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易犯规矩
2024-10-29 09:58

易犯规矩

◎ 来 果

类如古人画地为牢,即人犯法,官家捉去,立于地上,用一木器,离身不远,画一圆圈,不能妄动一步,斯古人之道也;丛林以规矩为圈,三五十年不出圆圈一步,亦学古人之道。

若乱犯规矩者,当犯破法之过,何以故?顺治皇帝云: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钟鸣上殿,板响过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般般现成,种种如意。又云: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诚哉斯言也!如是身居离尘之地,心攀大法之缘。世人忙死,只为今生;我等闲暇,尽为来世。他人一生忙人,我等一生忙己,何不快哉!如斯受用,再犯规矩,故云有过。

初住禅堂,身心不热,规矩不会,犯则可能教诲;若住年久,或是饱参,或在他方出过头面,再犯规矩者,诚为法门恶人也。正如林下守规矩则随众行道,犯规矩则不入众数。

守规矩者,心地宽闲,一切自在;犯规矩者,身心浮燥,遇事生烦。守规矩人,人若见之,欢喜赞叹,为丛林法,作人天范;犯规矩者,人若见之,即生厌离,定难久住,外出不安。守规矩人,佛天生喜;犯规矩人,神鬼生嗔。守规矩人,为兴丛林法器;犯规矩人,为坏丛林恶人。

当思犯国法重者,以身殉之;犯家法重者,以身离之;犯丛林法重者,以身迁之:理所当然,毫无讹谬。要知自己业重,定有违法之虞,常立誓曰:愿人砍我头去,挖我眼睛,不愿一时犯丛林法。果依此誓,不但身命救,慧命亦救,加之父母生于恶道亦救,然则易犯改为易守也。

摘自《解谤扶宗浅说》

End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易犯规矩

易犯规矩◎ 来 果类如古人画地为牢,即人犯法,官家捉去,立于地上,用一木器,离身不远,画一圆圈,不能妄动一步,斯古人之道也;丛林以规矩为圈,三五十年不出圆圈一步,亦学古人之道。若乱犯规矩者,当犯破法之

规矩

规 矩◎ 来 果 参禅人先有守清规之志,方可安住丛林,要知规矩二字,关系颇大,意义很深。何以故?能得清规谨守,许是僧中行人,少一差迟,即摈出寺外。又天无浊而清,地无清而浊,皆有天地规矩。云退日明,雷

念佛的规矩

◎ 印 光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裸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声念,以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与心王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

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七讲 三境三界

第七讲 三境三界一 三境三量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于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六讲 九缘生识一 缘起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八讲 修行五位

第八讲 修行五位一 修行五位八识规矩颂讲座,已讲过七次,今天是第八讲。八周以来,我们讲过八识、心所、种子、四分、四缘五果,三境三量等等,今天要讲修行五位。诸位或问,十二次讲座已过了三分之二,何以还没有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一 首颂诠释第七识即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意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音。此识是第六意识之根,意识以末那为俱有依。何以第六名识,而末那名意呢?因为此识任运恒审思量,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十讲 第六识颂

第十讲 第六识颂一 首颂诠释第六识,在八个识中,是作用最为明显、最强锐的一个。前五种感觉官的见闻觉知,全由第六识来了解分别; 善恶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丑的观感,自他的争执,全是第六识的作用。所以,第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前五识颂

第九讲 前五识颂一 首颂诠释八识规矩颂 讲记,为了解释颂文中许多专用名词,占用了八次的时间。但是以往的时间并没有浪费,如果我们已经了解讲过的名词,现在来读颂文,大半的涵义都能读得懂了。由这一讲开始,进

慧超法师:进寺庙烧香拜佛 这些规矩和禁忌一定要知道

1、到寺院吃斋饭要珍惜,不要浪费。一般寺庙里的斋饭都是对外的,如果斋饭吃不完,可以把它带回去,但是不可以再倒回,或者可以喂小动物做布施,尽量发挥到极致不要浪费。2、到寺院吃斋饭,个人建议交钱。因为寺庙

道教16条铁的规矩!

01/16道教十六条铁的规矩无论是信士还是居士还是道士,见到出家人或正一派火居道士一定要尊其称之道长仙长道师法师师父等,或称职位主持监院等,年长的可称呼道爷,知道姓的无论坤道。乾道。可称呼爷。万不可称

佛教寺院不同大小的钟敲击时都有什么规矩

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

五观堂的进食规矩是什么

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过堂。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

化缘的规矩有哪些

1.只能乞食素食,有葱,蒜,洋葱,鸡蛋,荤油不能要。接受食物时不得触碰食物。2.不能挑好挑坏,不管贫贱贵富。3.一天每人只能乞三钵食物,不能超过七家,若七家不得(锁门的不算),只能饮水。4.获得食物时

供养有什么规矩

供养三宝要恭恭敬敬你要是想供养三宝,也要恭恭敬敬地先叩三个头。你有这个红包,要跪在那儿,合起掌来把这些红包顶在头上,这么样子来供养三宝;不是一只手这么拿出去,以前我看见有的人供养三宝,就这么样子,好像

过堂的规矩是什么

过堂,佛门中的“进食”,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

顶礼都有哪些规矩

(一)右膝着地1.代表发心;2.代表东方的智慧;3.代表大圆镜智(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之一);4.含义是代表愿一切众生安立正道(不入邪道),众生发心修行(发欢喜之心去修行)。(二)左膝着地1.代表修行之

在禅堂有哪些规矩

如何进出禅堂挂腿子坐——吃茶之前我们认识了禅堂,又简单了解了什么情况下会挨香板。(还有更多被下香板的情况我们后面继续讲)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如何进出禅堂,还有怎么样挂腿子坐——吃茶。如何进出禅堂禅堂内如

禅堂的规矩和行香的步骤是什么

禅堂是具有汉传佛教特色精进办道的地方。在形式上,与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所区别,但禅堂有禅堂的规矩。在禅堂里面有“两张半口”,什么叫两张半口呢?第一张嘴,是指和尚或班首的讲话,可以讲开示,也可以讲规矩;第二

禅堂修行的规矩有什么

禅堂规矩详解寺院的中心为禅堂,是为了求得见谛、悟道所在。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鱼。禅堂内分东西两大广单,中有佛龛,内供毗卢遮那佛,佛龛后有维摩龛,广单上每年请职贴单条,分东西两

禅堂上的规矩有哪些

对禅堂规矩上的学习人们往往把“禅”的定义定的很高,起心动念、吃饭睡觉无不是禅,主张禅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处处皆是禅。这种说法看起来好像很高深道出了禅的精髓和宗旨,其实都是在说文字禅,是一种纸上谈兵

禅七得规矩作用

打禅七,第一要知道行香、坐香的规矩。进了禅堂,要处处用心谨慎,丝毫不得马虎。这些规矩、法则,每一件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如果我们能够严格按着要求去做,会对禅七期间的修行大有好处。它会为以后的开悟做

供佛的这几条规矩你知道吗?(宣化上人)

食物在没献给佛僧的时候,勿得先食。所以在家人在庙上吃东西,必须要等到供过佛,出家人也来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不可以在出家人还没吃之前,你先吃,这是不可以的。不只是供佛,供养三宝,都是要这样。所以在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