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天规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一个自我--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财产、名誉、地位等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就应该多替他人着想,因为没有他人,也就没有自己。后其身而身先,
壹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志趣、品德、事业都会受到朋友的影响,有的是好的,有的是坏的。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籍,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共赴患难,成为事业的基石。而
1.见微知著商朝纣王即位后不久,吃饭必用象牙筷子。大臣箕子看到后,对人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和白玉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
乾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代进取、创造的力量。可以说是《易经》中最重要的一卦。乾卦六爻皆阳,好似六条巨龙,代表着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读懂了乾卦,就读懂了人生。1潜龙,勿用。潜龙,就是潜伏在深水
1君子以恐惧修省。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因心存恐惧,而自觉地修德省过。心存畏惧,行才会有所止,才能反省改过。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别人争相送鱼给他,但他坚决不受。他认为,收了别人的鱼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文化有着多重内涵,对待中华文化,实有汲取精华、革除糟粕的必要。在丰厚广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最具活性、最富启示意义的,当属古人观察世事的思维方式、对待事物的行事方法。这是蕴含于文化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相理衡真》:行则属阳,坐则属阴,阳主动而阴主静,理之常也。动为阳,静为阴,动静有常,《易经》里说,艮其止,止其所也,人在安静的时候,也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1.夫贵人之相,立如马,
心态,决定命运古时候,有个读书人第三次进京赶考,住进前两次考试时住过的店里。当天夜里他连着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高粱,第二次是天下大雨,他戴着斗笠,还打了把伞。第二天读书人去找算命的解梦。
01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
《易经》共64卦,其中第53卦是渐。渐卦是由巽(xn)和艮(gn)组成,称之为风山渐。 其中,渐卦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的状态,需要一种能力:随和。 渐卦的第四爻说,鸿
谈起《易经》、《道德经》、《论语》这三本书,真可谓天下无人不知。每本书中都凝聚着圣人最为顶级的智慧,也都可以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三部书,也奠定了我们中国人智慧的基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奥秘尽在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容易英年早逝?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出名就死了?为什么有些官员一升官就得重病?为什么有的人家里刚盖完房子,人就出车祸去世了?为什么?就是四个字--德不配位。我们所有的财
很多朋友都想学习易经,可往往欲学无门。书买了一大堆,各说各有理,越学愈糊涂,越学越乱。为此本站特意为大家收录了这部易经八卦入门视频教程,认真跟随它学习,您一定可以少走弯路,不费多余功夫,快速学会易经相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表面上看,《易经
易经四个字,道破人生四种境界!《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易经》讲道,而对于道
天道刚健地道厚实天道刚健《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的第一条就是独立,不假外物。从天的角度看,就是独立运行,不依赖外物。在《周易》中,乾卦代表天,乾是万物的大元,万物赖以生存、发生。天道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一般来说,家里佛堂布置如果空间配置上许可,佛像可以朝向大门。如果是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先征得大家同意再设置佛堂;若是他人不同意,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在收藏,不宜勉强
漫谈禅人与坐禅在当今时代里,涌现了许多禅的行人,他们学禅、修禅、坐禅、悟禅、证禅,使绝响多时的禅领域里平添了春光秋色,忽然间壮观了起来。在现代的禅门中,由于禅的生活化与社会化,便在不同人格里,出现了千
略谈禅定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始刊于《禅》创刊号)一、禅定在佛教中的地位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佛就离不开禅定的实践。禅定的实践又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和具体方法的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一个信字,没有
从学佛到入禅学修之路是漫长的,从近一点说,要尽毕生的努力,日日胜进,方有所成;如从究竟佛道而言,则非经三大阿僧祗劫的精进修学不能圆成。因此一个学佛者应发长远心,一直进修,在艰苦的征途上,不生退怯。但是
佛性与修行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通过观察而知,
如何学习禅文字历代以来,禅的体验者以各种形式的禅文字来揭示禅的内在悟境与通向禅悟的方法,因此在禅文库里积累了无数的禅文字的智慧光辉,给我们后来追随禅道的人,以启迪禅的悟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禅文字
浅谈真正见解学修禅宗,最初的一步就是求取真正见解。如果没有真正见解做为学禅者的正确引导,纵使勤苦修习,终是徒然。因为禅宗是最看重「见地」的。有真见地、方与佛祖把手同行。故临济祖师说:「若得真正见解,生
永嘉禅师与永嘉禅唐代著名高僧永嘉禅师,与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一样,他一生为佛教的弘法事业奉献了自己的身心,慈光所及,人天普利。其光彩形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佛子的钦仰赞叹。永嘉禅师先习天台教观,悟道
安心法要浅述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最高层次与汉地的禅宗极为相似。安心法要是宁玛派里一部著名论典──《恒河大手印》一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揭示了学修佛法、悟证菩提的关键要诀,属于大圆满修法的精髓。安心法要以正
如何参学善知识参学善知识是一门学问。教下与密宗都注重在善知识应具条件一边而论其得益大小,而惟独宗下专就能参之人自己觉照程度论其得悟与否。本文即就宗下初学如何参学善知识的自心观照方面来论述进趣之道,俾使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
禅悟与工夫在当今社会里有勇气走入禅门,攀登灵智的顶峰,穷究生命的极致,这确实是了不起的识见与难得的探索精神。只有不断进取、永远向上的人才在远离源头、流浪生死、经历人生迷途的苦难之后,猛然反思,彻底看透
金刚禅修持法要每一部佛典都是一套严密的修持之道,其中均含有教、理、行、果的佛教四大纲要,尽管其法有五乘修学的不同旨趣,但无一不是令五乘根性的人依教、理、行、果而起信、解、行、证的修学之路。因此学修佛典
缅怀古德禅道重光--纪念永嘉大师圆寂1284周年当我们共聚一堂以极其尊敬的心情来纪念这片瓯越土地上共同的祖先、禅宗大德永嘉玄觉大师时,我们此时此刻的内心智光也必将在古德走过的禅悟之道上引发出深切的追思
画龙点睛小议画龙点睛是比喻禅家点化行人直接成佛的大作家手段,也是禅宗顿悟成道的快速与活泼的体现。因为禅是教外别传的大法,佛祖一脉,心灯不绝,原在于把握了佛心的无上知见而随机应变,活用于因缘时节的当下,
风来波浪起 日出光明生佛法常把无明烦恼称之为业风,心识昏动喻之为波浪,而日出则说明自心的智慧生起觉照,使业风止而昏浪息,心水澄清而明现,于是一片空灵圆照。觉照对于一个修行者是否能 成就至关重要。但起真
漫谈修行中的自我转化义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去弘扬佛陀圣教,无论是重视佛教法义的研究与阐扬,以求学术的发达与觉音的遍播,或是建立自我的真理实践,求得真实的菩提道的修证体验。这二种均是依佛陀精神
初心修道中的四个障碍我们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修佛法,才能成就佛果。在这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初心学人,由於对佛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足够的修道体验,因此往往难以入门,停滞在相对境界上
禅门三关浅说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慧,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
禅学院教学程式初探中华源远流长的禅宗法门,因历代祖师的悟证而不断倡宏发达,枝叶繁茂。禅宗弘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於禅师活泼的悟后生活,以及禅心妙用而产生对学人及后世的深刻影响,故禅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而揭
有佛与无佛?在一个《金刚经》讲座的法会上,一位学佛多年的居士因对佛教中的空有二义、心法二边有疑惑而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佛到底有没有?众人听了都相顾无言,觉得他不应如此提问。有人传言来此,问道:如有人这
禅行的思考佛陀应机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历代祖师弘扬显密禅净诸宗门派,无非大悲垂化借口种种方便以度人,使信修者开正智见,损减烦惑,消融妄心,证入三昧,开显无漏慧而导归于实际理地。既契证理地,通体现成,圆心
公案联羽古人公案乃古人参禅悟道的机缘记录。禅道本无今古,今人不妨于古公案中领略禅月道风,解悟、证契以会古人之妙。禅门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公案之不可解者,因禅不在文字而贵心行;而 公案之可学者,又因古月
禅机新说㈠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
秋日禅语?秋风吹过大地的时候,?禅在秋的机缘里,?发现了红叶与白云的悠悠,?那一个富具禅思的心,?便在无处不禅的天地里,?神往那幽邃奥秘的?祖师西来意。?就在那凝思反观中,?透过这白云红叶的,?古老深
悟那一条无路之路亘古亘今;那一扇无门的门常闭常开,自从我走向禅的世界,威音王畔的消息便频频传来。不用说悟的灵思;不必论击石之证,只有在因地一声下,泯绝了身心;粉碎了虚空,融在此刻的唯是自性光明。当死后
秋雨闲语(一)无梦的季节看如梦的世界雨在飘逸的风里透出闲的诗意秋就象秋本身一样凝思落叶与细雨变幻了如空的牖与牖里的禅坐升起的觉意直向悠悠虚明那是归来的小房窗前的秋雨生命在历经热烈的激奋终止于平凡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