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原典中的教判比较简略,只举大致内容,没有指出具体经典,有的甚至用比喻说明。
《十住毗婆沙论》分难行道与易行道。此论之《易行品》说,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万行而成佛,此法难行,谓之难行道;信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因此成佛,此法易行,是易行道。
《大智度》分三藏和摩诃衍、显露和秘密。三藏指小乘经、律、论,实指小乘。摩诃衍意译为大乘。显露指显教,秘密指密教,即陀罗尼经典。
《大涅槃经》分五味。此经第十四卷说: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以此比喻。从十二部统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经,从般若经出大涅槃经。经典深浅不一,作用奇异。后来天台宗将五味配五时,使其内容更加充实。
《楞伽经》分顿、渐二教。《楞伽经》第一卷说,众生要净除自心现流,渐净非顿,是渐渐净除的。以证入自觉圣趣的人,要照见法相,净除执有、执无等等邪见妄想,则是顿而非渐。
《法华经》分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在《譬喻品》中用羊车、鹿车、牛车比喻三乘。三乘是根据众生根基不同,方便说法,使离三界火宅,而佛陀教化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摘自《佛教在线》
End
能弘法师我们汉传佛教和印度的佛教有什么不同?事实上,从教理上是一样的。教理上解脱道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或者大乘佛法的三大系--性空唯名、法相唯识和真如唯心,这个全世界的佛教都是一致的。讲解脱道
平川彰佛教是起源于印度、发展于印度的宗教,所以似无特地称为印度佛教的必要。后来佛教越过印度边境,扩展至全亚洲,而发展出南传佛教、西藏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等各具特色的佛教。这些佛教的发展渗入了各地域
印度原典中的教判比较简略,只举大致内容,没有指出具体经典,有的甚至用比喻说明。《十住毗婆沙论》分难行道与易行道。此论之《易行品》说,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万行而成佛,此法难行,谓之难行道;信阿弥陀佛
◎ 渥德尔事实上我们有多种三藏。从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得到一种上座部(Sthaviravada)修订本的巴利文三藏;从中国得到一种很大规模的三藏,主要是印度原文的中译本;从本藏得到一种与前者类似的藏文三藏
印度佛教中,心性、心识是部派佛教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至大乘中观学之后,如来藏系经典和唯识学系干脆以其作为理论重心,印度佛教心性论进入成熟期。从思想史角度说,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前后期差别很大,其对心的本性
菩提伽耶(Bodhgaya),又称佛陀伽耶,位於印度北方比哈尔邦(zhiBihar)巴特那城(Patna)南方约130公里处,加尔各答(Kolkata)西北方约470公里处。正觉大塔的金刚菩提树,就是
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的菩提迦耶(Bodhgaya),距印度东部最大城市加尔各答607公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菩提伽耶(梵文Buddha-gayā;印地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林崇安(1990)提要本文探讨印度部派佛教发展过程中,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形成,并配合各部的师资传承来研究。1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优波离结
问:佛出自印度迦毗罗,现属何国。现印度人甚是黑丑,佛及诸弟子有三十二相,种种庄严,是何种族。范古农答:迦毗罗,现在泥泊尔境内。印度人是棕色人种,与金色近,故佛弟子都有金色身者。
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的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挂的桶般一直存留,中央有菩提妙树作严饰。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所谓“南赡部
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八九一年一月,现代印度佛教复兴之父达摩波罗(Dharmapala)正当盛年,从锡兰来到印度,首次朝礼菩提迦耶。当他看到当地的佛寺及寺中的佛像时,不禁潸然泪下。可惜,印度民族向来不注重史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而印度当下所传的宗教是印度教,所以印度教中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似是必然的。随着佛教渐渐向外传播,印度教最初的神,也被佛教所收纳。根据佛教经典《金刚明经》种所记载,居住在第一重
泰国、印度、斯里兰卡20世纪的佛教研究黄夏年一、泰国佛教在泰国是一个全民信仰的民族宗教,但是泰国的现代化的佛教研究则起步较晚。1871以前,泰国没有大学,所有的教育几乎都是由寺庙承担的。本世纪初,泰国
据考古发掘证明,瑜伽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存在,在印度河文明遗址考古发掘的物品中,一些印章的神象上就有瑜伽修行的坐法【 参考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117页。】。印度的许多古老的
⑴“正定”与“四禅”就印度佛教本身来看,禅思想自该教产生时起,就成为该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佛教最初的教理中,有所谓“八正道”的理论,而这八正道之一的“正定”,说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正定”是
一、对学术界关于观音信仰起源问题诸观点的评析观音信仰何时、何地、由何而得产生?这个问题在整个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还都没有解决。关于产生的时间,有人认为在西元前,有人认为在西元1-2世纪,也有人认为在5世纪
玄奘大师对印度的巡礼,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从文化交流与进步的角度来考察,玄奘不但为印度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华文化的不断丰富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也对印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