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一个医生的生死观
2024-10-26 09:28

◎ 莹 奇

十一岁的安仔在生命的最后说:我真的已经是极限了,我顶不住了。

医生的生死观是什么样?我想大概也是因人而异。以我们病房骨肿瘤儿童为故事的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第1集《烟花》播出后,也有许多人问我,你们平时面对这么多残酷的手术,面对这么多临终的病人,会不会有时很沮丧,觉得生命很脆弱?你们是不是对生死看得很透了?时间长了会不会很冷漠?你每天接受这么多负能量,你怎么受得了的?

确实,面对许多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和家属,有的时候真的挺难去平衡,我们一方面需要尽量用各种方法延长患者生命,有时也得想着办法让家属接受死亡,在临终时减少无意义的过度治疗,减轻痛苦。

有时,患者初次就诊时,根据当时的病情可以预期到部分患者最后的预后是不佳的,这时候,我一般不会表现出来,否则,患者和家属就丧失了希望。

也许有些同行会不太同意我的观点,认为预后不好的患者一定要让家属清楚的知道,否则会给他们过高的期望值而最后埋下纠纷的隐患。

我是习惯先不把病情严重的一面告诉他们,先说如果疾病能得到控制的情况。

在工作中,经常面对很多疾病晚期的患者,患者会在病房临终,我们也做临终关怀的工作,有时为了满足家属多陪伴患儿的心愿,也会放弃送ICU监护,而放在病房里监护;有时为了镇痛既需要给患者冬眠治疗,为了让家属能陪他说话暂停冬眠用药,尽一切可能满足患者和家属临终告别时的需求。

那些青少年儿童患者与父母生死离别时,撕心裂肺的痛,不经历过无法体会。面对这些场景,我的内心也很哀痛,尽管我用尽了办法,但感觉人类在肿瘤面前还是弱小,实在太脆弱,转瞬既逝,即使作为医生也回天无力。

家人、亲戚和朋友也会经常因为生病咨询我,有时也会遇到比较严重的病比如癌症、心脑血管意外等,甚至有些意外的早逝。

遇到这些事,虽然尽可能去帮助,有时他们也会觉得我经常对他们的诉求不够热情,或者说轻描淡写。其实这是职业的习惯,对一些情况习以为常,不那么容易激动。

有时知道了病情,可以预见预后不好时,甚至有点消极,心态与作为病人的主治大夫时,会不太一样,就会直接告诉亲属,说这疾病最后会怎样怎样,希望他们能坦然接受,因此也常被说成冷漠。

医生们平时从不避讳生死,也常常接触生与死,更加知道生命的脆弱,似乎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是那么的在意。常常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教病人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自己却做不到;教病人戒烟戒酒,自己抽烟喝酒的也不少,还把及时行乐挂嘴边。

很多外科医生对自己的健康大大咧咧,养生保健之类不相信的。另一方面,外科医生很多是害怕治疗。有一位知名的普外科主任得知自己得了胰腺癌时,一开始拒绝手术,后来经不住同事的劝,自称是为了组织才开的刀。

我看到许多报道,国外有一些医生在患肿瘤后会选择最保守的治疗。当然,现在很多药物进步了,确实也不应该太消极。

曾经,我也想象过自己罹患疾病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觉得如果患病,最遗憾的,应该是对家人的愧疚。

不过,正是知道生命很脆弱,医生也格外能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曾经觉得生病和死亡离自己挺远的。但是近几年,有一些著名的骨科同道教授,因为工作过分辛劳而英年早逝。也有一些医闹伤医等消息的负能量,让人有不测之忧。

每当看到这些,我也会反省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自己负责,才是对病人负责,对家人负责。

医生是与死亡做抗争的人,也能找到与死亡最合适的相处方式。

摘自《 骨科在线 》

End

医生饶益

◎ 松间明月关于医生饶益的故事,要从一个梦说起。去年我常不适,有一晚做梦,有人对我说,你去广州找饶益大夫。挺真切的,醒后赶紧百度了一下广州、医生、饶益,并无所获。这事儿就搁下了。但是,这几个关键词,让

佛教生死观

佛教生死观◎ 黄 敏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

一个医生的生死观

◎ 莹 奇 十一岁的安仔在生命的最后说:我真的已经是极限了,我顶不住了。医生的生死观是什么样?我想大概也是因人而异。以我们病房骨肿瘤儿童为故事的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第1集《烟花》播出后,也有许多人问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了 寂 释迦世尊在向四众弟子宣讲佛法时,为了令众生对所说的深奥教法能够明了,往往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以说明。在种种比喻方式中,以医生应病与药来比喻释迦世尊针对不同根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