又批评舍弃这种做法的禅法是愚人法,提出离此调伏不调伏二法,即是能禅师行处。这段内容也为胡校本所无。

唐开元二十年(732)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与北宗僧人辩论,自称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提出新的禅宗祖统说,说慧能南宗受传祖传袈裟,是禅门正统,禅法主顿;神秀、普寂的北宗没有祖传袈裟,不是禅门正统,禅法主渐。《南宗定是非论》主要是记述这次辩论的。长期以来此论佚失,仅靠宗密的著作可了解它的点滴内容。此论的发现,对研究唐中期禅宗的演变很有价值。现在又有了比较完备的校本,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便。

此外,敦博本《坛语》、《南宗定邪正五更转》及五言诗、净觉《注般若心经》,为校订以往中日学者所作的校本也提供了新的东西,有参考价值。我们以它们为底本,吸收以往的研究成果,作出了新的校本。

禅宗对日中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影响,中日学者都重视禅宗的研究。60年来在敦煌禅籍的发掘、校释和研究方面已做出巨大成绩,大大丰富了禅宗研究的内容。我们希望中日学者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今后在禅宗思想和历史的研究方面取得更大更新的成绩。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这个是非怎么能听呢

◎ 慧 律习气不容易了解,但是我们用一种比喻就很容易了解,比如说你每天泡茶,每天泡茶、泡茶,泡习惯了,这个茶叶,泡茶的那个瓶子,把它洗干净,你还闻到什么味道?茶叶的味道。奇怪!这里面一点茶叶都没有,可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净界法师问: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净界法师答: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

刘素云:是非关怎么过?

是非关怎么过?就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个是是非非、人我是非是太普遍了,这个现象一点也不稀奇。我每次说好像都说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看效果不是太明显,就在我周围,说起话来,三句,都出不了三句,就开始说别人的是

李炳南答: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

问:设曰众缘和合如是则因多果一;曰一迷而有众相,如是则又因一果多;曰瓜熟结实如是则实即是果;曰种实成瓜如是则实又是因矣。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吴捷汉)李炳南答:因结果时,以缘为介,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

是非成败转头空

禅 悦佛教认为世事无常,无论什么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归于虚无。正是从这种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也都是无常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场词把世间的

说僧尼是非过恶犯无量重罪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

《洛阳伽蓝记》的文献价值

◎ 佚 名《洛阳伽蓝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20世纪,研究者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北朝史学、中古佛学、中古文学、语言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宗教建筑等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及研究空间。《洛阳伽蓝

敦煌白画

◎ 欧阳琳 白画指不施色彩的线描画。壁画的初步工序为起稿画或底稿、素色起样、不着色的画稿。壁画起步的原始资料,有时也略施淡彩。总之,以线描为主的画稿,通称白画,也称白描。古代画工在创作敦煌壁画之前,先

《丛书佛教文献类编》序

◎ 吴 平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从改头换面到脱胎换骨,终于发展成为一种深邃、严谨的思想体系,并以其强盛的生命力渗透到哲学、伦理、语言、文学、艺术等领域,对中国

离人我是非之道

离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

敦煌佛教发展的前世今生

◎ 魏健鹏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日益兴盛。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佛教活动声势浩大,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河西地区是中原至西域的必经之路,佛教传入应该要早于

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在自己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

降服我心 是非不来

◎ 净 因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实这首诗中所展现的已经不只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一种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诗人之所以能守住这份心斋,就在于其心

敦煌《坛经》写本跋

◎ 任继愈《坛经》在我国佛教发展史及思想史上有过深远影响,也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研究者的重视。中国僧人的语录被后代学人(禅宗一派)尊奉为经,只此一家。隋唐以后出现过不少伪经,这些伪经的作者都不敢说出作者的

别让“是非”困住你

◎ 星 云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

方广锠: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

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内容提要】敦煌本《坛经》被发现后,引起学术界、佛教界持久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共发表有关它的录校本近三十种。但是,诸录校本都还不能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整理

方广锠:敦煌本《坛经》录校三题

一、前言敦煌遗书中早期禅文献的发现,开启了禅宗研究的新阶段。在这些早期禅文献中,尤以敦煌本《坛经》引起人们持久的兴趣。近百年来,关于敦煌本《坛经》的各种录校本已超过20种,并有英、日译本问世。上述诸多

方广锠:中国宗教文献研究的新动向

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26 人在会上发表论文,并就中国宗教文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愿你人间走一遭,圆满了三界六道,看透了是非善恶。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戒体的文献记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附录:【戒体】《 佛学大词典 》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发得之后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真的毁坏佛堂,就是在佛堂里睡觉、吐口水、擤鼻涕、丢茶渣或者放屁也将堕入恶趣,因此大家在使用佛堂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汉地很多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为了避免因不恭敬而造业,佛

佛门中日常修行的19种法门是什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

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稀有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

黄夏年: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黄夏年1990年7月24日至28日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举办的。历史上五台山一直是中日两国佛教徒进行宗教文化交流的地方

黄夏年: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

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教育一直成为教界内外的宣教和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佛教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才,广宣佛法,另一方面是为了理论研究,深化佛说,佛教成立二千五百年以来

王雷泉:“吴越佛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总结

一、吴越佛教的定位各位代表:大会组委会委托我对吴越佛教与社会研讨会的成果作一简短的总结。本次会议收到近七十篇论文,用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新鹰副所长在开幕式致词上的说法,可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惟贤老法师

温金玉: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寺院,它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

杨曾文: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杨曾文1980 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

方立天:四十余载的佛学人生及学术生涯

四十余载的佛学人生及学术生涯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方立天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新图书馆四层的库本阅览室为他专门准备了一张桌子。一位刘姓工作人员说:自从我在库本阅览室工作,他就一直在这儿!在

方立天:申论--佛教传统义解与现代学术的融合

这是一个令现代研究佛教学术的人会很有兴趣的问题,也是当前对佛教学术的一种解释学。就如汉传佛教的经典要如何解释,这非常重要。我个人从事佛教研究,比较重视佛教研究的现代化,也就是工作研究要现代化,这现代化

董群:从真禅法师的学术研究看其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色

从真禅法师的学术研究看其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色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董群真禅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杰出宗教实践家、宗教理论家和学问家之一,他以学术性形式将其宗教实践和思想阐述成文,在《玉佛丈室集》的序言中

佛理禅机:切莫把因缘浪费在是非中

知因果懂理事不去诽谤、排斥、抹黑其他,更不以爱语、好心用心提醒以他人不死寻思去使他人意会是非他人。应常修忏悔,以种种因缘发菩提心,不以是非拉拢、更不以知是非自我道德高居轻慢他人,当一心念佛护持三宝发菩

佛理禅机:心净无需辩是非,修行人须得慎言行

言行之时便是种因之际,修行人须得慎言行,静修心。若遇是非对错,只需淡然处之,不必争辩。争辩非但不能自证,反倒容易让人生起烦恼心。烦恼心一起,所有清净便烟消云散,又谈何修行?事实从不会因为辩或不辩而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