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真身(佛教解释)亦即诸佛之法身、报身之谓。大智度论卷三十(大二五·二七八上):‘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佛真身者,遍于虚空,光明遍昭十方,说法音声亦遍十方无量恒河沙等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只要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是太执着,就能让心,逐渐的清净下来。心清净了,就会生出智慧,然后再用佛法智慧,拨开迷雾,看穿事实的真相。佛经中有许多这类经典
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塞,因为“优婆塞”是外语音译,难入汉语系统,而“居士”是汉语,意思明白易懂。居士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以暂时过出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受持菩萨戒,比如《梵网经菩萨戒》,其成
梵文为Upasika,是指在家信佛教的女子,俗称居士。佛教称正式皈依的女子为优婆夷。古代一般把受持五戒的女子才叫优婆夷,皈依的叫信士。我国大都用“女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夷,因为“优婆夷”是外语音译,难
据说,为了续佛慧命,使法乳长流,摩诃迦叶把正眼法藏和衣钵以单传的方式授予阿难,如此历经二十七代,这衣钵便由般若多罗手里传到了西天二十八祖(亦即东土初祖)菩提达摩手里,上述说法过为玄妙,恐怕真正信服的人
在佛教界向有“继承衣钵”的说法,已经流传为成语。这是怎么回事呢?说到继承衣钵,这就要先说“嗣法”。所谓嗣法,字面意思是继承法度或方法。在佛教界是指弟子对师傅所传之佛法的继承。佛教传至唐朝时期被立为国教
相传在禅宗创立时,佛祖赐给摩诃迦叶两件宝物,一件是紫金钵盂,另一件就是木棉袈裟,那时候,佛门弟子一般是依靠布施和乞讨为生,经常居无定所,风餐露宿,而佛祖传下的这两件“温饱”器物倒也非常的实用。公元52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释义】衣:袈裟;钵: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食器,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例句】《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很多老和尚告诉你,“你要注意能转身”,禅宗大德过去不是有句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涌入虚空才能证到法身。”听过这个词儿吧?怎么跳进去?这都要有一个传承。我往后用这段时间,一点一点地都给你解开。我用头两
1、“衣钵”是纷争之端,因为传“衣”、传“钵”就会造成门徒弟子之间的纷争;每一个人都自不量力,总觉得自己的修行很高、很好,自己应该要得到“法”、得到“衣钵”。六祖大师想到“衣钵是争端”,因此不传。2、
传法、传衣钵,目的是为了表征真性开发的道是一脉相传的,所以就以传授衣钵为得法的凭证。据说,当年佛陀用一件黄金滚边的袈裟,传给大迦叶尊者。至今虽然是离开佛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大迦叶还手捧着这件袈裟,在鸡足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602—675),为了传位,有一次偷偷地跑进了慧能和尚春米的碓房,不言不语,以杖击碓三下,便走了。聪明的慧能已经会意,到了夜半三更的时候,独自来到弘忍卧居的内堂。弘忍早已在内堂等候,
1.上香早,晚各烧一次香.早香吉时:6点,8点,10点.晚香吉时:下午4点,6点,8点,晚10点.每天上香的时间最好固定.佛台最好请的是白色站着的观世音菩萨.佛台需要供水果(水果以苹果,橙,菠萝等为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这个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药师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解脱苦厄。药师佛除与释迦佛、弥陀佛在大雄宝殿共同享用
小乘四果罗汉分别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罗汉也就是“阿罗汉”。这些名称都是梵文译音。首先我们看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名词是梵语,用我们中文意思
抄经有很多好处,除了很大功德利益之外,还能培养我们的定力。一个人能够集中精神之后,就比较不容易为外界所动摇,而且也能断除种种杂念,以达到一心不乱之境。“一心不乱”就是一种定力,我们知道:念佛可以一心
佛陀的比喻佛陀曾作过一个的比喻。一位大富长者有很多小孩,住在个大房子里,这房子年旧失修,并且着火了,但小孩子们不懂事不怕火,继续在房子里玩,长者也没有能力自己把小孩一一抱出去,这时长者就对小孩子们说,
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当观饭菜来之不易,从农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众施主功劳,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多寡,存好恶之心。二、付已德行,全缺应供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着五蕴之法,起惑造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二、烦恼魔〕,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着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烦恼魔。(
妄念,拼音:wàng niàn,指一切自己挥之不去的想法,但是又要必须依靠别人(物)才能完成(实现)的念头(想法)。指不切实际或不正当的念头。宋 陆游《禹迹寺南有沉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诗:"年
四加行,大乘佛教法相宗指五位中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
佛家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自己清静无为的本性。这也是在世间人们努力打拼、奋力追求的结果。向往自由、渴望自由、冲破束缚,奔向无拘、无束自由祥和的境地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是一条曲折蜿蜒、艰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念佛法门”是净土宗行持方面最为重要的实践方法。莲池大师在其所著《阿弥陀经疏钞》中介绍念佛法门如下:1.称名念佛: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唯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之法。2.观像念佛:
具体来说,「三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是「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
梵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
数息观,指的是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之观法。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 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
声闻法界,就是刚刚超出六道,进入第七道。声闻法界也叫阿罗汉道,修证的是阿罗汉果,是四圣谛的圣果。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们如果不想轮回最起码要修到四圣谛的圣果。声闻,在初果要断见惑;二果要
三十七道品也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总共有七类三十七项,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这七类一是四念处,即身念处,念色身皆不净;受念处,念众生都是苦;
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
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所以称他为上师,或最无上的引导者。西藏佛
龟兹语为 Samanen,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出家男子称“沙弥”。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年少女子。五众之一。七众之一。音译室利摩拏理迦、室罗摩拏理迦等;意译勤策女。与沙弥、
不可在看经的桌面上,摆置杂物,或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书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间(限单身净房),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将经书盖好,且要安置在头的那一边。 不可在经典
(一)成劫:成劫为世界成立时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间,后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风渐增盛乃至金轮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从光音天(极光净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为梵王。
shìjì示寂[Parinirvana;passing away of a monk or nun]佛教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示寂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圆寂的证量是比较高的,一般人达不到,一些高僧大德往生
此是佛法的四条原则,即bai 于三法印,再加du上一切有为法皆苦之苦zhi法印,称为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梵uda^na )。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即:(一)一切
佛教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教用三法印来辨别佛法的真假。佛教认为但凡是符合三法印的,就可以称为佛正法。三法印的作用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即可辨别公文的真假,故名法印。一切法若是与三
东方善德佛:善德佛,位于东方,其佛国名“无忧”。据《宝月童子所问经》云:“佛告宝月:东方去此,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无忧。其地平坦,七宝合成。紫磨金缕,交络道界。宝树罗列,以为庄
但空并不等于没有,如果空是没有的,那连因果、善恶岂不都是没有的了?显然不能这样去理解。很多人因为误解了空的意思,甚至会走在歪了,如果把一切都想象成是没有的,谁还去行善积德呢?所以对空这个字,我们一定要
四大金刚即四大天王,出自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神话的二十诸天,分别是: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二十诸天是吠陀神话中八部众之中的诸位天神。佛教创立之初尚处于哲学范畴,随着佛教逐渐发展,将印度教
⑴杨枝(dantakas!t!ha)︰即齿木,为清除口内臭气之用的木片。⑵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沐浴、洗涤时所用。⑶三衣︰指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1、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具足佛
《涅槃经》云:“诸菩萨等,凡所给施病者医药,所得善根悉施众生,而共回向一切种智,为除众生诸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
又音译为毗婆尸,意译为观,义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因为他的智慧如月圆之时,所以也被称为胜观、胜见,是七佛之首。据说其出世的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按佛教的说法一是为十三亿四千万年),他举行过三次说法
密宗提供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嗔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