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2024-10-30 10:21

守培法师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之所知。愚者但具其灵,而不求其所知,以副其灵,徒负其灵而已。智者对于万物,虽知其然,而亦未知其所以然,终有愧于灵。以不安于无知故,欲求生物之所以然,所以古今来有种种生法之议论也。

有谓万物自然而生者,有谓从他而生者,有谓共生者,有谓无因而生者,有谓从冥谛而生者,有谓从梵天生者,有谓从因缘生者,有谓从时生者,有谓从方而生者,有谓从天生者,有谓一元生者,有谓多元生者,有谓唯心生者。

如是等种种议论,互相是非,然皆未得万物之真生像。又非但已发生之议论未得万物生之所以然,假使后生继续如是而议,终不能得万物生之所以然。何以故?万物之生理,非凡夫思量卜度所能到,唯圣人亲证而后知也。

然古往今来,种种议论,未有一是者,是何故耶?总而言之曰:佛云:万物无生。诸议论者,皆于无生物上而求生,议论虽别,言生是同,故皆无是处也。吾佛所以说万物无生者,求其生相不可得也。

论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不自生者,若已有自,无须更生;若未有自,何能生也?不从他生者,如瓜藤生豆,无此事也。不共生者,自他皆无能生性,合亦不生。如枯木死灰,无能生性,合亦不生故。不无因生者,不特然无故而生也,如无种不能从空生芽故。世间生法尽于此四。此四之外,更无生法,是故说无生也。

眼前万法,生生不已,何以曰无生耶?佛经亦常说:一切法从因缘生。或说一切法皆唯心之所变。何以偏取无生耶?眼前万物,生生不已者,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也。佛说一切法,各有本然之自性,和合四大(地水火风)种性而发现。如军林屋舍,凡夫妄计为生,其实除自性与四大外,何曾生出一法来耶?四大分散,自性孤立,凡夫妄计为死,其实除物本然之自性与四大而外,又何曾死去一物耶?

生无所生,故曰妄计生;死无所死,故曰妄计死。犹如木聚而成林,人集而成军,瓦木而成舍。林散而任然是木,木未变成林;军散而任然是人,人未变成军;舍毁而任然是瓦木,瓦木未化成舍。聚也无所增,散也无所减。不增不减,何生之有耶?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望文生义者,以为佛亦说生,此未解佛所说义也。外道亦说诸法从因缘生,义谓因缘能生一切法,此与佛说名同而义实相反。以彼但说缘生,不说缘生无性,故不同也。

总观世间所有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种性,千古万古以来,终不增一而成八大,亦不减一而成六大。不增不减,无去无来,生之一字,从何处说起也?

七大分合聚散而幻成世间万象,云何佛又说:一切法唯心所变耶?此又提高一层说。世间万物,以七大为本质。然此七大,又何从而有耶?佛说真如随缘而成七大,真如即本性也。犹如一人,分别则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合则人而已。

七大虽从真如起,分别则有,不分别则无。有亦不增,无亦不减,亦无生相也。真如而分七大者,无明妄动也;七大而成万物者,业力所感也。《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即此义也。

唯识论说:三能变,亦此义也。真如一变而成七大,七大再变而成万物,皆是众生妄想分别,实无一法生起。若众生分别心歇,不但世间万法空,出世之种性亦空,依然一真如而已。千古万古不增,千古万古不减,是故吾佛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前云:万物各有本然之自性者,即各有真如性,非万物共一真如也。各各互遍,各不妨碍,一真如中具足无量法,随业发现,凡夫即以为生,实无生也。随业发现者,或现卵生,或现胎生,或现湿生,或现化生,乃至或现非无想生。所以人不得常为人,物亦不得常为物,因兹而有六道轮回也。又因此而说有情无情悉皆成佛也。

众生成佛,佛亦不增,众生亦不减,亦无生相故也。不解无生义者,闻说唯心所变,即谓一切法从心变起,实有一切法。亦落外道见,不能体解无生故也。

世人计万物有生,有生故有死,以致好生而恶死。好生而不生,恶死而不能不死,常怀好恶,烦烦恼恼,所以谓之凡夫。圣人体万物无生,无生故无死,所以无生可好,亦无死可恶,无烦无恼,一味平怀,所以谓之圣人也。

End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 ──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宽运法师在寺院里,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徒,尤其是法会节庆,善信络绎不绝,有来上香参拜的,有来参加法会的,当然也有一心来听经闻法的,所以,无论多么的忙,法会期间,我

眼前贪图一时快乐 死后要受万劫苦报

眼前贪图一时快乐 死后要受万劫苦报编者按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  --印光大师算尽则死。(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守培法师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之所知。愚者但具其灵,而不求其所知,以副其灵,徒负其灵而已。智者对于万物,虽知其然,而亦未知其所以然,终有愧于灵。以不安于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凡夫僧也是福田吗?为什么要供养凡夫僧?

文 / 能弘法师有人问了个问题: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贤僧,我们要礼敬供养圣贤僧,那凡夫僧为什么也要礼拜供养?请问凡夫僧也是福田吗?当然了,凡夫僧也是我们的福田,凡夫僧就是刚出家,剃了度

“什么是什么”: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

佛使比丘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

万物的分类

万 物 的 分 类◎ 永 进 佛法中万物又称万法、万有、一切法等。佛法对万物的分类法有特别的独到处,不同于现代学科中所分的大纲科目。一切法不过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又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

有大企图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一诚法师在中国佛学院,常对学生讲起古人的一句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很重要,在勤修苦学之前,首先要志存高远。没有立下一个高远的志向,勤修苦学就没有一个方向。我给他们打比方说,如果你的目标只是糊口

凡夫学道法

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

一日禅| 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许鞍华说: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当你不执着于过去,不只看到当下,也不盯着未来,时间花在了对的事情上,就能经营出美好的人生。

静,能生百慧;虚,能容万物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和静是儒释道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大智慧。一、静能生百慧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大

一日禅: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指导我们物质生活的第一个智慧的原则。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清风明月都能够为我所用,大地山河都能够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执着它呢?非我所有。不要执着,要随缘利物,能够为我所用,

万物始收藏,养生亦有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今年总有种时间匆忙的错觉,秋天来了又走,转眼,就要立冬了。转季有一种自然交迭的仪式感,尤其秋冬相会,总让我有种厚重沉淀的感知,落叶跌宕,晨风变凉,隔着玻璃的阳光显得愈发暖而珍贵,南方的天气也开始不再那

智敏上师:凡夫说一切不执著 听起来高深但是假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雪漠:永远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永远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永远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尽力而为之后就不要执著它。要学会用这样一种心态面对生活。因为所谓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无论你想与不想,想多还是想少,不过好每个

雪漠: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雪漠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也像登天那么难。第一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要明白什么叫心性?就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不该带的东西就统统别带,但是你首先得知

胜义僧与凡夫僧的区别

僧宝,不论大小乘,都是有凡夫僧和胜义僧的区别。凡夫僧就是世俗的事相僧宝,又名福田僧,又名世俗僧;胜义僧就是指四双八辈的声闻圣人,乃至是三贤十住的菩萨。不仅是僧宝,即整体的三宝,都是一样的。从事上而言,

凡夫僧与胜义僧

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

凡夫僧和胜义僧的的含义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人说:修学佛法就是要修证解脱,解脱道的法就是成佛之法。其实不然,解脱道只是佛法中的副产品,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实相的法,这才是真佛法、真解脱。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

卢志丹:文殊在身边,菩萨在眼前

文殊在身边,菩萨在眼前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唐朝的法顺大师,又名为杜顺和尚,他是华严宗的初祖,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很多神验。有一年,唐太宗李

林崇安: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

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林崇安,2007(1)一般人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的眼识,都看到眼前的计算机。这是正确的认知,没有错误,合乎世俗的事实,所以眼前的计算机是「名言有」。(2)自续师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

凡夫读佛经有哪些禁忌呢

1.佛从没说过“读佛经不能吃肉”,尽可放心。目前中国佛教,只有出家人才禁肉食(西藏藏传佛教出家也可肉食),其他所谓“禁忌”,要以佛经为准,或以古代祖师言论为准。2.读经唯须恭敬,印光祖师开示说:“一分

凡夫是什么

我等就是凡夫。发脾气,血压升高;年龄大了,满脸皱纹;心里有疙瘩,脸上有疙瘩;贪瞋痴烦恼炽盛,造业勇猛,修善无力;看见好的通通要拿来,看见不好的通通给人家……“凡夫”前面没有好的形容词,“颠倒的凡夫”“

凡夫读佛经的作用有哪些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

凡夫诵佛经的方法是什么

在诵读佛经之时,以环境而视可分为“出声或默念”。如出声念诵而言,可以有效的避免我们昏沉,也就是打瞌睡。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细心,能够听到自己念诵的经文是否出错,会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默念则适用于不

凡夫诵佛经的五大好处有什么

一、专注力提高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二、调心并益养气质心

凡夫在什么时间诵佛经好

何谓诵读经典的时间,就是诵读经典需要选择的时间段、诵读经典时间的长短和诵读一部经典需要花费的时间,以这三个部分,总称为“诵读经典的时间”。那么我们就来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小部分。在佛教之中关于诵读经典

凡夫在什么地方修行好

何谓诵读经藏的地方,就是我们诵读经藏需要选择的处所,其分别包含“诵读佛教的处所和共修的处所。”诵读佛经的处所,也就是诵读佛经的地方。若在寺院挂单,诵读经藏之处可选择大殿或是厢房。若在家,一般选择书房或

凡夫为什么要读佛经,有哪些好处

第一、是把佛经当作一面监察我们心行标准的镜子:凡夫难保自己不犯错,有时犯了错,尚不能知错改错,但当面对佛像,口诵佛经之时,就同听到佛在亲口说法来教诫我们一样,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策励修行。已经犯的过错,

如何理解看众生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

看世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意思是:克己复礼,看别人是菩萨, 故生恭敬尊重,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故须尊重恭敬故,自己是凡夫,既知是凡夫,则当努力修道,希圣希贤,知自己本有佛性,与佛无二,故不妄自菲薄

佛经中的凡夫指的是什么

什么意思?为什么“凡夫”又不是“凡夫”?在《金刚经》中,佛的原话是这样: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翻译过来就是: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说即非凡夫,只是被称为凡夫,名称为凡夫而已。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