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2024-11-20 09:28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 陈 兵

根据心的缘起法则,佛陀指出:造成生死苦恼和了彻生死的关键,唯是自心。《法句经双要品》佛偈云: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谓心是产生、建立一切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世间万物中,心最为尊贵,具有宰制、驱使一切的力量。心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等奇妙功能。是心这个主子,发起或善或恶的业--思想、言语、行为等活动,善恶业按自然的因果律运作,迫使众生承受或乐或苦的果报,无休无止地生了死,死了又生,轮回于天、人、鬼、畜生、地狱五道之中,饱受荼苦。被迫禀受既定的生命形态、种类、族姓、形貌,既定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非属自然,非出偶然,非关上帝神明,而是自心所造作,自业所感招。《正法念处经》卷五将能造业的心比喻为善于用笔墨颜料在纸帛上随意描绘种种图画的画师,这一画师自业画作业果地分,种种异心--不仅画出众生各自不同的形貌及其生存的环境,还画出众生的心理模式。心,还有创造心、制作心灵桎梏的奇特能力。大乘经典《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以一偈形象地表述了佛法的心要: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心,是万有中最为神奇、最为玄妙、力量最大的东西,《五苦章句经》佛说一切壮无过心--什么东西都没有心的力量强大,心是世间第一大力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偈云: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

称心为具有创造世界万物之巨大能力的主宰者,喻心为能生长五谷花草树木的大地母亲,称为心地。

可悲的是,众生虽然无不拥有这个神奇的心,完全具足创造世界、主宰世界的本钱,却因不能自知、自宰其心,而使自心异化为强大的异己力量,被异己的无明烦恼心所宰制,反主为奴,被自心所起的无明烦恼奴役驱遣,入生死海中,受苦无已。《五苦章句经》佛谓心是怨家,常欺误人。《正法念处经》卷三佛偈说心为第一怨家,心常烧众生,就像开垦烧荒之火。《佛遗教经》佛言: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此所言心,指异化的无明烦恼心,此心乃迫使、诱骗众生受尽千辛万苦的罪魁祸首,是最为可怕的怨敌。欲图跳出苦海,永享常乐自在,只有制伏、主宰制造苦难的元凶--自心。《五苦章句经》佛言:

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

能通过修学正道,制伏、战胜心这位超级大力士,那当然是世间力量最大者了。佛陀自称: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成佛。佛被尊称为大雄大力,意谓能完全战胜、主宰自心的大英雄、大力士。

心虽然具有大力,最为重要,然而,却常被逐物不返的世人所忽视,佛教因而大声疾呼,高扬心的重要性,强调心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乃至人类文明根本问题的枢机和关键。《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二佛偈云:

一切法行主,所谓彼心是;复以如是义,故得名为心。

谓心在一切现象中起主导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叫作心。如实认识自心,被佛陀强调为认识世界的第一要务,《中阿含经自观心经》中,佛陀教诫弟子应该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教诫菩萨应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善知心所依的因、知心如何生起、知心如何安住、知心如何获得解脱自在及解脱自在的因缘。大乘《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佛言: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众法若能伏心,则伏众法。

《大乘宝云经》卷五也有类似的说法:

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于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不随于心,能为心师,以心师故,则能得为一切法师。若能于心得自在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高推心为万有中、佛法中的首要者,有如擒贼擒王,只要如实了知心这个最深奥、最复杂、能总摄一切的主枢者,便能如实了知万有的真实本面,如实了知一切佛法;只要制伏、主导自心,为自心之师而非为自心之奴,便能制伏世间的一切,能为主导一切的明师;只要能获得自主其心的自由,便能自由主宰一切,得大自在。物理学家阿米特戈斯瓦米也说:当我们完全了解了自己,了解了我们的意识,我们也就同时了解了宇宙。

甚至整个人间、世界的样相,也取决于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个人间之所以充满罪恶,污秽不堪,是因为人们的心被烦恼所污染,只要大家都净化、庄严自心,国土世界自然清净庄严。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无上菩提(佛陀如实遍知一切之大觉),也终归是对自心的如实了知。心既然为生死升沉的枢机,则佛教所强调的超越生死之要--如实知见,当然应以如实知见自心为枢要。所谓无上菩提,是对万有真实本性如实的、圆满的觉知,而万有真实本性,即是自心的真实本性,是故只要集中力量研究自心,治理自心,如实觉知自心实性(心性),便会证得无上菩提。大乘如来藏一系的修持,唯以如实观心而知见自心为要。密乘要典《大日经入真言门住心品》说得明白: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说菩提大觉即是对自心的如实了知,观自心实性,乃证得大觉、即身成佛的捷径。

摘自《佛教心理学》

End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两个字就能概括佛所说的一切法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元音老人:一切法都是假相

人的错误,都错在望风捉影,是吧。我知道了,噢,一切法都是假相,不可得,我不捕捉,心空了。心空了,你做人也做得舒服了,不要什么东西嘛,我也不去求人嘛,是吧。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不求你,我和你一样高,我一求

一切法的根本

净慧法师说到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陈 兵根据心的缘起法则,佛陀指出:造成生死苦恼和了彻生死的关键,唯是自心。《法句经双要品》佛偈云:心为法本,心尊心使。谓心是产生、建立一切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世间万物中,心最为

宇宙法则 | 你是一切力量的中心!

你的力量,与外在无关,与人类通常所认为的强势和控制无关。你的力量,在你内在,是你的独立与自信、是你的爱、是你的自我掌控能力,是你全然自我的本源。找回你的力量当你依赖于外在,无论是他人,还是为外界对你的

一切法讲的什么性

祥纳穹敦巴问:「如何归纳精华要义呢?」「对于同于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为了他们精勤积集二资粮;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的众生,愿与其共同获得圆满菩提;应当了知这一切之自性为空性,法相(显

一切法的简介

梵语sarva-dharma,巴利语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梵sam!skr!ta -dharma )、无为法(梵asam!skr!ta -dhrama )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

一切法的意思

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讲的应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世间的一切有为的方法只不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少纵即逝,纵然美妙、激烈,依然不留痕迹。这句话要告诉人们应该有为、怎样做的同时,内

一切法包含了什么

⑴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蕴。蕴,旧译为阴,那取内不扬之义,即积聚之意。色,指有形相、有质碍的物质。受,指苦乐等感受作用,由接触客体而起的情绪反应。想,指对客体对象所呈形相的收摄。⑵十二处︰指眼、

一切法的修行方法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那么一定会对上具足信心、清净心,于下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无等达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何时可以摄受眷属?」尊者说:「一旦你已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

一切法注重的是什么

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一切法所讲的法

依佛教唯识论的解释,法有“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简单地讲,就是人们所能经验感受到的一切人、事、物,心念、行为、语言、文字等等,都是法,“一切法”就是涵盖了世间的一切内容。至于如何理解“一切法都

一切法是什么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梦中,一切皆只是念头形成的‘相’,可说是‘名字相’,不是实物,称之为“无”;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心的念头和心不是一个也

什么是一切法

一切法,就包含了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无为法。九十四个有为法,就包含了八个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

司马道信的中心思想

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在传法方式上均以“游化为务”。他们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道信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

俱舍宗的中心教义

俱舍师的中心教义,是阐明一切色心诸法都依凭因缘而生起,破遣“外道”凡夫所执的人我见,令 断惑证理,脱离三界的系缚。他们先把一切色、心、非色非心诸法整理组织为五位七十五法,而说这色心诸法的自体都是实有。

陈燕珠:佛法要义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

佛法要义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一、有情的分析佛法以有情为根本。satta萨埵华译有情,就是有情爱的、有情识(vinnana)的、有精神的活动者,与动物相近。有情以情爱情识为本,由于是冲动的、非理性的对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