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一日禅:圣严法师:提起与放下
2024-12-15 09:32

提得起。放得下

现今社会到处有着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动的缘故。当我们的身体在跟著社会脉动而在动的时候,还要保持心不动,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如何能在动中取静,一方面须有正确观念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踏实的修行工夫。以下我们就来谈如何提得起放得下。

一、人分三类

我通常将人分为三类:

(一)提不起。放不下

芸芸众生中最多此类的人。没有担当,不愿负责,贪求享乐,却又放不下名利的追逐。

(二)提得起。放不下

此种人有担当、有进取、有能力。可是,一旦要他将到手的名位及权势放下时,却又舍不得。其实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绝不可能一直是平步青云、年年高升;有时也如登山,沿途是崎岖不平,有起也有伏。因此,只能升而不能降的人,终将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而痛苦不堪。

(三)提得起。放得下

此种人有担当、有能力,可负大责任,心地坦然。由于大众及现实环境的需要,随时可出马;当大环境的情势改变时,随时可以放下,毫不眷恋,且更有宽广的胸襟,随时迎接另一个阶段的新发展。世间上能做到这种境地的人毕竟有限。

例如:台北市长的职位在市民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崇高,但当市长的也不可能当一辈子,如果担任了市长职位便舍不得放下,就没有办法有更高层次的提起了。

接著我们讲佛教对提得起放得下的观念。

二、从因到果的因果关系是必须提起的

若想获得丰收,就必须勤于播种。然而播种以后,不见得都能得到结果。例如:昨天有位先生来见我并埋怨说:师父,我这一生做了许多善事,可是我却得不到好的果报,纵然得到也是少得可怜。请问师父,我还要继续做好事吗?我告诉他:世俗善有善报的观念固然不错,但种善因不见得收到善果,就好比一棵开满桃花的桃树,最后结成果实的又有多少?因此,不见得每一朵花都能结果实,而结了果实的也会有大小不一、甜涩有别的情形。就如同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不可能事事如意,总有一些违逆之事,所以有因不一定有果,但是欲得结果又必定要种因。我们更应该有种瓜不一定得瓜,种豆不一定得豆的心理准备,才能坦然地生存,不斤斤计较种瓜一定要收成,否则一有收成的企望,则可能大失所望而痛苦不堪了。

三、聚散无常的因缘关系是必须放下的

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的关系。有恰到好处的因缘,便可能展现出好的结果;如果在进行过程之中掺入一些不顺利的因素,将导致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因此,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很少可能有事事如意的好运,通常都是在接受折磨之中向前迈进。请问在座的长官之中,是否有人一直是风平浪静,而未受到过任何困难和波折的呢?

我这一生也都是在各种的磨难中走过来,每当我面临困难时,并不逃避它,而是希望改善它。如果已经尽力尚无法改善,也不立即放弃,但要暂时搁置。因为一切现象的发生,均各有其因缘,并不是仅凭一人的勤惰及意愿所能掌控的。凡事必须努力,但也不得强求。若明因缘的道理,就会知道能提即提,当放则放了。

有很多自信心非常坚固的人,样样都自以为高人一等,凡事都认为只要肯努力,终必达成目标。这种人除非是深具大福德、大智慧,否则仅依靠个人的力量,不仰仗他人的助缘而有成者,毕竟少见。无论如何,欲成就任何一椿事,都必须仰仗众多的因素互相配合方能成就。

我也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今天台湾佛教之所以兴盛,是因为有某几位法师大力弘扬的关系。其实这种说法未必正确,这几位法师在数十年前都已经在台湾,同时还有老一辈非常有名的法师也极努力地弘扬佛法,却没有将正信的佛法推广到社会上每一个角落去。为什么?因为今天的经济条件、政治因素以及社会结构等等已和以前不同。也可以说,因为现在的社会需要佛教,所以就有几位法师配合社会风气运行推动。如果是二、三十年前,台北市政府根本不可能邀请和尚前来演讲。也正因为现代人的观念愿意接受佛法,所以这几位有名的法师就因应社会的需求而出现了,此即所谓时势造英雄,因缘就是如此。既然是因缘促成,就不能过于突显自己,因为突显自己,必然是将别人压下。表面上好像全是仰赖自己的努力,其实,若无社会其它各种因素的配合,个人有大成功的可能不大。

在我们的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并不十分努力而有大成就的。这好比孔明借箭,孔明是借曹操之实力而用到了曹操的箭。可见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总是不能离开他人的助缘,因此,首先须将自我的自负心放下。

四、放得下是为了进步与包容

(一)为了迎接明日新时代的来临,必须放下今日旧现实的执著,才会有进步

大家都知道为了迎接新兴的,就必须放下旧有的;为了进步就须放下昨天的自我,而重新建立今天的自我,以求明天的进步。如果老是坚持自己的老想法和旧观念,不愿接纳他人的建议或现实社会的运转,此即表示这人根本毫无进步可言,同时他也不能被时代和社会所接受。

释迦牟尼佛留传给我们的教导是:舍弃自我的执著,因为事事物物都是无常。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会由于因素条件之异动而有不同的变化,既然会变化,为何不顺应著因缘时节而加以推动呢?为何不化被动为主动,放下再提起呢?如果基于不愿放弃既得的权利地位,所以产生自我矛盾,不但自己跟自己产生冲突,也跟环境对立。如果能认清事实,一切都在进步之中,一切都在演变之下,又有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呢?

记得有位居士对我这么说过:师父啊,您老罗!您会不会死?我答:人,不可能永生不死。师父,您怕不怕死?死是这一期生命的尽头,也正是另一段生命的起点,并不是说人死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世界上任何现象的生与灭、起与伏,都是自然现象,所以,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是放下,因为能放下就是为了进一步再提起。

(二)为了成全家庭社会的和谐幸福,必须放下个人权利意见的执著,才能够包容

能放下个人的意见、执著,至少在家中会得到家人的认同。自己认同别人,一定是先放下自己才能做得到,否则,仅仅相信自己而不认同他人,纵然是亲如夫妇也会起干戈,更何况是兄弟、姊妹、朋友、同事之间的无法体谅和包容,当然会问题重重、争斗不已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站在自己的原则之下,又不坚持己见,且能包容他人的话,从表面上看,好象是放弃自己的立场,将自己既得的利益、权势、名望、地位拱手让人,自己似乎吃了亏。其实,若是恰到好处的退让,以近处看,好像只是让给一人而已,就长远看,说不定将来可获得十个人、百个人的拥护与爱戴。

例如:有人认为,师父对弟子而言,具有权威性。在佛法的原则上,我会坚持。但是,我不会对我的弟子有相争的行为表现出来。我的弟子常常会说:师父,您错了。或是:师父,这件事情您处理得很不恰当。我会说:啊!是的,我错了,是我处理不对。事实上是不是我真的错了呢?不一定。站在师父的立场,可能错误,但也不一定是处理不当。但是既然有弟子认为我错了,一定有他的原因,那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认为师父不应如此。我为了包容他,就必须接受他的意见,否则他将难以成为我的弟子。能够承认对方的想法是对的,因而调整自己的作法,这就是包容。当我们包容他人时,好象是放弃了自己,实质上并非如此,他们反而成为我的弟子,既然是我的弟子,才能跟随我学佛,帮助我弘法。所以,还是要放得下,才有进步和包容。

五、唯有能放下,才真提得起

(一)放下主观意识之判断和考量,首先要不为自我的私利设想

放下,是放下主观意识及自我中心的判断和考量,但这并不等于是没有决断力,而是不用自我的主观意识来加以判断。例如:我和学生及弟子们在开会时,我首先会推动他们从主题上获得答案。要得到答案,必须靠他们自己运行,我不会给予他们任何的意见,仅告诉他们明确的主题和原则,然后再请他们轮流各抒己见。如果一开始我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上自己主观的色彩,事情运行起来就会有种种的障碍,特别是在民意高涨的民主社会里,做一个师父必须学著如何舍弃自我的主观,才能让弟子们预期受教。

(二)其次要提起整体的、全体的、大众的,以及对于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责任与义务

许多人希望提起,总是以自我的利益为优先考量。譬如:自我之升迁、财务之获得等等,此无非是为了保障自己及儿孙的将来安全。但是,如果是一个有高尚人格修养的人,绝不会如此。否则,动不动就以个己之利益为着眼点,社会将会动荡不安,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远、放大,能如此,自己就处于远大的前景中。

(三)能够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脱的人

放得下的人,应首先放下自己,其次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所谓放下并不是没有自己,而是指没有对抗心,没有舍不得之心。我们是双手空空地降临人间,死时又能带走些什么?又有什么东西放不下?随时随处对任何事物无一丝毫牵挂或舍不得,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是解脱。

例如:有人蓄意破坏、毁谤,目的是令你名誉破损,这是最难忍受的事。如果你能在名誉被破损时,还能保持心境坦然,毫无罣碍,那么,名誉的损失,对你而言,丝毫不会构成任何的威胁和压力。

(四)能够提起的人,是有慈悲的人,是负责的人,是奉献的人

释迦牟尼佛放下王位出家,乃至成佛之后,又一肩挑起全人类的灾难,为一切众生的福利而宣扬佛法,这就是慈悲心的展现。所谓一肩承担是担起责任,我们不能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放弃。我们的权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提起,这样就佛法而言,才是慈悲。

能放得下,是为了要提得起。放下自我,而奉献出自己;放下私利,而成就社会大众。提起之后必须放下,才会随顺因缘,舒卷自如,能大能小,自由自在。(摘自圣严法师著作《禅的世界》,一九九三年八月三日开示)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倓虚法师  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成

净慧法师与一位道长的对话

在某地一山间路上,净慧法师与一位道长迎面相逢;虽互不相识,但相互问讯。擦肩过后,道长停步转身:道长问,佛大道大?净慧法师答:自性平等,无有大小。道长问,僧高道高?净慧法师答:直心是道,无有高低。道长问

大安法师开示

一、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问: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大安法师答: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

任杰: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

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任 杰 口授栗拙山 整理今年正值当代高僧、一代佛经翻译家观空法师圆寂十周年。法师是于我有恩的大善知识,我想通过缅怀法师的功德来纪念这位大德,并作为将来继续值遇、亲近善知识的资粮。

能度法师:家中供奉佛菩萨 千万不能这样放

网友向师父提问:对于家里请的佛像如何能如理如法供奉,请师父指教?能度法师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想明白,用恭敬心来想,我们请佛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请佛像的目的是向佛陀学习,向菩萨学习。我们学佛的人

法师就没有讨厌的人和事?快来看他们怎么样面对

网友:请问法师,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真的很令人反感、很讨人厌,你说应该怎么欣赏他?学诚法师:感恩他让自己学到:不能这样做人做事。网友:在家、在单位或在其他地方,我们与人相处时,难免有好多看不惯和难以接受之

界诠法师:去寺院听法就像给汽车加油

修行,不是说修一下子马上就能够成就,我念佛念了好久了,诵经诵了好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太多太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智慧、耐力去跟它对抗,慢慢地磨练。所以说有智慧,我们自己才能够把握

济群法师:钥匙是用来开门的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以来,各种声音更是甚嚣尘上。关于这个问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