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2024-10-24 11:32

◎ 温金玉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在向奋战在全国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患病者及其家属表达感同身受的慰问时,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可以静心思考,疫情给我们带来的警示与反省。

这个冬春之交,可能比以往更渴望在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与宗教学生命关切的宝藏中去汲取生活智慧,在未来的日子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过好我们的每一天。

觉知:善待生命

从来到人间的那天起,这个肉身就一直陪伴着我们,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疾病与健康,始终如一,不离不弃。我们用尽一切办法宠爱着肉身,也用各种方式折腾着肉身。高兴时欢歌笑语,悲伤时痛哭流涕。欢聚时恨千杯少,孤独时怨夜漫长。我们将情绪发泄了,最后承受的却是身体。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当人有负面情绪时,七成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的身体器官来消化这些不良情绪。所以,生病、感冒、咳嗽,任何的不适都是身体的善意提醒,告诉主人凡事要自觉。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观照,因缘所生法,要明白这个肉体是你的,却也不完全由你。比如你想让他几点睡,你说了不算;比如你想让头发少掉几根,其实也无济于事。体会了苏东坡当年极具哲理的话:常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百年,三万六千日。肉身与我们的缘份很浅。你不善待身体,身体也不会善待你。胡吃海喝,熬夜生气,最后都会回向给自己,结局是让肉身早早离开你。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四大合成,四大不调,生命系统就会失衡。人的生活要顺应天道,不要违逆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与道教非常注重养生,主张人要成为善摄生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久视之道。

人的一生所要处理的关系无非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还有个体的身与灵。灵与肉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宗教问题,更是一个生活方式问题。老子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佛法警示人们: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若不能时时以生死顶戴的心去领受,我们的生活就难以日日清净。

节制:物力维艰

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动物可以像人类这样随心所欲,纵情恣意,即使如林中之王狮子、老虎,有时为了一顿饱餐也会付出生命。而人类却常常因为暴饮暴食而导致消化系统疾病与肥胖症。过去看《动物世界》,当老虎吃饱后,不远处的小鹿仍在悠闲地吃草,动物绝不会无节制的杀戮占有。人类是这个地球上唯一在温饱之外还要杀戮其他生物的物种。

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难以抑制。叔本华说:节制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节制是抵抗贪婪欲望的利器。《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这个物质丰满的时代,诸多诱惑也接踵而至,懂得节制,就不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人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应感知欲望与需要的不同。

《论语》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庄子在《逍遥游》里也说:鷦鹩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种田要除草,植树要剪枝,人要知足常乐,就应学会断舍离。王阳明说: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都消灭了,看有甚闲思虑?舍弃和节制绝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智慧的人生选择。如今太过的丰盈,已渐渐消减着我们的幸福感,没有了中秋节吃到月饼瓜果的欣喜,没有了春节时换上新衣的雀跃。丰厚反倒让我们麻木不仁,失去觉知力。

韩国的法顶禅师曾写有《荷叶的智慧》:雨滴在荷叶上聚积,到了一定程度,摇曳不定的荷叶就会毫无留恋地,将这水晶般的珠子倾泻而出。原来,荷叶只承载自己可以承受的重量,一旦超过负荷就会完全清空。生命亦如是,我们应关照生命所能承受之轻重。人的一生所用很少,而所求太多,为什么会烦恼,其中就有求不得苦。生活中要懂得少欲知足,有求皆苦。

《道德经》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的一生要学会给欲望做减法,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老子警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佛陀也教导人们: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中国穆斯林社会盛行两世吉庆说,主张适当享受生活,但反对挥霍浪费。《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喜欢过分者的。并以今日得闲警示人们不要受日常名利的牵绊。

这些不同宗教所宣传的教义都在提醒人们要过一种少欲知足的适意生活。我们会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宗教都有浓厚的禁欲色彩。

慈悲:敬畏自然

人类的贪婪已造成无尽的灾难。我们的食谱上天入地,无奇不有,越是珍稀的动物越成为人们猎奇的对像。人类高居食物链的顶端。冰箱的发明,让人拥有了储存动物尸体的太平房;各种强身大补的传说,让每一餐都鲜血淋漓。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唇齿之间有太多生灵的哭泣。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人对这个世界要有一份温情。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中,其实有许多古典诗文中多有惜福护生的内容。白居易《劝打鸟者》: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陆游《戒杀》: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怜惜众生旨在养成慈悲心,爱应成为我们的信仰。今天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我们注重分数,眼盯成绩,缺失的恰恰是生命教育,人们肆无忌惮地屠杀着一切可以屠杀的对象,甚至将屠刀挥向自己的亲人。当一个12岁的小学生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令人周身发冷。

曾看到弘一法师出家前断食的经历,他在《断食日记》中写道:断食换心,是一种科学的,也是哲学的试验。他说自己静坐时,耳根灵明,大地间无不是众生嗷嗷不息之声。自他不二,身土不二,我们珍惜环境、敬畏自然,其实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写入了宪法,旨在守护我们的家园。今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如今疫情的全球性蔓延,说明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比以往更为大众所认同。其实命运共同体,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共生共荣。不要让地球承受太多,不要让动物消失太快。天地之间,物我同春。祈愿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值得我们认真反省。

摘自《菩萨在线》

End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李炳南:法与性的关系如何?

问:法与性的关系如何?(游祥洲)答:法为万事万理之总代辞,然一事理有一事理之自体,此自体即名曰法,一自体有一自体之状态,此状态亦名曰法。因事理既如是之繁,自体状态又千差万别,说太复杂,故取一字总代。性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

问: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如何保持四众和合不犯过失?如何保持菩提心坚固不失?如何保持护持大众不退转?如何保持团体如金刚不坏?如何让每个人得法入心精进不退?如何带领大家入菩萨愿海增上善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明海法师修行通常容易被理解成修炼。修炼跟修行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有的同修第一个反应是:修炼是不是道教的词啊?差不多吧。道教用修炼这个词比较多,有炼丹,炼丹有内丹和外丹,外丹是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疫情过后,建议改变的7种生活习惯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健康的重要,平安的可贵。钱财买不来生命,利益换不回健康。最大的财富,就是活着,最大的幸福,就是平安!每个人都要对身体好一点,健康一点,快乐一点。疫情过后,希望大家改变的七种生活方式,

一日禅|与亲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亲而不密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关系再好,也要懂得这3个字!

人和人相处,感情再深,也别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会窒息,付出太多会委屈,即便关系再好,也要懂得分寸感!什么叫分寸感?为人的底线,做事的原则,交往的尺度,不远不近,不纠缠,不热不冷,刚刚好。两个人之间,最好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

再好的关系,走得太近,也是场灾难

距离产生美。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我们的生活圈还有交际。人和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要做好一点,真的不容易。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不管是家人朋友,还

陈兵: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陈兵: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

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答:我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现代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佛》的文章,很多人因为这篇文章与我成为了好朋友。我年轻时学佛,也走了一些弯路。我现在观察学佛的年轻人中,走弯路的也还是

爱,不一定要发生关系

佛讲轮回六道中的每一众生,都曾辗转的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一个人要成功,都应有一个很好的动机,就是对一切生命表现出由衷的关爱。很久很久以前,传说在罗马统治下的以色列地方发生了一段故事:某日在翻新谷仓的时

寂静法师:祖宗与疾病的关系

国学 修心发愿: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编者按】寂静法师受邀于第七届中国佛家养生静修营开示影响健康的七大

一日禅|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跟任何人之间的连结,在一起,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彼此。这样的亲密关系,才有意义。除了恋人之间,很多稳定的关系都是如此,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接受和给予,不是束

理性爱国,弄懂太极和跆拳道的关系!

太极的根在中国。源于我们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我们世代可延续的根基。太极拳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

修福跟解脱生死有关系吗?

●●●問:做善事只是修福,跟解脫生死沒有任何關係。這個觀念是否正確?慧律法師答:許多人弄錯了,光聽經聞法,開智慧,而福不修。諸位,沒有福的人,是沒有機會修慧的。今天,你先要有穩定的生活、穩定的收入,要

白发与身体的关系,后悔知道太晚了。

在白发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年龄的象征了,而是越来越普遍,无论男女老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白发现象。面对白发,我们该怎么办?肾与白发的关系中医讲,肾藏精,其华在发,精血不足,黑发不生。体内肾气的盛衰在外部的

雪漠: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辟谷术的发展与道教的关系

道家承袭古代辟谷养生之术,结合道教理论予以解释,并扩展其内容形成一门方术。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

金易明: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世人一般以为,佛教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贡献,在于佛教拥有不杀生的戒命、食素之理念,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僧,自南朝萧梁时代开始施行的茹素行止。但是,在佛教的故乡印度,不杀生并非佛教一家之戒命,包括耆那教

准提佛母与观世音菩萨、度母之关系

准提菩萨是“七俱胝佛母大准提王菩萨”,七俱胝意指无量数的佛都依这法而成佛。乃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正法明如来都是他的化身,白衣观音、二十一尊度母(廿一位不同的度母,也是观音的化身),都是准提佛母本身的化

准提佛母与观音菩萨的关系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个最重要节日,分别是二月十九观音圣诞,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请大家恭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我就拾点前人的

准提与阿弥陀佛什么关系

准提和阿弥陀佛原先是西方教的两大教主,这西方教理论上说其实也属道门的一种,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听鸿钧讲到而证的混元,最早的时候所有的流派其实都是道门一系,妖族是女娲和东皇的传人,巫族和三清都是盘古传下来的

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

《金刚经》当中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两大类,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一种是事相,是“有为法”;另一种是体性,是“无为法”。体性和事相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斗胆拿佛祖他老人家做个比方:我们经常在经书上见到,释迦

“药王菩萨”与“药师佛”他俩是什么关系?

相信人们都知道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药师佛,南无在佛教中,还有一位菩萨,名 “药王”。可能人们看到这就很疑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对的,是有关系,就是“佛与菩萨”的关系!什么是药王菩萨

药师十二神将和十二生肖有什么关系

药师十二神将是指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位护法神。又称十二药叉大将、十二神王等,依佛典所载,这十二位誓愿护持药师法门、饶益众生的神将,在昼夜十二个时辰,及四季十二个月份,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十二神

衣钵与传法的关系怎么样

传法、传衣钵,目的是为了表征真性开发的道是一脉相传的,所以就以传授衣钵为得法的凭证。据说,当年佛陀用一件黄金滚边的袈裟,传给大迦叶尊者。至今虽然是离开佛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大迦叶还手捧着这件袈裟,在鸡足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五戒和十善的关系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

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佛教修行法门总说有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细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众,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因应众生根机,宣说的种种方便行法。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不一样。同样的药

韩焕忠: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韩焕忠智者站在“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圆教境界论立场上,是主张“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但这种平等一如只是从本性上来说的,就现实而言,众生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而佛已破除一切烦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十法界和四圣六凡的关系是什么

十法界包括了六凡法界(六道)和四圣法界。六道从下至上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底下三道是三恶道,上面三道是三善道。四圣法界从下至上依次是:声望、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相似即佛)。证

五蕴与十八界的关系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

普贤王如来和五方佛有何关系

普贤王如来、五方佛、释迦牟尼佛三者一味一体,并非别别他体,他们仅是观待不同有情而分别作的安立。普贤王如来,乃心的实相本体,是法身佛。他并无报身、化身那样的刹土,是五方佛面前所显现的境界,并非凡夫六根识

菩提树与佛教究竟有什么关系

菩提树是很多人都很熟知的,菩提树也是佛教的圣树,菩提树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的王子,而他却毅然放弃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