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想走灵性道路的人来说,上师或者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讲法就算在世俗的生活也是这样,譬如你想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有老师教,你会学得比较快。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或看视频来学,但是我们每个
【出家功德偈】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 舍俗入泥洹,希有难思议。皈依大觉尊,能度三有苦, 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四分律行事钞》)【出家剃度偈】毁形
很多在家居士来寺院做了几天义工以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比在家时要深很多。不少人问及在家修学不能很快进步的原因在哪里,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认识清楚在家修学容易犯的错误,然后纠正它,就可以进步很快。一、著于文
每一个佛弟子,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大概都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佛法结缘。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佛法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会去亲近寺院、亲近僧众,去放生、布施,做种种的善行。通过结缘,我们生命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请坐。今天这节课是「答疑解难」,因为前面五节课都讲完了,根据同修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时间,我就在这里给大家解释解释,尽我所能。为什么今天说一说关於送往生的几个问题?也可能就是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 索 甲我参考了许多不同的来源,以便把本章说明得更清楚。我认为本章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希望大家透过本章而认识这个殊胜的教法,可以得到启发,去进一步研究,开始亲自修习 。梵文dharmata,藏文ch
◎ 太 虚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丹阳正则女中讲今天提出一个与人生非常切近的题目,这题目就是人生进善之阶段。一 人生之解析照通常解释起来,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且来解析一下,可先分作两大干:一、
◎ 李 澜目前所知,文献记载的雀离佛寺有三处:一处位于古代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处位于新疆库车的苏巴什遗址,还有一处位于北齐的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三个不同的地方都存在名为雀离的佛教
根据元音老人海口开示整理弟子:师父,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要具有慈悲心的,一些没有学过佛的人死了以后,他自己不能超度,我们学佛的人要帮他超度,应该要怎样帮他超度啊?请您介绍一下。元音老人:度亡的咒是很多。
五、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徐恒志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专修班上报告关于我的问题问:究竟有我呢,还是无我?如果无我,那么能起作用的是谁?答:(一)无假我:我们平时妄执五蕴身心的假我为我,其实五蕴身心都是
二十、徐恒志上师读书笔记选录弟子许洪亮 编录徐恒志上师的读书笔记,是恩师生平的修学记录,摘录重要佛教文献,并把佛法修证的关键问题总结成图表文字说明,内容广涉禅、净、密、禅宗与大圆满、天台教观、巴利语佛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张玄祥一、契子数日前9月26日大陆上海陈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来电,言及我们的师叔─也同是我的心中心法灌顶法传法师恒公阿阇梨导师,最近期间其舍利子要进塔安厝,问我要
肝脏是人体担任消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只有它正常工作,我们的身体才能正常运转,及时排毒。所以保护肝脏是我们的一大任务,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解毒王,每周吃一次,给肝脏祛毒,给血管洗澡~一、牛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徐恒志祖光居士:你给本刊编者的信中,对拙著《怎样实践佛法》的参禅一段,提出了几点意见。这里,想就你所提的问题叙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大家讨论和指正:一、假使谈到此段大事,本来非禅非
越来越多旅客希望在享乐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对地球负担,因此环保旅游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你是否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对素食者极度友好的地方?你去过哪些?或许可以排进下一个假期?一起来看:以下是几个最佳纯素友善
问: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个上师,道理讲得非常令人尊重,后来又发现这个上师还有神通,她就皈依这个上师。但后来发现这个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并要求她做她不愿意的事情,她应该怎么办?答:选择上师这件事情,在密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①头发爱出油;②面部油亮;③睡觉流口水(湿气饱和自行流出);④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⑤小肚子大;⑥耳内湿(耳禅湿)中医教你简单的7个方法1、苹果枸杞红糖小米粥功效:养生
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
1、忍是一种心境,忍不是纵容,是我们心里不要起嗔怒,用慈悲心来忍辱2、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从慈悲而非嗔恨的角度令恶性众生命断,也是慈悲的体现,虽是杀业,但内心出发点不一样,果报当然也不一样。3、对付懈怠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陈亦新:平时修行时,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对上师真正生起信心?●雪漠: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
我们说佛的功德主要的分三科:一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悲德。那么第一个断德是最重要的,在断(恶)的前提下,才能求智慧,才能有悲心,才能起作用。如果断的功德没有,你智慧再大,帮助你的烦恼,你悲心也不会纯粹
前言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经2000年左右。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摄,其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佛教自己的形态,从而使外来的异邦宗教,逐渐演变成中国佛教,成为中国
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方广錩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斗争、融摄协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思维的深层,被包容、改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佛
依止上师有三个阶段:观察、依止、修习上师的意行。首先要用智慧来仔细地观察、分辨,当自己能确认他是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再去依止。具德的上师肯定会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传承,也一定有圆满的灌顶
(六)大乘佛教的发展阶段现今的佛学界比较一致的将印度大乘佛教分为前、中、晚三期来叙说。初期大乘佛教大致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左右,具体时间很难确定,初期大乘佛教在发展期间出现了中观学派。初期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