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
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而这两个接触的过程当中是没有真实处所的。也就是说,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即身与触,二俱虚妄,它只是因为你过去的善恶业力而显现的一种暂时的假相跟暂时的一种感受作用而已。
你善业强,你不管摩你的头、摩你的手,你都产生快乐的感受;你要有罪业,你摩你的头,你就觉得很痛苦,摩你的手也是很痛苦。这只是一种循业发现,而它的本质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因为假借业力而显现出来,但真如本性本身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这个触,当然只是一种身体的感受。你看台中莲社有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我们用这个故事来探讨它的道理。在当时有一个阿环师姐,她四十二岁就参加台中莲社,到六十二岁往生,总共亲近了台中莲社二十年的时间。她不但很精进地参加共修,也非常地发心来护持整个共修团体,出钱出力。
后来,她在六十二岁的时候肠胃生了一个肿瘤,肠胃病,开了几次刀,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一次开完刀以后,她就决定不再开刀了。那一天的下午三点钟,她整个人就昏睡过去。昏睡的过程当中,她手就去拨一个东西,一直在拨,一直在拨,感到非常的恐怖。
这个时候她的家人就赶快找莲友来助念,念佛。念了一段时间以后,她的手就慢慢安定下来。她第二天醒过来的时候,她家人就说:你昨天晚上三点多到底是看到什么?她说:我在睡觉的时候,看到一个黑色的东西往我的身体罩过来,好像蚊帐一样的东西,非常痛苦,我一直要把它拨开,但拨不开。
后来听到念佛的声音,她本身也有念佛的功力嘛,她就自己也念佛。
这个时候,她一念佛,很虔诚念佛,就看到一道金黄色的光明。光明出现的时候,那个黑色的阴影就慢慢消失掉,变成一个小孩子出现。
她问小孩子说:你来干什么?这小孩子说:我来跟你讨命的。他说:你前生很喜欢杀猫,看到猫就杀,杀了四十只猫。我是其中一只被你杀的猫,我现在要跟你讨命。但是因为你念佛的关系,把我们之间的恶因缘化解掉了。但是你欠的这四十条猫的命,这个命你还是要偿还。
这小孩子说:你应该做三天的法会来超度这些猫。后来这个阿环师姐就请人家来诵经,诵了三天的经,最后一天又放了一个大蒙山,才把这个业障给消过去了。后来也就安然地在念佛当中往生。
那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说,她在看到黑色阴影的时候,她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她开始念佛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那一道光明?为什么有些人念佛的时候看不到光明?我们这样子讲: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所不在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一定要依止你的真实的信心来念佛号,才会把那个光明显现出来。
在整个法界当中,有很多很好很好的磁场,有很多很多不好的磁场,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很重要。你看,你起恶念,就招感不好的磁场;你起善念,就会出现善的磁场。因为佛菩萨在法界当中发了很多愿嘛!你看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世音菩萨也发了十二个愿。你要启动佛菩萨的愿,你一定要安住善念、信心、愿望。
但是,很多很多的外道鬼神在世间当中也发了很多的邪愿。为什么很多人就会跟他感应道交呢?因为你自己仁者心动。所以,我们不是说去逃避到什么地方去。说,哎呀,这个地方不好,到那一个地方。都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你心念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今天住这个道场,你要觉得道场不好,你应该到大殿去忏悔才对,因为你有那个业力。
其实我们整个法界当中,世间上的整个法界,充满了好的因缘,也充满了不好的因缘。我们整个法界当中是具足十法界染净诸法的,你念头一动,你就跟谁感应,就这样子。
所以叫做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你看,我们看到别人好,我们随喜赞叹,我们会感受到他的那种光明功德;你看到他好,你嫉妒,你就招感那个负面的磁场,你自己给自己痛苦。我讲实在话,我们一个人都自作自受,就是所谓的循业发现。
End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 太 虚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什么善最大、最真实? 佛告诉我们两个字敬佛。敬佛是最大的善,是最真实的善。我们敬不敬佛? 从表面上看,我们敬佛,那是形式上的敬佛。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把佛真正地放在心上。假如我们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纪弦我好比一盏金黄的向日葵,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又如一羽扑灯的小青虫,对于暗夜永不说出妥协。太阳在哪里我就朝向哪里,灯光在何处我就飞向何处,因为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对于黑暗怎么
有播种,才会有收成星云大师记得一九五一年,我在新竹台湾佛教讲习会教书时,有一次在路上,一位正在扫地的沙弥来问我:我常看到有人送面给您吃,为什么别人都喜欢煮给你吃,却不煮给我吃呢?他问得天真,但我一时却
我从不反对弟子们拥有世间的物质享受,当你们想拥有的时候,可以拥有并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烦恼和痛苦,拥有后你能真真切切用到,这就是享受福报。如果只是为了享受而享受,为了消费而消费,那就是浪费。有的人目前
唐朝时,五台山有个僧,法号必救,德行好。阎罗王都很恭敬他。山下有个人,叫做王有相,有一天他梦见黑白无常跟他说他寿命不远。他说:我死了无所谓,但我父母没有奉养,所以希望能等我父母百年后,我就死而无憾,希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 净 宗有人误解信顺阿弥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现在我们有信心了,就不用念佛了。他怎么知道自己有信心呢?因为有一天,他听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他欢喜得掉眼泪了,他感动得哭出来了,欢喜踊跃,跳起舞来了,
明海法师今天的开窑活动是我们老和尚示寂荼毗仪式的最后一个法会,这么多天有很多信众都期盼着开窑这一天,对老和尚荼毗以后的舍利都非常关注。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舍利这个词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在有的地方翻译成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人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 憨 山茶陵钟生明性,诗礼世家,往因患难走粤,参予于曹溪。老人晓之以善恶报应因果之说,安其心以归,其难竟解。所以解者,皆非忆想可到,机缘偶会,无心自至。生由是故物无恙,蹈安恬无事之境。然竟茫然不知其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晋美林巴尊者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
索达吉堪布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
虚云老和尚在坐诸位,我们在沦陷期间,受敌人蹂躏,水深火热,今幸国土重光,当有无限的感想。我们要知道这回战争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因各人共业所感而来的。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虚云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多 识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文:明向大和尚病了,感受不到天地的恩德?病了也是在使用恩德,因为一切都是天地、父母他们的恩德。为什么会病?是我们自己的业障、阻碍。病就是阻碍。谁障碍我们了?没有。是天地、父母给我们一切的恩德,怎么会障
喜欢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的这样两句诗--独自闲行独自归和闲凭栏杆望落晖--已经很久了。这是元稹《智度师》其一、其二两首诗的各自末尾一句。简言之,这是元稹处乱(安史之乱)之后的人生感悟和心境写
真实论确信世上有真实的东西,人可以认识这真实的东西,认识真实是突破障碍、获得自由之要,这大概是古今中外的多数哲学所持的基本信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部活动之根本出发点。真实或真理,于是被列为各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杨元宁是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王家长女、台塑集团副总裁王瑞华,父亲是长庚生技董事长杨定一,家世显赫且坐拥百亿身家,她却从不提及,没一丝富家千金的娇气。她在16岁就出版了7本书,获得过全
佛学研究真实的宗旨,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彻底解决人生老病死的现实问题,抵达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理想境界——涅盘彼岸,实现超越生灭的涅盘,必须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真实不变的东西为依靠,这种东西从认识的角
佛学真实论,在印度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中,阐述最称细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分真实义为二种、四种。二种者:一、“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略称“真实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现象普遍共
无执无伪的信心1、没有信心,便没有一切◎问:信心到底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何您那么自信?●雪漠:信心者,一是坚信自己是佛,二是视师如佛,三是相信修炼佛法能够成佛。我自知,也知他,故自信。◎问:在读经、持咒
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你要明白,世界是无常的,生命也是个巨大的幻象,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修行的信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现在的问题是,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而控制信息的媒体,又不去宣扬一种善的精神,引导一种善的取向,而是毫无原则地迎合着社会需要,放大着欲望的噪音,许多善的声音刚刚传出,就
人的一生,既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每个人的背后都会有心酸,都会有无法言说的艰难。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泪要擦,都会有自己的路要走。只要记得,冷了给自己加件外衣;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痛了
◎陈亦新:平时修行时,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对上师真正生起信心?●雪漠: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
出离心产生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自由之旅的第二站:集资粮。它是五级证道之首,没有资粮这张门卡,你就没法开门进入名为究竟成就的这栋大厦,更谈不上获得终极解脱了。集资粮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修生起次第叫集资粮,皈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经 文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
41:真实不虚话往生往生有活着时往生和临命终时往生两种。这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及亲自见闻者都比较多。科学目前还无法确切地做出解释。所谓活着往生,即是指修行者无病无疾,身心安康的情况下,提前预知自己往生
问题:弟子故乡四川有一位外姓的姐姐,因为风湿性骨病变,手指和脚趾骨节严重变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多年,痛苦折磨难以诉说。我很想帮助她,曾打电话给她,让她念佛,祈求阿弥陀佛救拔脱离苦海,可是她婉拒了,不愿
第三十七章 佛顶光明般怛啰咒内容提要:世尊给与会大众念颂佛顶光明般怛啰神咒。原文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第二章 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光明如来
我经常跟朋友讲,十八罗汉,代表十八种心境,其中的挖耳罗汉,我觉得他最具智慧,世俗闲杂,只求耳根清静。每次想到他的造型,都能让我会心一笑,罗汉挖耳,妙趣横生。佛教所说的智慧,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本领,当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色蕴”有“质碍”之义。“色”即“物质”,“质碍”即“障碍、阻碍”,“质碍”:即是说物质在同一空间中是互相妨碍的,比如说交通事故,无论是汽车和汽车之间的碰撞,还是汽车和行人之间的碰撞,都是因为有“质碍