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智法师谈读书
2024-11-12 07:35
读书须务本
读书贵躬行
读书尚悟性
读书可医俗
读书须勤奋
读书须务本
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重,对弟弟要关心爱护。由此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像尊重自己父母一般去尊重一切长辈,像爱护自己儿女一般去爱护一切晚辈。若尔如斯,则天地间一团和气,和则必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达到明明德而亲民,而止于至善的境地。佛门的根本道德总纲--《菩萨戒本》上也说孝名为戒,孝就是佛心。
《观经》上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千经万论都说佛教以慈悲为根本。慈是拔一切众生苦,要达到这种博爱天下的胸怀,必然要经过寒暑的历练。人都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用这种爱我的心去爱天下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要他们都能远离烦恼,得到快乐,这就是慈悲的境地了。
因为财富的诱惑,由于拜金主义的侵蚀,许多人读书时都注重学习技能,但技能是匹奔驰的烈马,如果没有道德的缰绳,则有堕坑落堑的危险。《菜根谭》上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诚所谓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由此,希望读者读书务本,做有德人。
读书贵躬行
古贤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斯可知,真知出实践,妙理贵躬行。书只是指南,只是地图,只是路标,它不是目的地本身。禅门有个很传神的名词叫做标月指,书本只是指向月亮的指头,而不是真正的月亮。佛门大师尝言:智目行足,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读书只是知见的建立,志向的确认,如人有目,以辨析万物,分别妍丑,认知山中有清凉地;而实践则是修为,则是努力,则是依教奉行,如人有足,能运行人到达清凉自在的境地。再打个比喻来说,书就如同药品的说明书,而实践就如同服药。只读说明书对治病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所以,真正的学问,还是要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去认知,去体味。佛门大德所谓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的教言,是对实践的苦口劝诫。所以,读书要重实践,要做平常人,做朴素人,做本色人。不要尚浮华,喜玄谈,好指点江山。
佛门祖师曾以观心为要而铭于右,观心就是做克己治心的功夫。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让行人当下去体验的,现法乐住的名词就是对体验的准确描述。故而,喜悦来自于勤奋的耕耘,因为数他财宝,自己永远无法脱离贫穷。
由此,希望读者躬行实践,做实在人。
读书尚悟性
记得德富芦花曾说:我的心灵不能不向往遥远的天国。是的,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把人身的小宇宙调理得一同天地的大宇宙,则是最上体悟功夫。古人有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是以处于喧嚣红尘的人,不可不向往岑寂的山林,不可不向往空山新雨、清泉明月的田园情趣。不错,请大家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将心胸在此当下去开拓;请大家一同来体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愉悦,将心情一起与古琴合奏;请大家一起来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平实朴素和怡然自得,让浮躁在心中慢慢地淡去
读书人应该像莎士比亚说的这样:我们这种生活,虽然远离尘嚣,却可以听树木的谈话,溪中的流水便是大好的文章,一石之微, 也暗寓着教训,一切事物中间,都可以找到些益处来。由此,人地万物,皆为我师,大家且看,垂柳长得很高了,却依然垂下柔软的枝条与小草对话。不是吗?当黑云压城的时候,墙角的兰花依然在静静地开放。当林中的鸟群安憩的时候,小溪依然在精勤地奔流吟唱
天台大师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东坡有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由斯可知,真理是无处不在的。是以入道多途,古来大师或因蝉噪而大悟,或以击壤而断惑,或闻忧怨的哀唱而彻见本性所以,读书要做一个用心人,不但要读架上的有字之书,还要读天地间自然万物的无字之书。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若能将天地间的自然和谐之气纳入我坏,则读书有悟矣。
由此,希望读者用心体悟,做本色人。
读书可医俗
如果一个人做慈善事业是为了万世流芳,是为了赢得名誉,而不是真诚用心,让一切如母般的众生受益,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做学问只是为了财富,为了地位,为了自我幸福,唯知据傲,而不是真诚用心,报效祖国,感恩社会,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儿女,而不是普爱天下人的儿女,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只尊敬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去尊敬天下所有的老人,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把宝贵的生命只用在赚取一口之食,只用在一个家庭的幸福,只用来换取一己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天下人的幸福,不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快乐,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生活富足,唯知享受,而不是去思考生命的归宿--生自何来,死向何去,这就是俗。
证严法师说: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没播下好的种子,就结不出好的果实来。俗就是自私,就是自我,就是在任何时候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是不为别人着想。为什么现在许多人有财富,有名誉,有地位,有别人所没有的物质享受,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就是因为不懂文化,不知文明。不知内谦,不知自尊。
贤圣之学教人恭敬存心,普爱大众,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在任何时候把众生当成自己的父母去孝顺供养,可以治疗唯知自我的俗气。
所以,希望大家读圣贤书,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读书须勤奋
勤奋是成就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事业的决定条件,古来有许多以勤奋学习而著称的典故,比如说韦编三绝凿壁借光目不窥园牛角挂书等。
韦编三绝说的是大圣人孔子。孔子到了晚年的时候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的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做成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理深奥,孔子就翻来覆去地阅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后来,孔子就编撰了解说《周易》的《易传》。
西汉经学家匡衡在少年时候勤奋好学,但因家中贫困,无钱买蜡烛,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光苦读。后来 匡衡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还在汉元帝时任过丞相。这就是凿壁借光的典故。隋朝李密,少年时候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 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牛角挂书的典故由此而来。
汉朝的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司马光小时候读书时,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如此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千古名著。
南北朝时的刘勰,夜间在佛殿借佛灯读书,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勤奋苦读,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唐代人苏廷年少时,不被父亲看重,经常与仆人马夫交杂相处,但他却好学不倦。每次晚上想要读书,没有烛火,就借助马厩中的灯火照明诵读。后来官至礼部尚书,长期充任中枢要职,甚受唐玄宗器重。南齐时江泌家境贫穷,白天以做木屐为生,晚上读书跟着月光走。月光斜了,他就拿书登上屋顶,有时困乏了从房顶掉到地上,他就再爬上屋顶继续看书。后来任职南康王侍读。
历史上这些圣贤们勤奋读书的事例,是我们学习的明鉴。的确,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希望大家勤读圣贤书,做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
End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为秉持世尊遗教,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接引后学,光大如来戒法。由湖南省佛教协会主办,益阳市佛教协会协办的湖南省佛教协会2018年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于9月15日至10月15日在益阳市广法寺(首堂)、福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答浙江温州清凉寺觉融法师觉融吾师道席:案例纪实三则,已听读,(目力不行,叫别人代读。)宋某着相取境,害人不浅!阿国师随缘指点,自是禅者风貌,可佩!惜识者不多,可为深叹!近来目力、脑力、体力逐渐衰败,虚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倓虚法师 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成
在某地一山间路上,净慧法师与一位道长迎面相逢;虽互不相识,但相互问讯。擦肩过后,道长停步转身:道长问,佛大道大?净慧法师答:自性平等,无有大小。道长问,僧高道高?净慧法师答:直心是道,无有高低。道长问
一、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问: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大安法师答: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
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任 杰 口授栗拙山 整理今年正值当代高僧、一代佛经翻译家观空法师圆寂十周年。法师是于我有恩的大善知识,我想通过缅怀法师的功德来纪念这位大德,并作为将来继续值遇、亲近善知识的资粮。
网友向师父提问:对于家里请的佛像如何能如理如法供奉,请师父指教?能度法师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想明白,用恭敬心来想,我们请佛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请佛像的目的是向佛陀学习,向菩萨学习。我们学佛的人
网友:请问法师,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真的很令人反感、很讨人厌,你说应该怎么欣赏他?学诚法师:感恩他让自己学到:不能这样做人做事。网友:在家、在单位或在其他地方,我们与人相处时,难免有好多看不惯和难以接受之
修行,不是说修一下子马上就能够成就,我念佛念了好久了,诵经诵了好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太多太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智慧、耐力去跟它对抗,慢慢地磨练。所以说有智慧,我们自己才能够把握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以来,各种声音更是甚嚣尘上。关于这个问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