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一个能让家人吃素的好办法
2024-10-28 11:47

妙莲老和尚

佛法是最讲孝道的,佛弟子最究竟的孝道,是度化父母能信佛念佛,将来永离生死之苦。话又说回来,如果父母的业障深重,不但不信佛,对佛法还有反感,你又不能劝勉他们,这要怎么办?只要你至诚念佛、修一切善,将所有功德回向父母,决定能感化他们的,因为父子、母女都有血亲天性相关,同一根源嘛!

记得在《印光祖师文钞》中记载这么一件事:有位佛弟子黄涵之居士,他出身官宦军将家庭,他母亲不但不吃素,每天还要吃新鲜的海鲜,而且是种种的吃法。他这个做儿子的,真是代他的老母亲好惊畏、好害怕!他母亲那种业习之重,劝她吃素是不可能的。这位弟子就请示印祖:我一劝母亲吃素,她就发脾气,怎么办呢?

印祖说:你好好的代母亲忏悔业障、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加被,母子天性嘛!你只要至诚念,她决定会改变的,你不用急。这位弟子听了印光祖师的话,回去后就至诚念观世音菩萨、拜观世音菩萨,把一切功德回向给母亲。一个月后,他母亲自自然然的说:从今以后,你们不要烧什么蟹子、海鲜给我吃,我现在看到、闻到那些都不喜欢了,最好烧点素菜给我吃!

看了这个感应,你们何不见贤思齐,也这样积极学习!

End

在家人不要乱议僧众

◎梦 参这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吗?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

待在能让你的修行成长的地方

◎ 莲花生 有着低劣业力的众生,将目标投注在世间的显赫与虚荣上,行一切事时,完全不会想到业力会成熟。未来的苦难会比现在的苦难持续的更久,因此要对三界有情众生心怀慈母般的爱与悲悯。要与菩提正觉心稳定地长

李炳南: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

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以出家法师最好,而且在寺庙精舍为宜,因为打七要有时间、地点、主人、道友、经费、说法等等缘分,出家法师就容易做到。如果偏僻处请不到法师,也可请一个在家人代作。但不管请出家

刘素云:想引导家人学佛,该如何做?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正确称呼佛教出家人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们称呼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佚 名轻视:  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

一个能让家人吃素的好办法

妙莲老和尚佛法是最讲孝道的,佛弟子最究竟的孝道,是度化父母能信佛念佛,将来永离生死之苦。话又说回来,如果父母的业障深重,不但不信佛,对佛法还有反感,你又不能劝勉他们,这要怎么办?只要你至诚念佛、修一切

出家人别称

出家人别称◎ 李炳南 刘定炽问:比丘、沙弥、僧、和尚、道士、僧伽、头陀、尊者、行者有何分别? 答:出家人受 二百五十大戒者,即称比丘。受十戒者即称沙弥。僧指众多之出家人。和尚乃印度呼吾师之意,原音为乌

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太虚大师雪窦寺训:俭勤诚公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

出家人的爱国观,出家无家爱国家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是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民间,端午节至今沿袭着赛龙舟、吃粽子等古老习俗。同时,这一天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报国无望投汨罗江的

出家人养父母吗

◎ 宗 舜问:出家人养父母吗?对待家人会因为出家而大有变化吗?宗舜法师:出家人不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孙悟空,他肯定有父母,应当孝顺。那么,对待家人的态度会不会因为出家有变化?我相信,如果是一个真正念父

在家人披袈裟的果报

◎ 善 言在佛门里,袈裟是代表佛陀的传承,袈裟所代表的就是佛法的正传。所以没有受过戒,是不能披袈裟的。尤其是在家人没有受过出家戒,不能随便乱披袈裟。有一些在赶经忏的在家众,他穿着出家人的袈裟,既没有佛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讨

如筏喻者自己订功课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不要批评不要为烦恼所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引子。【如筏喻者】如筏喻者

沈家桢:在家人如何修行制定适合自己的功课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劳或者因为有

沈家桢:等明天再修的观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

恭敬出家人,就是为自己积累福报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脱的形象。我们要恭敬这个解脱的形象。《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

圣严法师:如何消除心中怨恨?这个方法能让你冰消瓦解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记住的恩情总是比怨恨来得少,就如俗谚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别人对你好一点,你会希望他能对你更好一些;或是别人已经借你钱,却还觉得不够多,反过来嫌别人小气。

在家居士怎样正确称呼出家人?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福田。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基本常识。一、师父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

一日禅:你心安了 家人的心就能安

修行要有真正的常态。所谓真正的常态是说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今天该打坐就打坐,该念经就念经,该吃饭就吃饭,该喝茶就喝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心安了,你的家人心就能安,你周围的朋友心就能安,至少你影响到的

静波法师:出家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把放不下的都放下

出家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够把别人放不下的东西放下了,为了担当学佛和弘法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别人才会尊重他,而他自己一直告诉佛教徒的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有

出家人的锡杖具有哪些含义

锡杖的形状锡杖依不同的形状,象征着不同的意义。迦叶曾白佛:何为锡杖?佛言:“锡者轻也,依倚是仗,除烦恼,出三界。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杖头

托梦能利益家人吗

周老师出身于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他的祖父母甚至穷到无以立锥之地,家里只有一个碗、半个锅。锅是破了一半的,煮饭要把锅放倾斜才能够煮。周老师腾达以后,在他家和所有孩子的家都挂了一个匾额,“半锅一碗之堂”,

出家人受戒一定要烧香疤吗?

烧香疤与皈依受戒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世人大多混淆,很多人认为烧香疤就是受戒,其实烧香疤是布施、供养性质,是以自对他,行其布施之供养。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戒人头顶上烧戒疤的

出家人为什么还俗

然而今天聊的话题是出家人还俗。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真实见到过出家人还俗,至少一般出家人还俗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还俗的出家人都会遭受世人的奚落和冷嘲。原因在于以为他不守规矩破戒啥的,就好比一个被班主

请出家人做佛事有什么用处

请出家人做佛事有什么用处?出家人是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弘扬佛法的人;是职业的修行者,也是职业的弘法者。因他们做的佛事有功于人也有德于己,你供给他们生活的所需,使得他们安心地做佛事,你也就间接地有了功德

积累福报的好办法有哪几种

一:每天在家念诵《地藏经》,念诵《地藏经》消除业障的效果真是不虚。末学已经获益了。大家千万不要听信某些人的理论,念这部经会招来鬼,会惹大麻烦等等!我想说这些人说的才是鬼话。即使感召到鬼神前来,也是来保

出家人法号有哪些

僧人自称法号应为:释某某(字号)、草字某某(字号)、衲子某某(字号)、沙门某某(字号)、比丘某某(字号)。而某某法师、某某禅师、某某律师、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某长老、上某下某这些称呼,是他人依据你的

出家人如何称呼父母

父亲就是父亲,母亲就是母亲,父亲、母亲的称呼是不能改的。即使成了佛,也还是有生养我们的父母,就像释迦牟尼佛有母亲摩耶夫人,有父亲淨饭王。甚至在父亲去世之后,佛陀也回到俗家,为父亲担棺尽孝。在父母的面前

如何称呼出家人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

出家人要做哪些事

第一:守戒:守戒的目的是要戒除 “贪、嗔、痴、妄、淫、杀、盗、邪”等种种恶习,使自己返朴归真,六根清净,为入定证果了生死打基础。因为一个六根不净的人是不可能能入定证果了生死的,所以你如果想要证果了生

怎样对待出家人

一、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