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一切法的根本
2024-11-16 07:46

净慧法师

说到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

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世间的一切,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好,文化的也好,只要我们生命去感受它,都是当下的。

只有当下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下所接触的东西,如果那一念心是无分别的,没有你我他、没有好与丑这样的一些分别,所接触的那个事物,佛教叫作实相。

那完全是用感觉去接触它。佛教把感觉叫作现量。现量就是感觉的知识。用现量去接触一切事物,这一切事物就是原原本本的。没有任何的分别心,我们是用心的原态去接触外在一切事物的原态,这个时候的感受,就是禅的感受。

到了第二念,就不是禅的感受,那可能就是知识的感受。禅的感受离开了知识,所以叫现量,是当下的。知识的感受是要思维,要分别。所以,禅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此心不是一个完全的精神状态,不完全归结于精神的范畴。如果完全归到精神的范畴,这一念心,它就没有落脚点,没有对象。这一念心如果完全没有对象了,那也无所谓当下不当下、感受不感受。

所以,只要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是心和对象,也就是说,心、精神和物质是同时体现出来,没有谁先谁后;既不是心在前,物在后,也不是物在前,心在后。因为一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去感受,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只有生命和外在的一切产生一种共振的时候,这一切的意义才产生了,一切的东西才真正有意义。所以说,禅就是我们眼前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就是万事万物。

佛教有一部很有名的论典,叫《大乘起信论》。这部论上面讲,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就说我们当前的这一颗心,包含了世间的一切法、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世俗的;出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超越的。

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它的本体,就是我们佛教所讲的真如。如果这一念心和真理、和真如、和实相不相应,那么这一念心的价值,就没有什么意义。只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和佛教讲的究竟的真理不二的,所以我们把握现前的一念心,就能和佛教所讲的究竟的真理保持一致。究竟的真理就叫真如。

真,就是不是虚谓的、不是虚构的;如,就是说这种事实无住的状态,或者说空的状态、原生的状态,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它是如。如者不变,真者不假。因为它是一个规律,是一切事物的原态,是一切事物实在的相状,所以把它叫作真如。

那么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就和一切事物的原态,心的原态保持一致,所以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亦不在现在住,叫做三际不住,以无住为其种性,以当下现其受用。所谓际,就是边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当下,就是指我们眼前这一瞬间。这一念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当下的这一念,它也是一直都在延伸。

如果我们的智慧观照能够每时每刻地把握这个当下,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有真正的生命的大智慧。所以,以当下来显示一切法无住这样的一个规律的作用。《维摩经》上面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一切法的根本就是无住。所以,无住是一切法的一个总的规律、总的形态。

刚才我讲到,所谓无住,就是说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叫无住。世间万事万物是无住,如果我们的心是有所住,这就产生了矛盾。如果万事万物都无住,我们的心也是无住的心。那就是这个样了。

心有住,万物无住,就是这个样子,总会对立。一对立,就有痛苦;一对立,我们就不自由,不自在,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不自然。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End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两个字就能概括佛所说的一切法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元音老人:一切法都是假相

人的错误,都错在望风捉影,是吧。我知道了,噢,一切法都是假相,不可得,我不捕捉,心空了。心空了,你做人也做得舒服了,不要什么东西嘛,我也不去求人嘛,是吧。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不求你,我和你一样高,我一求

一切法的根本

净慧法师说到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陈 兵根据心的缘起法则,佛陀指出:造成生死苦恼和了彻生死的关键,唯是自心。《法句经双要品》佛偈云:心为法本,心尊心使。谓心是产生、建立一切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世间万物中,心最为

一切法讲的什么性

祥纳穹敦巴问:「如何归纳精华要义呢?」「对于同于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为了他们精勤积集二资粮;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的众生,愿与其共同获得圆满菩提;应当了知这一切之自性为空性,法相(显

一切法的简介

梵语sarva-dharma,巴利语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梵sam!skr!ta -dharma )、无为法(梵asam!skr!ta -dhrama )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

一切法的意思

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讲的应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世间的一切有为的方法只不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少纵即逝,纵然美妙、激烈,依然不留痕迹。这句话要告诉人们应该有为、怎样做的同时,内

一切法包含了什么

⑴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蕴。蕴,旧译为阴,那取内不扬之义,即积聚之意。色,指有形相、有质碍的物质。受,指苦乐等感受作用,由接触客体而起的情绪反应。想,指对客体对象所呈形相的收摄。⑵十二处︰指眼、

一切法的修行方法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那么一定会对上具足信心、清净心,于下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无等达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何时可以摄受眷属?」尊者说:「一旦你已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

一切法注重的是什么

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一切法所讲的法

依佛教唯识论的解释,法有“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简单地讲,就是人们所能经验感受到的一切人、事、物,心念、行为、语言、文字等等,都是法,“一切法”就是涵盖了世间的一切内容。至于如何理解“一切法都

一切法是什么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梦中,一切皆只是念头形成的‘相’,可说是‘名字相’,不是实物,称之为“无”;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心的念头和心不是一个也

什么是一切法

一切法,就包含了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无为法。九十四个有为法,就包含了八个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