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2024-10-30 10:29

界诠法师

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这个听闻正法你们不要拣择说,一定指定某个人给我讲我才接受,其他人给我讲我不接受,这个是你们自筑围墙,把自己围墙给建起来,这种本身就是一种恭高我慢的表现。你觉得那个人讲得不行,说明你比他还更好,你才觉得他不怎么样喽。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到处去参学,乃至哪个师父有一技之长,我都应该参学。出家师父也好,在家居士也好,每一个人的修学过程都有他的心得,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在某个地方的理解和修学过程,未必有这样的一个知见、观念。我们从他那里学来一句一字都是增长我们的知识,对我们的修学都有帮助,我们有这样的缺点,正好这个师父指出来了,他一句话或许受用终生。你不要去拣择一定要哪个人,这样你听闻佛法的机会就失去了,你要多听,什么师父讲我们都听,这样就好。

皈依三宝的人也是这样,也不要拣择什么人,你皈依三宝就好了嘛,不要拣择哪个师父给我皈依我才接受,那个师父给我皈依不接受。那意思说那个师父比较有修行,将来这个师父往生佛土能把你拉上去,那么好拉的吗?如果那么好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早就把我们拉去了。

修行要自己去修,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你通过那个师父给你皈依,证明你是三宝的弟子就了事了,你也不要一定找那个师父做你的干爹,做你的干妈,这样你就很累,就有一种眷属感。

那个师父我拜他啦,就打听那个师父的生日什么时间,然后我拼命给他过生日,送东西啊,办祝寿啦,这是我们世俗人的情见。我们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修学佛法要断世间的情爱,了解吧?这个世间有种种情长--儿女情长,我们一轮回生死,就是有情有爱,就不能出轮回。

我们要慢慢去断恋情爱,跟师父这种关系本身是建立在法义上,这师父有告诉我们佛法,给我们法身慧命带来利益,所以我要亲近他,这样而已。不是说那个师父对我很好,经常送我东西、泡茶喝,然后我才要亲近他;那个师父冷冰冰的,所以我就不亲近他。如果冷冰冰的能够告诉你佛法,你应该亲近。

所以说与师父应该建立在法义上这么一种关系,也就是一切出家人都是我们的师父,应该这样观念才对。不要认准哪一个是我师父,其他不是我师父。

你是皈依僧,所谓僧就是所有一切出家众,剃光头的都是你的师父,它本意是这样,佛陀告诉我们道理是这样。我们学佛,一切佛为师,一切法为师,但是其他的十方诸佛已经入灭,唯有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间成道,由他说法告诉我们,所以有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说的法,我们现在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法。那个师父给你皈依叫本师,证明人。

如果说你偶尔对他有一点恭敬、偏重一点,那也不是有多大的罪过,理应对一切出家人都一样对待。那是因为那个师父引导你成为三宝的弟子,你有所感恩、报答,那也没关系,是这样子。应该对一切出家人都有这么一种恭敬心。

我们要听闻正法,要亲近善知识。所谓听闻正法,你要经常多听,听完了以后要去比较,不能像前面讲了那样自筑围墙,我听这一个人的,其他我就不听了。

佛法里面没有讲听闻正法只能听一个人的,没有这样说。为什么华严里面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呢?他就告诉我们要多学、广学、多听这个道理。只听一个人的,知见、见解是非常有限的,除非他是佛、大菩萨,他的见解才能够圆满。否则的话,你就跟他一个人学,学着学着你就学偏了,知见就错了,搞不好就会变成这样子。那有人说不能多听,其他一听那就变成杂了、乱了,经里面也没这样讲。

专修净土的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里面都说要读诵大乘。读诵大乘也没有专指的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啊,这一切经典都应该去读诵,乃至下下品往生的人,临终能够听到大乘经典的名称,他都能够得解脱。

所以说推动大乘佛法,这里面经的重要性,不能执着只是一经一论,或者一个师父的一种观念,要多听闻正法、学习教理、看经典,然后你慢慢就懂得佛法当中的所谓是非。不是说我们人我是非,谁讲的正确,谁讲的不正确,你进行比较,经典里面有没有这样说。你了解了,你的知见就圆满了,然后这样来取其长去其短,修学上就圆满。要听闻正法,闻具足。

慧具足。要有智慧,不能修得越来越傻。佛教徒常常会这样子,修修修得变成怪模怪样,走路跟人家也不同,那就很惨,就变成怪异了。要有智慧,智慧则解脱,大乘里面讲的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全是智信,而不是迷信。要有智慧才能够得度生死。

六度当中讲说五度为盲,般若为导,以般若的智慧引导我们到彼岸。修学要有智慧,所谓智慧你要长智慧眼,你要去分辨佛法当中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的,这样一种抉择修学。

学习佛法尽量不要搞得很怪异,佛法是以人为本,就是在生活当中体会佛法,以佛法去检验生活这样一个过程。你慢慢修的话,也不能讲眼睛都不能睁开,越修越傻,不能那样。

整天说菩萨给我讲话,佛来指点我啦,这都是一种怪异,不能这样,要正常一点。也不要指望菩萨来。有些人说看见菩萨,有时候没看见的人也说看见,这样不好,你没看见就没看见。

我出家这么久,二十多年了,我连鬼都没见着,我整天想看鬼什么样都没见着,但是我依然相信佛法殊胜的道理,他所讲的是,我们要相信这教理。所以你不要去搞这怪模怪样,去搞那什么卜卦,有没有?两个东西这样摔摔的。

那个不是原先佛教的东西,有一些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决定了,去找菩萨去摔一下。如果两个都趴下你也不愿意,两个都这么翻过来也不愿意,一定要摔成这样子,你花半天时间肯定会摔出这个的嘛。你自我安慰的,是不是这样的?你这样不显得很没智慧吗,对不对?

有人到小庙去抽签,抽一签不好然后换一签。他说这一签不好复一签,复一签又不好,再抽,抽个好他自己很高兴,总算抽好了。那也是自我安慰,你总摇摇,它总会掉一根出来的嘛,有时候是巧合,掉重复一根,你说菩萨很灵,掉不好,你说菩萨不灵,不能这样子。

每年都有高考,很多人就跑到庙里去许愿,去做这个事情,佛教当中有讲发愿而没有讲许愿。所谓发愿,发愿成佛,发愿度众生,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说许愿,许个愿,我满愿了就去还愿。

所谓佛教说还愿,你要去行,身体力行,你发菩提心了这要去做,这都不是原先佛教那种本质的东西。所以你要有智慧去选择,要有这个智慧具足,你修学当中就能够以无我而修,你就不会怪异标榜你是佛,是菩萨;也不会给别人贴封,那个是什么再来。

常常有些人说某大德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我说那你是阿弥陀佛再来喽?你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你怎么知道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呢?你境界肯定比他高,你才会知道他是菩萨再来。我说我凡夫肉眼,我看不出来他是什么再来。再来肯定是再来,是不是这样?我们过去世不知道做什么,现在来了嘛。那我们不知道他什么再来,你怎么可以给他贴封是什么再来,这样无形当中就有一种我执我相修行。

End

法相宗概况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故后成为法相系。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界诠法师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个听闻正法你们不要拣择说,一定指定某个人给我讲我才接受,其他人给我讲我不接受,这个是你们自筑围墙,把自己围墙给建起来,这种本身

法相宗

法相宗◎ 明 旸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

沈家桢: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

准胝观音的法相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众宝观音的法相

众宝观音法相还有一造型为密教大乘宝相: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这尊法相较为罕见,常被误以为是准提观音像。众宝观音所持宝盆内有七宝,这七宝又称「七法财」,是信、进、戒、闻、舍、慧、惭等的譬喻。七法财是

八大胁侍菩萨法相

文殊菩萨:手持经书和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身乘青色雄狮(表示智慧威猛)。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来经卷,身自乘六牙白象(象征谨审静重)。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势至菩萨:手持莲百花,天冠

圣观音的法相

密宗称圣观音,天台宗称大慈观音。梵文Arya-avalo Kitesvara的意译。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无千手千眼,马头、十一面、十八臂等异相。此尊法相为观世音菩萨本身相,是观音各种法相的总体代表,

普慈观音的法相是什么

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於山岳之上。普慈是普遍施予众生慈悲的意思,是称赞观音功德的法相,从高峰向下看凡间,代表普慈观音的威德与慈悲,普及大地,救渡之心遍及众生。普慈观音又称普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

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

法性宗和法相宗有什么区别

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又称性宗。此宗认为,一切众生之心并非由于断惑而得清净,实乃本来清净者,故众生之心即为法性。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法相宗,指以五位百法等建立法相之唯识宗;破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一节 法相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章研究第一节 法相宗世亲继承无著学系,造《唯识三十颂》等大乘论五百部,广博精深;弟子未能遍学,各取部分要理而研究之。传唯识学而作释论者甚众;著名十人,以护法论师为最。唐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的法相

乳白色的皂石被雕成一个活泼丰满的下颚,眼睛紧闭、胡须上翘与耳部卷发相连,右手搁在抬起的右膝上,左手抱着一只幼狮,这就是十八罗汉第八位的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因尊者经常将幼狮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

大势至菩萨的人物法相

尊上据佛经中记载:其身量大小与尊上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

多罗菩萨的法相

多罗菩萨(梵语:Tārā,意为“眼”、“妙目睛”、“瞳子”、“极度”、“救度”;藏语:སྒྲོལ་མ།,Drolma,意为“救度”),又译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佛教认为衪是阿弥陀佛、观世

得大势菩萨菩萨法相

其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就等于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洪修平: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瑜伽师地论》为该

常见的观音法相有什么

1、送子观音送子观音大多数怀里都会抱着一个小孩,有些也会手持翠竹(翠竹代表着新生儿健康成长),代表着顺心如意的添子,让人丁更兴旺。传说中,在过去有个道士为了长生不老,为了炼制仙丹需要一百个男孩的心脏作

观音一共有几种法相

据说经常出现的有现三十三种。她为释迦牟尼佛教育度化众生的助手,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座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接班人,又称为观自在菩萨。一、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二、龙头观音(辟支

法相的含义是什么

从全体佛教的立场,说明一点,即是︰凡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却不必是唯识。如来说法,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从因缘所生的诸法,开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理性。此一切法,如推论观察它以何为体性,这才有

怎么理解法相

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云∶‘唯佛世尊究竟了达诸法性相,亦知势用,非余能知。’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六云∶‘如来之智于法体及法相皆无障碍。’又《成实论》卷

法相在佛门中代表什么

佛教对宇宙一切事事物物,统称之为法,而法必有它的本体,叫做性,也有它的现象,叫做相,性只有一个,相则万殊,就是我们在心上生起一个念头,也有它的相状,总名为法相。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

法相之分是什么

从法相而深入,略有两大类︰(1)唯识说,(2)境依心有不即是心说。不但中观者从一一法相看出它的体性本空,而同时,即空而有的心色相依相成的缘起说如此,如中国天台学者中,山外派主张以理心为本而建立诸法,山

什么是法相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民国以来,最先

观音法相有什么寓意

一、杨柳观音又称圣观音,右手持杨柳,左手持净瓶,踞坐岩上。相传中州民风沦丧,致使天怒人怨,天下大旱。观音前来点化众生,显现真身,以玉净瓶中杨柳枝蘸甘露遍洒四野,顿时天降大雨,解除旱情。所以杨柳观音代表

我们认为的法相是什么

《金刚经》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法相:就是一切的现象、观念都是现象,是意识思想构成的一个形态。每个人意识里都有自己一个构想、幻想;幻想久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个形态,自

佛门中法相是什么

法相,在佛教里有两个解释,一是指诸法的相貌,诸法所具本质的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二是指法相宗,唯识宗的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各辞典对法相的解释《佛学次第统编》:诸法

什么是法相宗

法相宗 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

法相宗的法相之义

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本宗教义

本宗教义分项略述如下:(一)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

法相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法相宗的基本道理是什么?

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

法相宗是如何创立起来的?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之境,亦称唯识宗。该宗派是由唐朝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因其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玄奘大师(六〇二~六六四年

法相宗的影响

中国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

法相宗与法性宗区别是什么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我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

胡晓光:略论法相与唯识

略论法相与唯识胡晓光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

跋陀罗尊者的法相

须跋陀罗尊者,又称作苏跋陀罗、须跋陀、须跋、薮婆头楼、意译为“善贤”、“好贤”、“善好贤”。他聪明多智,悟性极高,是佛祖在世时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须跋陀罗尊者,为佛陀释迦牟尼的最后一位弟子,在佛临入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