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忆念嗔恨心的过失
2024-11-19 08:13

观照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出不满。

作为大乘行人,面对怨敌或者逆境时,需要修忍辱。如何修持呢?

忆念嗔恨的过失

首先,应当忆念嗔恨心的过失。嗔恨心的过失非常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

--《大智度论》偈颂

这句偈颂的意思是说,嗔恨如毒,是一切恶的根源,能摧灭一切善法,有谁能铲除自己的嗔恨心,则为诸佛所赞,他自己也会快乐安逸。

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嗔恨是非常可怕的心态。如果被嗔恨心所转,就会导致摧毁千劫之资的下场。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入行论》偈颂

一刹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毁一千劫所积累的布施众生、供养佛陀等福德。有些人嗔恨起来不是一刹那,而是好几天。他们心里的积怨,就如冬天的冰一样消不下去,就像毒蛇一样时时散发毒气。

因此,我们一定要修习对治方法,否则,一旦受到危害生起了嗔心,自相续的众多功德就会被摧毁。他人伤害你的时候,心里想:我不能生嗔恨心,嗔恨心的过失非常大,这样就能不计较了。这是一种方法。

从因果的角度修忍辱

其次,当对方加害你时,可以从因果的角度修忍辱。今生今世他来伤害你,说明你曾经伤害过他。比如,有人欺骗你,抢你的东西,抢你的位置,抢你应得的利益,你要提醒自己: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虚假的。之所以今生今世自己遭遇了这些,一定是前世伤害过他人,伤害过众生的缘故。从因果的角度修忍辱,这个力量更大。

反之,今天他怨恨你,伤害你,然后你怨恨他,再伤害他;他又怨恨你,伤害你,你又怨恨他,伤害他这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叫轮回。

若是你想摆脱轮回,就不要再继续怨恨、伤害了。心平气和地承受,这是自己应该承受的,是应得的果报,心里没有丝毫怨恨,就更不用说要报复了,如此这个缘就了了。时时这样面对,这样做,这叫了缘了债。所有缘都了了,所有债都还了,就彻底了生死了,就可以解脱了。从因果的角度去思维,去修忍辱更殊胜。

转为道用修忍辱

在所有罪业中,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了,而在一切苦行中,也没有比忍辱更难行持的了。寂天论师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忍辱。

把对方当成是殊胜的对境来修忍辱,这样就能圆满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能圆满,其他波罗蜜也能圆满。他来伤害你,这是他给了你一个对境,若是你能心平气和,内心如如不动,你不就提高自己的境界和智慧了吗?这是把一切都当作修行的对境。

学佛修行就是在对境中学修,最后才可以解脱成佛。殊胜的对境,是学佛修行良好的机会,是提高自己、成就自己的助缘。坏事变成了好事,不清净的变成了清净,不圆满的变成了圆满,这叫转为道用。

摘自《俱舍论颂疏记》

End

四观化解嗔恨心

平时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不必全观,观其中之一即可):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

嗔恨心的破坏力及危害性

成刚法师因为贪心得不到满足,所以心里不满意、嫉妒、嗔恨、怨恨,贪心得不到满足了反而为嗔。所以嗔也是贪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贪,不过说法不一样。贪和嗔都是愚痴、暗昧之性,都是无明不觉、迷惑之心,他的体

喝酒、吸烟的过失

圣严法师酒在五戒中有,八戒中有,乃至比丘菩萨戒,无一不戒酒。但是酒的本身,并非罪恶,故饮酒皆属遮戒;由于酒能使人犯戒,所以凡为佛子,均应戒酒。据治安机关的统计,犯罪的媒介,不出女人、钱财与酒。饮酒虽不

嗔恨心的启示

◎ 妙 觉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

忆念嗔恨心的过失

观照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

五毒中后果最严重的就是嗔恨心,让人失去福报!

编者按:生起嗔恨心的人,刹那之间就能改变自己身边的气场,可以使得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种种恐怖的气氛,并使得处在这个氛围中的人感受种种不安和惊恐。无论什么人,一旦内心具备了嗔恨、发火的习气,则将给他人制造无

卢志丹: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

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节选自 卢志丹《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善生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